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選讀房慧真長照動不動發脾氣AI五十強多巴胺國度大塊商業展賣故事的人萬曆十五年東野圭吾黃色臉孔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臺灣路上買房人生課引路人
暫不供貨

爆品設計法則:微軟行為科學家的產品思維與設計流程(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麥特.華勒特|譯者:吳慕書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9-11-07

ISBN/ISSN:9789864777440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8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行為科學 X 產品設計 = 橫掃市場
每一個成功的產品和服務,都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模式!


以科學為基礎的產品設計與開發框架,
讓你打造消費者一次就上癮的產品和服務!


★亞馬遜超過 9 成讀者 5 星好評


聯合推薦——
▎丑宛茹/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林彥呈/成大工業設計系教授暨系主任
▎夏松明/臉書(Facebook)「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產品通」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站長、NPDP產品經理國際認證培訓講師
▎張修齊/希平方科技技術長
▎謝榮雅/奇想創造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麥特.華勒特(Matt Wallaert)是行為科學家、創業家與企業主管,專業是研究科技和人類行為、產品設計和規劃。華勒特曾建立和售出幾家成功的新創公司,並擔任微軟的行為科學家和微軟創投的總監。

華勒特花了超過15年將行為科學應用在解決各種組織遭遇的實際問題,為聯合國、美國國務院、新創企業與《財星》(Fortune)五百大企業演講,共計數百場。

華勒特認為,成功的產品和服務都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無論是手機叫車或戒菸。企業應該將消費者的行為變化當作預期成果(即目標),以著手了解「消費者想要做什麼」,以及「為什麼他們還沒這樣做」,接著便可打造產品與服務弭平其間的差距。

他在本書第一部中詳述一套以科學為基礎的產品設計系統「介入設計歷程」(Intervention Design Process),強調數據、試驗、測試和擴大規模創造改變,可應用在各行各業、各種規模的組織。第二部則深入解析與「介入設計歷程」相關的行為科學與心理學的六大主題,並輔以諸多個案研究說明。

本書是實用、平易近人的指南,產品與服務設計開發必備的路線圖。


「無論您是否為產品經理,筆者都誠摯推薦本書,因為只有更了解顧客如何理解信息、做出決定和採取行動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才能創造出更吸引人的產品服務。」
——夏松明/臉書(Facebook)「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產品通」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網站站長、NPDP產品經理國際認證培訓講師

「回顧我在希平方線上英文平台五年的時間,我發現作者提到『介入設計』的思維和流程與我們公司提供的線上英文服務是互相呼應的……透過本書介紹的『爆品設計法則』,你可以了解國外第一手的設計思維及產品設計流程。作者結合產品設計與行為改變的視角,讓人有一個更明確的思考流程。」
——張修齊/希平方科技技術長

作者簡介:

麥特.華勒特Matt Wallaert

行為科學家、創業家暨企業主管,專業是研究科技和人類行為、產品設計和規劃,藉此幫助人類活得更快樂、更健康的生活。自離開學院後,華勒特建立和售出幾家成功的新創公司,並成為微軟(Microsoft)的行為科學家和微軟創投(Microsoft Ventures)的總監,他現在是三葉草健康公司(Clover Health)的「行為長」(Chief Behavioral Officer)。

針對行為改變這項主題,華勒特已為各種組織舉辦數百場講座,包括聯合國、美國國務院、新創公司與財星(Fortune)五百大企業。他也經常針對產品設計進行演講,同時成立一些設計來改變社會不公行為的小專案。

譯者簡介:

吳慕書

政治大學畢業,曾任職國內、外金融機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與科技產業專刊。現為財經雜誌研究員。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介入設計歷程

當我們想要改變行為,可以從一道潛在的深刻見解著手,即觀察我們置身的世界與我們希冀的反事實世界之間相隔多遠,接著我們驗證這道見解,並擴充為行為陳述(亦即我們用來測繪產生行為現實情況的壓力,因此也是推動我們改變行為的手段)。我們驗證壓力後便可設計介入修正它們;篩選並針對我們選擇用來測試(和驗證)並(如果有效)做出規模決策的部分,進行倫理查核,再輔以持續監測,以確保介入長期有助於我們期盼的行為。總的來說,這就是介入設計歷程和本書的核心。再三反覆執行介入設計歷程的真正意涵就是,將行...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推薦序〉結合產品設計與行為改變的科學方法

張修齊博士/希平方科技技術長

前些日子與朋友夫妻一起吃飯,餐後,他們牽著三歲小男孩的手,準備走路回家。走沒三分鐘,小男孩就開始嚷嚷:「我的腳好酸!我走不動!」此時,小男孩的爸媽互看了一眼,有默契地知道小男孩的痛點在哪裡。

於是爸爸說:「再走十分鐘就到家了!走路十分鐘,你就可以看iPad的卡通十分鐘!」說也奇怪,小男孩馬上安靜下來,繼續安分地走往回家的路。

如同爸爸的一句話改變了小男孩焦躁的行為,《爆品設計法則》這本書介紹如何透過「介入設計」改變人們的行為。...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推薦序 產品經理如何看待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夏松明
推薦序 結合產品設計與行為改變的科學方法/張修齊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行為改變的基礎

第一章 介入設計歷程

2012年我進入微軟工作,是全公司第一位行為科學家,其中一項要進行研究的產品就是搜尋引擎必應(Bing)。我們發現兒童在學校裡上網搜尋的程度很低,似乎不太尋常。我和微軟團隊開始測繪鼓勵或阻卻孩子搜尋的壓力。某位行銷部的同仁認為「好奇心」是關鍵,準備投入數百萬美元打廣告。但我們很快就驗證得知,學生的好奇心沒有問題,抑制學生搜尋的壓力是老師……...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推薦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