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祥麟
定價:NT$ 580
優惠價:79 折,NT$ 458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中醫如何從被斥為「非驢非馬」,到獲致諾貝爾醫學獎,
成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
◉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美國醫學史學會William Welch Medal◉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大力推薦
國父孫中山先生臨終之時,是否接受中醫的治療,曾引起全國輿論的關注與爭議。當魯迅聽說孫拒服中藥後,激動不已地說:「他的決定不下於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他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絕對不應該服用中藥,因為中藥是現代性的死敵。半世紀後,當《紐約時報》記者伴隨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在同一個醫院裡親身經歷針灸療效後,他所寫的報導卻引發了全球性的「針灸熱」,讓世人以為中國發展出了獨特的現代性。
中醫的華麗轉身是如何發生的呢?
其實在孫中山先生過世後的三年,西醫和中醫就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歷史鬥爭,中醫幾乎要被消滅。弔詭的是,西醫非但沒有成功把中醫打入歷史灰燼裡,還激發中醫界團結起來,追求「科學化」。過去,史學界並不認真看待中醫的「科學化」,要不是以為科學化後的中醫,不再是真中醫,要不就以爲一切都是政治力的干預,結果錯失這一段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歷史過程。
本書作者以突破性的研究架構,超越原本「西醫在華史」和「中醫現代史」的二元對立,描繪中醫、西醫和國家交鋒的歷史現場。中醫如何在被譏笑為「非驢非馬」「雜種醫」的噓聲中,仍堅苦卓絕地在知識論上、體制上、物質(指本草)上,既改造自我又維持自我,而後與西醫競奪,參與打造國家的過程。這是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同時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作者考掘出巨量的史料,鳥瞰全局,編織出一幅跨國、跨地域、跨政權的東亞歷史圖像。從延燒輿論界的知識分子論戰,到本草物種的正名;從東三省到四川重慶;從歐美來華組織,到日本醫界的影響,甚至日本殖民台灣的公共衛生經驗,都曾經影響當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這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誕生,更是中國現代性的創生,也是東亞世界的交流與創造。
中醫從幾乎被西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到成為兩岸官方認可的醫學體系,甚至躍升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段中醫奮鬥的歷史經驗。綜觀世界,有哪一門傳統醫療在經歷了科學霸權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甚至貢獻自身回饋給主流醫學呢?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這些經驗將迫使我們重新反省科學的普世性。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學史。
作者有很強的企圖心,以清晰的論點、豐富的資料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這部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讀來流暢愉悅。——美國醫學史學會頒發的William Welch Medal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關於中醫現代史的書,這就是你該讀的那一本。作者以充滿原創性的見解,分析醫學、科學、現代性和國家之間相互纏繞的歷史過程,論證清晰,相當令人折服。本書對科技研究、全球健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的研究做出非常重大的貢獻。——栗山茂久,哈佛大學,東亞系
本書是現代中醫史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作者論證當今我們所理解的「傳統中醫」事實上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在與西醫及國家的互動中具體成形。在每個章節,作者都能闡明非常困難的文本與概念,同時又能清楚地提出有著深遠理論意義的論證。作者的論證基於最高水準的研究之上,又通曉歷史材料,嫻熟中、外文的學界成果和理論發展,任何對民國史和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應該都會想要開卷展讀。——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系
雖然許多中醫師認為中醫的歷史已經綿延幾千年,但基本上史學界一般認為「傳統中醫」是二十世紀的發明。在這本充滿企圖心的大作裡,作者採取一種全新的視角,追溯「傳統中醫」被發明的史前史。透過編織巨量的史料、細緻的論證和全景視野,構築出堅實的論點,層層分析下來犀利精闢,令讀者回味再三。雖然作者以理論為架構,但行文風格清晰又親切。對民國時期中醫史特別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自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在這本富有洞見且引人深思的書中,作者讓我們看見在毛澤東所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裡,實踐「現代」醫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透過豐富的史料,本書使我們理解到現代醫學將永遠都會是雜種醫。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所謂的「傳統中醫」——中國現代性的典範以及全球性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譜系。—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醫學史與STS
本書超越了原先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挑戰傳統學界對現代性、科學和國家權力的既定認知,呈現十九世紀末以降,東亞世界醫學爭議和發展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這本著作細緻檢視了二十世紀改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跨國歷程。醫學知識和實作,不論「現代」或「傳統」,都不是外在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的。任何人對普世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如何相互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於制度和自然知識如何被使用來進行健康和人口的當代治理,應該都可以從本書找到歷史的洞見。——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
