臺灣第一個以客家族群為主題的「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世客博)」於2023年8月11日至10月15日在桃園登場,這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全球客家為對象的博覽會。世客博的重要性在於提升臺灣客家族群的知名度與能見度,讓臺灣民眾更加認識全球客家的發展與現況。
本書主張在展後檢討,應檢視世客博在臺灣博覽會現象中的定位,尤其是世客博產生的「後台」,從客家文化治理的角度切入,解析世客博的經營想像與製作現實。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客家博物館與世界客家博覽會互為影響,保存與再現客家族群文化。「前台」則是世客博的策展內容和手法,本書分別從臺灣客家館和世界客家館展示內容作為分析對象,透視策展內容和手法,以及分析展示內涵所呈現的臺灣客家和世界客家意象究竟為何。未來若再舉辦世客博,期待本書能提供借鏡,讓世客博可以更進一步,臻於完善。
※本書為客家研究叢書10
作者簡介:
蕭新煌
美國紐約巴法羅大學(The University at Buffalo)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講座教授、國立暨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委會主席、總統府資政。
最新的客家研究相關出版,包括《東南亞客家族群性的多樣展現》(合編,2024,巨流)、《東南亞、華客與臺灣新住民》(合編,2024,巨流)、《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合著,2023,巨流)、《客家飲食文化的跨國經驗》(合編,2023,客委會客發中心)、《台馬客家帶的族群關係:和諧、區隔、緊張與衝突》(合編著,2022,中大出版中心)、《海外客家研究的回顧與比較》(合編,2021,中大出版中心)、《臺灣的海外客家研究》(合編,2021,巨流)。
章節試閱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世客博)於2023 年8 月11 日至10 月15日在桃園舉辦,這是臺灣第一個以客家族群為主題的博覽會,也可說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全球客家為對象的博覽會。
兩個主辦單位分別是行政院的客家委員會(客委會)和桃園市政府,花費的經費達到12 億,在展期的66 天裡,吸引了為數1,100 萬的參觀人次。從表面的參觀數字看來,世客博應是達標。至於它是否創造了原來也預期的經濟創收效果,目前恐難以判斷。但可確定的是,它在顯現臺灣客家族群的知名度、提高它的能見度,甚至擴大臺灣民眾對全球客家的認識和認同上,相信也已經達到它的預期效果。
除了上述的客家族群認同與信心目標之外,更值得檢討的應該是此次世客博在臺灣博覽會現象中的定位,策展內容和手法的反省,以及臺灣客家館和世界客家館這兩個主展館展示內涵所呈現的臺灣客家和世界客家意象究竟為何。上述這些檢視主題與課題,正是本書的核心書寫內容。
一、 臺灣的博覽會現象與世客博的實作癥結
歷史悠久、有獨特展演性格的博覽會,至今仍然活躍,但在各個不同的社會脈絡中演繹出不同的性格。吉見俊哉的兩本著作,《博覽會政治學》(1992)和《萬博幻想》(1998),已清晰地指出博覽會作為展演機制的特質,以及在日本社會脈絡中扮演的角色。《博覽會政治學》以19 世紀以來至日本1970 年代的大阪世界博覽會為對象,犀利地分析了博覽會舞台上國家意象展演、民眾的動員與啟蒙之特質。《萬博幻想》則將視角延展到博覽會製作的後台,以日本1970 年代以降到2005 年為止舉辦的四個世界博覽會為對象,批判性地檢視了這個大型展演機制如何成為各種政治話語的工具。這兩本書都以世界博覽會的政治性為研究課題,前者聚焦前台文化展演的小政治,博覽會具有奇觀、規訓、權力展演的特質;後者擴及後台國家政策的大政治。日本1970 年代以降的世界博覽會,已經成為國家高度經濟成長政策的意象政治工具,鼓吹著
大眾消費的慾望,並幾乎都伴隨著大型的開發計畫。
在21 世紀臺灣的社會大環境下,博覽會也發展出作為本土認同國家政策意象政治工具的性格,這也是臺灣的獨特現象。以臺灣文博會為例,舉辦十餘年來,臺灣文博會的轉型,正是臺灣文化治理方針轉變之反映。混合著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本土意識與公民溝通三種目標的文博會,是臺灣文化政策論述在21 世紀初逐步演進累積的結果。選擇博覽會、節慶這種大型展會形式,快速凸顯與傳播國家之立場與作為、甚至以動員人次作為宣示成效,似乎滿足了社會需求。比起投入需要經年累月的軟體文化基礎建設,這種訴諸大眾,具有很強的行動力與宣傳力的文化節慶或博覽會,似乎更受國家青睞。為了提升文化主管機關在中央部會的能見度,和促進社會大眾對文化生活的認知與體會,以及串連文化商品與臺灣本土文化價值認同,博覽會與其他相關文化節慶,正好符合上述三個目的一個操作工具,這也是臺灣文化政策的實施多年來一直
仰賴它的理由之一。
