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紫禁城的大門,一窺皇上和諸位娘娘、太監、宮女們的日常!
嬪妃整天在宮中閒閒沒事要幹嘛?眾妃:御花園!
皇帝的每日御膳是山珍海味?他們:朕食之無味!
皇權象徵×國家機關×藝術瑰寶×天下之珍
綠瓦紅牆今猶在,別樣光景也是對歷史的深情致敬!
▎一磚一瓦,中國文化的集大成
紫禁城,千年帝國的文化結晶,不僅是明清皇帝的居所,更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和皇權文化的集大成者。從四門與角樓等建築的壯觀布局,到浩繁如海的宮室,每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紫禁城的「戶型圖」揭示了其宮殿布局的三大原則,從金鑾殿及其廣場,到後三宮和御花園,再從乾清宮到養心殿,以及外東路與外西路的設計,皆展現了皇帝治天下的智慧與威嚴。
▎日夜治天下:朝臣待漏五更寒,鐵甲將軍夜渡關
紫禁城不僅是皇帝坐朝與治理國家的地方,也是文化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從隆重的大朝會、常朝、左順門、太和門聽政,再談到皇帝不坐朝時如何處理政務、有突發事件才召集的「晚朝」等等,每一處都有其獨特的淵源。內閣到軍機處的轉變,不僅反映了政治體制的演進,也展示了朝臣們在內閣小院與大庫中的勤勉,以及軍機處日以繼夜忙碌的官宦日常。
▎宮中的悲喜:略識君王鬢便斑,卻羨落花春不管
太監作為紫禁城內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訴說了皇宮內部生活的另一種面貌。從二十四衙門到司禮監,再到內務府和敬事房,太監們的日常生活及生老病死,都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和別樣的宮廷文化。同時,皇子的教育、後宮中的女人、以及皇室成員的養老安置,均展現了皇室內部的生活和規矩。
▎匯聚天下珍寶,一部「活歷史」
紫禁城不只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寶庫。從聚天下珍饈的御膳房,到太醫院與御藥房的醫療系統,再到紫禁城的侍衛和思想信仰,每一部分都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最後,紫禁城不僅收藏了無數珍寶,更透過古代典籍出版和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成為一座活的博物館,讓後人得以了解不曾消逝的歷史。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紫禁城的建築格局、歷史背景與文化象徵,透過豐富細緻的敘述,揭開了中國最偉大宮殿的神祕面紗。從皇帝的生活瑣事到宮廷內部的政治運作,從精緻浩繁的御膳到紫禁城的御醫系統,書中不僅重現了宏偉的帝國中心是如何運作的,也展示了在至高無上的皇家體制之下,宮中的人們是如何在綠瓦紅牆中度過其不平凡的一生。
作者簡介:
張程,職業編輯、業餘作家。張程是創作活躍的歷史寫作者,閱讀與寫作興趣聚焦制度變遷與傳統社會運行。發表有《紫禁城家風與明清國運》、《「中國之治」的制度史遺產》、《官銜的表與裡》等文章;出版有《一把龍椅上,禪來禪去的歷史》、《讀完這本制度史,等於當官幾輩子!》、《當官老爺帶頭貪汙,皇帝也被騙得迷迷糊糊!》、《藏在故宮裡的中國史》和「亂世三部曲」等圖書。
章節試閱
千年帝國的結晶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永樂四年(西元一四〇六年)閏七月,以工部尚書宋禮為首的多位大臣,離開首都南京城,分赴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他們奉命到當地督民採木、燒造磚瓦,徵發人力和物資,為一項即將開始的國家建設工程做準備。
這項工程就是在距離南京千里之遙的北京城,修建一座恢弘壯麗的宮城!
這座宮城凝聚著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夢想,寄託著朱棣治國理政的宏偉規劃與深思憂慮。身為一位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的原藩王、一位剛剛經歷了血雨腥風的內戰洗禮的新皇帝,「得位不正」的夢魘始終縈繞在朱棣的心頭。這個噩夢不僅是精神道義上的,更表現為實實在在的局勢不穩。朱棣希望逃離建文帝的故都,遷都到自己的龍興之地北京。早在奪位的第一年,朱棣便下令將北平城改名北京,透露出了明確的遷都訊號。當然,他擺在臺面上的理由是元朝殘餘勢力盤踞在蒙古高原,「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有利於對抗北元。他要效仿父皇朱元璋,建立不世功業,名垂青史。朱棣強力壓制反對遷都的聲音,將各種資源持續輸送到北京城去。
一座配得上朱棣政治藍圖的偉大宮城,呼之欲出!
