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建構「臺南學」系譜學起點的新嘗試
臺南府城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方,所以堪稱臺灣最有歷史感、古蹟感之所在。因此提煉出一個所謂「臺南學」,比起臺灣其他城市而言,更具有其獨特的地方優勢。但,在各種在地知識領域中,唯獨臺南佛教相關的文化史,迄今難有自成一門的發展。
如今本書以臺南府城佛教文化史作為主軸,並凸顯盧嘉興這位重要先驅者,不僅讓臺南府城的佛教發展史佔有「臺南學」的一席之地,更將作為地方學的「臺南學」,擴展為東亞區域史的國際脈動,堪可補足這個缺憾。
──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現代宗教社會學視野下的跨世代學術對話
此書的三位作者:江燦騰教授、邱敏捷教授與王見川教授,皆是老練辛辣的寫手,著作等身,涉獵廣泛,功力積累也都超過三十年。
特別是,為了撰述本書的相題篇章,彼等更是親履府城,收集第一手文獻,一步一腳印,這是史家超群技藝的展示。
因而,彼等所力圖鑽探,有關臺南府城佛教的「歷史構造」,其理論企圖更是不同凡響,並對臺灣宗教或甚至是東亞宗教的研究者,都將帶來啟發。
──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商品特色
在紀念荷蘭來臺建城四百年的多樣性展示中,唯獨本書是致力於有關臺南市佛教歷史長期構造的綜合性新穎深層解析,同時也是第一本涉及當代「臺南學」巨擘盧嘉興先生的研究導論。因此,本書的主題多元且新穎,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流著述。
作者簡介:
江燦騰
桃園大溪人,1946年生。
學經歷
臺大歷史研究所博士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
主要著作
《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1997)、《臺灣當代佛教》(2000)、《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2001)、《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2006)、《臺灣佛教史》(2009)、《當代臺灣心靈的透視──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2019) 、《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一、二卷)(2021)、《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與張珣主編) 》(一、二卷)(2022) 、《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與林朝成主編)》(一、二卷)(2023) 、《現代臺灣新文化史(與陳正茂合著)》(2024)等。
學術榮譽
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第二屆臺灣省文獻傑出貢獻獎得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學金臺大學生唯一得獎八次者。2006年曾獲中華發展基金會大陸出版品甲等補助10萬元,作品為《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曾獲教育部98年度全球化下的臺灣文史藝術中綱計畫第一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C類臺灣主題課程:計畫編號:E-098-02-07-2-23-2-D-04 ;計畫名稱:「臺灣佛教文化史」。2010年曾獲教育部99年度全球化下的臺灣文史藝術中綱計畫第一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C類臺灣主題課程:計畫編號:MOE-099-02-07-2-23-2-D-15 ;計畫名稱:「戰後臺灣佛教文化發展」。
邱敏捷
學歷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主要著作
