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最殘忍的老子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最殺伐的老子
堅強死之徒,柔弱生之徒──最清醒的老子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最溫柔的老子
寥寥五千言,解法五百種,一部老子各自表述的亂象迎來終結!
從古代的君王典籍到現當代的自我成長寶典,
兼顧學術與親民,一部《道德經》的最終解答!
▎從物到我乃至於天地──一個自在的生命系統
在《道德經》中,老子深刻地描繪了一個融合了道德、人性和社會治理的哲學體系。其思想常被詬病「晦澀、跳躍性強、邏輯性低」,旨在建立一個萬物和諧、平衡的生命系統。不只是一花一木一人一家,而是萬物乃至時空宇宙的全面建構。本書將帶您一窺老子眼中的萬物流衍。
▎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
老子建構出的生命系統的終極樣態是天地、萬物、聖人和民的複合生命系統。人在宇宙間,不只自成,也成為宇宙之一。離開虛空的理論踏回現實,老子呼籲人們透過克己奉公、擇善固執的道德原則來實現系統的恆定與和諧,從自我圓滿走向天地的圓滿。
▎自我圓滿之路
關於個人修養和德行的議題,老子提倡無私、慈悲和謙遜,並強調克己奉公的精神。鼓勵人們追求內心的平靜和清靜,透過覺醒來實現心靈的自由。老子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複雜的哲學觀點,作者進一步將內容與現代生活做連結,從日常出發尋道、證道、得道。
〔本書特色〕
《道德經》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一本充滿智慧的生活指南。本書作者苦心鑽研生命領域多年,崇尚老子思想並有一套系統見解,欲透過對道、德、自然等概念的探討,啟發人們思考人生的意義,並為讀者提供具體實踐的方法以實現內心的平靜和諧。
作者簡介:
劉清江,副教授,政治學博士。多年來一直在教學、科學研究、學術會議上展現獨樹一幟的見解,雖然遭遇許多不理解,但總能覓得知音,一點一點地挖掘出個人學術路線:沉浸於傳統文化中,以中國文化的學術思想為中心進行政治學學術理論研究。至今已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出版《權力生態學導論》,將老子的「無為」思想引入權力生態學理論體系,同時也開啟了《老子》五千言的研修感悟之路。
章節試閱
第五十五章 精至和至為德厚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變動:
此章變動之處如下:「厚」後有「者」;「比於赤子」為「比之於赤子也」;「毒蟲」為「蜂蠆」、「蜂虿虺蛇」、「蜂蠆蠍蛇」、「毒蟲」;「不螫」和「不搏」中的「不」為「弗」;「攫鳥不搏」為「攫鳥猛獸弗搏」時前面無「猛獸不據」,「攫」為「玃」、「鳥」、「鷙」,「搏」為「摶」;「合」為「會」,「朘」為「峻」、「竣」、「腹」、「全」、「稄」、「俊」;「作」為「怒」;「精之至」和「和之至」後無「也」;「號」為「嚎」,「號」後「而」為「而嗌」、「嗌」;「不嘎」為「不啞」、「不憂」;「益生曰詳」為「欲生曰殤」;「曰強」為「則彊」;「物壯則老」的「則」為「即」。
闡解:
為何河上公為此章取名「玄符」?玄符是什麼意思?玄已經比較容易理解了,有高深莫測之意。因為《易經》、《道德經》、《莊子》不好懂,在魏晉時期就被稱為三玄。在前面的章節中,也反覆在講玄。玄已經與《道德經》緊密相連,透過五十四章的學習,玄近乎一種公知。但是「符」卻不好理解。如果接觸過道教的故事,就會很自然地理解為道士製作的法寶。如果懂一點中國歷史,也就會想到「虎符」、「符節」之類的東西。再聯想到音符、畫符,以及符號、符合之類的詞,符的意義就浮現出來了:是一種事物表達的符號,功能等同於所表達的事物。而在這裡「玄符」必然與道有關,與德有關。那麼在此章中,玄符是什麼?此章主要論述的就是「赤子」。因而,赤子就是河上公所指向的玄符。赤子為什麼能夠成為玄符呢?結合前述章節,它們都指向了「德厚」二字。玄符對於現在的人不好理解,那就取一個通俗的名字以匹配此章內容,「德厚如嬰兒」最是直接明白,也能夠貫穿「玄符」本意。
前章講積德,積德的結果必然是厚德。所以此章一開篇就是「含德之厚」。言外之意此章就是要說,積德也就是厚德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厚德到能夠體會到濃厚的道蘊這個程度,而具體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也就是以一種外部表徵來表達這個程度。有一個外部表徵,可以明顯判斷積德「夠」了。赤子也就應然而出。嬰兒是一個明顯的表徵狀態,而且嬰兒在老子這裡是一個很重要的符號,是修道達到高深境界的一個重要符號。在許多章中都提到了「嬰兒」,如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二十章「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第二十八章「復歸於嬰兒」。積德見道,心境歷練到嬰兒的狀態就標示著見了道。此章的赤子,就是嬰兒之意,一個具有完整人形的狀態。嬰兒的重要特點是柔,對世界的認知是一片混沌狀態。而這種狀態,就是近乎道的狀態。所以說,在老子這裡,嬰兒天生是屬於道的。對於成年人,經歷了世事滄桑,在回歸到嬰兒的心境時,人生的境界就得到了昇華,不只是嬰兒的無知混沌,而是有知的混沌;不只是無為,而是無為中的有為。修道不是為了無為而無為,重點還是在於有為。