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砍伐嘉木良材之時,不會預料到原材料收集工作會持續十年之久。他們深入原始森林,尋找陽光下最好的金絲楠木。這種楠木高大堅固,香味雋永,且不怕蟲蝕、不易腐朽等,是宮殿梁柱的絕佳材料。楠木最大的問題是生長週期長達三百年,到永樂年間只存在人跡罕至的怒濤懸崖之處。宋禮帶領的伐木隊伍,「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將近一半的建設者沒有看到宮城開工的那一刻。這些歷經危難採自西南深山層巒的巨木,藉助長江水力,順流而下,「一夕自谷中出,抵江上,聲如雷」。它們將一路呼嘯,在兩岸官民的驚訝目光中,抵達遙遠北方的北京城下。
在如今的保和殿後方,御路正中的石陛是一整塊艾葉青石,石長17公尺,寬3公尺有餘,厚1.7公尺,重200多噸。這塊巨石採自北京西南良鄉的大石窩。且不論挖掘之難,單就運輸就徵調了數萬名勞工。即便是數萬人也搬不動如此巨石,只能選在寒冬臘月,先在道路兩旁每隔500公尺左右掘一口井,再汲水潑地建成冰道,然後前拉後推,用了二十八天才將石頭運到工地雕成石陛。
宮城的地磚來自魚米之鄉蘇州。蘇州一帶土質好,燒工精,負責修建的蘇州工匠們推薦家鄉的產品。工部最終選定江蘇省蘇州市陸慕鎮餘窯村生產。餘窯村土質優良、燒製有方、產磚顆粒細密,「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朱棣賜封此地為「御窯村」。御窯所產地磚得名「金磚」。黏土磚為什麼冠名金磚?一種說法是金磚成品質地堅硬,有金屬質感,敲擊時發出金屬聲音,因此得名金磚;另一種說法是金磚生產嚴格、製作考究、工序繁複,從取土煉泥到出窯磨光需要一年半時間,光燒窯就需要上百天。出窯的成品必須品質細膩,稜角完好,有一絲瑕疵就棄之不用。每一片運到工地的金磚都極為昂貴,價同黃金。此外,山東臨清生產建築用磚。
每一項建築原料,無不慢工細作,無不精益求精,十年光陰不知不覺中便流逝了。
「傾天下之力」,莫過於此。
在此期間,朱棣的宏偉藍圖漸次鋪展開來,北伐蒙元、西下南洋,建章立制、破立有道。永樂十四年(西元一四一五年),朱棣君臣統一了遷都思想,選定「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的萬世之都——北京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明會要》)。萬事俱備,只欠動工了。第二年(永樂十五年,西元一四一六年)二月,以泰寧侯陳矽為主,柳升、王通為副的新首都營建工程正式開始。
古老的中華帝國沉積數千年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明都將凝聚在北京城,朱棣畢生的宏圖偉志和所有參與者的所學所思都傾注在了即將拔地而起的宮城之上。
如果說都城是帝國的精華,宮城就是其中最炫目的結晶。
一座偉大的宮殿,是一個文明最重要的實體象徵;一座偉大的宮殿,是一個文明發達程度最顯耀的明珠。
大明帝國在朱棣的指揮之下,在前期十年的準備之下,開足馬力改建北京城。都城形制在五帝時期是「單城制」,發展到夏商周時代實行「雙城制」(宮城與郭城),北魏首都洛陽城首開了「三城制」(宮城、皇城、郭城),一直延續到朱棣時期的首都設計。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城市日趨繁榮,北京城發展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朝堂烜赫、四民聚集、百業興旺,是彼時文明的中心。明朝在元朝大都的基礎上,明確了北京三城,最外側是由內城和外城構成的「郭城」,護城河環繞著高大的城牆。其範圍就是現在北京二環路以內地區。前三門大街劃分內外城,大街南側為外城,也稱北京「南城」;大街以北是內城。內城南牆開三門,東西北各開兩門,一共九座城門,皇城就在內城中南部。