《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1993)、《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2000)、《留住蓮音》(2000)、《文學與佛經》(2001)、《「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訪談錄》(2001)、《印順《中國禪宗史》之考察──兼與胡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的比較》(2009再版)、《三心了不可得──與傳道法師對話錄》(2015)、《傳道法師年譜》(2015)、《曹溪禪唱──《六祖壇經》》(2019)、《以佛解莊──以《莊子》註為線索之考察》(2019再版)、《《肇論》研究的衍進與開展》(2023再版)等
學術榮譽
榮獲國科會88年度研究獎勵甲種獎。國科會101年補助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2013年國立臺南大學第26屆傑出校友(學術類)。國科會110年度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案傑出人員。科技部111年度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案傑出人員。科技部112年度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案傑出人員。
王見川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史學博士
現職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主要著作
著有〈從新史料看清代臺灣佛教──兼談所謂的「開化堂」〉、〈關於清代佛教的另一面向──齋教與「民間佛教」〉、〈虛雲研究及其史料〉、〈還「虛雲」一個本來面目──他的年紀與事蹟新論〉、〈從僧侶到神明──定光古佛、法主公、普庵之研究〉、〈從南安巖主到定光古佛──兼談其與何仙姑之關係〉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長
陳惠萍|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長
陳惠萍|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章節試閱
一部建構「臺南學」系譜學起點的新嘗試/張崑將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臺南市佛教史新透視與盧嘉興研究導論》是江燦騰、邱敏捷及王見川三位敬重的學界先輩合著的大作,承蒙燦騰學長的厚愛,讓我先睹為快,並為之寫序,但也因此倍感壓力,主要是自己並非此學術專業。
但我可感受到燦騰學長為何要我寫序的背後原因,係知我長期作東亞文化交流史,可以從比較廣袤的視野來審視這部作品。
換言之,這部看起來是臺南地方區域文化史的範疇,實則是部超越地方文化區域史,而有橫跨東亞區域文化史的內涵,更可放在全球史脈絡下,呈現Clifford Geertz(1926-2006)在其名著《文化詮釋學》所稱「具有全球意義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 with global significance)環節下來審視這部作品。故盛情難卻,不揣鄙陋,落筆為序。
臺南府城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方,所以堪稱臺灣最有歷史感、古蹟感之所在。因此提煉出一個所謂「臺南學」比起臺灣其他城市而言,更具有其獨特的地方優勢。「臺南學」可以有各種在地知識領域,諸如文物古蹟建築、海港變遷、文廟書院、大小廟宇、抗日或民變戰爭、殖民統治、鄭成功學等等,都可自成一門探究不完的學問,唯獨臺南佛教相關的文化史迄今難有自成一門的發展。為何如此?
乃因如作者在前言所說:「本書在實際撰寫時,仍宛若在補綴百衲衣一樣,必須在無數斷簡殘編的資料中,嘗試各種組合的可能方式,然後才在無理路中衝出一條思維之路,並將各種零散或表面看來不相涉的佛教文化史料,有系統的連貫起來。」一來臺灣政權更迭頻繁,佛教信仰者為了要因應政權變化而有銷毀、密藏或刻意迎合政權等情況,對於史料整理或保存是很大的挑戰;二來撰寫者若無相當的佛教文化史的知識基礎,也很難釐清其中的相關脈絡。
