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語言書展推理迷讀書節66折起大塊共和國時報聯經暢榜5折起張愛玲遠流五十鬼月特搜終戰八十陳重銘焦慮療癒泰絲格里森神話學湊佳苗歐威爾之妻刻意進化反PUA林郁婷季暢銷5折起
暫不供貨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劉致昕、楊子磊、《報導者》團隊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8-16

ISBN/ISSN:9786269612932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424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拆解極權者手法,臺灣人必讀=

俄羅斯如何在多個不同的當代戰場對民主的烏克蘭發動攻擊?

烏克蘭人如何以不同方式化身「平民戰士」,抵抗摧毀自由的極權之手?


值此獨裁與民主間的抉擇時刻,與擁有強大軍備極權為鄰的烏克蘭,如何以抵抗意志與勇氣震撼全世界?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動所謂的「特別軍事行動」,企圖占領烏克蘭並推翻其政府,打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希望;而處於東歐與西方集團間、長期遭受俄羅斯威脅的烏克蘭,以其堅強的反抗意志奮勇還擊,擋下普丁快速拿下基輔的野心,然而數百萬難民已造成二戰後歐洲最大的人道危機。

這場戰爭所牽動的視野,除了傳統認知下的戰地前線,還包括交戰國的後方、周邊國家、網路戰場和國際社會,正在逐步改變戰爭的定義。俄烏兩國不僅發動軍力交戰,雙方在社群網站與資訊戰上攻防激烈;接收大量烏克蘭難民的鄰國波蘭,以及因歷史因素與能源需求過度倚賴俄羅斯的歐盟領頭羊德國,面對這場戰爭中的人道、經濟、國防與能源安全等課題,又如何與普丁的極權勢力對抗,重整國內外秩序?同時,世界的目光也轉向與烏克蘭有著相似處境的臺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韌性面對鄰近極權在當代發動的混合戰?

《報導者》記者與編輯團隊透過實地與線上的第一手採訪,以五個月的時間,穿梭被占領的城市、邊界、收容家庭跟德國街頭等多個場域記錄時代。結合戰爭罪行、難民潮、資訊戰與經濟能源等角度,立體呈現這場現代混合戰的樣貌;並透過多組人物訪談,看見在戰火中「被隱形」的人與動物,烏克蘭公民為了保衛主權與自由所做的多年準備、犧牲和生命經歷,以及為了守護新世代、存續國族文化不被戰爭摧毀而做的種種努力。同時也反身自問:如果有日臺灣面臨這樣的「烏克蘭」時刻,相關的準備與意志是否已經到位?本書是我們理解烏克蘭這場「不可能」戰爭的起點,更是臺灣面對未來的重要借鏡。

「如同世界上許多民族與國家,烏克蘭的千年歷史等同一部傷痛史,而這些不堪的記憶與創傷經常與俄羅斯直接相關。一九八六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電事故「車諾比核災」在距離基輔北部一百五十公里的普里皮亞季(Pripyat)鎮爆發,彼時蘇聯政府粉飾太平的態度與官僚的顢頇作為,為烏克蘭帶來難以估算的人員、財產與生態損失。時序再往前轉,一九三二年,為達成「農業集體化」政策的生產目標,史達林在『歐洲糧倉』烏克蘭造成大饑荒(Holodomor),兩年間有數百萬烏克蘭人因饑餓而亡,在南方港城奧德薩,當地農民啃食樹皮和昆蟲的同時,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種的麥糧往外地運送。這些難以抹滅的悲哀與傷痕,都藉由不同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傳續下來,深埋在今天烏克蘭人的意識裡……《報導者》團隊所訪談的主角,從瑜伽老師、社運分子、銷售經理、程式設計師到脫口秀演員,是普遍存在於每個社會中堅的『平民戰士』。烏克蘭所經歷的每一次苦難與掙扎,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抵抗,才給予其他烏克蘭人持續為未來奮鬥的勇氣和希望。」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專文導讀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吳怡農(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蔚昀(作家、波蘭文譯者)
林育立(駐德記者)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作者簡介:

作者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出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攝影

楊子磊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畢。曾獲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與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主編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得主。合著並主編《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等書。以記者為志業。

劉致昕

《報導者》副總編輯

章節試閱
從地獄裡生還:

馬里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家鄉和真相

文字|劉致昕

四十七歲的安娜.穆利基納(Anna Murlykina)沒有想過,自己出生的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會因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全面性開戰,而有了史無前例的磨難。至今近兩個月,零下低溫中的城市斷水、斷電、沒有食物、沒有暖氣,電視跟手機訊號被俄軍接收或破壞;而作為一個地方網路媒體總編輯,她也跟許多新聞人一樣,沒有放棄真相。開戰二個月來,除了媽媽死去的那天,她每天發刊,揭露包括國際媒體都無法記錄的「過濾營」(filtration camps),記錄下城市裡...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李雪莉

不過半年前,對全世界而言,俄烏戰爭還是一場「不可能戰爭」,不可能發生,也無法設想。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東西對峙的冷戰正式結束,經貿的全球化讓各國互動更為綿密,也墊高了軍事衝突的政經成本。沒有人敢想像,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竟揮兵侵略烏克蘭,無視國際法的規範與歐美的制裁,在歐洲後院打起二戰後最慘烈的戰爭。

對烏克蘭而言,這同樣是一場螳臂擋車的不可能戰爭。從人口、土地面積、經濟規模、軍力、國際影響力來看,天平完全向俄羅斯傾斜,烏克蘭力抗惡...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推薦序】歷盡磨難、堅持抵抗:學做烏克蘭人 ⊙徐裕軒
【總編輯序】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 李雪莉
【前言】當代戰爭的「戰場」在哪裡? 
PART 1 戰爭開始的一到一百天
1.1 飛彈與坦克進逼,五位烏克蘭青年的求援、見證和反抗
1.2 烏克蘭「平民戰士」:開戰後關鍵五天的抗戰
1.3 俄烏資訊戰前線:反制假訊息的關鍵
1.4 寫下抵抗的歷史新頁:訪七位留守的烏克蘭人
1.5 從地獄裡生還:馬里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家鄉和真相
1.6 走進俄軍占領三個月的赫爾松,烏克蘭人如何從「統戰」手段裡求生?
1.7 基輔防...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