皇城以內,匯聚著朝廷衙署和所有與皇室有關的機構。皇城南起長安街,北至地安門大街(時稱北皇城根),東到東皇城根,西抵西皇城根。四條大街圍成一個規整的南北豎長方形,由於西南建有元代大慈恩寺,所以西南角凹進一個小矩形,也就是現在府右街和靈境胡同圍成的區域。民間以「皇城根」代稱北京城。
皇城開闢四個城門,正門是南端的承天門(天安門),北門名為地安門,東西分別為東安門、西安門。皇城有四個城門,內城有九個城門,民間也以「四九城」代稱北京城。
陳矽等人將皇城之內建築騰空、居民外遷,開始鋪設各種街道、修造各處衙署,並在核心的中南部大興土木,興建宮城。皇帝為上天之子,奉天承運,替天牧民。從秦漢至盛唐,人間帝王所居的宮城都模仿上帝所居的紫微垣,將宮城稱為「紫宮」;皇帝居所為禁區,官民無故禁入,也稱「禁城」。計劃中的紫禁城便得名「紫禁城」。紫禁城的名號,沒有法定文字,也沒有公開匾額,但在皇權的加持和民俗的流傳之下,深植中國人的內心。
紫禁城選定的區域,大部分與元朝皇宮重合。元朝覆滅後,就藩北平燕王朱棣依照元皇宮的基礎,修建了燕王府。燕王府延用了諸多元皇宮建築,略加改造。規劃中的紫禁城,肯定不能如藩王府一般因陋就簡。
陳矽等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徹底壓制元朝的「王氣」。
人們徹底銷毀了燕王府,元朝舊建築也連帶著煙消雲散。即將崛起的紫禁城,將整體覆蓋在元朝的皇宮之上。王朝更迭,以一種略顯誇張的原始方式,呈現在了此處。
毀掉地面建築以後,人們接著刨掉了元朝皇宮的基礎,重新做一遍夯土地基,然後人工回填。這種整體重做地基的方法,俗稱「滿堂紅」,新地基稱作「一塊玉」。元朝舊地基整體挖走,民工們一層三七灰土、一層碎磚進行回填,反覆交替。所謂「三七灰土」是將生石灰、黏土按照3:7的比例配製而成。為什麼不全部回填灰土呢?碎磚與灰土層層疊疊地夯實,可以降低日後建築物的沉降隱患。此外,新地基還不計成本,在搭配好的三七灰土上潑灑煮好的糯米汁加白礬。黏稠的糯米摻入灰土之中,增強了地基的整體性和柔韌性,使得新地基成為一塊堅硬的整體,完全避免了日後建築的不均勻沉降。
紫禁城建築在一塊巨大的、完整的人工地基之上。經測量,新地基最淺處3~3.5公尺,最深處達8~8.5公尺。核心建築下部的地基較厚,其他地段相對較薄。這種層層疊疊夯實的地基,人們用鎬鍬都很難削平。成吉思汗子孫的「王氣」便封印在這層厚厚的硬土之下。
在地基的四周,人們挖掘了方正的護城河,取名「筒子河」。搬離的元皇宮舊地基和新挖的護城河泥土,土方數量相當大,再加上建築廢料,人們在北護城河北部中段壘了一座山脊東西向的山丘,取名「萬歲山」(煤山、景山)。萬歲山南北狹窄,就像一面屏風,屏護著南邊的紫禁城。萬歲山巔峰,正對著皇宮的中線,既是北京內城的幾何中心,也是全城的制高點。該處建有萬春亭,站在萬春亭平臺上可以俯視皇宮,極目九城。
千年帝國的結晶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永樂四年(西元一四〇六年)閏七月,以工部尚書宋禮為首的多位大臣,離開首都南京城,分赴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他們奉命到當地督民採木、燒造磚瓦,徵發人力和物資,為一項即將開始的國家建設工程做準備。
這項工程就是在距離南京千里之遙的北京城,修建一座恢弘壯麗的宮城!
這座宮城凝聚著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夢想,寄託著朱棣治國理政的宏偉規劃與深思憂慮。身為一位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的原藩王、一位剛剛經歷了血雨腥風的內戰洗禮的新皇帝,「得位不正」的夢魘始終...
