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形態繁複多樣,宗教則是印度文化裡面**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中國佛教經典中的印度哲學資料,過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學*活躍的歐美哲學家主要是從梵文資料尋找研究素材,日本學者注意到這些資料,並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印度哲學通史》是對《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家辨喜研究》三本書的整編重版。內容提要 印度哲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提出和探討了很多問題:世界的起源和發展、物質和精神的本源、靈魂和肉體的關係、物質運動的形式、時空的實在性、人類認識的能力和途徑、思維的辯證發展、語言邏輯與實在的關係、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解決社會苦難的方法等,這些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不涉及的問題。目錄上編印度古代哲學 章 導言 一、印度概說 二、印度哲學史概觀 (一)古代哲學 (二)中世紀哲學 三、印度哲學的基本特徵 四、研究印度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和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二)當前印度哲學史研究中的主要傾向 五、印度哲學與中國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學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時代 二、名稱和內容 三、多神論與一神論 四、哲學思想萌芽 五、社會倫理思想 第三章 奧義書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時代 二、名稱 三、唯心主義哲學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輪回解脫 四、素樸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五、對立的時空觀 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個陣營、兩條路線的鬥爭 ———鄔達羅迦與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門思潮 一、沙門思潮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 三、“六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富蘭那·迦葉的道德否定論 (二)阿耆多的唯物論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說 (四)拘舍羅的命定論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論 (六)尼乾子的多元實在論 四、對“六師”的評價 五、“六師”在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 順世派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基本特徵 (二)自然觀 (三)認識論 (四)社會倫理思想 三、順世論的歷史發展線索 四、在中國的影響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歷史發展線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後期的生活派 三、哲學和社會倫理思想 (一)命定論 (二)原子論 (三)宇宙觀 (四)認識論 四、餘論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思想 (一)非一端論 (二)世界觀 (三)認識論 三、宗教和社會思想 四、耆那教的歷史發展線索及其影響 第八章 佛教哲學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時代 (二)佛教的結集 (三)統一佛教的派別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爭論的主要問題 四、大乘佛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興起時期的經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別———中觀派與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派別和經典 (三)哲學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數論派的哲學 一、婆羅門教系統諸派哲學形成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 與派別鬥爭情況 二、數論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數論的起源和發展 三、古典數論的二元論學說 (一)世界觀 (二)認識論 (三)社會倫理學說 (四)古典數論的社會作用 四、簡短的結論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後期瑜伽 三、瑜伽與佛教的關係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四、對瑜伽的幾點評價 第十一章 勝論派的哲學 一、名稱、經典和主要思想家 二、勝論的起源與發展 (一)早期勝論 (二)古典勝論 (三)後期勝論 三、古典勝論的世界觀 (一)原子論 (二)範疇論(句義論) (三)因中無果論 (四)簡單的結論 四、認識論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勝論在中國的影響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與演變 二、十六諦義論 三、認識論 (一)認識的定義和分類 (二)知覺 (三)推理 (四)類比 (五)證言 (六)真理的標準 四、自然觀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正理論的近代影響 第十三章 彌曼差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 二、彌曼差的起源和發展 三、認識論 四、世界觀 (一)範疇論 (二)“無前”與無神論 (三)言語不滅論 五、彌曼差的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的鬥爭 六、社會倫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吠檀多哲學的主要派別及其分野 (一)《梵經》的哲學思想 (二)喬荼波陀的不二論 (三)商羯羅的不二論 (四)羅摩奴闍的制限不二論 (五)摩陀婆的二元論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論 (七)筏羅婆的純粹不二論 三、吠檀多的現代影響 下編印度近現代哲學 序 第十五章羅姆·摩罕·羅易與梵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啟蒙運動的社會經濟背錄 二、印度封建制度瓦解時期的思想鬥爭情況 三、羅姆·摩罕·羅易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德本特拉那特·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五、阿·俱·達德及伊·錢·維迪耶薩伽羅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六、凱沙布·錢陀羅·孫的“新天道” 第十六章亨利·狄洛吉奧與青年孟加拉派的理論活動 一、青年孟加拉派 二、狄洛吉奧的著作和思想 三、青年孟加拉派的影響 