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being a person)是一種動態的歷程,是個體生命趣向成熟而完整的歷程。對作者而言,成人教育工作不只是一個職業、專業,更是一個志業,是她「成為人」的試煉場,而自身的大學教師角色更居於這試煉場的核心。
作者期許從日常生活與教學活動開始,踐行成人教育,從影響學生到社會大眾,她稱這是「生活政治」。
上篇〈教與學〉含括了五個主題:「教育目的與教師角色」、「課程設計與教學理念」、「數位教與學」、「教學過程點滴」,以及「各門課的教學實踐」,分享作者個人三十年的課程與教學實踐模式。下篇〈悅讀〉部分的文章大部分是作者這一年撰寫的體悟,含括了四個主題:「成人教育與研究」、「成人教育哲學與目的」、「成人學習與教學」,以及「成人識讀教育」。
【本書為熟成叢書第1輯】
本書收納的文章即是作者從教育工作崗位通向生命實踐的書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了自己,集結成冊出版,更期待提供同好繼續在成人與高等教育道上前行支撐的力量。
作者簡介:
何青蓉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哲學博士(主修成人教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生命的黃金歲月裡致力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教學、研究及推廣工作。
在鍛鍊成為教授的過程中,曾撰寫過無數的論文,不想掉入論文的窠臼,卻一度不知如何寫論文以外的文章。《熟成:大學教師真心話》和《熟成;65+1的生命趣向》是她第一次出版的散文集,更是她企圖落實所學於生活與教學的結晶。
書寫的理念:寫作轉動生命、寫作是實踐的存有、寫作是獨處之道。
章節試閱
教育目的與教師角色
我在教師這一行
上半場
比賽讀書,患得患失
即席應答,磨練思考
認識學生,調整基調
邊教邊學,喜怒參半
下半場
體會因緣,因勢利導
放緩腳步,期許仍在
師生作伙,情義相挺
踏實做去,倒吃甘蔗
感謝我的學生,輪番上陣成就我的生命!
2020.9.28
成人教育是什麼?
每年開學新生進來,我總要花一點時間為學生、為自己做一些釐清「成人教育是什麼」?常常講過以後,下次又是東一點、西一點,想想還是必須花點功夫寫下來。
當講到「成人」時,許多人直接的冒出的是二十歲以上者或「成熟的個體」;談的是年齡,或生理、心理與情緒的成熟狀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不見得每個二十歲以上者都是成熟的個體。換句話說,「成人」一詞是相對的,相對於兒童;相對於各個社會文化對於成人的期許或所賦予的角色和責任。亦即,成人是種狀態/地位(status),也在這種狀態中,以二十歲或十八歲為成人的法定年齡的說法,才有了較為實質的內涵。
再者,只是就提供給超過某個法定年齡者的教育的說法,似乎無法回應上述對於成人發展成為成熟個體的期許。人做為成熟的個體的特徵為何?如果說僅是生理的成熟,其他動物亦有。人之所以為人,最大的特徵在於人有思維、觀察和抉擇的能力,因為這樣,人可以超越個體的生物性限制,從事創造發明(例如:人雖不如鳥,沒翅膀不會飛,然而能夠為了遠途旅行發明了飛機),而這些發明不僅是利己,而且是利他的。
就此而言,當我在看待「成人」的內涵時,與其用「成熟」一詞,我更偏好用「人性化」(humanization)來談,這樣的思考和巴西成人教育思想家弗雷勒(P. Freire)是一致的;成人之所以為「成人」是能夠,且應該朝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being a person)的狀態。換言之,「成人」一詞是動詞,而非名詞;這是個歷程,不是指稱某一個年齡,或在某個年齡就可以完成的。
所謂「君子有成人之美」,一語道出成人教育工作的本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則道出孔子心中對於各階段成人學習任務的期許。所以當我們談成人教育時,其實內蘊了我們對於成人教育的想像和承諾。九○年代中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習:內在的寶藏》(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一書,將學會存在(learning to be)、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和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做為終身學習的四大支柱。其中, learning to be 即是指個體的存在狀態。
成人存在的狀態和兒童有很大的差別。成人在生活中扮演著各種的角色,譬如:家庭成員、工作者、社區/社會成員和學習者。因此,成人需要的學習範疇廣泛,如:識讀教育、親職教育、職場繼續教育、社區教育,及公民教育等。並且其學習的立即應用的迫切性很強,所以同時學習上述四大支柱更屬迫切。
最後,若從成人存在狀態中,其與周圍人事地物互動關係上思考,要成就其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知道如何對待自己、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其與環境的共存共榮,成人教育本質上就應該是一種生命教育,倫理教育和生態教育都內蘊於其中。而這樣的課題,應該是串起成人教育範疇內各類主題內在關係的核心關懷。
2006.10.6
要把學生帶到哪裡去?