由政治人物發起、敲板定案,兼顧了國家、市場、公民等三個文化治理面向的2023 世客博,訴諸客家認同、標舉臺灣作為世界客家研究中心的主要論述,可以說延續了臺灣近年大型展會的色彩。世客博的製作過程,委託客家學術社群擔任博覽會製作的諮詢角色,卻是另一有別於其他博覽會或者大型節慶的一個特色。客家學術社群以諮詢小組身分參與世客博的製作,賦予博覽會另一嚴肅的學術定位,不但盡可能壓抑了過度或者不適當的炫技型展示手法與大量市集,也透過密集的諮詢會議緊密地檢視展覽內容的正確性,也有著突破博覽會僅僅只是作為意象政治工具的用心。
世客博以大型展會形式處理客家文化認同這種嚴肅課題,雖然在百年來所形成的博覽會主流模式中十分罕見,但是放在近年的臺灣博覽會現象與臺灣文化治理結構之下,倒也並不突兀。博覽會這種大型而短期的文化展演機制,在臺灣已經被發展作為本土認同的意象政治之優選工具。以McGuigan(2001)文化政策三面向的理論,我們看到世客博前台的展演規劃,企圖兼顧「國家」、「市場」與「公民」三個面向。「國家」面向關照的是如何彰顯臺灣族群治理的成就;「市場」面向關心的是如何通過博覽會實踐喚起文化經濟╱文化傳播效應;「公民」面向的期待是如何凸顯臺灣作為全世界客家文化中心的角色,以及如何展現臺灣客家研究對全世界與臺灣客家歷史演變的掌握和貢獻,其中更特別重視客家研究專業的參與,是這一個面向最突出的現象。
企圖兼顧文化治理三個面向的世客博,其後台實際的製作過程與經營則暴露了三個斷裂。第一個斷裂是,兩個主展館與周邊展館調性不一致,以及背後執掌單位權責與層級不一的問題。世客博由客委會、桃園市政府合辦。客委會與客家研究學術社群強調以客家論述與客家認同為整體規劃與展示考量重點,且諮詢小組多次在會議上強調世客博不應淪為臺灣各地物產攤位,或是世界各地客家的文物展覽,也極力排除博覽會的市集化。然而,桃園市由市政府新聞處、客家事務局、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分三個軸線推進,其立場卻是在於如何藉由舉辦大型展會為桃園帶來不同經濟益處和公關效果。
第二個斷裂是,客家研究學術社群意見的主導性,以及與世客博製作團隊之間的緊張關係。從臺灣以往操作大型會展的經驗來看,由學界研究者來確認、檢核博覽會展覽內容的適切性,的確是很不尋常的作法。這一方面意味著客委會對客家學界的尊重,另一方面意味著臺灣海內外客家研究成果已經累積一定程度,無法容忍任由短期、視覺設計思維主導的展覽捷徑和手法。世客博的官方策展論述由客家研究學術社群定調,執行團隊中那些或許過去曾經有著亮眼經歷的策展人之意見相對較不被凸顯。在多次諮詢會議中,學術社群屢屢對策展團隊的內容論述或資料確實性表達不滿與責求。對擔任諮詢小組的學術團隊來說,無法認同沒有紮實田野與資料梳理基礎的展覽設計,在諮詢委員眼中,策展與設計團隊又屢屢顯現出傲慢和推托態度,以致雙方難有豐富的對話。
第三個斷裂是,世客博的展示文本與手法被認為與策展定位有不小的落差,客家研究學術團隊認為博覽會主旨沒有成功地傳達給觀眾。以世界館為例,它被賦予呈現全球各地客家與在地社會的互動及在地化過程,藉此勾勒全球客家的多元整體圖像,展現「客家性」的多樣發展。由於世界館並不是由各地自行參展,而是由臺灣團隊來統合策展。即使臺灣客家學者已經有不少有關世界客家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關懷畢竟不同於策展需求。即使有一定累積的學術論文,仍難以照顧策展所需要的物件盤點與選擇;在短時間內要提出策展論述、並綿密地爬梳、徵集世界各地客家文物、文獻作為展覽資源,恐需要不同的訓練與經驗的專業人力。目前臺灣的海外客家研究團隊恐怕仍力有不逮,以致在世客博的學術諮詢角色仍以審查和監督為主。
另一方面,世客博臺灣館則希望藉由各縣市的參展,呈現客家族群在臺灣社會發展過程的歷史,和族群之間的互動、調和與適應,並以「適應臺灣」、「豐富臺灣」、「共享臺灣」三部曲作為策展主軸。這種藉由各地參展、自我表述的臺灣客家展演,理論上應該可以獲得理想的成果,但臺灣館的主展區,策展者卻過份著重在技巧以及氛圍的營造,展示手法印象呈現大於實質內容的鋪陳,內容難免淪於空洞和無序、去脈絡化,總體表現較為薄弱。而各縣市館的表現落差也很大,有的縣市在前述三部曲敘事層次都能有較好的掌握,有的縣市則對本地客家的在地化掌握有限,有的縣市淪為器物展,有的只徒具展示手法而內容貧乏。對照於客家研究已有的豐碩成果,臺灣館的整體表現難免有乏善可陳的缺憾。
[…]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世客博)於2023 年8 月11 日至10 月15日在桃園舉辦,這是臺灣第一個以客家族群為主題的博覽會,也可說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全球客家為對象的博覽會。
兩個主辦單位分別是行政院的客家委員會(客委會)和桃園市政府,花費的經費達到12 億,在展期的66 天裡,吸引了為數1,100 萬的參觀人次。從表面的參觀數字看來,世客博應是達標。至於它是否創造了原來也預期的經濟創收效果,目前恐難以判斷。但可確定的是,它在顯現臺灣客家族群的知名度、提高它的能見度,甚至擴大臺灣民眾對全球客家的認識和認同上,相信也已經達到...