如今本書以臺南府城佛教文化史作為主軸,並凸顯盧嘉興這位重要先驅者,不僅讓臺南府城的佛教發展史佔有「臺南學」的一席之地,更將作為地方學的「臺南學」,擴展為東亞區域史的國際脈動,堪可補足這個缺憾。
本書書名以「盧嘉興研究」作為副標題,作者在通讀了盧嘉興所編的24輯《臺灣研究彙集》後,定位盧嘉興這位跨越日本殖民到戰後臺灣的臺南文化史研究者為「臺南學詮釋與建構的重要先驅者」,許多人可能好奇盧嘉興為何可以享有此一評價,作者在本書第一、二章已有所交代,其中在本書第一章這樣說明:
盧嘉興是自學成功的鄉土史調查專家,更是臺灣傳統製鹽發展史調查與書寫的第一人。此外,他對明鄭時期的最初登陸地點的考察、對於明鄭時期有無媽祖信仰的權威論斷、有關孔廟的改建、古蹟的維護、赤崁樓的增修、臺南傳統著名的史志名家的詳盡介紹、在地著名古剎的深入考證、著名齋姑的介紹、詩藝名流的長篇書寫、鹽商巨富世家的發達史跡挖掘等,都有其專業的獨到造詣。
在此章結論並言:
從整體學術業績來看,縱使是當代的資深臺灣鄉土史專業學者,也未必能如盧嘉興的治學涉獵範圍之多樣性與考證資料之齊全。
以上這段的說明與歸納盧嘉興這位工友出身,後來靠著不斷自學,接觸了國分直一與石暘睢的關鍵影響,數十年努力不懈,最終成為「臺南學」的詮釋建構者的心路歷程,堪稱與曹永和先生的自學歷程有異曲同工之處。
確實,以「臺南學」作為核心,不論在「質」與「量」上的研究,盧嘉興都稱得上這個「臺南學」的領航者或先驅者。
不過,筆者以為盧嘉興遺留下的24輯《臺灣研究彙集》,目前尚缺乏有人好好進行研究與通讀,能看出盧嘉興在「臺南學」的重要意義者,尚江山有待。
質言之,發現盧嘉興的研究不難,但要賦予盧嘉興的學術定位與意義才是困難之處,須得一有史識洞見及佛教專業的識貨者,才能做到這點。毫無疑問,作者是極少數之一具有這條件者。但這也只是開始而已。
由盧嘉興的研究再往前攀藤摸瓜,發現其導師石暘睢、國分直一等人也都是建構「臺南學」的重要支柱之一環,更不用說殖民時代蔡國琳等所完成的《南部臺灣誌》(本書第五章)等等,由此類推,從他們研究的佛教文化、鄭成功、碑林、書院、孔廟、地理河道變遷……等等,一步步由「點」到「線」擴充到立體的「面」,如是所謂「臺南學」的系譜將會一一很具體地呈現而出。
將來若能有更多的研究,提煉其「臺南學」的文化精神內涵,或許能開展出「臺南學」的文化新意義。
***
其次,為何此書具有超越地方文化區域知識,而能嫁接到東亞區域文化史甚至全球意義的價值內涵呢?因為書中涉及的臺南文化知識人及宗教人物,固然其核心現場均在臺南地域,但細讀作者的分析,他們都是跨越時代、跨越區域,甚至跨越宗教,具有東亞近現代文化發展史的內涵。
書中提到的關鍵人物如林秋梧(1903-1934)有革命僧之稱,他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政治運動,同情無產階級、反對殖民、對抗資本主義,道道地地是個左派人物。林秋梧更是毅然披起袈裟,不僅反抗帝國主義,也對佛教內部進行思想改造革命。
從林秋梧一生參與的左派運動,本是殖民反抗史或全球殖民史的一環,更特別的是他有僧人的身份,這樣的革命僧在臺灣可說是鳳毛麟角,卻出現在臺南開元寺。
再如本書第二章〈盧嘉興研究與《開元寺徵詩錄》的歷史新解:有關殖民改造與戒嚴陰影下的雙重辯證嘗試〉提及臺南著名的開元寺,經作者分析日治時期有從日本曹洞宗轉向成為臨濟宗派的曲折過程,裡頭更有祭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畫像及神主牌,更有為了配合日本統治當局,不得不在大殿供奉日本天皇的「萬壽金牌」,凡此種種已經超出單一區域佛教文化史,更具有殖民統治史,也跨越從鄭成功時代到日治乃至二戰後的當代發展史。
若再從全球史的視野看,也可與近代基督教傳播到東亞國家過程中各派勢力在各殖民地的競爭佈教做一互相比較的跨宗教傳播研究。再如論及臺灣的齋教文化史,如第五章〈從蔡國琳著《南部臺灣誌》透視:明清時代臺灣傳統在家佛教的齋教三派〉(江燦騰著)及第六章〈戰前臺南大仙岩廖炭與臺灣佛教龍華會:臺灣史上首次「齋教」三派成立的全島性聯合組織〉(王見川著),也涉及臺南齋教系統隸屬日本臨濟宗法脈之下,並在日式化的「皇道佛教」的高壓意識形態下如何求得信仰與生存之道的平衡。
凡此種種,「臺南佛教史」根本是殖民統治的縮影,放在日軍在東亞國家的韓國、中國滿州等提供從軍佈教團的脈絡中,都可形成橫跨地方區域與國家區域之間的關聯史。而其在殖民地的傳教事業,也可放在全球殖民史的宗教交涉來進一步審視其代表的時代意義。
再如第九章〈戰後東北天臺宗僧侶來臺南市發展的歷程〉,讓人看到作者江燦騰在軍中與王少校(後成為臺南湛然寺第二任住持的水月法師)的奇緣,引發作者寫就釋慧峰這些東北外省出家人來臺後弘法的困境及如何在臺南經營湛然寺的艱辛過程。
