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雲端封建時代黃色臉孔引路人臺灣路上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兒童選讀買房人生課AI五十強FIRE致富覺察尖端漫畫大賞春季暢銷5折起親師衝突佛教戀家的人

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 (二手書)

作者:葉嘉瑩
出版日期:2019-11-28
二手書交易資訊

李商隱

是個天才型詩人,受到無數人的喜愛,被譽為是李白、杜甫之後唯一能夠自成一家的詩人。但李商隱的一生是很不幸的。因為父親早逝必須奉養母親,十歲多就得挑起生活的擔子,做些抄寫和舂米之類的工作。他有遠大的 ...

每天追一齣大唐詩人穿越劇:看大唐詩人彎彎繞繞的人生劇場,細讀人人都是男主角的才華較勁 (二手書)

作者:周公子
出版日期:2023-01-14
出版社:原點出版
二手書交易資訊
看大唐詩人彎彎繞繞的人生劇場細讀人人都是男主角的才華較勁收羅近300首唐詩 詩、史、傳,三合一的趣味說書一部有梗有料有知識的「唐朝詩人折磨史」笑著笑著,竟記住了唐詩!大唐詩人很愛演—那些說不出口的心中 ...

每天追一齣大唐詩人穿越劇:看大唐詩人彎彎繞繞的人生劇場,細讀人人都是男主角的才華較勁

作者:周公子
出版日期:2023-01-14
出版社:原點出版
看大唐詩人彎彎繞繞的人生劇場細讀人人都是男主角的才華較勁收羅近300首唐詩 詩、史、傳,三合一的趣味說書一部有梗有料有知識的「唐朝詩人折磨史」笑著笑著,竟記住了唐詩!大唐詩人很愛演—那些說不出口的心中 ...

【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第三卷):此情可待成追憶 (二手書)

作者:程千帆等
出版日期:2019-02-23
出版社:啟動文化
二手書交易資訊
唐詩最佳入門,三十餘年經典,名家導讀,傾囊相授,最全面、最專業的詩詞素養,每日十分鐘讀首唐詩,輕鬆掌握全唐詩精華。第三卷【無邊落木蕭蕭下】,收錄中唐至晚唐詩人包括:杜牧、

李商隱

、賈島、李賀、溫庭筠、羅 ...

李商隱 (二手書)

出版日期:1998-10-01
二手書交易資訊

李商隱

喜歡把自己的藝術構思錘煉得千回百轉,朦朧迷離,又大量運用象徵手法,驅遣想像,渲染氣氛,烘托情思,寓意空靈,而又餘味無窮。由於作品意象豐富,內涵複雜,因此要欣賞他的詩作,注釋本是必需的。 本書作者 ...

李商隱 (二手書)

出版日期:1992-07-01
二手書交易資訊
. ...

李商隱詩選 (二手書)

作者:陳永正
出版日期:2000-06-01
二手書交易資訊
. ...

新譯李商隱詩選 (二手書)

出版日期:2011-02-01
二手書交易資訊

李商隱

是晚唐成就最高的詩人,時人將他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他的詩繼承風騷精神,融入漢魏風骨,詩作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語言精粹,色彩富麗,音律明朗。擅用迷離的意象、繁複的典故,使得 ...

新譯李商隱詩選

出版日期:2011-02-01

李商隱

是晚唐成就最高的詩人,時人將他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他的詩繼承風騷精神,融入漢魏風骨,詩作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語言精粹,色彩富麗,音律明朗。擅用迷離的意象、繁複的典故,使得 ...

迷人的詩謎:李商隱詩 (二手書)

作者:葉嘉瑩
出版日期:2010-04-19
二手書交易資訊

李商隱

的詩向來被認為玄妙難解,如同謎語一般。葉嘉瑩先生在解讀李商隱詩時,除了導引讀者進入詩文情境中,認識李商隱獨特的表現方法外,還特別提出如何欣賞詩歌的美學價值。她認為,詩歌的美學應該分成兩方面:一方 ...

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 (二手書)

作者:顏崑陽
出版日期:2005-11-30
出版社:里仁書局
二手書交易資訊
清代的詩歌「箋釋學」非常興盛。唐代詩人別集之箋釋,以杜甫詩、韓愈詩、李賀詩、

李商隱

詩為最多。諸家箋釋,幾乎都以「詩史」、「比興」為本質觀,以「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為方法學。顯示清初以來,詩歌箋釋有 ...

四李選集 (二手書)

出版日期:2014-02-14
二手書交易資訊
「人人讀經典系列」隨身手帳本小開本9X16公分方便您可隨時、隨手輕鬆讀經典!【書籍內容簡介】 人人出版《人人讀經典》系列,2014年2月推出《四李選集》手帳本。延續以往風格,精巧典雅的書封,清晰秀麗 ...

李商隱詩歌集解(中冊)編年詩 (二手書)

出版日期:1999-06-17
出版社:N/A
二手書交易資訊
. ...

直道相思了無益:李商隱詩傳

出版日期:2018-12-01
本書是一部以唐代詩人

李商隱

的詩作為線索, 描寫他傳奇一生的著作。作者依據豐富文獻資料, 從聰敏多才、理想主義的少年, 到初入社會、躊躇滿志的青年, 再到仕途蹭蹬、愛情坎坷的中年以後, 以飽含情感之筆還 ...


您對於搜尋結果是否滿意?
太好了!感謝您的回饋!
感謝您的建議!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
很抱歉沒能幫上忙 :( 我們應如何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