這部卓越的巨作闡明中醫和西醫如何催生中國現代性的形成,並深刻影響著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作者以精巧的鋪陳,將中西醫的政治衝突和「中醫科學化」的爭議,連結到更高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主導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鬥爭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現代性議題。——韓嵩(Marta Hans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
這本書不單只是中醫史,也不單只是西醫史,而是呈現醫學、科學和政治交織纏繞、共同演化的中國現代史。作者巧妙地使用時人「非驢非馬」這個有點貶義的詞彙作為書名,充分展現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致力達成「科學化」時的各方張力。本書是一項非凡的成就,足見作者是一位頂尖的中醫史學家,也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大思想家。藉由這本書,作者建立了一套概念架構,未來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都將會受到此一架構所形塑。——Ruth Rogaski,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出自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想要過度高估此書的價值是困難的,史料豐富又有非常精細的理論分析。非常詳盡且全面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進展。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本知識史和政治史兼具的著作,呈現醫學改革如何成為中國成功追求現代性的案例。本書將會適得其所地獲得經典之作的地位。——Nicole Elizabeth Barnes,杜克大學歷史系,出自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在構想如何將批判性的跨學科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後殖民研究或者科學研究——的洞察納入亞洲史領域時,人們常會想到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選擇性地採用某些批判性的語彙,這有時可能會促成一些真正的新想法,但整體而言研究取徑仍然大同小異;在另一種做法裡,亞洲史學家直接探索跨學科研究本身所關切的基礎議題,從而轉化了當被追問的問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後面這種做法。——魏美玲(Emily E. Wilcox),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出自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本書有許多優點,其中之一是,作者分析西醫如何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敵人,甚至可能是中醫科學化的助產士。另外一點是,本書是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去分析「國家」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醫學在中國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從十九世紀以來競爭病人的態勢,轉變成競爭如何與國家有更多的結盟。——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出自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整本書充滿精細的分析、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充滿啟發的見識。作者使用了許多國民黨官員的日記作為素材,加上官方文件和媒體報導,讓讀者得以窺見個人是如何看待公共巨變。——姜麗婧(Lijing Ji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學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這本書對於當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作者指出我們不假思索視之為具高度同質性的領域,例如:現代性和科學,其實是充滿高度歧異性和眾聲喧嘩的領域。就像作者挖掘出來的圖像史料所呈現的,不論中醫或西醫,它們內部都不是只有單一社群或組織去獨攬整體的代表權,而是呈現出一個變動紛雜的混沌環境。——大道寺慶子,慶應義塾大學,出自Medical History
本書對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者來說,是引頸期盼等了很久的佳作。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滿足,有扎實的史料和作者的洞見,非常推薦給跟國家、科學和任何其他現代性主題搏鬥的研究者。——詹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出自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過去的歷史研究常將中醫史描述成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不是聚焦在西醫在華史,不然就是傳統中醫史,但這本書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於,作者將兩者的歷史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本書令讀者一捧起來就完全投入,背後蘊含完整的理論架構,論點無懈可擊。即使歷史錯綜複雜,情勢千變萬化,但本書並不會讓讀者陷入檔案細節的泥淖裡,作者施展精湛的敘事能力,總能清晰地疏理歷史行動者的鬥爭,帶領讀者穿越種種爭議的核心,貫穿歷史的分期。這是一則迷人的故事,而且將會大幅推進非西方世界的醫學史領域。——Emily Bau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史料和二手研究中,提煉出獨具開創性的歷史作品。作者詳細研究主要歷史人物,例如:余巖、陳立夫和陳果夫,也描繪出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政治和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甚至追溯至宋代的中醫大歷史的敘事邏輯。⋯⋯作者描繪了一九四〇年代之前,中醫科學化的歷史動態圖像,藉此質疑我們習以為常「西醫必將主宰一切」的假設。任何對醫學史、民國史、國民黨歷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洞見。——
Tina Philips Johnson,美國聖文森學院,出自The China Quarterly
作者重新詮釋了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四九年,中醫和國家、和科學、和現代性的複雜歷史。本書超越了「中醫的存續」和「西醫的發展」如此二分的史觀,帶領讀者將焦點從單純的中西醫政治鬥爭,到「何謂中國現代性本質」的意識形態爭議。在這個新觀點之下,中醫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犧牲者,而是主動參與打造現代國家的狠角色。⋯⋯本書帶領讀者看到中醫在制度、知識論和物質世界的重大轉變,還有中醫與國家、科學以及現代性的關係。任何對現代中國的醫學史、科學史和中國史本身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展頁開讀,中醫執業者和中醫管理單位也應該能從本書獲致真知灼見。——方小平,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出自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作者簡介:
原著和修訂
雷祥麟,Sean Hsiang-lin LEI
臺灣大學化學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科學史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聘教授,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創刊成員及副主編 (2016-2020)。
曾榮獲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療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所頒發的竺可楨青年學者獎(2005)、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6)、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6)。
所著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榮獲美國醫學史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所頒發之William Welch Medal (2016),以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2015)。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2013-14),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2004-05)。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全球化的時代》《決戰熱蘭遮》《公司與幕府》。
名人推薦:
作者有很強的企圖心,以清晰的論點、豐富的資料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這部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讀來流暢愉悅。——美國醫學史學會頒發的William Welch Medal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關於中醫現代史的書,這就是你該讀的那一本。作者以充滿原創性的見解,分析醫學、科學、現代性和國家之間相互纏繞的歷史過程,論證清晰,相當令人折服。本書對科技研究、全球健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的研究做出非常重大的貢獻。——栗山茂久,哈佛大學,東亞系
本書是現代中醫史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作者論證當今我們所理解的「傳統中醫」事實上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在與西醫及國家的互動中具體成形。在每個章節,作者都能闡明非常困難的文本與概念,同時又能清楚地提出有著深遠理論意義的論證。作者的論證基於最高水準的研究之上,又通曉歷史材料,嫻熟中、外文的學界成果和理論發展,任何對民國史和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應該都會想要開卷展讀。——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系
雖然許多中醫師認為中醫的歷史已經綿延幾千年,但基本上史學界一般認為「傳統中醫」是二十世紀的發明。在這本充滿企圖心的大作裡,作者採取一種全新的視角,追溯「傳統中醫」被發明的史前史。透過編織巨量的史料、細緻的論證和全景視野,構築出堅實的論點,層層分析下來犀利精闢,令讀者回味再三。雖然作者以理論為架構,但行文風格清晰又親切。對民國時期中醫史特別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自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在這本富有洞見且引人深思的書中,作者讓我們看見在毛澤東所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裡,實踐「現代」醫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透過豐富的史料,本書使我們理解到現代醫學將永遠都會是雜種醫。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所謂的「傳統中醫」——中國現代性的典範以及全球性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譜系。—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醫學史與STS
本書超越了原先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挑戰傳統學界對現代性、科學和國家權力的既定認知,呈現十九世紀末以降,東亞世界醫學爭議和發展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這本著作細緻檢視了二十世紀改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跨國歷程。醫學知識和實作,不論「現代」或「傳統」,都不是外在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的。任何人對普世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如何相互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於制度和自然知識如何被使用來進行健康和人口的當代治理,應該都可以從本書找到歷史的洞見。——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
這部卓越的巨作闡明中醫和西醫如何催生中國現代性的形成,並深刻影響著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作者以精巧的鋪陳,將中西醫的政治衝突和「中醫科學化」的爭議,連結到更高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主導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鬥爭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現代性議題。——韓嵩(Marta Hans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
這本書不單只是中醫史,也不單只是西醫史,而是呈現醫學、科學和政治交織纏繞、共同演化的中國現代史。作者巧妙地使用時人「非驢非馬」這個有點貶義的詞彙作為書名,充分展現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致力達成「科學化」時的各方張力。本書是一項非凡的成就,足見作者是一位頂尖的中醫史學家,也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大思想家。藉由這本書,作者建立了一套概念架構,未來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都將會受到此一架構所形塑。——Ruth Rogaski,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出自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想要過度高估此書的價值是困難的,史料豐富又有非常精細的理論分析。非常詳盡且全面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進展。