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名叫普魯斯特的地圖 文字/ TAAZE編輯室


早年書店的旅遊書區裡,都會有一整櫃的地圖,所有出遠門的旅人,都會來書店找地圖。旅行熱門景點的城市,會細到每個小巷弄都清清楚楚。我們現在這裡(標起來),然後我們要去這裡(標起來),接著就是確認東南西北,然後開始走路,就可以達到目的地。或者,發現迷路了也沒關係,再重覆一次我們在哪?我們要去哪?東南西北在哪?只要地圖沒有錯,目標物沒有消失,總是會到的。

在實體書店工作的時候,地圖是個煩人的商品,品項多(世界上有多少的城市,就有多少地圖)又很難備貨。譬如,里斯本這類的地圖,有貨的時候都沒有人要買,沒貨的時候客人就來找了。它又軟軟的(就是一張超級大張的紙摺幾摺之後放進塑膠袋),很難陳列,同時也很難保管(客人打開來看再摺回去,摺角的地方就開始耗損)。旅人的行囊裡,就屬它最沒存在感,薄薄一張紙,用沒幾次就會摺得破破爛爛的,但沒有它哪兒也去不了。現在談起這些,感覺像是講亞特蘭提斯,一種遠古己消失的過去,但其實也才不久以前。

生命的啟程只為了到達

神話學家坎貝爾說,所有的出發,都會有個到達,到達之後再回程,回到當初出發的地方。生命就是一連串的起程到達再回程。中間遇到的,像是會噴火的龍、待解救的公主,不可能渡過的河,或是沒有出口的迷宮,都是旅程裡的風景(或是待解任務)。只是生命的旅程,不像城市之間移動的旅行,有這麼直白又明確的地圖可以協助自己定位當下,確認目標方位,判斷最佳行走路線。人生這個旅程,如果有地圖可以用,那該多好,各自依著地圖往心中的目標前進,每個人都可以有個「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的結局。

人生,如果真可以變成一張地圖,「普魯斯特問卷」就是個定位工具。這個問卷是誰發明的已不可考,問卷的內容,涵蓋了生活態度、價值觀、生命哲學、自己對自己、對家庭、對世界的看法。問卷裡都是很簡短的問題,但答起來很花腦袋。普魯斯特填過這份問卷兩次,分別是在創作《追憶似水年華》之前和之後。研究普魯斯特的學者,就以這兩份問卷當成理解普魯斯特創作前後,心靈狀態的改變。也因為這樣,大家統稱這份問卷叫「普魯斯特問卷」。填過問卷的名人很多,像歐巴馬、瑪丹娜、林懷民、李宗盛都填過。也有出版社集結各時代名人所填的問卷出了專書。普魯斯特問卷神奇的地方在於這些不同面向的問題,每一個都獨立,但卻彼此相關,細膩地呈現受訪者當下心靈狀態的不同面向。不同的時間點填寫,當然也就呈現不同的樣子。用人生地圖的角度來想,就出現了五年前心靈狀態在哪,五年後的現在在哪,再深入一點,就是這兩個定位點之間轉變的軌跡,變與不變的思考。

攤開普魯斯特問卷,為人生指出方向

三年前,我們針對普魯斯特問卷做了第一次的企劃案。邀請了許多不同領域的朋友們一起來填寫問卷。問卷讓我們讀到了這些朋友在創作或是日常表現裡很難展現出來的一面。我們同時也邀請讀者們來填寫問卷,一起參加這個心靈定位的活動。如果你肯花一點時間認真的回答問卷裡的問題,你會發現自己還真不了解自己。若再認真一點,每隔三年五年就填一次,保持和自己對話的頻率,更能夠意識到內心轉變的軌跡。今年我們決定再來做一次,邀請不同的朋友來參加,一起和自己對話。

事實上,整家書店的所有出版品都應該算在地圖這個類別裡。人生地圖的使用指南、維修手冊、根據不同目標設計的專刊別冊。因為到頭來,我們都是為了理解自己從哪來往哪去的目的而思考著。只是這樣一來,客人就起肖了,每一櫃都叫地圖,到底是要怎麼找書。總之,縱使沒有地圖可以明確的引導向左走向右走,但藉由紀錄途中當下的狀態,不同時間點自己和自己的對話,至少前方迷惘時,還有回頭看的座標。而這點,普魯斯特問卷是個很好的工具。

希望你也會喜歡這個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