第十七章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與聖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聖社的影響 第十八章 羅摩克裡希那和辨喜的哲學及社會思想 一、羅摩克裡希那的宗教、哲學思想 (一)生平 (二)“人類宗教” (三)“行動的吠檀多” 二、辨喜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辨喜的影響 三、印度近代啟蒙思想的特點 第十九章 納奧羅吉和羅奈爾得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達達巴伊·納奧羅吉的社會政治理論 (一)生平和著作 (二)論帝國主義 (三)“經濟涸漏” (四)論印度自治 (五)論社會改革 三、羅奈爾得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理性的有神論” (三)雙重真理觀 (四)社會改革的目標和方法 (五)論經濟改革 (六)論“自由主義和穩健” 第二十章 提拉克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政治思想 四、社會改革思想 第二十一章 奧羅賓多·高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哲學思想 (一)整體吠檀多不二論 (二)梵、物質和精神 (三)世界“進化論” (四)“兩個否定” (五)“雙重真理”的認識論 三、社會政治理論 (一)論人、家庭、社會和國家 (二)社會史觀 (三)“的自治” (四)論理想社會 第二十二章 甘地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 二、生平、著作 三、宗教、哲學思想 (一)真理觀 (二)非暴力原則 (三)宗教和道德思想 四、社會政治理論 (一)“不合作主義” (二)“變心說”和“託管說” (三)“共同繁榮”的社會全義 五、經濟思想 六、甘地哲學和社會思想淵源 七、甘地與中國 第二十三章 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哲學思想 (一)哲學的特徵 (二)論神、世界和個體靈魂 (三)論世界的運動和規律 (四)論人 (五)認識論 三、美學思想 (一)美感的來源 (二)論真、善、美 (三)藝術的任務 (四)藝術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 四、哲學思想的淵源 五、社會政治理論 (一)論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 (二)論未來社會 (三)論民族主義 (四)論人民群眾在曆作者介紹黃心川,1928年生,江蘇常熟人,漢族。1946年-1948年,就讀于杭州之江大學。1958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榮譽學部委員,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龍樹大學榮譽教授等。兼任國際印度哲學研究協會執行會員、國際梵文研究協會顧問、印度羅摩克裡希那——辨喜國際研究運動顧問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南亞學會副理事長等。他對東方哲學、宗教特別是印度哲學、宗教有系統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佛教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家辯喜研究》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分科主編、編委)、《南亞辭典》、《宗教辭典》(副主編)、《世界十大宗教》、《亞太地區的宗教》等;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一部分已經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孟加拉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黃心川
定價:NT$ 704
限量商品已售完
印度是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形態繁複多樣,宗教則是印度文化裡面**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中國佛教經典中的印度哲學資料,過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學*活躍的歐美哲學家主要是從梵文資料尋找研究素材,日本學者注意到這些資料,並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印度哲學通史》是對《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家辨喜研究》三本書的整編重版。內容提要 印度哲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提出和探討了很多問題:世界的起源和發展、物質和精神的本源、靈魂和肉體的關係、物質運動的形式、時空的實在性、人類認識的能力和途徑、思維的辯證發展、語言邏輯與實在的關係、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解決社會苦難的方法等,這些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不涉及的問題。目錄上編印度古代哲學 章 導言 一、印度概說 二、印度哲學史概觀 (一)古代哲學 (二)中世紀哲學 三、印度哲學的基本特徵 四、研究印度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和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二)當前印度哲學史研究中的主要傾向 五、印度哲學與中國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學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時代 二、名稱和內容 三、多神論與一神論 四、哲學思想萌芽 五、社會倫理思想 第三章 奧義書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時代 二、名稱 三、唯心主義哲學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輪回解脫 四、素樸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五、對立的時空觀 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個陣營、兩條路線的鬥爭 ———鄔達羅迦與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門思潮 一、沙門思潮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 三、“六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富蘭那·迦葉的道德否定論 (二)阿耆多的唯物論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說 (四)拘舍羅的命定論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論 (六)尼乾子的多元實在論 四、對“六師”的評價 五、“六師”在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 順世派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基本特徵 (二)自然觀 (三)認識論 (四)社會倫理思想 三、順世論的歷史發展線索 四、在中國的影響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歷史發展線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後期的生活派 三、哲學和社會倫理思想 (一)命定論 (二)原子論 (三)宇宙觀 (四)認識論 