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本知識史和政治史兼具的著作,呈現醫學改革如何成為中國成功追求現代性的案例。本書將會適得其所地獲得經典之作的地位。——Nicole Elizabeth Barnes,杜克大學歷史系,出自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在構想如何將批判性的跨學科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後殖民研究或者科學研究——的洞察納入亞洲史領域時,人們常會想到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選擇性地採用某些批判性的語彙,這有時可能會促成一些真正的新想法,但整體而言研究取徑仍然大同小異;在另一種做法裡,亞洲史學家直接探索跨學科研究本身所關切的基礎議題,從而轉化了當被追問的問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後面這種做法。——魏美玲(Emily E. Wilcox),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出自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本書有許多優點,其中之一是,作者分析西醫如何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敵人,甚至可能是中醫科學化的助產士。另外一點是,本書是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去分析「國家」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醫學在中國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從十九世紀以來競爭病人的態勢,轉變成競爭如何與國家有更多的結盟。——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出自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整本書充滿精細的分析、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充滿啟發的見識。作者使用了許多國民黨官員的日記作為素材,加上官方文件和媒體報導,讓讀者得以窺見個人是如何看待公共巨變。——姜麗婧(Lijing Ji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學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這本書對於當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作者指出我們不假思索視之為具高度同質性的領域,例如:現代性和科學,其實是充滿高度歧異性和眾聲喧嘩的領域。就像作者挖掘出來的圖像史料所呈現的,不論中醫或西醫,它們內部都不是只有單一社群或組織去獨攬整體的代表權,而是呈現出一個變動紛雜的混沌環境。——大道寺慶子,慶應義塾大學,出自Medical History
本書對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者來說,是引頸期盼等了很久的佳作。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滿足,有扎實的史料和作者的洞見,非常推薦給跟國家、科學和任何其他現代性主題搏鬥的研究者。——詹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出自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過去的歷史研究常將中醫史描述成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不是聚焦在西醫在華史,不然就是傳統中醫史,但這本書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於,作者將兩者的歷史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本書令讀者一捧起來就完全投入,背後蘊含完整的理論架構,論點無懈可擊。即使歷史錯綜複雜,情勢千變萬化,但本書並不會讓讀者陷入檔案細節的泥淖裡,作者施展精湛的敘事能力,總能清晰地疏理歷史行動者的鬥爭,帶領讀者穿越種種爭議的核心,貫穿歷史的分期。這是一則迷人的故事,而且將會大幅推進非西方世界的醫學史領域。——Emily Bau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史料和二手研究中,提煉出獨具開創性的歷史作品。作者詳細研究主要歷史人物,例如:余巖、陳立夫和陳果夫,也描繪出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政治和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甚至追溯至宋代的中醫大歷史的敘事邏輯。⋯⋯作者描繪了一九四〇年代之前,中醫科學化的歷史動態圖像,藉此質疑我們習以為常「西醫必將主宰一切」的假設。任何對醫學史、民國史、國民黨歷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洞見。——
Tina Philips Johnson,美國聖文森學院,出自The China Quarterly
作者重新詮釋了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四九年,中醫和國家、和科學、和現代性的複雜歷史。本書超越了「中醫的存續」和「西醫的發展」如此二分的史觀,帶領讀者將焦點從單純的中西醫政治鬥爭,到「何謂中國現代性本質」的意識形態爭議。在這個新觀點之下,中醫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犧牲者,而是主動參與打造現代國家的狠角色。⋯⋯本書帶領讀者看到中醫在制度、知識論和物質世界的重大轉變,還有中醫與國家、科學以及現代性的關係。任何對現代中國的醫學史、科學史和中國史本身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展頁開讀,中醫執業者和中醫管理單位也應該能從本書獲致真知灼見。——方小平,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出自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3折363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2 |
4折 | 3 |
5折 | 10 |
6折 | 5 |
7折 | 15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雷祥麟
優惠價: 79 折, NT$ 458 NT$ 58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中醫如何從被斥為「非驢非馬」,到獲致諾貝爾醫學獎,
成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
◉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美國醫學史學會William Welch Medal◉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大力推薦
國父孫中山先生臨終之時,是否接受中醫的治療,曾引起全國輿論的關注與爭議。當魯迅聽說孫拒服中藥後,激動不已地說:「他的決定不下於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他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絕對不應該服用中藥,因為中藥是現代性的死敵。半世紀後,當《紐約時報》記者伴隨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在同一個醫院裡親身經歷針灸療效後,他所寫的報導卻引發了全球性的「針灸熱」,讓世人以為中國發展出了獨特的現代性。
中醫的華麗轉身是如何發生的呢?
