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最透明2百工拾穗圓神遠流尖端墨刻聯經時報選讀手帳展永遠記得暢榜5折起情緒榮格衛城中山美穗常春藤校園書房蔡璧名學思歷程王思迅張曼娟川普關稅
放入購物車

魔幻年代(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班‧歐克里|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6-10-08

ISBN/ISSN:9789864771035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04

書況:普通

備註:略有黃斑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與馬奎斯、魯西迪齊名 最具代表性的非洲作家
英國布克獎得主歐克里 俳句般的虛幻哲學小說

這片景色真美。美到讓我覺得,
內心那股幽暗的邪惡,就要爆發出來……

為了追尋天堂阿卡迪亞,眾人展開旅程,途中抵達湖畔旅館。
放眼望去一片霧藍山脈,銀白湖面。眾人有股永恆的絕美感受。

受美景感召,長久被內心惡魔禁錮的靈魂,開始渴望改變。
有人對此感到喜悅;有人則感到恐懼。
畢竟,惡魔已成了靈魂的一部分。失去惡魔,就等於失去自我。
而惡魔不希望讓靈魂變得更好;它已蠢蠢欲動,伺機而發。


為了重塑人生,跨越到可能的未來,舊有的自我必須死去。
要抵達阿卡迪亞,必得先歷經一段失序的瘋狂。

在這美景當前,死去,就是重生。


在這部充滿哲理的詩意小說中,生理及情感的隱喻不斷流轉。這些旅人不只是進行一場身體旅程,同時也在進行一場心靈旅程。他們帶著實體的行李及內心的累贅,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平行並進,他們的知覺在其間來回穿梭。

這部小說沒有劇情起伏、沒有制式結局,我們無法得知這些人是否完成影片拍攝,是否抵達旅程的終點、那個快樂的牧人之鄉阿卡迪亞。然而,這群人均以各自的方式跟這山色對話,尋得內心的平靜安詳,進而體會到──他們早已身在阿卡迪亞。

一則令人迷醉、如夢似幻的故事於焉展開,隨之馳騁自我、耳目一新吧。

作者簡介:

班‧歐克里Ben Okri

1959年生於奈及利亞,現居倫敦。1991年以《飢餓之路》榮獲英國布克獎,前後出版了十本小說、三冊短篇故事、兩本散文集以及三本詩集。他的作品曾被翻譯為二十六種以上的語言。他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的成員,曾榮獲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多項國際獎項以及榮譽博士學位。

1991年的獲獎小說《飢餓之路》,是結合非洲口述文學傳統及西方現代主義手法的魔幻之作,內容展露其對非洲民族生存困境與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在全球獲得了極高關注。他與馬奎斯、魯西迪等魔幻寫實作家齊名,更曾被非洲文學之父阿奇貝(Chinua Achebe)譽為新一代的非洲作家代表。

歐克里擅長將宗教、神話、傳說、夢境等引入現實描述中,創造出虛實難辨的魔幻世界。有評論者將他的作品風格定位為「虛幻哲學」(fictive philosophy),歐克里本人則稱其為「俳句小說」(Stoku)。在他的描繪中,俳句小說要有以下四大規則:必須如夢一般、必須有個統一主題、必須提到天氣或氛圍,以及必須有個靈光一閃的啟示。

歐克里本人是難以被定義的。生於非洲的他,在英國發光發熱;風格常被歸為源自拉美的魔幻寫實,但他卻鍾情源自日本的俳句式敘事手法。這或許解釋了他的作品為何總令人無所適從,卻又令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小說如詩。不斷於題材及手法上創新的歐克里,繼呈現觀看世界的不同方式後,現在更提出不同的閱讀方式。

歷年作品有1980年小說《花與影》(Flowers and Shadows)、1992年詩集《非洲輓歌》(An African Elegy)、1993年小說《迷魂之歌》(Songs of Enchantment)、1995年《神靈為之驚異》(Astonishing the Gods)、1996年《危險的愛》(Dangerous Love),1998年《無限的財富》(Infinite Riches),1999年詩集《心靈戰鬥:廿一世紀反咒之歌》(Mental Fight: An Anti-Spell for the 21st Century),2002年小說《阿卡迪亞》(In Arcadia),2012年詩集《荒野》(Wild)等。

譯者簡介:

謝靜雯

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近期譯作有:《莎士比亞故事集:莎翁四百周年紀念版》、《呼吸寫作》等,譯作集:miataiwan0815.blogspot.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專文導讀】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川流講座教授│廖炳惠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平 路│作家     吳俞萱│詩人        侯季然│導演

郝譽翔│作家     黃羊川│詩人        陳榮彬│臺大臺文所教授

葉佳怡│作家     劉子華│南方家園出版社社長 鴻 鴻│導演

【各界推薦】

◎ 國內推薦

是小說也是冥思與哲學式的對話錄。歐克里的思想跟文字一樣精彩。──陳榮彬,臺大臺文所教授

不敢靠岸。它告訴我們抵達的意思就是接受界定。它要我們用初始來更新核心,不斷觀看、不...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第一部 旅程如家 

1

有些事情唯有在事過境遷之後,才看得明白。

2

一行人自巴黎啟程,此時正搭火車前往瑞士。映入眼簾的雪白山脈及兒歌般的車輪節奏,聲聲催他入眠。他發現自己正在跟一個奇爾夫講話。

「你在怕什麼?」奇爾夫說。

「我為什麼該怕什麼?」勞歐回答。

「也許你在怕馬拉索?」

「我為什麼該怕他?」

「其他人都怕。」

「我又不認識他。」

「大家都怕自己不認識的東西。」

「我沒見過他,為什麼應該怕他?」

「你倒是說說看啊。」

勞歐的眼角餘光注意到一切似乎都發著光。車廂坐滿了商務人士、遊客跟年輕戀人...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專文導讀】

夢境與甦醒之間的旅行:導讀《魔幻年代》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川流講座教授 廖炳惠



人類為什麼要旅行、離鄉背井?旅行又帶來了什麼好處?

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旅行是要逃避父親」,而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父親」的現代版,其實是公司的「老闆」(也就是代表「工作」及壓力的來源)。因此,旅行是「遁走」及「休閒」的象徵,讓人得以閃避長官、主管、消費者(顧客),進而透過遊樂與休閒活動,重新獲取生命力,並可以在返回之後,繼續承受各種折磨、剝削、欺壓,在「偽幸福」的意識下受到庇護...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夢境與甦醒之間的旅行:導讀《魔幻年代》/廖炳惠

第一部 旅程如家
第二部 關於惡念的一點冥想
第三部 與惡魔共處的時刻
第四部 一點夜之魔法
第五部 幽影般的存在
第六部 天堂之石
第七部 活之魔咒的間歇

歐克里作品年表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