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京都讀首詩逛美術館新時代運動與自己和解中年之路長照我不做英雄幸福的鬼島更新粒線體語言展66折起閱讀全壘打高效人生女身柴門文推理復刊
暫不供貨

何謂文化(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ISSN:9789863200833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408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華文世界最溫暖飽學的一支筆,
在失落的年代,最誠懇、隆重的心靈叩問。


文化是一種手手相遞的炬火,未必耀眼,卻溫暖人心。
余秋雨憶故交:「這些,是我生平散文寫作中的自珍篋藏。」


  過去,每個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裡邊才會關注,現在,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關注了。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宋代以來第一遭吧?因為明清兩代的朝廷不斷實行文化恐怖主義,文為禍源,避之唯恐不及;近代和現代,則以軍事和政治的交雜為主調,有限的那一點文化一直在蓬頭垢面地顛沛流離。其他難逃者看到幾副厚厚的眼鏡也許會投來幾分憐憫,卻怎麼也構不成嚮往。
但是,現在,當大家都在嚮往文化的時候,怎麼來處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而且,這個問題變得愈來愈迫切,愈來愈重要。
  近年來,先是學生們問我這個問題,後來,不同領域的一些重要人物也都來問了。其實我自己也在為這個問題苦惱、思考、觀察、比較。終於能作一些回答了,供大家參考。
  我認為,一個人身上要擁有真正的文化,必須先「祛病」,再「進補」,這就體現為兩個「不再」,兩個「必要」——
  不再扮演;
  不再黏著;
  必要貯存;
  必要風範。
  在我看來,中華文化的復興,不在於出了幾部名作,得了幾個大獎,而在於由「身外」返回「身上」,看人格,看風範。






余秋雨:這是我一生散文寫作中的自珍篋藏

走過《文化苦旅》後的20年心跡
對文化的重新探索,對生命的振聾發聵


集文史學者、戲劇家、大散文家於一身的余秋雨,激發了台灣社會新一波的閱讀熱情、人文省思與文學探索。他從容又自在地點燃了那埋藏在大家心底已久的中華文化的火種與本性。
從《文化苦旅》到《何謂文化》,我們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大空間、大時間、大文明下的忠實讀者與聽眾。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在非理性的年代,這一支華文世界最溫暖飽學的筆,發出最誠懇的心靈叩問:「何謂文化?文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從「學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到「古典的回答」,余秋雨先生回顧中華文化的經典文本,並且細數巴金、余光中、白先勇、林懷民等大師身影,從這些人與那些事,為我們開展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


作者簡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餘姚(現為慈溪)人。在家鄉度過童年後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寫作學會會長。撰寫過大量藝術史論和文化史論著作,在學術界影響巨大。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中國十大藝術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二十年前辭職後開始全面考察中華文明,然後又親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遺址,以及歐洲九十六座城市。由於考察過程中要跨越當今世界最恐怖的地區,又被電視追蹤直播,引起全球各地的極大關注。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曾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以及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演講「中華文化史」和「中外文化對比史」。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

近年兼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奠基教授,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


章節試閱


仰望雲門



近年來,我經常向大陸學生介紹臺灣文化。

當然,從文化人才的絕對數量來說,大陸肯定要多得多,優秀作品也會層出不窮。但是,從文化氣氛、文化底線、文化守護、文化品行等方面來看,臺灣至少在目前,明顯優於大陸。由於同是華人,對比相當直接;由於同是華人,學習又比較方便。我一直主張,大陸在這方面不妨謙虛一點,先到臺灣仔細看看,再比比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

我想從舞蹈家林懷民說起。

當今國際上最敬重哪幾個東方藝術家?在最前面的幾個名字中,一定有來自臺灣的林懷民。

真正的國際接受,不是一時轟...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文化究竟是什麼?

現在,中國到處都在擺弄文化,但很多人心中都擱著這個最根本的問題,沒人回答。

翻翻詞典湊個定義是容易的,但很多定義說了等於沒說。

中國突然渴求文化了,在還沒有弄清楚它是什麼的時候就渴求了。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精神契機,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必須百倍重視。

渴求是因為缺失。既然缺失了,就不會清楚它究竟是什麼。因此,很多渴求都以提問的方式來表達。

對於文化問題,我決定用最誠懇、最隆重的方式來試著回答。

回答分以下四個部分——

一, 學理的回答;

二, 生命的回答;

三, 大地的回答

四, 古...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台灣版自序-文化究竟是什麼
學理的回答
何謂文化
利瑪竇說
世界報告
身上的文化
向市長建言

生命的回答
謝家門孔
Let them say
巴金百年
四十年前
尋石之路
欠君三拜
仰望雲門

大地的回答
炎帝之碑
法門寺碑
採石磯碑
鐘山之碑
大聖塔碑
金鐘樓碑
秦長城博物館
雲岡石窟
都江堰
謝晉墓碑

古典的回答
《心經》今譯
《離騷》今譯
《逍遙遊》今譯
《赤壁賦》今譯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