其實在孫中山先生過世後的三年,西醫和中醫就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歷史鬥爭,中醫幾乎要被消滅。弔詭的是,西醫非但沒有成功把中醫打入歷史灰燼裡,還激發中醫界團結起來,追求「科學化」。過去,史學界並不認真看待中醫的「科學化」,要不是以為科學化後的中醫,不再是真中醫,要不就以爲一切都是政治力的干預,結果錯失這一段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歷史過程。
本書作者以突破性的研究架構,超越原本「西醫在華史」和「中醫現代史」的二元對立,描繪中醫、西醫和國家交鋒的歷史現場。中醫如何在被譏笑為「非驢非馬」「雜種醫」的噓聲中,仍堅苦卓絕地在知識論上、體制上、物質(指本草)上,既改造自我又維持自我,而後與西醫競奪,參與打造國家的過程。這是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同時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作者考掘出巨量的史料,鳥瞰全局,編織出一幅跨國、跨地域、跨政權的東亞歷史圖像。從延燒輿論界的知識分子論戰,到本草物種的正名;從東三省到四川重慶;從歐美來華組織,到日本醫界的影響,甚至日本殖民台灣的公共衛生經驗,都曾經影響當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這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誕生,更是中國現代性的創生,也是東亞世界的交流與創造。
中醫從幾乎被西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到成為兩岸官方認可的醫學體系,甚至躍升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段中醫奮鬥的歷史經驗。綜觀世界,有哪一門傳統醫療在經歷了科學霸權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甚至貢獻自身回饋給主流醫學呢?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這些經驗將迫使我們重新反省科學的普世性。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學史。
作者有很強的企圖心,以清晰的論點、豐富的資料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這部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讀來流暢愉悅。——美國醫學史學會頒發的William Welch Medal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關於中醫現代史的書,這就是你該讀的那一本。作者以充滿原創性的見解,分析醫學、科學、現代性和國家之間相互纏繞的歷史過程,論證清晰,相當令人折服。本書對科技研究、全球健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的研究做出非常重大的貢獻。——栗山茂久,哈佛大學,東亞系
本書是現代中醫史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作者論證當今我們所理解的「傳統中醫」事實上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在與西醫及國家的互動中具體成形。在每個章節,作者都能闡明非常困難的文本與概念,同時又能清楚地提出有著深遠理論意義的論證。作者的論證基於最高水準的研究之上,又通曉歷史材料,嫻熟中、外文的學界成果和理論發展,任何對民國史和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應該都會想要開卷展讀。——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系
雖然許多中醫師認為中醫的歷史已經綿延幾千年,但基本上史學界一般認為「傳統中醫」是二十世紀的發明。在這本充滿企圖心的大作裡,作者採取一種全新的視角,追溯「傳統中醫」被發明的史前史。透過編織巨量的史料、細緻的論證和全景視野,構築出堅實的論點,層層分析下來犀利精闢,令讀者回味再三。雖然作者以理論為架構,但行文風格清晰又親切。對民國時期中醫史特別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自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在這本富有洞見且引人深思的書中,作者讓我們看見在毛澤東所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裡,實踐「現代」醫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透過豐富的史料,本書使我們理解到現代醫學將永遠都會是雜種醫。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所謂的「傳統中醫」——中國現代性的典範以及全球性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譜系。—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醫學史與STS
本書超越了原先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挑戰傳統學界對現代性、科學和國家權力的既定認知,呈現十九世紀末以降,東亞世界醫學爭議和發展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這本著作細緻檢視了二十世紀改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跨國歷程。醫學知識和實作,不論「現代」或「傳統」,都不是外在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的。任何人對普世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如何相互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於制度和自然知識如何被使用來進行健康和人口的當代治理,應該都可以從本書找到歷史的洞見。——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
這部卓越的巨作闡明中醫和西醫如何催生中國現代性的形成,並深刻影響著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作者以精巧的鋪陳,將中西醫的政治衝突和「中醫科學化」的爭議,連結到更高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主導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鬥爭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現代性議題。——韓嵩(Marta Hans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
