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好望角的轉彎處」——短短十個字,總結了葡萄牙大帆船聖耶穌號(Bom Jesus)的命運。1533年,這艘船在非洲南端一場暴風中沉沒,船上大約三百人無一生還。這艘船並不出名,也無甚過人之處。16世紀的《艦隊紀事》(Relaçőes das Armadas)記載了到印度購買胡椒及其他香料和貨物的印度航線(Carreira da Índia)每年的航程。若非《艦隊紀事》留下的零星抄本記錄了這次船難,「聖耶穌號」的存在將永遠湮沒在歷史中。
475年後,在納米比亞海岸發現聖耶穌號的船身,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驚奇之門。從彎刀、火槍到除蝨梳與黃銅注射器,船上的文物透露了當時最真實的生活,讓我們直接走進在地理大發現巔峰時期,葡萄牙商船上的人類歷史與生活。
沉船是歷史的定格畫面,是詳細紀錄單一事件的時空膠囊,封存在砂石和海水裡。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應該有三百多萬個這樣的定格畫面散落在全球的河川、湖泊、大海和海洋,每一艘都代表獨特的故事,敘述著悲劇與失落——或許是英雄主義,抑或是生存的掙扎。這些沉船的故事共同拼湊出我們理解的歷史,和曾經推動或影響人類生活的活動:商業、戰爭、遷徙、探索、海盜行為與奴隸買賣。
我們正處於尋找沉船的黃金時代。考古學家、研究人員與探險家運用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發現沉船、解讀它們的故事。有些沉船聲名顯赫,例如恩斯特‧沙克爾頓的堅忍號(Edurance),1915年沉沒在威德爾海的冰層下。其他沉船則因為地點、年代、文物或歷史價值而震驚各界,例如研究人員用高科技探測設備發現的古希臘貿易船,沉在黑海海底,保存得非常完美。或是1794年在南非開普敦外海沉沒的葡萄牙奴隸船「聖荷西非洲號」(São José Paquete dAfrica)——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首艘確定在沉沒時載有奴隸的船隻。
我從小就對船艦和海洋深深著迷——整天在組裝飛雲號(Flying Cloud)、卡蒂薩克號(Cutty Sark)和金鹿號(Golden Hind)的模型。很幸運能為《國家地理》雜誌報導「聖耶穌號」的發現,這不僅是我的第一篇沉船新聞,也是我記者生涯中最愉快的任務。這艘沉船具備所有令我們興奮和好奇的元素——驚人的發現、貴重的寶藏、充滿異國風情的地點、帶有諷刺性轉折的航海軼事(這裡先不透露),以及在發霉的檔案堆裡抽絲剝繭,為一艘發黑的神秘古船驗明正身。直到今天,每次吃飯要研磨胡椒時,我都會想到那個「等重的胡椒與黃金等值」的香料貿易時代。
這些年來,很榮幸為《國家地理》雜誌撰寫了更多沉船新聞。這次有機會編纂本期特刊,既是夢想,也是考驗。該從何下筆?又該如何取捨?值得收錄的沉船很多。有些是必不可少的。畢竟,談到沉船,不能不提到鐵達尼號。有些沉船被收錄在內,是出於人類對「極致」的痴迷——最古老、最深邃、最富裕、最難找。當然,我也把聖耶穌號納入其中。
另外有些沉船非常耐人尋味,實在難以割捨:在伊斯坦堡街道底下發現的37艘中世紀沉船;以及1857年載著數以噸計的黃金,遇難後引發美國重大金融危機的明輪蒸汽船。或是1840年代在波羅的海沉沒的雙桅縱帆船,船上還放著幾十瓶完美熟成的香檳。這些都收錄在這裡,以及其他沉船故事。
優惠價: 9 折, NT$ 269 NT$ 299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10月07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限量商品,即時庫存>5
「消失在好望角的轉彎處」——短短十個字,總結了葡萄牙大帆船聖耶穌號(Bom Jesus)的命運。1533年,這艘船在非洲南端一場暴風中沉沒,船上大約三百人無一生還。這艘船並不出名,也無甚過人之處。16世紀的《艦隊紀事》(Relaçőes das Armadas)記載了到印度購買胡椒及其他香料和貨物的印度航線(Carreira da Índia)每年的航程。若非《艦隊紀事》留下的零星抄本記錄了這次船難,「聖耶穌號」的存在將永遠湮沒在歷史中。
475年後,在納米比亞海岸發現聖耶穌號的船身,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驚奇之門。從彎刀、火槍到除蝨梳與黃銅注射器,船上的文物透露了當時最真實的生活,讓我們直接走進在地理大發現巔峰時期,葡萄牙商船上的人類歷史與生活。
沉船是歷史的定格畫面,是詳細紀錄單一事件的時空膠囊,封存在砂石和海水裡。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應該有三百多萬個這樣的定格畫面散落在全球的河川、湖泊、大海和海洋,每一艘都代表獨特的故事,敘述著悲劇與失落——或許是英雄主義,抑或是生存的掙扎。這些沉船的故事共同拼湊出我們理解的歷史,和曾經推動或影響人類生活的活動:商業、戰爭、遷徙、探索、海盜行為與奴隸買賣。
我們正處於尋找沉船的黃金時代。考古學家、研究人員與探險家運用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發現沉船、解讀它們的故事。有些沉船聲名顯赫,例如恩斯特‧沙克爾頓的堅忍號(Edurance),1915年沉沒在威德爾海的冰層下。其他沉船則因為地點、年代、文物或歷史價值而震驚各界,例如研究人員用高科技探測設備發現的古希臘貿易船,沉在黑海海底,保存得非常完美。或是1794年在南非開普敦外海沉沒的葡萄牙奴隸船「聖荷西非洲號」(São José Paquete dAfrica)——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首艘確定在沉沒時載有奴隸的船隻。
我從小就對船艦和海洋深深著迷——整天在組裝飛雲號(Flying Cloud)、卡蒂薩克號(Cutty Sark)和金鹿號(Golden Hind)的模型。很幸運能為《國家地理》雜誌報導「聖耶穌號」的發現,這不僅是我的第一篇沉船新聞,也是我記者生涯中最愉快的任務。這艘沉船具備所有令我們興奮和好奇的元素——驚人的發現、貴重的寶藏、充滿異國風情的地點、帶有諷刺性轉折的航海軼事(這裡先不透露),以及在發霉的檔案堆裡抽絲剝繭,為一艘發黑的神秘古船驗明正身。直到今天,每次吃飯要研磨胡椒時,我都會想到那個「等重的胡椒與黃金等值」的香料貿易時代。
這些年來,很榮幸為《國家地理》雜誌撰寫了更多沉船新聞。這次有機會編纂本期特刊,既是夢想,也是考驗。該從何下筆?又該如何取捨?值得收錄的沉船很多。有些是必不可少的。畢竟,談到沉船,不能不提到鐵達尼號。有些沉船被收錄在內,是出於人類對「極致」的痴迷——最古老、最深邃、最富裕、最難找。當然,我也把聖耶穌號納入其中。
另外有些沉船非常耐人尋味,實在難以割捨:在伊斯坦堡街道底下發現的37艘中世紀沉船;以及1857年載著數以噸計的黃金,遇難後引發美國重大金融危機的明輪蒸汽船。或是1840年代在波羅的海沉沒的雙桅縱帆船,船上還放著幾十瓶完美熟成的香檳。這些都收錄在這裡,以及其他沉船故事。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