其中內容涉及「中國佛教會」(1947年成立)組織的成立,如何扭轉本省與外省出家地位的關鍵,亦見戰後臺灣本土佛教界普遍戒律不足的狀況,更見當時不少外省軍中退伍剃度的法師現象。
毫無疑問,湛然寺的開山法師釋慧峰及水月法師本身的經歷,既是國共內戰大時代下的逃難史,也是兩岸佛教高僧大德大遷徙延續法脈的傳承史,他們最後重樹法幢於臺南,不僅成為「臺南學」佛教傳播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更是見證外省、本省佛教折衝與融合過程的艱辛,儼然已是超越臺南學而成為兩岸佛學發展的共同課題。若再從全球意義的觀點進行透視,類似像印順法師、慈航法師、釋慧峰等離散來臺或他地的弘法僧,可以用東亞區域或全球區域文化交流史的方法來重新進行比較研究,筆者或暫可稱為「離散弘法僧的跨文化詮釋與脈絡性轉化」之類的研究計畫,在大歷史(Big History)的架構下重新評估這個為數不少的離散弘法師如何離開原鄉又在異鄉落地生根的苦鬥與重生過程。
***
最後,讀者在閱讀本書之際,應可以充分感受到書中人物處於社會現況的「脈絡性氛圍」,乃因作者擅長挖掘史料背後不為人知的許多內幕,這需要有相當高的佛教專業敏銳度,當然也與作者從底層工人艱辛奮鬥的人生閱歷有關。
一般學者難有這種切身在艱困環境中苦鬥的經驗,所以作者往往能深入社會與時代脈絡,進一步深入釐清常人所難見到的佛教內部與外部連結的真相。
例如作者能讀出盧嘉興的開元寺研究寫法有「事前逃避」與「事後逃脫」的巧飾筆法(第二章),也能深掘日據時期林秋梧這位臺南革命僧的佛教革新關懷(第八章),更能釐清戰後臺南湛然寺與法華寺之間的廟產關係,沉痛指出盜賣廟產的出家人之過程(第九章)。
佛教人物慈悲為懷,不忍家醜外揚,也擔心違反戒律,諸多法門彼此之爭或法門內的傳承之爭,多所隱諱,須由像作者這類佛教文史專家,披露史實,釐清脈絡,還原過程。
此外,對於一般陌生的「在家教團」(或新興佛教)研究,作者也涉獵甚深,對於已經幾近消失與趨向「空門化」的兩個在家教團「現代禪菩薩教團」(李元松所創)與「臺南佛教維鬘傳道協會」(王儒龍所創)有較全面的研究,對其組織及領導人的轉變歷程,均有獨到的觀察與見解。
書中幾乎都是透過關鍵人物以構成本書各章的重點,這些關鍵人物都可是「臺南學」有關佛教文化史建構者。林秋梧短命,沒活過臺灣光復,但其革命僧侶的形象已足堪傳世。
此書中出現的許多關鍵人物如石暘睢(1898-1964)身處「一生兩世」(日治到戒嚴時代)或如盧嘉興(1918-1992)、國分直一(1908-2005)身處「一生三世」(日治→戒嚴→解嚴),還有像來自大陸東北出家僧卻在臺南創立湛然寺的釋慧峰(?-1974)及其繼承者水月法師等,更是跨時代與跨地域的弘法者。
經過作者深入文獻及其佛教專業的敏銳,既能看到林秋梧的批判禪學來自日本曹洞宗學問僧忽滑谷快天(1867-1934),也直探盧嘉興寫作開元寺的作品心思,測出他「事前逃避」與「事後逃脫」的巧飾筆法,為的就是避免在威權體制時代文字獄的心路歷程。更能透視釋慧峰作為東北出家僧如何在南臺灣樹立法幢的克難過程。
以上關鍵人物在作者既能「入乎其內」從臺南地方出發進行深度描繪,又能「出乎其外」從大歷史時代脈絡連結其綿密的網絡,解析其存在的時代意義,如同空拍的攝影機從一個地方小點,逐漸拉到大視野格局來掌握這些關鍵人物。
如果再由這些關鍵人物擴充到涉及的廟宇建築的宗教信仰與傳播事業、書院孔廟與文教事業、鄭成功史蹟與大航海時代、殖民與威權統治的抵抗精神、臺南幫與商業發展等等,在「大歷史」/「小歷史」、「地方區域」/「東亞區域」、「在地性」/「全球性」彼此之間的交光互影之下,建構出一個鮮明「臺南學的系譜學」當是指日可待。
如此之「臺南學」不只是「臺南學」,而是「具有全球意義的在地臺南學」,這是一種新文化史的嘗試與建構。本書堪稱為這樣的臺南學願景做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是為之序。
一部建構「臺南學」系譜學起點的新嘗試/張崑將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臺南市佛教史新透視與盧嘉興研究導論》是江燦騰、邱敏捷及王見川三位敬重的學界先輩合著的大作,承蒙燦騰學長的厚愛,讓我先睹為快,並為之寫序,但也因此倍感壓力,主要是自己並非此學術專業。
但我可感受到燦騰學長為何要我寫序的背後原因,係知我長期作東亞文化交流史,可以從比較廣袤的視野來審視這部作品。
換言之,這部看起來是臺南地方區域文化史的範疇,實則是部超越地方文化區域史,而有橫跨東亞區域文化史的內涵,更可放在...
