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逃生正念基督英檢衛城聯經時報遠流今周刊墨刻角川手帳點讀筆最透明2長鴻選讀流浪貓暢榜5折起橡樹林拾穗國寶聖誕繪本川習會談常春藤圓神情緒永遠記得百工榮格中山美穗學思歷程王思迅川普關稅
放入購物車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賴青松、楊文全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1-25

ISBN/ISSN:9789573298656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96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台灣返鄉從農領頭羊20年實戰全紀錄:穀東俱樂部成立至今近二十年,本書第一手全程記錄兩位作者相繼從農,歷經困境、抉擇、調整的點滴過程。
★反映農村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契機轉變:半農半X生活者的進入,促進台灣農村自工業化走向服務業化的進程發展,是歷史變局,亦是嶄新可能。
★勾勒網路時代斜槓農夫的理想國藍圖:田地媒合機制與新農育成平台等的提出,如何成為網路時代新農夫實踐夢想田園生活的選項與路徑。
 
◢ 從穀東俱樂部啟程,走出台灣農村新路徑 ◣
2000年,賴青松偕妻女回到宜蘭員山深溝村,一邊耕田種菜,一邊從事翻譯工作,踏出實踐理想人生的第一步。2004年,他結束日本岡山大學碩士課程,回到台灣,在宜蘭農村成立「穀東俱樂部」,就此展開「高調」的務農人生。
賴青松不但為自己尋得安身立命之道,也藉此實現了「讓都市人也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米」、「志願農民運動」等理念,並積極對外倡議。賴青松與穀東俱樂部掀起了台灣返鄉從農的時代浪潮,成為友善農業的先驅,並讓後繼者看到各種可能性。
 
◢ 實踐半農半X,第一個新農育成平台誕生 ◣
為永續經營,賴青松持續號召歸農人力,接觸農村潛在資源,並積極建立在地人際網絡。2012年政府啟動休耕田地活化政策,賴青松因此得以成為老農託付代管田地的對象。他將目光聚焦在嚮往農村生活的都市人,即半農半X生活者。
當時,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的楊文全,與深溝夥伴成立「倆佰甲」,匯聚一群小農共同參與第一年耕作計畫。倆佰甲就此成為新農育成平台、傳統老農地主與新農社群間的中介者,除了媒合代管農地,尋求空間房舍,更提供農耕技術的支援,滿足陪伴的需求。許多歸農者因此走進深溝村,開展出新產銷模式。
 
◢ 打造開放社群,展現多元社會創新 ◣
半農半X生活者大多懷抱強烈的性格與理念,因此深溝新農借助網路時代的開放社群概念,彼此之間不形成共識,不統整腳步,如此自由開放氛圍,尤其吸引更多新世代農夫。
他們大多具備個人專長,各自種田賣米,彼此間激發創意,造就深溝村百花齊放的新氣象。例如:展開農田裡的科學計畫、舉辦公車小旅行、成立廣播節目、開放農業實驗基地等。街區更陸續出現著名的小間書菜、貓小姐食堂、美虹廚房、一簞食素食餐廳,以及「月光莊‧宜蘭」民宿等。
2019年,以盈利為基礎、孕育商業模式的「慢島生活公司」成立。慢島生活透過專案方式營運,新農育成平台則轉型成「慢島學堂」,結合田地實作與室內課程,接續協助新農踏出從農的第一步。
 
◢ 為嚮往農村生活者闢一條路 ◣
本書從穀東俱樂部,到倆佰甲,再到慢島生活,記述一路以來,以半農半X為主軸,貫穿二十年的深溝村新農社群生活演變脈絡。作為先行者,賴青松與楊文全不斷披荊斬棘,持續解決困境,點滴經驗累積,足以作為意欲實踐生活理想者的重要參考。
他們更示範了在農村服務業化時代,如何透過網路與平台,協助新農順利進入農村,實踐個人理念;進而打造出一個虛實整合的新農村社群,因應台灣農村世代交替的困境,迎向農村的復興。
 
名家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
林盛豐(監察委員)
張正揚(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
郭華仁(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郭麗津(台東慢食節策展人、津和堂執行長)
陳育貞(臺大城鄉所兼任副教授、城鄉潮間帶創始人、原臺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會長)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
劉克襄(作家)
闕河嘉(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
羅文嘉(水牛書店社長)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賴青松

