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選讀房慧真長照動不動發脾氣AI五十強多巴胺國度大塊商業展賣故事的人萬曆十五年東野圭吾黃色臉孔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臺灣路上買房人生課引路人
放入購物車

無界之地(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瑪麗・奧斯汀|譯者:馬永波、楊于軍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17-05-06

ISBN/ISSN:9789869428729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24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沙漠有多遼闊,他們的心就有多荒涼。

在這個律法與地標失去作用的所在,
神祕的大自然讓人無法看清她的真實面貌,
卻深深牽制著在這裡生活的每個人:


為羚羊流淚的牧人、
在沙漠中失去愛人的車伕、
看見妻子亡靈回家的男人、
千里跋涉只想留住孩子的印第安女人、
拋下一切、不斷旅行的傳奇女子……

◎瑪麗・奧斯汀(Mary Austin)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傳承者
──女性和原住民權益的捍衛者
──不斷探索邊界、融合真實與虛幻的說書人

奧斯汀在十九世紀末移居莫哈維,
就像大海之於康拉德,沙漠為她帶來巨大衝擊和啟發,
讓她以冷靜而節制的筆觸,描繪在這個「失去邊界的國度」生活的人。
本書中的每一則故事就像一個個切片,格放了她對自然與文明關係的思索,
以及對自然、女性、美國原住民文化的關注,
她也因而被視為「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先驅。

在二十世紀初,由於身處西部,加上身為女性,奧斯汀一直與「雙重邊緣化」奮戰,
儘管如此,她並不自我設限,一生不斷探索自然、地域、文化、敘事的邊界。
她筆下的沙漠是故事的舞台,這塊土地形塑了故事主角的生命樣貌,
也隱喻了隨著開拓而消失的邊界──這些在沙漠中努力找尋生存之道的人,
最終也找到了與這片荒野共存的方式。

◎好評推薦:
伊格言(小說家)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杜虹(作家)
夏曼・藍波安(世界島嶼作家)
郝譽翔(作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無界之地》讓我們能從住在沙漠裡的一個女性的眼光看進這片遼闊的土地……也是剝去文明外衣後,用最真實的溫度重新認識人類。」──李偉文

「瑪麗・奧斯汀是詩人、先行者。」──泰莉.坦貝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美國知名自然文學作家、《沙鷗飛處》作者)

「《無界之地》強調土地、種族的「他者」、多元故事的關連,與單一性質、單一歷史觀的敘事形成對比。」──凱特琳.德祖爾(Kathryn DeZur,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德里學院教授)


◎裝幀設計:莊謹銘
書衣使用具紋理和觸感的香氛紙,採金屬特別色與黑色雙色印刷,
另外加上燙霧金箔的抽象圖樣(類似地形的不規則圖形),
呈現「沙漠」和「失去邊界的國度」雙重意涵。

作者簡介:

瑪麗・奧斯汀 Mary Austin(1868~1934)

美國自然文學代表作家,以稱頌自然、致力保存美國原住民文化與西班牙殖民文化而聞名。

奧斯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1888年,她與家人搬到美國西部後,不顧當時白人女性不應與男人獨處的禁忌,經常與牧羊人、印第安人、牛仔一起旅行。這些旅程,以及她與他們的友誼,充實了她的心靈,也成為她創作的養分。

1891年,她與史塔佛・奧斯汀結婚。婚後,她為了協助先生還債而擔任教職,因此無法照顧智能障礙的女兒,並招來批評,這些壓力讓她幾度住院。在洛杉磯養病期間,她結識了雜誌編輯查理・盧米斯(Charles Lummis),並且認識了約翰・繆爾、女性主義者夏洛特・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詩人暨劇作家喬治・史特靈(George Sterling),打開了創作視野。

1905年,為了生活與工作,她不得不將女兒送至療養院。隨後,她參與洛杉磯「水權之爭」,並在事件結束後搬到卡梅爾(Carmel)藝術村,結識了作家傑克・倫敦、詩人諾拉・法蘭琪(Nora May French)、攝影大師阿諾・簡德(Arnold Genthe)。

