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門文閱讀全壘打語言書展66折起高效人生中年之路抵抗行動長照房慧真讀冊選讀多巴胺國度AI五十強大塊商業展東野圭吾黃色臉孔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
放入購物車

企業的概念(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彼得.杜拉克|譯者:徐聯恩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12-25

ISBN/ISSN:9789863200789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12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向杜拉克學習世界最頂尖的管理學
為什麼不分世代、不分行業,都在重新解讀杜拉克?
為什麼他的著作歷久彌新,宛如早已為我們劃下「明日的地標」?

杜拉克最經典雋永的著作
《企業的概念》於1946年出版,可說是杜拉克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教人如何經營一家企業的指南。今天,杜拉克的觀念幾乎影響了企業管理的每一個層面。這本「劃時代之作」不僅沒有因時序變遷而落伍,反而更彰顯出大師的真知灼見。
杜拉克早已預言人類將面對的危機與轉機。他對社會的觀察、組織的分析和人口對未來可能造成的壓力,早已有精闢解讀。管理學家一致認為,《企業的概念》奠定了管理學與管理研究的基礎。杜拉克把企業視為「集眾人努力,以完成共同目標」的組織,是人的組織,而不是沒有生命的大機器。因此,必須從「員工和組織」「員工和工作」「員工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來探討如何讓組織更有效的運作。
杜拉克最知名的分權管理、目標管理等觀念,就是從本書發展而來。在這本擲地有聲的經典之作中,杜拉克歸納出所有組織都會面臨的三種問題:
•領導問題:讓成員為組織貢獻才華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成員有發揮潛能、自由成長的空間
•政策問題:不要讓公司的規定與要求扼殺了創新,同時要能因應環境變動靈活調整方針
•指標問題:不能僅依靠股價、營收、銷售量等市場指標,要排除環境波動的因素
本書是現代管理學上第一本,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當所有人對企業的本質、規模、責任爭執不休時,本書提供最有價值的指引。

向大師學世界最頂尖的管理學
‧經理人的素質與績效,是企業唯一可依賴的競爭優勢。經理人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下一代經理人。
‧經理人的工作是設定目標、建立組織、激勵與傾聽員工、評量績效以及培養人才。
‧人,才是價值重心。
‧管理老闆是經理人的責任,這也是身為主管能否稱職的關鍵因素。
‧行銷的目的,在於徹底了解顧客,讓產品完全符合顧客的需求。
‧在劇烈變動的時代,我們無法駕馭變化,只能設法走在變化之前。
‧得到掌聲愈多的領導人,不一定會讓企業走得愈久。
‧領導人的要務,是在當下行動,以及對未來可知和不可知領域的投入之間,做出平衡的決策。
‧知識工作者再也無法單靠知識,必須有了解外部觀點的想像力與理解力。
‧更重要且困難的工作,從來不是尋找正確解答,而是發掘正確的疑問。
‧如果不能管理時間,就無法管理其他任何事。
‧管理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經濟學家也是律師,母親是奧地利第一位女性醫學專家。

杜拉克的興趣廣泛,喜歡接觸新事物,每隔三、四年都會選擇新的主題研究。他擁有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過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

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恐慌,親身見證德、日兩國戰後的復甦、共產國家的興起與瓦解。動盪時代帶給杜拉克的刺激,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7年移居美國後,杜拉克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專攻企業策略及政策研究。

不但著作等身,並擔任許多大型企業與政府的顧問,是少數對近代組織及管理,最有影響力的偉大思想家之一。有「發明管理的人」,以及「自有管理理論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美譽。

杜拉克無論在管理、商業組織、商業策略、領導發展、激發員工動力方面,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此外,對於未來潮流及趨勢發展的預估,他更是無比精準,宛如劃下「明日的地標」;譬如,他提出的「民營化」、「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概念,如今已成為世界上各種組織管理的潮流。

杜拉克終身撰述不輟,在他長達60餘年的寫作生涯,出版30餘本著作,被翻譯成數十多種語言發行全世界,是當代影響力最深遠的管理學權威。2005年11月11日,杜拉克於洛杉磯以東的克萊蒙特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5歲。

譯者簡介:

徐聯恩

政治大學企管博士、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現任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企業變革系列研究》、《提升組織創新活力》(合著),並有《新企業典範》、《掌握變革》、《企業生命週期》、《國家競爭力》、《未來優勢》、《改善》等譯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吳思華

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

《企業的概念》一書是管理學巨擘彼得‧杜拉克於1943年針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進行十八個月研究之後所寫成的。這本書雖是一本與企業有關的著作,但書中的重點並不是在描述企業的發展史,而是以通用汽車為例,從政治和社會的分析角度探討工業社會的現象與問題,並嘗試釐清大型企業存在的正當性。因此,書中探討的議題包括組織結構、分權、勞資關係、內部領導與外部的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等議題。

上述這些議題在今天看來也許相當普通,但檢視七十年來組織與管理領域的學術發展脈絡,本書毫無疑問地可說是...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追求生產效率的組織設計

  一般人推崇《企業的概念》這本書,說它奠定了管理學與管理研究的基礎,不過,我卻覺得它還有更重要的貢獻,那就是提出「組織」(organization)的概念。截至今日為止,本書所指出的問題、機會以及疑點,無論是對營利或非營利的大組織而言,仍然適用。

  大公司的本質是社會組織,也就是人的組織。絕大部分人都認為,現代工業生產的基本要素是原料和工具,而不是人。我們常常忽略人的組織才是創造生產奇蹟的關鍵,而不是生產技術。

領導的問題

  如同所有社會機構,大公司的存續與成功運作,端視...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推薦序 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 吳思華
序 文 一九九三年版序
一九八三年版序
初版序
第一部 美國的資本主義
第二部 代表集體努力的大企業
第一章 追求生產效率的組織設計
第二章 分權
第三章 分權管理制度的成效
第四章 小型事業夥伴
第五章 該不該採用分權管理?
第三部 代表社會體制的大企業
第六章 美國人的信念
第七章 工頭:工業社會的中產階級
第八章 工人在工業社會的身分與地位
第四部 工業社會的經濟政策
第九章 對大企業的詛咒
第十章 為使用而生產或為利潤而生產?
...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