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八九五年日本殖民至今,臺灣經歷了傷痛的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引發國際關注的美麗島事件,我們來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野百合學運。

在這場學運裡,我們看到熱切地關心民主臺灣的學生與民間團體、看見尊重人民表達觀點,並遵守承諾的時任政府、看見自由中立的新聞觀點,這場「野百合學運」是將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推向嶄新篇章的重要推手,也是臺灣邁向民主的重要社會運動之一。

時任總統蔣經國先生,於1987年7月15日宣佈正式解除臺灣的戒嚴令,政府卻遲遲沒有大動作改革。1988年蔣經國先生逝世,由副總統李登輝先生接任。1990年2月,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引發「二月政爭」;同年3/13,自政府遷臺四十年間,從未全面改選的國會議員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將任期自行延長為九年。

在上述各種牟利情形層出不窮的狀況之下,1990年3月16日,九位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帶著「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的布條,到國立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由於媒體報導的緣故,3/17日有200多位學生加入現場靜坐,圍觀群眾迅速上升至2000多人;同時,臺大自由派學者發起「柔性罷課」,宣佈自3/19日起將改至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課。

3/18日,在廣場靜坐的學生已達上千人,並正式發表了本次學運的四大訴求:1.解散國民大會,重建一元化的國民大會制度。2.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重建新的憲法制序。3.召開國是會議,全民共謀體制危機的解決。4.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以呼應民意。

3/19日上午10點,十名學生發起絕食抗義,並於絕食聲明中要求時任總統李登輝先生與時任行政院長李煥先生,於3/21日前回應學運四大訴求。傍晚,靜坐學生已達三千多人。晚間11點,現場學生決議以「野百合」為學運的精神象徵,並發佈一份〈野百合的春天〉傳單說明其意義,包含:野百合是臺灣特有種,象徵自主性;其為臺灣常見花卉,代表了草根性;在惡劣環境下生長,擁有堅忍的毅力;在春天盛開,代表著青春活力;純潔的白色,則象徵著學生們的對國家的期盼與理想;臺灣野百合同時也是魯凱族裡最榮耀與崇高的象徵。

3/20日,靜坐學生已超過五千名,政府各級部會,也紛紛表達關切之意,並勸告學生儘快復學。時任總統府發佈新聞稿表示,總統已決議召開國是會議,並訂定改革時間表。

3/21日,剛剛當選第八任總統的李登輝先生,當日下午接見53名學生代表,並形成四點共識。會談結束後,學生們決議於22日上午撤離中正紀念堂。

22日上午,在廣場宣佈〈追求民主,永不懈怠〉的撤退聲明後,參與學運的學生們陸續撤出廣場,結束為期六天的野百合學運。

而後,總統李登輝先生依承諾召開國是會議,並於隔年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結束萬年國會。

是質疑,也是期許

成為「臺灣人」

重新探索臺灣如何成為我們的家園

臺灣的自然探查歷史

民主成熟茁壯的根基

見證百年台灣的起伏動盪

那是一個怎樣的轉變時代?

第一本從日本人角度書寫彭明敏的專書

代誌無解決,正義無可能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為大家勾勒出當時臺灣的具體面貌

究竟是誰下令殺了張七郎?

凝視火燒島上不可磨滅的過往

歷史是一個人性劇場

真相,不容掩耳盜鈴!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他們的意志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台灣民主化形跡

一個奉獻者的最後剖白

讓錯誤不再重演,悲劇不再發生

還受害人一個公道

讓受難者的身影被看見

不僅是為過去而反省,更是為未來而記憶

在回家的路途上,接續往前走

神遊東海岸的傳說世界

臺灣史上最壯烈的抗日事件

島嶼的身世和命運

歷史不遠!走過信仰與背叛的年代

企劃老實話

雖然有關「野百合學運」的相關書籍非常之少,但能藉此機會重溫臺灣民主進程的重要事件,也希望讀者們時刻都能記得,得來不易的民主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