作者序
前言與致謝/江燦騰
這本書是作者(江燦騰)、邱敏捷院長與王見川博士三人,多年來沈思與研究臺灣本土佛教文化的,有關臺南府城佛教史的一個階段性綜合報告。全書內容十篇二附錄,雖已遍及臺南府城佛教歷史與文化的諸多領域,可是仍非全面性的研究。
之所以提前出版,是因恰逢2024年是荷蘭來臺南建熱蘭遮城400年(1624-2024),臺南市各界正預備盛大慶祝紀念此一大事件。而其成書因緣如下:
因作者之一的江燦騰教授,曾在2022與2023連續兩年,都參與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所舉辨的「臺南學與盧嘉興先生研究」的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兩篇相關論文(見本書第一章與第二章),所以有必要力邀主辨單位(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的邱敏捷院長,也提供二篇的相關論文(見本書第三章、第章四章),使本書內容更加豐富。
之後,由於江燦騰教授希望本書能以《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臺南市佛教史新透視與盧嘉興研究導論》的書名問世,所以除了匯集多篇江燦騰教授本身過去曾撰述發表的論文(見本書各篇署名)外,還特邀研究臺南傳統齋教三派的頂級權威學者王見川博士(他已在南臺科技大學任教多年),提供兩篇相關論文納入本書。
事實上,此一特邀的歷史淵源,還可以追溯到1994年時,因當年王見川博士曾與江燦騰教授共同於臺南市立文化中心會議廳,專為在臺南府城地區創立已達160年的齋教龍華派「德化堂」舉辦:該堂創立160週年紀念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除廣邀臺灣本土著名學者參與發表論文之外,還廣邀包括日本學者與大陸學者提供相關論文共襄盛舉。
所以,當年(1994)曾順利地在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舉辦過「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大獲成功。連美、日的重要宗教學者,如酒井忠夫、歐大年等,都來函加以推崇。臺灣道教研究權威學者李豐楙教授,也撰長文加以高度肯定。
會後並結集成《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交由新文豐出版公司於1994年9月出版。出版後,此論文集也一直為各方學者所重視和參考。
之後,臺南「德化堂」再度邀請王見川博士為該堂撰寫《臺南德化堂的歷史》一書。王見川博士如期在1995年10月完成《臺灣現存最古老的龍華派齋堂:臺南德化堂的歷史》並正式出版,為有史以來,第一本臺南府城的齋教傳統齋堂史專著。所以此次本書編輯特請其提供兩篇此領域的最具原創性的經典研究論文,納入本書內容,使本書整體內容的體系建構更為周延。
儘管如此,本書三位作者的共同合作下的全書內容,仍不能等同具有學術嚴謹性的《臺南市佛教通史》或一本全面性的《臺南市佛教文化史》,而只是迄今為止內容最具代表性且主題最多元的論集式《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臺南市佛教史新透視與盧嘉興研究導論》。
***
在作者之一江燦騰教授的長期鑽研工作中,曾深深體會到臺南府城佛教歷史與文化重建的艱難,例如各寺院不重視本身歷史文物的保存,對佛教史的重要性缺乏理解,以至於要從事田野資料的調查,乃至舊有寺誌文獻的收集等,都面臨幾近一片空白的難以下手之苦。
也因此,本書的撰寫,雖然幸有盧嘉興對於臺南府城佛教歷史與文化的先驅性研究豐碩成果,可以作為奠基的有用參考。但,其研究的優點在於將現有公私歷史文獻的史料大量收集與撰成多篇力作發表,卻因其相當缺乏現代佛教史知識的背景基礎,導致其無法在詮釋時,能以多層次的面相呈現出更加豐富的歷史蘊涵來。所以本書在實際撰寫時,仍宛若在補綴百衲衣一樣,必須在無數斷簡殘編的資料中,嘗試各種組合的可能方式,然後才在無理路中衝出一條思維之路,並將各種零散或表面看來不相涉的佛教文化史料,有系統的連貫起來。假如讀者在讀本書時,還覺得有一知識上的收穫,乃至也能產生一些閱讀上的樂趣,請勿忘這是作者花費無數的心力與時間,才勉強撰寫出來的。