推薦序
後記 「活的紫禁城」
如果說輝煌悠久的中國歷史是一座寶座,紫禁城是其中最顯耀炫目的珍珠。
宮殿建築是皇權的象徵。不論對哪個國家來說,宮殿都是一種特殊的建築。它的建造,集中了民間建築的經驗,同時賦予宮廷化的嚴謹格律。中國古代宮殿集中體現了宗法觀念、禮制秩序及文化傳統的大成,沒有任何一種建築比宮殿更能說明當時社會的主導思想、歷史和傳統。外國有一句名言:「建築是本石頭的書。」當產生它的社會已經成為過去,它被遺留下來述說歷史,因而宮殿建築是最能反映當時社會本質的建築。透過對宮殿建築歷史的了解,可以生動地了解古代社會主導思想意識和形態地發展。(楊鴻勛:〈宮殿考古學通論〉)
如今的故宮博物院不是一處簡單的景點,每一次遊覽都是對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地認同和瞻仰。
紫禁城是中華傳統建築的寶庫,是璀璨的中華藝術的寶庫,更是明清歷史的見證者,是祖先對我們的饋贈。就人類個體而言,窮其一生,紫禁城的內涵都取之不竭。前人書寫紫禁城的著作汗牛充棟,從建築、藝術、帝王將相、明清歷史諸多方面展開詳細敘述。
紫禁城擁有連綿的宮苑、密集的藏寶、無盡的傳說,紫禁城更是一座鮮活的城池。六百年來,不計其數的人將人生中最鮮亮的時光奉獻給了它,其中有雄心壯志開拓進取的帝王將相,有兢兢業業日夜操勞的刀筆小吏,有因循保守奔走謀食的官僚宮人,有懵懵懂懂度過一生的少男少女,更有無名無姓了無影蹤的平凡人。命運將他們推進了紫禁城,給這座恢弘的城池增添了或多或少的故事或遺產。驅動他們的就是宮廷制度。「清代宮廷史的研究應當拓展其關注面向,其中對宮中各機構之歷史及內廷生活日常史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加強清代宮廷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王志強:《清乾隆年間整頓內廷酒醋房述論》。)本書便以制度為切入口,講述明清紫禁城的運轉及其建築變遷、人物命運。明清的帝國氣象、政治理念和歷史興衰,都隱身其後。制度史也是一個重要舉措,可以把諸多建築、器物、人物和歷史事件都聚攏起來,復活一座「活的」紫禁城。制度是歷史的容器,誠如斯言。
人是歷史的精靈,宮殿是歷史的森林,思想文化是歷史的土壤。而制度是風雨,是潮流,伴隨著精靈徜徉歷史的森林。
遺憾的是,宮廷制度這個容器,依然不足以承載紫禁城所有的內涵。比如,明代建築不好研究,因為記載少或沒有記載,甚至記載相互衝突。紫禁城建築的更迭史不能透過制度變遷來完整呈現。而建築的規格和裝飾藝術,自然也是禮制的一部分,但宮廷制度也不能完整描述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建築藝術。此外,由於篇幅所限,同類制度,本書擇一而述。比如大朝會、選秀、供應份例等制度,明清並無重大差別,本書選擇其中一代為例講述。制度是變化的,較長時間段的做法,很難描述不同縱截面的制度面貌。
本書第一章〈千年帝國的結晶〉是紫禁城的簡史,第二章〈紫禁城「戶型圖」〉專論紫禁城的格局和中軸線建築,兼論外東西路。之後十二章分專題論述皇帝理政、中樞決策、宦官制度、宗室制度(偏教育)、后妃和女官制度、前朝妃嬪和太上皇制度、膳食制度、醫療保障、警備侍衛制度、宗教信仰、消防採暖防汛等制度,以及紫禁城的藏寶。最後一章〈兩朝家風一座城〉認為明清兩代紫禁城的差異是兩朝家風不同造成的。家族再顯赫也比不過帝王家,家產再雄厚也比不上紫禁城之萬一,可是朱明家族家風不修,日益攜怠,最終國滅家亡,紫禁城在烈焰之中易主。它給與我們的教訓,不能說不深刻。
紫禁城內還有其他有趣的內容,沒有論及。比如,皇帝的荷包與紫禁城的帳簿,是宮廷運轉的重要的基礎話題。紫禁城如同一頭巨獸,需要規模巨大的宮廷財政來支撐,據乾隆二十一年記載,僅紫禁城內各處值班官兵的飯食銀兩每年就要9,540餘兩。宮廷財政與朝廷財政的關係,紫禁城是否自我營收,如何實現收支平衡,它對國運民生是否有所影響,都是有趣的話題。因為能力和時間所限,本書幾乎沒有涉及。再比如,紫禁城是核心皇宮,但左祖右社、西苑南內和京郊行宮,也是帝王經常駐陛之處。清朝中期以後,皇帝長時段駐留西郊宮苑,進行「園林理政」。多位帝王駕崩於圓明園周邊。這些與紫禁城關係緊密的宮苑,本書也基本沒有涉及。
紫禁城內容博大精深,非一本小冊子能夠盡述。如果讀者因為本書才增加對紫禁城及制度史的興趣,則善莫大焉。
本書的成功出版,要感謝提供紫禁城照片的諸位親友,尊姓大名已在書中配圖後註明,在此不再一一列名致謝。書中難免有史實差異和論述不當之處,我為此負責,並請讀者海涵。
謝謝大家!