就要開學了,每逢規劃教學綱要的時候,總會自問:要把學生帶到哪裡去?雖說這可能不是學生們的問題,許多學生可能認為快快修完課、拿到學分與畢業證書更重要,但作為教師的我無法如此輕慢,尤其是在教育學院,主修的又是成人教育。若不能想清楚,據以實踐,豈不人格分裂?
以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思維為例,其核心是培養終身學習者,那是成人教育一向倡導的。但是,如果進一步問:終身學習是為了什麼?顯然終身學習是個手段,不是目標。換言之,核心素養之類的主張都不是終極目標。這讓我陷入綿長的思考。
小時候的教育目標是「德、智、體、群、美」,雖然看似抽象,且當年施行時以智育掛帥,不過師生們倒是能朗朗上口。在上個世紀末,以學習者為中心和重視帶得走的能力,取代了以教師為中心與內容導向的教育。在這潮流下我曾經覺得很有道理並且跟著做,但這還是無法回答:教育所為何來?
回想到我接受的訓練:科學的求真態度,注重邏輯推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但教育現場面對人,處於社會生活的各種關係之中,各有關注的焦點,光憑科學態度還是不夠的,更何況若要學生對所學重新詮釋,賦予新的生命,延伸其想像空間,則創造力不可或缺。德國學者哈伯瑪斯(J. Habermas)不也曾經說過,技術、溝通互動與解放是人類求知的三大旨趣嗎?至此好像更明白了。
還有,過往教育談的「真」、「善」、「美」冒出,不就是上述的技術、溝通互動與解放的極致!想想這三者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交集的。站在教育的觀點,善可能需要大一些,因為教育的本質在處理人的幸福和安樂,之後才是科學處理的真——探究自然的法則,以及美——那是人文學科所欲發揚的人的創造與解放性。
至此,似乎我的問題:「將學生帶往何處?」有了答案。下腳處是每一門課的教學,透由課程的教學規劃一步一步地鋪台階給學生拾級而上,眼前可能是透由主題學習提升某些核心能力,而目標終歸是善、真及美。忍不住探頭望向三者的交集——聖,雖然,路很遙遠。
2022.8.13
教育目的與教師角色
我在教師這一行
上半場
比賽讀書,患得患失
即席應答,磨練思考
認識學生,調整基調
邊教邊學,喜怒參半
下半場
體會因緣,因勢利導
放緩腳步,期許仍在
師生作伙,情義相挺
踏實做去,倒吃甘蔗
感謝我的學生,輪番上陣成就我的生命!
2020.9.28
成人教育是什麼?
每年開學新生進來,我總要花一點時間為學生、為自己做一些釐清「成人教育是什麼」?常常講過以後,下次又是東一點、西一點,想想還是必須花點功夫寫下來。
當講到「成人」時,許多人直接的冒出的是二十歲以上者或「成熟的個體」;談的是年...
推薦序
堂堂溪水出前村
將生命歷程比喻為一條從高山之處奔流而下的溪水,流到山腳到了平緩的大地,那溪水的奔騰變成壯闊、平穩與安靜的河道,緩緩地流向大海;青蓉用了南宋楊萬里的這首詩為這本書的文首,我覺得再適切不過了!
我是青蓉的學生和好友,能意會她從青壯年到即將進入老年的這段過程,那最為真實的生命感受。正如她在〈教與學〉篇首上下半場的心情與感悟,上半場身為講台上教師的慷慨激昂與期待,到下半場的同理、順應牽引與智慧,就像那條溪河,在高山上涓滴形成,激越挑戰山峭落差,當穩定匯聚成為堂堂之河,已抵平原自然之處,撫慰人心、滋養眾多,自是這個階段最讓人安心與歡喜之境,而我有幸其中,也沾得恩惠,無限感恩!
這本書的內容雖說不是學術性文章,但成人教育者的教學自省,對成人教育核心脈絡梳理與對應時代處境與變遷的自陳躍然其中,讀起來深有觸動,相較於學術文章,不僅更加真誠,也深具滋味。〈教與學〉篇章從成人教育中「成人」的定義開始,擺脫學術陳述,直指「人性化發展」作為成人意涵的重要性,「成為完整的人」為成人教育的目標,將成人教育者的信念敘明得非常清楚。
作為成人教育者,要將學生帶到那裡去?帶著信念和學生一起航向彼岸,自身必須先成為信念者,無此信念,教與學者都將淪陷於價值觀與趨勢快速遞變的社會之流中失去方向。「成為完整的人」作為核心目標,在我過去向青蓉學習的印象中,隱藏在諸多課程教學設計裡,例如:對我極具啟發的教學哲學與教學系統建立,釐清自身的教學信念、目標、策略與方法,藉由課堂實作練習,有了自我澄清的機會,幫助當時在大學任教的我,更認識自己以及作為教師的信念,先在教「人」這件事上有所確認,並能清楚了解與同理學生的處境,在教學目標下發展適合的教學設計。從那以後,我的師生關係親和很多,對教學亦更具信心!