而本書三位作者所以甘願從事這一研究工作,實在是基於知識份子對於生活於斯的本土宗教文化與歷史,有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感在鞭策著研究工作所致。因為藉著歷史文字的書寫,可以把對於本土佛教圖像重構和個人對於鄉土宗教文化的深切關懷交織起來。
所以這本書,是由本書三位作者:江燦騰教授、邱敏捷院長、王見川博士三人都有一定共識的府城佛教史見解與深層關懷所形成的,但同時也深具三者各自的學術論述風格或色彩的一綜合深論集。
別的人或其他的研究者,不一定需要完全贊同本書三位作者的所有看法,事實上要從事其他方式的研究和重新提出完全不同的觀點,都是可能的。換言之,未來出現多音交響的各類府城佛教史著作,才是本書三位作者最期盼的。
***
最後,必須提及與深致感謝的相關學者,首先是本書有幸能特邀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名教授張崑將博士,以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研究員丁仁傑博士,分別從現代東亞歷史知識學與現代宗教社會學的觀察角度,撰寫各具特色及精彩絕倫的深度解讀本書內在學術藴涵。讀者可以透過此兩位當代頂尖的東亞宗教研究者各自的解讀觀點,來增益親自閱讀本書的新知趣味與增益新知視野。
其次是,還要感謝臺北教育大學何義麟教授,因其能指正本書中全部註解格式必須統一的問題。
此外,在臺南府城佛教與學術界,與本書作者已有多年論學的知交,例如:成大中文系已退休的林朝成教授以及府城佛教界的依觀比丘尼、雲庵住持、德化堂同仁、王儒龍先生;特別是已故的臺南妙心寺傳道住持與湛然寺水月住持這兩位教界前輩。若非有你們過去的多方大力協助,本書是無法出現的。
最後,必須致上最大謝意的是,本書主編李欣芳小姐,編輯陳欣欣小姐,感謝你們在編輯與校正的過程中,無比的專業、耐心與精確,所以能使本書的內容錯誤減到最低。本叢書總主編陳添壽教授的多次鼓勵與肯定,更是本書作者的一大榮幸。
前言與致謝/江燦騰
這本書是作者(江燦騰)、邱敏捷院長與王見川博士三人,多年來沈思與研究臺灣本土佛教文化的,有關臺南府城佛教史的一個階段性綜合報告。全書內容十篇二附錄,雖已遍及臺南府城佛教歷史與文化的諸多領域,可是仍非全面性的研究。
之所以提前出版,是因恰逢2024年是荷蘭來臺南建熱蘭遮城400年(1624-2024),臺南市各界正預備盛大慶祝紀念此一大事件。而其成書因緣如下:
因作者之一的江燦騰教授,曾在2022與2023連續兩年,都參與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所舉辨的「臺南學與盧嘉興先生研究」的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兩篇相...
目錄
推薦序一/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長
推薦序二/陳惠萍 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前言與致謝/江燦騰
一部建構「臺南學」系譜學起點的新嘗試/張崑將
現代宗教社會學視野下的跨世代學術對話:對於江、邱、王三位新著《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詮釋學的另類解讀/丁仁傑
本書導論/江燦騰
一、明鄭覆滅迄今,臺灣漢人移民佛教歷史文化變革概述
二、本書作者詮釋各篇主題時所持的共同論述概念
三、有關本書的各篇論述背景介紹與擇取書名的問題概述
第一章 盧嘉興先生的學術研究導論:為何他是臺南學研究的重要先驅之一?/江燦騰
一、前言
二、從現有所知的傳記資料出發:簡述盧嘉興的家族史
三、追蹤早期學術系譜的繼承與開展:來自教育環境與新時代思潮的深刻影響
四、獨創「荒山尋墓碑廳堂覓神主」治學法的奧秘解說
五、相關著作的發表歷程及其編輯與流傳狀況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二章 盧嘉興研究與《開元寺徵詩錄》的歷史新解:有關殖民改造與戒嚴陰影下的雙重辯證嘗試/江燦騰
一、前言:問題的提出
二、相關引述文獻介紹
三、相關歷史內容介紹
四、盧嘉興的新假面詮釋學:究竟是真像?抑或虛像?