1907年,罹癌的奧斯汀拒絕手術,前往義大利旅行,遇見舞蹈家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以及作家威爾斯(H.G. Wells)、康拉德、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還有婦女參政主義者安・瑪汀(Anne Martin)。這趟旅程讓奧斯汀更有自信,接連創作出生涯重要作品。

接下來的十多年,奧斯汀參與倫敦婦女參政權遊行、紐約女性及勞工運動、發表戲劇作品。她往來於紐約與卡梅爾,結識薇拉・凱瑟(Willa Cather)等作家,投入美國原住民文學研究,支持墨西哥革命,為印第安人發聲。

1925年,奧斯汀定居於聖塔菲(Santa Fe)。健康不佳的她仍大量創作,與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合作《陶斯鎮的波布羅》(Taos Pueblo),更投入社群活動,支持「印第安藝術基金會」,成立「西班牙殖民藝術協會」,關注環境保護議題,直到1932年去世為止。

在二十世紀初,由於身處西部,加上身為女性,奧斯汀一直與「雙重邊緣化」奮戰。儘管如此,她並不自我設限,一共寫了三十多本書、兩百多篇散文和三個劇本,重要作品包括《無界之地》、《少雨的所在》(In Land of Little Rain)、《一個天才女子》(A Woman of Genius)、《旅行盡頭的土地》(The Land of Journey's Ending)⋯⋯等。

在本書中,奧斯汀透過對自然、地域、文化、敘事邊界的探索,爬梳帝國主義、殖民意識型態,並透過故事中的多元人物(不同族群、出身、性別),觀照自然與人類、他者與個人的相互連結與影響。

她曾經這樣描述沙漠:「如果這個沙漠是個女人,我很清楚她的模樣⋯⋯她充滿渴望,但不是一無所有;她堅忍包容,但不輕易動心──不,即使你獻出所有土地,她也無動於衷,絲毫不會逾越自己的欲望。」對許多讀者與評論者來說,這段文字描述的,也正是他們心目中的奧斯汀。

譯者簡介:

馬永波

詩人、譯者、學者,長期致力於英美現當代文學的翻譯與研究。

楊于軍

英文教師、詩人、譯者,詩譯作品不斷。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推薦文】

對於住在背山面海,潮濕多雨的台灣民眾來說,很難理解沙漠中的真實生活。因為我們想像的來源,不是國家地理頻道中有趣迷人的沙漠生態,就是觀光旅遊圖片中呈現的壯闊美麗,要不然就是美國西部片那充斥亡命之徒的法外之地。

《無界之地》讓我們能從住在沙漠裡的一個女性的眼光看進這片遼闊的土地,在這極端的環境中呈現出人類與這塊土地的關係,這也是剝去文明外衣後,用最真實的溫度重新認識人類,我們這個也是同樣屬於大地的物種。

──李偉文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那片土地

當派尤特人(Paiute)向西穿過內華達山的屏障時,他們迫使休松尼人(Shoshone)的殘餘勢力陷於孤立,不得不向南遷徙到死亡谷(Death Valley)和莫哈維沙漠邊緣。他們也將瓦紹人(Washoe)圍困於太浩湖(Tahoe)四周,然後在兩者之間來去自如,在融雪匯集的內華達溪谷建立自己的領地。他們確實適合這麼做,因為他們的族名源自於「派哈」(Pah),意思就是水,和他們位於「大盆地」(Great BAsin)的兄弟族人──猶特人(Ute)──不同。

最後,他們越過科恩河(Kern River)和金斯河(Kings River)穿過的峽谷,占領了所有聖華金...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那片土地
米涅塔的噩運
關於良知的故事
開墾地
威爾斯先生返家
最後的羚羊
甜水塘
十八哩屋的女人
苦行者
探礦者的故事
重新適應
女人的辛酸
犯罪的妓院
徒步旅行的女人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