日本岡山大學環境法碩士。「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慢島生活公司」共同創辦人,「穗穗念」共同創辦人。

長期關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間的平衡,2000年選擇到宜蘭展開半農半X的實驗生活。2004年發起穀東俱樂部,開啟志願農民進鄉的新時代。2013年,協助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成立。2019年,出任慢島生活公司負責人,開始以商業模式打開城鄉反向移民的通道。



楊文全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發起人。法鼓文理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務農期間曾任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處長。

長期從事農村規劃工作,2013年為突破規劃上的瓶頸,開始在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務農,從事友善耕作的水稻栽種,企圖以農夫的視角在實作的場域中探索台灣農村在網路時代可能的發展契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賴青松與楊文全的《半農理想國》履踐二十年終能成形,關鍵在於善用分工建立網絡、深諳網路行銷、懂得商業模式的操作以及品牌論述能力、與購買者建立良好互動、政府資源的挹注等因素,同時解開了傳統農業的桎梏,塑造農業轉型的六級產業典例。——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



將台灣轉型為一個真正先進國家的關鍵,不在一線城市,而在以永續發展的價值觀經營二、三線城市與農村。我們要能提出擺脫城市思維的農村重建策略。賴青松與楊文全掌握到台灣農業轉型的各種契機,由穀東俱樂部與...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第一個新農育成平台的誕生

二○一三年春天,老天爺給倆佰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設法達成兩甲半水田的耕作。由於當時我還兼職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無法獨力照管如此規模的水田,因此很自然地,我開始遊說所有遇到的人,大家一起來種田。倆佰甲有兩甲半水田需要找人耕作的消息,也因此開始迅速地在宜蘭的小農網絡圈流傳。

●每人找到自己喜歡的田區

而當時,正好有一些已移居宜蘭的外地人,正在尋覓耕作田地,在得知消息後便主動找上倆佰甲。結果,共同參與倆佰甲第一年耕作計畫的小農,合計有十一位。其中,除了我之外,有五位小農從這兩...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推薦序

一窺台灣未來新農村

林盛豐

本書詳實的記錄一個由傳統農業轉型至新農業的實驗,是兩位作者在台灣農村一步一腳印,歷經十餘年的實踐實錄。內容豐富且翔實,足夠讓我們一窺台灣未來新農村的形貌。

賴青松與楊文全兩位作者從農的初心,與很多羨慕陶淵明式耕讀生活的夢想者一樣,並沒有清楚的路徑圖,但是過程起伏,挑戰接踵而來;這段時期台灣農業的各種思潮與前仆後繼的實驗,提供了很多參考案例。他們的教育背景與職業歷練,也使他們有足夠的宏觀視野,可以提出繼傳統農業、精緻農業之後,建立於資訊網路、社區營造、共享經濟、...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從種稻,種人,到種村的奇幻之旅

賴青松

二○○○年,我帶著妻子美虹與年幼的女兒,回到她早早便離開的故鄉,宜蘭縣員山鄉的深溝村,一個蘭陽平原上有著清澈湧泉,田園寂寥但依舊青翠的小村。一邊耕田種菜,一邊從事日文翻譯,踏出實踐理想人生的第一步。

二○○四年,結束在日本岡山大學環境法碩士的課程,歷經幾番內心的反覆掙扎,終於下定決心回到台灣,在宜蘭農村成立了「穀東俱樂部」,就此展開高調務農的人生。

二○○七年,將歸農最初兩年心底的洶湧波濤,寫成了按月紀實的《青松種田筆記》(心靈工坊),試圖為歸農路途上的後...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一窺台灣未來新農村/林盛豐
推薦語 古碧玲、張正揚、郭華仁、郭麗津、陳育貞、楊儒門、劉克襄、闕河嘉、羅文嘉
自序 從種稻,種人,到種村的奇幻之旅/賴青松
自序 來深溝村找到自己/楊文全

【序章 網路時代的農村大未來】
一、實踐田園夢的挑戰與機會
二、農村從工業化走向服務業化
三、「半農半X」與「半X半農」協力合作
四、農村復興:共享經濟與交換經濟的競合
五、打造新農育成平台
六、虛實整合的新型態農村

【第一章 新手農夫下田初體驗】
一、從台北城奔向後山宜蘭
二、湧泉圳溝間的美好生...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