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傷痕都是你的世界--《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我們常認為改變是由內而外,但事實上,由外而內才是人生改變的主旋律。
冒險或安穩生活,你要選擇哪一種呢?你要的是生命,還是生活?
《白日夢冒險王》敘述平凡上班族華特米堤,擔任雜誌社管理底片工作的他過著乏善可陳的人生,然而他的想像力瘋狂且豐富。遁入白日夢冒險,就是他最大的滿足。面臨企業轉型數位化,他的飯碗即將不保,而又提不起半點生命熱情認識暗戀的同事,連要在網路上跟她交友都困難重重:華特的個人交友資料太少,沒有值得說嘴的人生,這樣的他該如何解決交友困境,並且完成公司委託給他的重要任務,好化解弄丟底片的尷尬處境呢?
華特的世界你我都熟悉,我們明明知道生命需要一點熱情點燃希望,卻寧可安穩度日,正因風險是沒人願意承受的危機。若非華特被逼到山窮水盡,於公於私都走到死胡同,他也不願輕易嘗試邁出改變人生的那一步。
生活能成就生命,生命多彩,就讓你的人生充滿故事。
如此跌跌撞撞的曲折插曲,就能使你空白許久的履歷表上,填滿令人期待的傷痕。每一道傷痕都構築了你的世界,進而成為你期待的那個人。生命裡若缺乏故事,就成為了安逸的同路人。幸福永遠是遠端的幻想寄託,走出自己的侷限想像,去體驗充滿故事的未知慌張,就是你最佳的求愛賀爾蒙。
《白日夢冒險王》講情感,也講職場辛酸與時代哀歌。大多數人冒險向前的氣力都被現實啃蝕消盡,總感到無能為力,大膽一點,讓自己博一次機會。沒摔過,沒疼過,就不會知道片刻暖和的美好。
華特為了尋找片中專拍奇山美景的攝影家,被迫去格陵蘭、去冰島,甚至征服了喜馬拉雅山。這些冒險景點對一般人們來說確實難度頗高,但這也凸顯了人們若非外在的巨大變異,根本不可能正視內在的期許深度。我們常認為改變是由內而外,但事實上,由外而內才是人生改變的主旋律。
「面對人生」是老掉牙的用語,能真正做到的人屈指可數,只要迎接愛情的角度不是等待緣份降臨,而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愛情自然會找上你。
「未知」是愛情裡最強的魔法--《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未知、陌生,成為他們之間最棒的興奮劑,可以在對方面前變成另一個自己、扮演另一個身份,不用坦誠,反而純粹。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敘述一輛歐洲聯營火車上,女孩席林因為受不了旁邊的乘客吵架,被迫換座位,因此巧遇來自美國,正在歐洲自助旅行的傑西,兩人交談之後發現相當投緣,在接近維也納時,傑西提出與席林中途下車,在這個城市悠哉閒遊的邀請。
他對席林說:「試想像十年或二十年後,妳或對妳的婚姻失去衝勁;妳開始責備妳的丈夫。然後開始憧憬,如果妳能遇上另一個男人,妳的生活會是如何的改變。我就是其中一個。想像時光倒流,妳就會知道答案......」,於是,席林終於答應下車,開始一場只有時間作為終點,沒有目的地的輕巧旅行。
愛情裡最強的魔法,就是「未知」。
未知、陌生,成為他們之間最棒的興奮劑,可以在對方面前變成另一個自己、扮演另一個身份,不用坦誠,反而純粹,可以在這短短相遇的時間中,努力扮演對方喜歡的人,那不是討好對方,而是人類希望被喜愛、被重視的本能。
彷彿在夢裡相遇的傑西和席林,激盪出一句句碰撞對方靈魂深處的對白。「我想瞭解你」這句話似乎不用說出口,因為他們已經可以輕易地預知對方要接什麼話。
不用偽裝,就能直達對方心房。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雀躍的能力!沒有承諾、沒有恐懼,只是萍水相逢,卻碰撞出高濃度的羅曼蒂克。
這就是邂逅的迷人,不是嗎?因為時間的限制,反而讓他們的關係裡沒有任何包袱,片中男女主角大概一起經歷了十多個小時,卻已經讓他們深信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失落的那塊拼圖。