作者序
本書是由客家委員會所補助,以「世界客家博覽會的定位、策展與臺灣/全球客家意象建構的檢討」為名的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改寫而成。因此,本書主編和作者群要特別感謝楊長鎮前主任委員和古秀妃現任主任委員的支持。
同時,主編也要對所有參與上述專題研究計畫的王嵩山、黃貞燕、林本炫、蔡芬芳、林開忠和利亮時六位協同主持人和俞龍通、張正霖兩位顧問,致上我莫大的謝意。他們對 2023 年世客博的檢討,從前台的分析到後台的透視,都盡力做出有見地的論述和批評。
在本書出版前夕,桃園市政府也適時出版了《世界客家博覽會全紀錄》,以圖文並陳為2023 世客博的前台展示內容,留下紀實。但它卻未對此一客家博覽會所展現的臺灣客家與全球客家的意象做任何的探討,也未對後台的策展過程及其專業的得失有任何檢討,更完全忽略客家研究學界在整個客家博覽會從事先規劃、內容選擇和解讀過程所做的諮詢、把關和審查貢獻。看來,這本《全紀錄》全然是以看熱鬧的心情來呈現世客博。
幸好有本書及時問世,以看門道的學術專業態度對世客博進行嚴肅的檢視,以補上述《全紀錄》之不足。本書的目的無他,就是期待如果再舉辦世客博時,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蕭新煌 謹誌
2025 年1 月
本書是由客家委員會所補助,以「世界客家博覽會的定位、策展與臺灣/全球客家意象建構的檢討」為名的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改寫而成。因此,本書主編和作者群要特別感謝楊長鎮前主任委員和古秀妃現任主任委員的支持。
同時,主編也要對所有參與上述專題研究計畫的王嵩山、黃貞燕、林本炫、蔡芬芳、林開忠和利亮時六位協同主持人和俞龍通、張正霖兩位顧問,致上我莫大的謝意。他們對 2023 年世客博的檢討,從前台的分析到後台的透視,都盡力做出有見地的論述和批評。
在本書出版前夕,桃園市政府也適時出版了《世界客家博覽會全紀錄》,以...
目錄
謝誌與感言─蕭新煌
總論:檢視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的前台與後台
─蕭新煌
第一篇 世界客家博覽會與客家文化治理
─黃貞燕、王嵩山、蕭新煌
第一章 21 世紀臺灣的博覽會現象
第二章 世客博的經營想像與製作現實
第三章 族群博物館與族群博覽會
第二篇 臺灣館的定位、策展與臺灣客家意象建構的分析與檢討
─林本炫、俞龍通、張正霖
第四章 臺灣館展覽目標及臺灣客家的意涵
第五章 臺灣館展示內容分析
第六章 臺灣館展示手法分析
第三篇 世界館的定位、策展與世界客家意象建構的分析與檢討
─蔡芬芳、林開忠、利亮時
第七章 世界館展覽定位及世界客家的意涵
第八章 世界館展示內容分析
第九章 世界館展示手法分析
參考資料
謝誌與感言─蕭新煌
總論:檢視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的前台與後台
─蕭新煌
第一篇 世界客家博覽會與客家文化治理
─黃貞燕、王嵩山、蕭新煌
第一章 21 世紀臺灣的博覽會現象
第二章 世客博的經營想像與製作現實
第三章 族群博物館與族群博覽會
第二篇 臺灣館的定位、策展與臺灣客家意象建構的分析與檢討
─林本炫、俞龍通、張正霖
第四章 臺灣館展覽目標及臺灣客家的意涵
第五章 臺灣館展示內容分析
第六章 臺灣館展示手法分析
第三篇 世界館的定位、策展與世界客家意象建構的分析與檢討
─蔡芬芳、林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