張程
後記 「活的紫禁城」
如果說輝煌悠久的中國歷史是一座寶座,紫禁城是其中最顯耀炫目的珍珠。
宮殿建築是皇權的象徵。不論對哪個國家來說,宮殿都是一種特殊的建築。它的建造,集中了民間建築的經驗,同時賦予宮廷化的嚴謹格律。中國古代宮殿集中體現了宗法觀念、禮制秩序及文化傳統的大成,沒有任何一種建築比宮殿更能說明當時社會的主導思想、歷史和傳統。外國有一句名言:「建築是本石頭的書。」當產生它的社會已經成為過去,它被遺留下來述說歷史,因而宮殿建築是最能反映當時社會本質的建築。透過對宮殿建築歷史的了解,可...
目錄
千年帝國的結晶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二十四位皇帝的「家」
四門與角樓
皇權照耀下的宮室
紫禁城「戶型圖」
宮殿布局三原則
金鑾殿及其廣場
後三宮/御花園
從乾清宮到養心殿
外東路與外西路
皇帝坐朝與治天下
大朝會
風骨聖地左順門
皇帝不坐朝?
從內閣到軍機處
內閣小院與大庫
「臨時」軍機處
小軍機的日與夜
朝臣待漏五更寒
太監的兩重天
二十四衙門/司禮監
內務府/敬事房
太監的三個「兒子」
太監的日常生活
皇子教育記
文華殿/清寧宮/端本宮
毓慶宮/北五所/南三所
上書房讀書
明暗太子
宮裡的女人們
皇帝選秀與大婚
東六宮/西六宮
后妃悲喜劇
女官與宮女
在紫禁城養老
皇太后安置難題
慈寧宮的高光時刻
寧壽宮的頤養夢
以孝治天下
吃在紫禁城
聚天下珍饈
御膳房
皇帝的食譜
御膳的味道
紫禁城大夫
太醫院與御藥房
「傳御醫!」
紫禁城名醫
月子房與三婆
紫禁城警衛
侍衛處/御前大臣
紫禁城防線
紫禁城的神靈
欽安殿/天穹寶殿
大佛堂/中正殿/雨花閣/英華殿
城隍廟/奉先殿/傳心殿
皇權與神靈
風雨雷電中的紫禁城
紫禁城消防簡史
天火與防雷
排水與採暖
珍寶之城
珍寶目錄與造辦處
皇家出版事業:武英殿/文淵閣
紫禁城的古樹名木
兩朝家風一座城
後記 「活的紫禁城」
千年帝國的結晶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二十四位皇帝的「家」
四門與角樓
皇權照耀下的宮室
紫禁城「戶型圖」
宮殿布局三原則
金鑾殿及其廣場
後三宮/御花園
從乾清宮到養心殿
外東路與外西路
皇帝坐朝與治天下
大朝會
風骨聖地左順門
皇帝不坐朝?
從內閣到軍機處
內閣小院與大庫
「臨時」軍機處
小軍機的日與夜
朝臣待漏五更寒
太監的兩重天
二十四衙門/司禮監
內務府/敬事房
太監的三個「兒子」
太監的日常生活
皇子教育...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4-17ISBN/ISSN:978626394168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26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