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王思迅蔡璧名情緒健康圓神城邦群學常春藤拾穗暢榜5折起尖端榮格2026手帳展張曼娟人人選讀川普關稅Palantir
暫不供貨

橋:歐巴馬的生命和崛起(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大衛‧雷尼克|譯者:林曉欽等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2-06-27

ISBN/ISSN:9789868845404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精裝

頁數:656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目前唯一一本關於歐巴馬的最權威傳記。
全球最傑出的總編為全球最耀眼複雜的政治偶像做傳!
× × ×

他,歐巴馬,二十一世紀初全球最耀眼的政治偶像,究竟是什麼、又不是什麼?他何以重要?值得書寫,並在人物傳記史上居於何種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此之前,我們唯一可以深度瞭解歐巴馬其人的只有他的回憶錄,1995年的《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這是一個男孩如何尋找父親,並從中領悟到自己是黑人的真諦;而本書中,大衛•雷尼克提供給讀者的是,他如何成為他自己(種族意義上的那個非裔美國人),如何成為象徵美國的種族及多元文化歷史敘述的美國人(而非黑人),並最終成為一名美國總統的歷程。這是一本更浩瀚磅礴、客觀深入、更抽絲剝繭、歸根就底地完整呈現歐巴馬是誰、他的生命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偉大傳記。

作者鉅細靡遺地調查了歐巴馬幾乎所有的相關文獻與言論,包括他的身世、家族背景、投票記錄,發表的文章,更訪談了上千名和他相關的人,更多次深度採訪歐巴馬本人,取得大量第一手實證資料,從而再現斯人,再現其生命及其崛起的歷程。

歐巴馬是誰?他打哪兒來?他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最終如何說服民眾相信,正是美國文化中特有的東西塑造了他,而他個人的歷程,恰恰是這個國家的政治歷程。歐巴馬的故事,也正是這個國家的敘事,他從小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印尼,以及種族天堂的夏威夷白人家庭中,他的種族身份不夠白,也不夠黑,但他恰恰用自己黑白混血的身份贏得更大的支持,並進而讓美國人團結起來共同推動政治與道德上的進步。他本人不一定是創造這個歷史趨勢的英雄,但他恰恰有可能是這個趨勢中的巔峰。最後,他走進了那座由黑奴建造的白宮。

作者把歐巴馬的生命個體置身在全球各地——肯亞、印尼、夏威夷、美國本土,在宏大縱深的政治歷史文化背景中檢視何以這個初出茅廬的非裔美國人可快速崛起。他是美國融合了多元種族和文化的象徵,非裔美國人的歷程正是美國的歷程,前者的權利日益完整,後者才會漸趨完美。因此,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個總統歐巴馬的政治成長史,不如說是一個偉大的人如何在大歷史中定義自我,並塑造那個自我的歷史。

「是的,這就是我的故事。」歐巴馬如是言,他的身份既是先天既定的,也是後天選擇的;他追尋著這一身份,也習得了這一身份,因此,他才可能帶領美國人跨越那座融通了不同的種族、膚色、紅藍各州、保守派和自由派,以及不同世代的無形之橋。

全書共有五十多萬字,是名人傳記類登峰造極的鉅作。除了文字上令人愉悅和震撼外,這本書對於台灣的讀者也別具意義,台灣的政治和政黨一直糾纏於族群議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歐巴馬的故事令人深思,提供了借鑒。台灣的政治和道德上的進步,需要一位在族群議題上和歷史與當代包容、連接和貫通在一起的典範嗎?如果答案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要問的是:他是誰?在何方?何時會出現?

本書特色
經濟學人雜誌2010年十大好書。
★ 普立茲獎得主, 《紐約客》雜誌總編輯大衛•雷尼克宏大鉅作。
★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盛讚:「全球最傑出的總編為全球最有Power的人做傳!」
★ 訪談人物超過千位,鉅細靡遺,資料翔實,敘事深厚,是瞭解歐巴馬人生和政治哲學的最佳作品!
★《橋》由Alfred A.Knop出版公司於2010年4月6日上市,首刷精裝本就賣了十二萬冊,書評界更是佳評如潮。
★《最寒冷的冬天》大衛.哈伯斯坦讚譽雷尼克乃媒體「明日之星」。

作者簡介:

★ 一九九四年以報導蘇聯解體的《列寧的墳墓》榮獲普立茲獎!

★ 擔任《紐約客》總編已十餘年,被讚譽為美國文壇最閃亮的巨星!

★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盛讚此書為「全球最傑出的總編為全球最有權勢的人做傳!」

大衛•雷尼克(David Remnick),美國久負盛名的記者、編輯和作家。他從1998至今擔任美國《紐約客》雜誌總編輯,1994年以《列寧的墳墓:蘇維埃帝國的輓歌》一書榮獲普立茲獎,1999年獲選為「年度最佳編輯」。他關於拳王阿里的傳記也被《時代》評為2000年年度最佳傳記。

雷尼克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比較文學及俄文,一畢業即到《華盛頓郵報》當社區記者和體育記者,後出任該報駐莫斯科特派員。在《郵報》服務十年後,雷氏於一九九二年轉至《紐約客》當主筆,六年後升任總編輯迄今。他不僅把《紐約客》帶到另外高度和風格,也網羅寫手如雲,如何偉(Peter Hessler)等,其《尋路中國》等中國三部曲的部分章節最初刊發於《紐約客》。雷氏文筆汪洋恣肆,感染力極強,往往深入鋪陳,把讀者帶入歷史縱深,他立論中肯,講求細節的豐富和實證態度,故一本書所採訪的對象多達千人。當年,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就預測,雷尼克乃是文字媒體的「明日之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他們都在橋上等待約書亞

文/王健壯(中國時報前社長)

一九六五年三月七日,阿拉巴馬州艾德蒙‧佩特斯橋(Edmund Pettus Bridge)上發生「血腥星期天」(Bloody Sunday)事件那天,歐巴馬還未滿四歲,人在萬里之外的火奴魯魯。

一九六八年四月四日,金恩博士在田納西州孟斐斯一家旅館陽台上被人槍殺那天,七歲的歐巴馬跟他的白人母親已移居印尼的雅加達。

在美國漫長的黑人民權運動史上,血腥星期天與金恩被刺這兩個日子,都是改變歷史的關鍵轉折點;在血腥星期天事件發生四十三年後,金恩被刺四十年後,四十七歲的歐巴馬以「約書...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序-約書亞世代

布朗教堂

賽爾瑪鎮,阿拉巴馬州



一切從此開始。這裡的故事,改變了整個美國。

二○○七年三月四日午時,來自伊利諾利州的年輕參議員巴拉克•歐巴馬,即將在阿拉巴馬州賽爾瑪鎮的布朗教堂舉行一場演講。當時,他加入總統競選尚不足一個月,正準備在美國南部與民主黨前輩希拉蕊•柯林頓展開首場對壘。在很多人眼中,無論是歐巴馬的種族與膚色,或者他的年輕與經驗不足,還有他充滿異國風味的成長背景,這一切最終將導致他的失敗。但歐巴馬本人毫不避諱,他正要在接下來的演講中公開討論他身上的這些特點。「誰是巴拉克...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