除了成人教學者自身的信念與實踐之外,世界的開展也是重要的領略,〈悅讀〉此一篇章源自青蓉認為經典之作的書籍,她一一為這些書籍寫上介紹文。曾經在青蓉的課堂上結起因緣的幾本書,也收錄在篇章中。很喜歡帕默(Palmer)教授寫的《教學的勇氣》這本書,青蓉引書中「好的教師會將自我、授課內容和學生織入生命的經緯當中,並引導學生如何在自己的世界也編織這樣的網」作為說明,教師自我認同與人格統整,能自我認識,對自我的能與不能有透徹的了解,才有機會在學習者面前坦然以對,教學者的信心與權威便建立在此,此權威是教與學相互間的喚醒及共振。這本書對我鼓勵甚大,也常以此書分享給同行,作為具機緣者的相互連結。還有一本書是《面臨十字路口的成人教育—學尋出路》,作者很有脈絡,且簡潔的鋪陳成人教育發展流派與趨勢,讓初入成人教育領域的我,對領域認識有了大體的輪廓,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群也針貶當代成人教育發展,提出領域衝擊與反思。因為這本書的啟發,於我投入社區大學運動產生了很大的支撐力。第三本重要的書籍便是《受壓迫者教育學》,但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透過這本書認識了弗雷勒(P. Freire)完整的教育哲學,啟發了我對人的教育與社會改革路線的認識。有心人也許透過這些書的介紹,也可尋得自身在成人教育路徑上的認識。
面向成人教學專業與自身,青蓉同時發展世界的涉入與對話。我和她的認識始於讀書會流行的1990年代,她初進高雄師大任教,對於讀書會的推動有很多想法與行動,那時的她精進、嚴謹和專注。社區大學運動啟動之後,我們有機緣成為同道,在不同的角度上參與推動社區大學,從創會到建置社區大學,青蓉的成人教育理念奠下社區大學建置的基礎,從無到有,一路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中期基於生命經驗的反思,釐清社會參與方式,青蓉選擇專注於教育以改變社會,正如她貼於研究室的座右銘:「教育不能改變政治,但可以改變從政的人」,以教育成人教育者為路徑,持續參與社會行動。
與其說青蓉以教育改變社會,倒不如說她以身為成人教育者的角色,參與「人」的世界,藉之發展對人類生命與生活的關照、反思與實證,這其中有著她自己的修練,但更多的是在這樣的修練過程中牽引出的漣漪與機緣與創造,正影響著更多的人。「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正是這樣的作用,引領著時代!
再過幾個月,青蓉即將卸下教職,進入人生黃金階段,「堂堂溪水出前村」作為此刻的寫照,隱含著為已完成的經驗進行整理、為現在定錨,為未來舒展。其中不僅是自身的梳理,也意涵與眾好友、學生共振,因這川溪水的滋養,交織為美好的生命田園與風景!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校長
堂堂溪水出前村
將生命歷程比喻為一條從高山之處奔流而下的溪水,流到山腳到了平緩的大地,那溪水的奔騰變成壯闊、平穩與安靜的河道,緩緩地流向大海;青蓉用了南宋楊萬里的這首詩為這本書的文首,我覺得再適切不過了!
我是青蓉的學生和好友,能意會她從青壯年到即將進入老年的這段過程,那最為真實的生命感受。正如她在〈教與學〉篇首上下半場的心情與感悟,上半場身為講台上教師的慷慨激昂與期待,到下半場的同理、順應牽引與智慧,就像那條溪河,在高山上涓滴形成,激越挑戰山峭落差,當穩定匯聚成為堂堂之河,已抵平原自然之處,撫...
目錄
推薦序-堂堂溪水出前村
自序-熟成:大學教師真心話
教與學—堂堂溪水出前村
教育目的與教師角色
課程設計與教學理念
數位教與學
教學過程點滴
各門課之教學實踐
悅讀—只緣身在此山中
成人教育與研究
成人教育哲學與目的
成人學習與教學
成人識讀教育
後記:行遠必自邇
推薦序-堂堂溪水出前村
自序-熟成:大學教師真心話
教與學—堂堂溪水出前村
教育目的與教師角色
課程設計與教學理念
數位教與學
教學過程點滴
各門課之教學實踐
悅讀—只緣身在此山中
成人教育與研究
成人教育哲學與目的
成人學習與教學
成人識讀教育
後記:行遠必自邇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18頁開數:25開(長21cm x 寬14.8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