四、餘論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思想 (一)非一端論 (二)世界觀 (三)認識論 三、宗教和社會思想 四、耆那教的歷史發展線索及其影響 第八章 佛教哲學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時代 (二)佛教的結集 (三)統一佛教的派別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爭論的主要問題 四、大乘佛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興起時期的經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別———中觀派與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派別和經典 (三)哲學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數論派的哲學 一、婆羅門教系統諸派哲學形成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 與派別鬥爭情況 二、數論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數論的起源和發展 三、古典數論的二元論學說 (一)世界觀 (二)認識論 (三)社會倫理學說 (四)古典數論的社會作用 四、簡短的結論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後期瑜伽 三、瑜伽與佛教的關係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四、對瑜伽的幾點評價 第十一章 勝論派的哲學 一、名稱、經典和主要思想家 二、勝論的起源與發展 (一)早期勝論 (二)古典勝論 (三)後期勝論 三、古典勝論的世界觀 (一)原子論 (二)範疇論(句義論) (三)因中無果論 (四)簡單的結論 四、認識論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勝論在中國的影響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與演變 二、十六諦義論 三、認識論 (一)認識的定義和分類 (二)知覺 (三)推理 (四)類比 (五)證言 (六)真理的標準 四、自然觀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正理論的近代影響 第十三章 彌曼差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 二、彌曼差的起源和發展 三、認識論 四、世界觀 (一)範疇論 (二)“無前”與無神論 (三)言語不滅論 五、彌曼差的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的鬥爭 六、社會倫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吠檀多哲學的主要派別及其分野 (一)《梵經》的哲學思想 (二)喬荼波陀的不二論 (三)商羯羅的不二論 (四)羅摩奴闍的制限不二論 (五)摩陀婆的二元論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論 (七)筏羅婆的純粹不二論 三、吠檀多的現代影響 下編印度近現代哲學 序 第十五章羅姆·摩罕·羅易與梵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啟蒙運動的社會經濟背錄 二、印度封建制度瓦解時期的思想鬥爭情況 三、羅姆·摩罕·羅易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德本特拉那特·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五、阿·俱·達德及伊·錢·維迪耶薩伽羅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六、凱沙布·錢陀羅·孫的“新天道” 第十六章亨利·狄洛吉奧與青年孟加拉派的理論活動 一、青年孟加拉派 二、狄洛吉奧的著作和思想 三、青年孟加拉派的影響 第十七章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與聖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聖社的影響 第十八章 羅摩克裡希那和辨喜的哲學及社會思想 一、羅摩克裡希那的宗教、哲學思想 (一)生平 (二)“人類宗教” (三)“行動的吠檀多” 二、辨喜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辨喜的影響 三、印度近代啟蒙思想的特點 第十九章 納奧羅吉和羅奈爾得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達達巴伊·納奧羅吉的社會政治理論 (一)生平和著作 (二)論帝國主義 (三)“經濟涸漏” (四)論印度自治 (五)論社會改革 三、羅奈爾得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理性的有神論” (三)雙重真理觀 (四)社會改革的目標和方法 (五)論經濟改革 (六)論“自由主義和穩健” 第二十章 提拉克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政治思想 四、社會改革思想 第二十一章 奧羅賓多·高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哲學思想 (一)整體吠檀多不二論 (二)梵、物質和精神 (三)世界“進化論” (四)“兩個否定” (五)“雙重真理”的認識論 三、社會政治理論 (一)論人、家庭、社會和國家 (二)社會史觀 (三)“的自治” (四)論理想社會 第二十二章 甘地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 二、生平、著作 三、宗教、哲學思想 (一)真理觀 (二)非暴力原則 (三)宗教和道德思想 四、社會政治理論 (一)“不合作主義” (二)“變心說”和“託管說” (三)“共同繁榮”的社會全義 五、經濟思想 六、甘地哲學和社會思想淵源 七、甘地與中國 第二十三章 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哲學思想 (一)哲學的特徵 (二)論神、世界和個體靈魂 (三)論世界的運動和規律 (四)論人 (五)認識論 三、美學思想 (一)美感的來源 (二)論真、善、美 (三)藝術的任務 (四)藝術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 四、哲學思想的淵源 五、社會政治理論 (一)論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 (二)論未來社會 (三)論民族主義 (四)論人民群眾在曆作者介紹黃心川,1928年生,江蘇常熟人,漢族。1946年-1948年,就讀于杭州之江大學。1958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榮譽學部委員,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龍樹大學榮譽教授等。兼任國際印度哲學研究協會執行會員、國際梵文研究協會顧問、印度羅摩克裡希那——辨喜國際研究運動顧問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南亞學會副理事長等。他對東方哲學、宗教特別是印度哲學、宗教有系統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佛教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家辯喜研究》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分科主編、編委)、《南亞辭典》、《宗教辭典》(副主編)、《世界十大宗教》、《亞太地區的宗教》等;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一部分已經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孟加拉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