五、結論
六、引用書目(按姓氏筆畫)
第三章 盧嘉興的臺灣佛教研究/邱敏捷
一、前言
二、前人有關盧嘉興佛教研究之評述
三、盧嘉興與佛教的淵源
四、盧嘉興臺灣佛教研究的特色、影響與侷限
五、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臺南學的重要先驅──盧嘉興學術研討會」
第四章 陸鉞巖、井上秀天與臺南佛教——兼論其禪學觀點/邱敏捷
一、前言
二、前人有關陸鉞巖與井上秀天研究之評述
三、陸鉞巖在臺南之佛教行誼及其禪學觀點
四、井上秀天在臺南之佛教行誼及其禪學觀點
五、結語
參考書目
第五章 從蔡國琳著《南部臺灣誌》透視:明清時代臺灣傳統在家佛教的齋教三派/江燦騰
一、清代中葉大陸齋教三派各堂傳入臺灣地區的原因
二、臺灣齋教三派的「持齋」信仰及其「持齋」的源流
三、近代視野下清代齋教三派的相關解說
四、清代臺灣「持齋宗」的三派歷史沿革
五、清代臺灣齋教龍華派「齋友」的年度齋期行事曆
六、清代臺灣齋教「齋友」出席「齋會」的規矩和表現
七、清代臺灣「齋堂」的人事費用與繳納上級堂口的功德金問題
第六章 戰前臺南大仙岩廖炭與臺灣佛教龍華會:臺灣史上首次「齋教」三派成立的全島性聯合組織/王見川
一、前言
二、「臺灣佛教龍華會」的成立
三、「臺灣佛教龍華會」的活動
四、「臺灣佛教龍華會」中的主要人物
五、結論
附 記
第七章 從新史料看光復前的臺南市齋教龍華派「德化堂」/王見川
一、前言
二、「德化堂」的成立與其在清代的發展
三、日治時期的「德化堂」
附 記
第八章 戰前林秋梧的新批判禪學思想及其巨大衝擊/江燦騰
一、前言
二、關於林秋梧的研究與日治臺灣佛教史的定位問題
三、林秋梧早期的教育背景及其參與文化協會的若干經驗
四、林秋梧出家後的佛教角色及其推展佛教現代化改造運動的理念內涵問題
五、林秋梧的現代佛教理念,到底表現在哪幾方面呢?
第九章 戰後東北天臺宗僧侶來臺南市發展的歷程/江燦騰
一、前言
二、戰後東北天臺宗僧侶釋慧峰的來臺因緣
第十章 解嚴後臺灣佛教「在家教團」的崛起與頓挫:現代禪菩薩教團與臺南佛教維鬘傳道協會的研究史回顧與檢討/江燦騰
一、前言
二、相關研究文獻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
三、相關問題的解說及其歷史重建
附錄(一) 臺灣傳統齋堂史研究的新典範:王見川的治學歷程與臺南「德化 堂」史的研究問題/江燦騰
附錄(二) 永懷傳道法師/江燦騰
代跋:期待更全面更豐富的臺南佛教史著作/王見川
推薦序一/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長
推薦序二/陳惠萍 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前言與致謝/江燦騰
一部建構「臺南學」系譜學起點的新嘗試/張崑將
現代宗教社會學視野下的跨世代學術對話:對於江、邱、王三位新著《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詮釋學的另類解讀/丁仁傑
本書導論/江燦騰
一、明鄭覆滅迄今,臺灣漢人移民佛教歷史文化變革概述
二、本書作者詮釋各篇主題時所持的共同論述概念
三、有關本書的各篇論述背景介紹與擇取書名的問題概述
第一章 盧嘉興先生的學術研究導論:為何他是臺南學研究的重要先驅之一?/...
商品資料
出版社: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4-29ISBN/ISSN:978957711370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