這本書不單只是中醫史,也不單只是西醫史,而是呈現醫學、科學和政治交織纏繞、共同演化的中國現代史。作者巧妙地使用時人「非驢非馬」這個有點貶義的詞彙作為書名,充分展現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致力達成「科學化」時的各方張力。本書是一項非凡的成就,足見作者是一位頂尖的中醫史學家,也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大思想家。藉由這本書,作者建立了一套概念架構,未來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都將會受到此一架構所形塑。——Ruth Rogaski,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出自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想要過度高估此書的價值是困難的,史料豐富又有非常精細的理論分析。非常詳盡且全面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進展。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本知識史和政治史兼具的著作,呈現醫學改革如何成為中國成功追求現代性的案例。本書將會適得其所地獲得經典之作的地位。——Nicole Elizabeth Barnes,杜克大學歷史系,出自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在構想如何將批判性的跨學科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後殖民研究或者科學研究——的洞察納入亞洲史領域時,人們常會想到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選擇性地採用某些批判性的語彙,這有時可能會促成一些真正的新想法,但整體而言研究取徑仍然大同小異;在另一種做法裡,亞洲史學家直接探索跨學科研究本身所關切的基礎議題,從而轉化了當被追問的問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後面這種做法。——魏美玲(Emily E. Wilcox),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出自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本書有許多優點,其中之一是,作者分析西醫如何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敵人,甚至可能是中醫科學化的助產士。另外一點是,本書是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去分析「國家」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醫學在中國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從十九世紀以來競爭病人的態勢,轉變成競爭如何與國家有更多的結盟。——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出自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整本書充滿精細的分析、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充滿啟發的見識。作者使用了許多國民黨官員的日記作為素材,加上官方文件和媒體報導,讓讀者得以窺見個人是如何看待公共巨變。——姜麗婧(Lijing Ji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學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這本書對於當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作者指出我們不假思索視之為具高度同質性的領域,例如:現代性和科學,其實是充滿高度歧異性和眾聲喧嘩的領域。就像作者挖掘出來的圖像史料所呈現的,不論中醫或西醫,它們內部都不是只有單一社群或組織去獨攬整體的代表權,而是呈現出一個變動紛雜的混沌環境。——大道寺慶子,慶應義塾大學,出自Medical History
本書對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者來說,是引頸期盼等了很久的佳作。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滿足,有扎實的史料和作者的洞見,非常推薦給跟國家、科學和任何其他現代性主題搏鬥的研究者。——詹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出自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過去的歷史研究常將中醫史描述成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不是聚焦在西醫在華史,不然就是傳統中醫史,但這本書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於,作者將兩者的歷史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本書令讀者一捧起來就完全投入,背後蘊含完整的理論架構,論點無懈可擊。即使歷史錯綜複雜,情勢千變萬化,但本書並不會讓讀者陷入檔案細節的泥淖裡,作者施展精湛的敘事能力,總能清晰地疏理歷史行動者的鬥爭,帶領讀者穿越種種爭議的核心,貫穿歷史的分期。這是一則迷人的故事,而且將會大幅推進非西方世界的醫學史領域。——Emily Bau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史料和二手研究中,提煉出獨具開創性的歷史作品。作者詳細研究主要歷史人物,例如:余巖、陳立夫和陳果夫,也描繪出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政治和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甚至追溯至宋代的中醫大歷史的敘事邏輯。⋯⋯作者描繪了一九四〇年代之前,中醫科學化的歷史動態圖像,藉此質疑我們習以為常「西醫必將主宰一切」的假設。任何對醫學史、民國史、國民黨歷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洞見。——
Tina Philips Johnson,美國聖文森學院,出自The China Quarterly
作者重新詮釋了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四九年,中醫和國家、和科學、和現代性的複雜歷史。本書超越了「中醫的存續」和「西醫的發展」如此二分的史觀,帶領讀者將焦點從單純的中西醫政治鬥爭,到「何謂中國現代性本質」的意識形態爭議。在這個新觀點之下,中醫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犧牲者,而是主動參與打造現代國家的狠角色。⋯⋯本書帶領讀者看到中醫在制度、知識論和物質世界的重大轉變,還有中醫與國家、科學以及現代性的關係。任何對現代中國的醫學史、科學史和中國史本身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展頁開讀,中醫執業者和中醫管理單位也應該能從本書獲致真知灼見。——方小平,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出自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作者簡介:
原著和修訂
雷祥麟,Sean Hsiang-lin LEI
臺灣大學化學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科學史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聘教授,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創刊成員及副主編 (2016-2020)。
曾榮獲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療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所頒發的竺可楨青年學者獎(2005)、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6)、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6)。
所著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榮獲美國醫學史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所頒發之William Welch Medal (2016),以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2015)。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2013-14),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2004-05)。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全球化的時代》《決戰熱蘭遮》《公司與幕府》。
名人推薦:
作者有很強的企圖心,以清晰的論點、豐富的資料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這部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讀來流暢愉悅。——美國醫學史學會頒發的William Welch Medal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關於中醫現代史的書,這就是你該讀的那一本。作者以充滿原創性的見解,分析醫學、科學、現代性和國家之間相互纏繞的歷史過程,論證清晰,相當令人折服。本書對科技研究、全球健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的研究做出非常重大的貢獻。——栗山茂久,哈佛大學,東亞系
本書是現代中醫史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作者論證當今我們所理解的「傳統中醫」事實上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在與西醫及國家的互動中具體成形。在每個章節,作者都能闡明非常困難的文本與概念,同時又能清楚地提出有著深遠理論意義的論證。作者的論證基於最高水準的研究之上,又通曉歷史材料,嫻熟中、外文的學界成果和理論發展,任何對民國史和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應該都會想要開卷展讀。——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系
雖然許多中醫師認為中醫的歷史已經綿延幾千年,但基本上史學界一般認為「傳統中醫」是二十世紀的發明。在這本充滿企圖心的大作裡,作者採取一種全新的視角,追溯「傳統中醫」被發明的史前史。透過編織巨量的史料、細緻的論證和全景視野,構築出堅實的論點,層層分析下來犀利精闢,令讀者回味再三。雖然作者以理論為架構,但行文風格清晰又親切。對民國時期中醫史特別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自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在這本富有洞見且引人深思的書中,作者讓我們看見在毛澤東所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裡,實踐「現代」醫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透過豐富的史料,本書使我們理解到現代醫學將永遠都會是雜種醫。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所謂的「傳統中醫」——中國現代性的典範以及全球性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譜系。—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醫學史與STS
本書超越了原先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挑戰傳統學界對現代性、科學和國家權力的既定認知,呈現十九世紀末以降,東亞世界醫學爭議和發展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這本著作細緻檢視了二十世紀改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跨國歷程。醫學知識和實作,不論「現代」或「傳統」,都不是外在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的。任何人對普世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如何相互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於制度和自然知識如何被使用來進行健康和人口的當代治理,應該都可以從本書找到歷史的洞見。——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
這部卓越的巨作闡明中醫和西醫如何催生中國現代性的形成,並深刻影響著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作者以精巧的鋪陳,將中西醫的政治衝突和「中醫科學化」的爭議,連結到更高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主導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鬥爭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現代性議題。——韓嵩(Marta Hans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
