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思維中年哲學大谷翔平劉伯樂離散的植物失智哈拉瑞讀冊選讀大夫訓練霸凌者pink藤本樹黃土水二戰八旗全書系66折起股市隱者
暫不供貨

社會平等:當代的挑戰(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魯道夫.德瑞克斯|譯者:李家雯、吳毓瑩、林上能、黃珮怡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12-20

ISBN/ISSN:9789576939266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16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本書可視為阿德勒「社會情懷」概念的延伸


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其基本渴望是有所隸屬。阿德勒將這種基本渴望稱為社會情懷,是一種社會共融的概念,一種人能與生命潮流相融合的感受,一種關懷他人福祉的意念。

本書從對自我的探索開始,了解自卑感與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對平等的理解,進而造成人際間、親子間、兩性間的衝突,限制了社會情懷的發展。然而,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做為阿德勒的直屬學生,作者跟隨阿德勒身邊多年,由其闡述阿德勒的理念,最具完整性與說服力。

作者簡介:

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德瑞克斯生於西元1897年,來自一個維也納的商人家庭,家境小康,是家中五個妹妹的兄長,自小便開始學習音樂和其他外文(法文與英文),長大之後,仍一直維持著對音樂的喜愛。

第一次世界大戰間,十八歲的德瑞克斯入伍服役。青春期時的他,即已加入注重唯心主義的青年團體,涉及人道主義與自然、社會理想等相關議題,廣泛關注在道德與精神層面上,卻未限於單一種信仰或教派。戰爭期間遭受的恐怖經驗,更強化了他的想法,認為人際間的衝突應以合作的方式而非透過破壞來化解。

退役後,德瑞克斯進入醫學院,專攻在當時尚屬新穎的精神醫學領域。在私人機構行醫時,得識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Alfred Adler)。他加入以阿德勒為首的討論群與工作團隊,在維也納公立學校擔任兒童輔導中心的諮詢師。當阿德勒1937年過世時,更代替阿德勒遠赴巴西,完成阿德勒本要講授的課程。

巴西行之後,德瑞克斯移居美國芝加哥,創立自己的私人精神醫療診所,延續對大眾精神健康的關注,直至1972年辭世,享年七十五歲。

譯者簡介:

李家雯

學  歷:澳洲昆士蘭大學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雙學士、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專業心理學學院諮商心理學碩士、諮商臨床心理學博士(肄)

現  職:臺灣大學學務處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一二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冬青心理治療所特約外語諮商心理師

經  歷:臺北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專任輔導教師、成功大學學生輔導組約聘諮商心理師、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兼任心理師、臺北地院程序監理人、各級機關單位/學校/社福機構合作心理師/專題演講講師與團體帶領人、諮商督導

組織領導: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專業證照:臺灣高考諮商心理師、美國NLP大學認證NLP執行師

吳毓瑩

學 歷:臺灣大學外文系文學士、美國馬里蘭大學諮商與人力資源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評量統計與評鑑博士

現 職: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經 歷:義務張老師、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臺北地院程序監理人、臺北看守所物質成癮生涯團體帶領人

組織領導: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主任與碩士班創班主任、教育實踐與研究(TSSCI, EBSCO, ProQuest資料庫)主編、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林上能

學 歷: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學士、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肄)

現 職: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輔導組長

經 歷: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各級學校/機關單位專題演講課程工作坊講師、諮商督導、「尋.嘗日:生活興趣探索卡」共同創作者

組織領導: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

專業證照:臺灣高考諮商心理師

黃珮怡

學 歷: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學士、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系社會文化與心理諮商組博士班(肄)

現 職:陸軍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

經 歷 : 新北市溪洲國小教師、法務部矯正學校明陽中學輔導教師、陸軍高中學生輔導中心專任輔導教師

組織領導: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

章節試閱
第 1 章內在枷鎖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我們都決定了自己的機運,也引發了宿命。日復一日,無論好壞,我們重複著規律的日常,煲著各自的粥。然而糟糕的是,更多時候,我們不假思索地運作著,對那些可令我們做得更好的資源全然無知。大多數的我們,通常都讓那個目光短淺且無足輕重的自己來主導生活。我們可悲地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結果令這些能力「荒廢腐朽」,同時在不幸中翻滾,但明明我們可用有見識、充滿信心的自我肯定來消弭這些不幸。有些人能比其他人展現更多才能,但若多數人只發揮了所有天賦與能量的四分之一,這未免也太令人匪夷所思...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中文版序

「社會平等」是一種概念,攸關人類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這個概念涵蓋了「尊重」:對自己,也對他人。

許多人認為社會平等是指權利與待遇上的平等,也認為這代表人們應與他人享有同等的報酬與物質平等。然而,從阿德勒學派的觀點來看,社會平等代表的是「做為一個人的平等價值」。

當一個人深信自己的存在,與他人在價值上是平等的,便意味著身而為人的他(她)與其他人同等重要,而他(她)對更大群體的貢獻,也受到相同的重視。這樣的概念,是指人的內蘊固有價值,而非外在特質。在人生不同階段,一個人擁有的金錢可能或多...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前言

在我們的文明進展歷程中,人類掌管地球的能力已經到了前人無法想像的地步。或許是人類史上首次,我們已預備好進入前所未有的嚮往之境。我們物資充沛,有生產能力來提供人們任何一切想要與需要的糧食、物品,這不再是烏托邦的夢想,而是真實的一切。又或許,這一切都能成真⋯⋯ 假如⋯⋯。這裡的假如並不在於科技或科學上的進步:因為人們的創造能力已經解決了生活上的大多困境。這裡的「假如」, 是在於我們能否妥善運用科技新知與成就。

假如人們能明瞭如何將自身的知識應用在對眾人有益之處,天堂就有可能實現。自本世紀初就開始加速...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中譯本序
審閱序 民主、平等、和諧的想像和行動 楊瑞珠
謝辭
自序
前言

PART Ⅰ 自我探索
1 內在枷鎖
2 通往內在自由

PART Ⅱ 心智與情緒功能的運作原則
3 情緒、心智與身體的交響曲
4 互動與人際關係

PART Ⅲ 衝突的動力:從童年到成年
5 世代間的戰爭
6 家庭衝突的解決之道
7 性別之間的戰爭

PART Ⅳ 人與宇宙
8  人之生物性、社會性,以及宇宙性自卑
9  人與自然
10 科學革命
11 人與社會

PART Ⅴ 衝突與解決
12 極端化的過程
13 宗教的功能

譯者後記
作者簡介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推薦序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