然而,沒有證據讓他們足以勇敢相信未來,因此才會在臨別一刻,約定了半年後的某一天在車站相遇,他們相信,如果拉長時間,兩人還能熱烈希望重新見面,那麼這場感情,才會得到真實的溫度。
《愛在黎明破曉時》談的是一場純粹心靈相遇時產生的完美愛情,那句「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只屬於我們。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好像。我在你的夢裡,你在我的夢裡」真可說是每個人與另一半夢寐以求的關係,黎明破曉前夕,月亮召喚著我們心裡蠢蠢欲動的貪愛基因,令人特別容易墜入情網,再不切實際的人事物,都變得風情萬種。然而最完美的人生戀曲是否可能在一夜之間誕生?電影留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靜待著你我的想像,填補可能的浪漫。
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懂自己的人--《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也許最難的是問對問題,而非解答。這不就是老讓人垂頭喪氣的愛情嗎?
渴望被瞭解、渴望被需要。每個人走盡萬水千山,就是尋找與自己疊合座標的一個眼神、一份共鳴。可能是愛情,或者是純粹的友情,也有可能是介於友情與戀情之間,複雜糾葛的情愫。
殷切地尋找整座城市,找尋棲身之所。天下之大,能讓你獨自沈默時感到自在的空間,竟然付之闕如。《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敘述剛新婚的夏洛特隨著攝影師老公來到東京,下榻在高級飯店時巧遇來到東京拍攝酒品廣告的電影明星鮑柏。鮑柏對於放棄舞台劇巡演而來到東京拍廣告感到千萬分不願意,卡在語言與文化隔閡間更令他渾身不舒服。除此之外,結縭多年的妻子不斷跨海傳真家中裝潢用的細節問他意見,他煩不勝煩,只覺得在哪都找不到平靜。
陌生國度給你的想像,是充滿激情還是恬淡無感?走到哪都充滿文化差異的獵奇感,照理來講應該是前者才對,但無論鮑柏或是夏洛特都事與願違,鮑柏只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不但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孜然一人亦無好轉,而夏洛特以為造訪京都等古城,能體會到幸福的召喚。
「沒有,我什麼都感覺不到。」夏洛特淡淡地說。她困惑於自己的無感,「往後的人生,是不是就是這樣了?」對於新婚女子來說,這真是一句驚悚問句。幸好鮑柏與夏洛特的異鄉情緣沒有混雜太多男歡女愛,只是抱持對彼此的信任,純粹的相憐相惜。在街上穿梭時的片刻,他們變成淘氣的孩子,終於暫時逃離了煩悶的乏味人生。
《愛情,不用翻譯》不只討論愛情,更勾勒出生命中的矛盾與茫然,堆砌出些許細微的刻痕,以及種種無以名狀的蒼白,令人異常迷戀。海報上的電影文案寫著:「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說出了觀眾心中最原始的渴望。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懂自己的人,能在茫茫人海中投過來一道明確的眼神,瞬間看穿你的刻意說愁只是一種偽裝。沒有人真心渴望寂寞,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只讓你顯得矯情。然而人天性就愛尋找捷徑,特別是情感中的捷徑,就怕不小心迷了路還不節制氣力。
文本會因為翻譯而失真,在情感中也總是一次次迷路、猜錯彼此心意。也許最難的是問對問題,而非解答。這不就是老讓人垂頭喪氣的愛情嗎?
那道閃爍眼神在你身邊飄過時,你自然就知道了。那是需要反覆練習的翻譯題目,無法用單一選擇題就給出篤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