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彩「藝術史」啟蒙小說
藝術版的《蘇菲的世界》
法國現象級出版巨作
暢銷35萬冊
——全球37種語言版本——
榮獲
2025年
「法國出版獎」
年度作家大獎
在即將失明以前
10歲小女孩蒙娜與她的祖父
每週三下午固定造訪巴黎三大藝術重鎮
——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
透過觀看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創作、文明、藝術珍寶
學習生命中最有價值的52堂課
開啟她的心靈之眼
II 奧塞美術館
——讓你的內在說話。
馬內——少即是多
莫內——一切都會逝去,一切都會過去
竇加——必須讓生活舞動
塞尚——來吧,起身戰鬥、留下印記、堅持到底
梵谷——穩住你的眩暈
卡蜜兒.克勞岱爾——愛就是慾望,而慾望就是匱乏
克林姆——讓死亡的衝動活下去
蒙德里安——簡化
◎ 一部感動人心的的法國藝術小說,
透過52幅偉大藝術巨作探索生命與美!
10歲女孩蒙娜,因不明原因極有可能失明。她的祖父「爺耶」決定在她還看得見的時候,每週三帶她去巴黎最著名的博物館——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遊歷,每次參訪,他們都專注於一件藝術作品,並從中沉思、反省、學習。用美麗填滿即將襲來的黑暗。
他們將一起遊歷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和龐畢度中心。
他們將一起驚嘆、感動、思索,並被一幅畫或一件雕塑深深吸引。
在祖父溫柔而細緻的引導下,蒙娜深入探索一件件藝術品,他們觀看、討論、思辯,並讓作品的美感和哲學深植蒙娜小小的內心世界。藉由波提切利、維梅爾、哥雅、庫爾貝、克勞岱爾、卡蘿或巴斯奇亞的視角,蒙娜發現了藝術的力量,學習到天賦、懷疑、憂鬱與反抗,這就是她祖父希望能永遠銘刻在她心中的珍貴寶藏。
本書不僅是一場橫跨500年西洋藝術史的探索之旅,也是一部關於藝術和人生的啟蒙小說,是一本訴說生命之美的深情作品。
◎「在失去視力之前,請看見(記住)世上最美好的事物。」
///第二部 奧塞美術館
古斯塔夫.庫爾貝|亨利.方坦—拉圖爾|羅莎.博納爾|詹姆斯.惠斯勒|茱莉亞.瑪格麗特.卡麥隆|愛德華.馬內|克勞德.莫內|愛德加.竇加|保羅.塞尚|愛德華.伯恩—瓊斯|文森.梵谷|卡蜜兒.克勞岱爾|古斯塔夫.克林姆|威廉.哈莫修依|皮特.蒙德里安
蒙娜失明的原因依舊難解,而父親保羅的舊貨店則陷入債務危機,終日借酒澆愁,然而,角落裡一尊維爾圖尼家族小雕像,帶來了意外的商機,卻也引發了關於一位「眾人絕口不提」的神祕人士的重重疑雲。此時,蒙娜的主治醫師建議進行催眠治療,希望藉此找出蒙娜「短暫失明」的原因,卻在催眠的過程中,一位神祕的女性悄悄現身……
羅浮宮的藝術探訪結束後,蒙娜與祖父的每週三「心理醫師」之約,轉而前進奧塞美術館,這座由舊火車站改建而成的美術館,宛如珠寶盒般的博物館收藏了1848年至1914年間的藝術作品,匯集了莫內、竇加、梵谷、克林姆等藝術大師的瑰寶,帶給蒙娜更深刻的藝術哲學思考。
◎ 獲獎榮譽
在法國一上市即空降暢銷榜冠軍(#1 bestseller in France)
於義大利首週登上暢銷榜第二名(Debuted at #2 in Italy)
榮登「2024年百大圖書」排行榜——《閱讀》文學雜誌(Lire)
榮獲2024年《RTL-讀者文學雜誌》文學大獎(RTL-Lire Literary Magazine Grand Prix 2024)
榮獲2025年「法國出版獎」(Trophées de l’édition)年度作家大獎——《書籍週刊》(Livres Hebdo)
◎ 各界好評
「全世界都在爭相閱讀這本書。」《費加洛報》(Le Figaro)
「一首關於美和智慧的頌歌。」《巴黎人報》(Le Parisien)
「這是一場地震,是出版界的劇烈變動。就像藝術版的《蘇菲的世界》。湯瑪士・謝勒斯——請記住這個名字。」——愛莉絲・德維雷(Alice Develey,《費加洛報》(Le Figaro)
「《蒙娜之眼》不只是一本藝術入門小說,更是一則具有普世共鳴的生命故事。」——《十字報》(La Croix)
「這本現象級小說會讓你迫不及待想衝進美術館……比《艾蜜莉在巴黎》還精彩。」——《電視週刊》(Télérama)
「太棒了!」——《法國國家廣播電台》(France Inter)
「湯瑪士・謝勒斯是全球知識傳播的冠軍。這是一本傑出的作品。」——《清晨新聞》(Télématin)
「一本溫柔又令人完全著迷的書。」——《大書店》(La grande librairie)
「一個美好又動人的故事。」——《皮卡第信使報》(Courrier Picard)
「講述一位小女孩初次接觸美與人生的過程,《蒙娜之眼》激起了罕見的熱烈迴響。」——《RTL廣播電台》(RTL)
「這本話題十足的驚人作品,就像是由一位備受推崇的藝術史學家寫出來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它充滿熱情、引人入勝,完美捕捉了從孩子眼中理解藝術、世界與成長的那份新鮮與驚奇。」——蜜莉安・戈蒂斯(Miriam Gordis,《阿爾貝婷書店》(Albertine Bookstore),美國紐約)
作者簡介:
湯瑪士‧謝勒斯(Thomas Schlesser)
法國知名藝術史學者、作家,他也是哈同—伯格曼基金會(Fondation Hartung-Bergman)總裁、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教授,著有多本關於藝術、藝術家,及20世紀藝術與政治關係的論著。《蒙娜之眼》(Les Yeux de Mona)於2024年出版,迅速登上法國各大書籍暢銷榜冠軍,短短一年內熱銷35萬冊,在全球被翻譯成37種語言版本,甚至出版了點字書,法國媒體稱之為「現象級的出版巨作」。2025年,作者拿下由權威刊物《書籍週刊》(Livres Hebdo)、法國國家圖書中心(CNL)及《費加洛報》(Le Figaro)共同頒發的「法國出版獎」(Trophées de l’édition)「年度作家」大獎,不單表彰作品的文學性,更重視作者對社會的啟發性,獎勵其作品不僅卓越、大膽、創意,更能為出版界造成延續性和影響力。
譯者簡介:
李沅洳
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巴黎第十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自由譯者。著有《二十世紀法國情慾文學。從限制出版到自由出版》,譯有《什麼是政治行動》、《什麼是世界觀》、《什麼是暴力》、《學術人》、《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知識考古學》、《楚浮電影課》、展覽目錄《夢迴亞洲》(在瑞士展出)等,合譯有《波娃戀人》、《藝術的法則》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