這本書不單只是中醫史,也不單只是西醫史,而是呈現醫學、科學和政治交織纏繞、共同演化的中國現代史。作者巧妙地使用時人「非驢非馬」這個有點貶義的詞彙作為書名,充分展現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致力達成「科學化」時的各方張力。本書是一項非凡的成就,足見作者是一位頂尖的中醫史學家,也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大思想家。藉由這本書,作者建立了一套概念架構,未來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都將會受到此一架構所形塑。——Ruth Rogaski,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出自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想要過度高估此書的價值是困難的,史料豐富又有非常精細的理論分析。非常詳盡且全面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進展。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本知識史和政治史兼具的著作,呈現醫學改革如何成為中國成功追求現代性的案例。本書將會適得其所地獲得經典之作的地位。——Nicole Elizabeth Barnes,杜克大學歷史系,出自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在構想如何將批判性的跨學科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後殖民研究或者科學研究——的洞察納入亞洲史領域時,人們常會想到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選擇性地採用某些批判性的語彙,這有時可能會促成一些真正的新想法,但整體而言研究取徑仍然大同小異;在另一種做法裡,亞洲史學家直接探索跨學科研究本身所關切的基礎議題,從而轉化了當被追問的問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後面這種做法。——魏美玲(Emily E. Wilcox),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出自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本書有許多優點,其中之一是,作者分析西醫如何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敵人,甚至可能是中醫科學化的助產士。另外一點是,本書是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去分析「國家」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醫學在中國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從十九世紀以來競爭病人的態勢,轉變成競爭如何與國家有更多的結盟。——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出自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整本書充滿精細的分析、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充滿啟發的見識。作者使用了許多國民黨官員的日記作為素材,加上官方文件和媒體報導,讓讀者得以窺見個人是如何看待公共巨變。——姜麗婧(Lijing Ji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學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這本書對於當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作者指出我們不假思索視之為具高度同質性的領域,例如:現代性和科學,其實是充滿高度歧異性和眾聲喧嘩的領域。就像作者挖掘出來的圖像史料所呈現的,不論中醫或西醫,它們內部都不是只有單一社群或組織去獨攬整體的代表權,而是呈現出一個變動紛雜的混沌環境。——大道寺慶子,慶應義塾大學,出自Medical History
本書對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者來說,是引頸期盼等了很久的佳作。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滿足,有扎實的史料和作者的洞見,非常推薦給跟國家、科學和任何其他現代性主題搏鬥的研究者。——詹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出自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過去的歷史研究常將中醫史描述成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不是聚焦在西醫在華史,不然就是傳統中醫史,但這本書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於,作者將兩者的歷史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本書令讀者一捧起來就完全投入,背後蘊含完整的理論架構,論點無懈可擊。即使歷史錯綜複雜,情勢千變萬化,但本書並不會讓讀者陷入檔案細節的泥淖裡,作者施展精湛的敘事能力,總能清晰地疏理歷史行動者的鬥爭,帶領讀者穿越種種爭議的核心,貫穿歷史的分期。這是一則迷人的故事,而且將會大幅推進非西方世界的醫學史領域。——Emily Bau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史料和二手研究中,提煉出獨具開創性的歷史作品。作者詳細研究主要歷史人物,例如:余巖、陳立夫和陳果夫,也描繪出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政治和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甚至追溯至宋代的中醫大歷史的敘事邏輯。⋯⋯作者描繪了一九四〇年代之前,中醫科學化的歷史動態圖像,藉此質疑我們習以為常「西醫必將主宰一切」的假設。任何對醫學史、民國史、國民黨歷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洞見。——
Tina Philips Johnson,美國聖文森學院,出自The China Quarterly
作者重新詮釋了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四九年,中醫和國家、和科學、和現代性的複雜歷史。本書超越了「中醫的存續」和「西醫的發展」如此二分的史觀,帶領讀者將焦點從單純的中西醫政治鬥爭,到「何謂中國現代性本質」的意識形態爭議。在這個新觀點之下,中醫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犧牲者,而是主動參與打造現代國家的狠角色。⋯⋯本書帶領讀者看到中醫在制度、知識論和物質世界的重大轉變,還有中醫與國家、科學以及現代性的關係。任何對現代中國的醫學史、科學史和中國史本身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展頁開讀,中醫執業者和中醫管理單位也應該能從本書獲致真知灼見。——方小平,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出自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2 |
4折 | 3 |
5折 | 10 |
6折 | 5 |
7折 | 15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3折363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