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雜誌兩本79折賣故事的人萬曆十五年東野圭吾黃色臉孔AI五十強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臺灣路上臺北文學季尖端漫畫大賞春季暢銷5折起買房人生課引路人
提供搜尋: [全文-

社會科學 二手書贈品

]
搜索結果:頁數1/40

芭樂人類學 (二手書)

出版日期:2015-10-01
出版社:左岸文化
二手書交易資訊
2009年,一群人類學家,成立台灣第一個學術共筆網站,在網路種下第一顆芭樂開始,芭樂力從此爆發。帶動學術部落格的興起,(例如:「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等,)成為學術人與社會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 (二手書)

出版日期:2019-08-14
二手書交易資訊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這麼不平等?「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賈德.戴蒙經典不墜之作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一萬三千年人類簡史榮獲普立茲獎、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紐約時報暢銷書36國語言譯本,全球銷 ...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二手書)

作者:陳麗華
出版日期:2015-11-16
二手書交易資訊
「臺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從何而來?」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以六堆為研究對象,重新思索近三百年來國家因素對臺灣客家族群認同形塑的影響。六堆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客家聚落,也是桃竹苗地區之外的第二大客家聚居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二手書)

作者:宋世祥
出版日期:2016-06-04
出版社:果力文化
二手書交易資訊
「人」比數據更重要!★第一本全面剖析「人類學跨領域創新」之國際趨勢與實戰書寫★教你善用「厚數據創新」5 種心法,提出有效的創意方案★深入國際、台灣最具創新活力的社會現場,人類學就在你身邊!迎接「厚數據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二手書)

出版日期:2015-06-24
二手書交易資訊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這麼不平等?「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賈德・戴蒙經典不墜之作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一萬三千年人類簡史榮獲普立茲獎、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36國語言譯本,全球銷售超過數百萬 ...

童年人類學(上下冊) (二手書)

出版日期:2017-10-05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二手書交易資訊
養兒育女真有個萬用的法則嗎?本書從生育、養育、教育談到遊戲、工作,以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台灣等兩千筆案例,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孩子的價值、為人父母的意義。◎本書榮獲2015年美國圖書館學 ...

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 (二手書)

作者:張君玫
出版日期:2016-07-09
二手書交易資訊
身為後殖民的賽伯格,島嶼破碎的主體性需要不斷的跨越與重構。本書從界線、批判、抵抗這三條交互纏繞的向度去貫穿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思想,分別就知識的基礎、倫理的可能以及行動的方向,去釐清共同生活的多重意義。 ...

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 (二手書)

作者:胡家瑜
出版日期:2015-11-12
二手書交易資訊
宮川次郎,是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文物的民間者收藏家。本書藉由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典藏的宮川次郎藏品,從「原始藝術」的角度,重現了臺灣原住民文物的造型美感,讓過去精彩的臺灣原住民藝術與當代產生新的連結。收藏是 ...

成為黃種人: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 (二手書)

作者:奇邁可
出版日期:2015-04-01
出版社:八旗文化
二手書交易資訊
★橫跨科學、醫學與人類學領域,解構種族思維史的來龍去脈★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政治大學歷史系楊瑞松副教授專文推薦為什麼中國人接受成為「黃種人」,日本人卻始終抗拒?而更大的問題是: ...

社會人類學方法 (二手書)

出版日期:1991-02-01
出版社:桂冠文學
二手書交易資訊
人類的文化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創造出來的,並在獨特的歷史發展和功能過程中積累、傳遞、演變成不同的類型和模式。它不僅建構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而且還構成了各種獨特的社會結構和獨一無二的社會文化背 ...

人類學與現代社會 (二手書)

作者:李亦園
出版日期:2010-07-28
出版社:Airiti Press Inc.
二手書交易資訊
. ...

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手冊 (二手書)

作者:林萬億
出版日期:2011-09-15
出版社:N/A
二手書交易資訊
. ...

社區諮商: 多元社會的賦能策略 (二手書)

出版日期:2007-05-01
出版社:N/A
二手書交易資訊
. ...

聰明行動族:下一場社會革命 (二手書)

作者:張靜文
二手書交易資訊
20年多來,本書作者一直在探索新科技的發展,並深入研究新科技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他曾預見1980年代個人電腦的革命性衝擊,也預見了1990年代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影響,現在他又開始感受到新一波的創新風 ...


您對於搜尋結果是否滿意?
太好了!感謝您的回饋!
感謝您的建議!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
很抱歉沒能幫上忙 :( 我們應如何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