當人成為一個欲望之體,就避免不了紛爭和矛盾。強烈欲望下的生存行為恰恰是其他個體口中美味資材的資訊表達。當修心到了可以止欲,模擬為嬰兒的混沌狀態,就合道了,似「萬物之母」,自然也就不會成為其他萬物的生存之資。
在「德厚如赤子」的觀點表達後,老子就逐步展開了對嬰兒狀態的描述。
第一個狀態表現就是「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當嬰兒在遇到毒蟲、猛獸、攫鳥這些對人類不利的動物,是不是真如老子所說,不會對嬰兒發生「螫」、「據」、「搏」的傷害行為?現在是沒辦法驗證。現在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被護理的很好,絕少能夠離開父母的視線,就是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也不會將嬰兒遺棄於荒郊野外,讓「毒蟲」、「猛獸」、「攫鳥」有接觸嬰兒的機會。但是在老子時代,這種情況應該是能夠見到的,嬰兒能夠有機會單獨與「毒蟲」、「猛獸」、「攫鳥」相處,而且在發現後,還沒有一點傷害。這應該是真實情況,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只是老子的想像,也應該是反覆觀察思考後的結果。雖然現在無法證明老子所述的正確性,也不可能有人會拿孩子做這樣的實驗,這只不過是古代不得已情況下發生了與「毒蟲」、「猛獸」、「攫鳥」單獨相處的情況而被記錄下來的。從古至今也沒有人無聊到做這樣的實驗。但是,我還是能夠給予間接的證明,老子所描述的狀況是真實的。我的女兒,她很喜歡小動物,曾經我們還養了一條狗。我的女兒不僅愛動物,而且也學會了向動物表達她的友好。現在社區裡可以見到不少的貓和狗,有的都看上去很凶,也害怕人,許多小孩子接觸不了,也不敢接觸。我女兒經常屢試不爽地將這些小動物叫喚到她的跟前,讓她撫摸。也就是說,你如果將善意表達出去,讓動物能夠理解你不會傷害牠,牠就會與你接近,讓你撫摸。我舉這個例子要說的是嬰兒不會釋放出故意的信號,對於「毒蟲」、「猛獸」、「攫鳥」就是一種善意表達,這樣就有了交流接觸的基礎。「螫」、「據」、「搏」都是面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一種是防禦性反應,一種是攻擊性反應。防禦性反應是在感受到威脅時發出的,攻擊性反應是在感覺到對方恐懼促發了捕食鏈條的記憶而做出的。當然我們不應主要糾結於是不是真實的,而是要明白老子舉這三個例子意圖是什麼。欲望的表達會成為一種信號引起外界的反應,其他個體會根據這種信號進行判斷,會不會對它有傷害意圖,亦或是捕食鏈條的食物。一個人首先要表達善意的信號,而且善意的信號不能被理解錯。對人來說,糾錯可以透過持之為善而達成,如果是混沌狀態,就沒有理解錯一說,甚至被視作為可親近的同類。
第二個狀態表現就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嬰兒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接觸到的,都能夠感受到的。嬰兒從母腹中出來,骨頭幾乎都是軟骨,最硬的頭都能夠變形,可以說是一種至柔之體。看上去沒力量,可是嬰兒那個小手,握著東西很緊很緊,相對於他小小的個體,能夠感受到很大的力量。如果成年人能如嬰兒這般狀態,那可以推想一下,力量是不是可達無敵。當然老子不是這個意思,真這樣就著相了。首先,成人在身體上不可能實現嬰兒的狀態,但是人們可以向這個方向去努力,比如練瑜伽。然後,告訴你致柔是對身體有好處的。最重要的是要告訴你:心要「骨弱筋柔」。心要有韌性,經得起挫折;不要一味爭強好勝,要懂得示弱,示弱也是一種力量的宣示。
第三個狀態表現就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小男孩有著明顯的表徵反應,而小女孩沒有。在中國傳統社會,女子的社會地位沒有男子的地位高,還是有著一定社會地位的,特別是有老子這樣道悟的人。中國向來講求陰陽平衡,男屬陽,女屬陰。地位是差不多的,只是在社會中所顯示的功能不同。從陰陽論看,男屬陽以精氣平和,女屬陰以血氣平和。精是男中陰,血是女中陽。在生理特徵上,男孩子有著承載精氣的器官,而女孩子卻還沒有發育出承載血氣的器官。所以以男孩子的生殖器反應來表示精氣的旺盛。這裡強調的是自然之理,對於小孩子根本不懂什麼男女之事,小孩子的精氣充足能夠彌補先天的陽體,達到和的平衡狀態。在第二十一章中描述道的時候,有「精」的表達,如「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是道的精華,純粹之物。而小男嬰的精也是指道的精。這個是先天的,不是為了男女之事而備存的。對於女孩子來說,天生就是陰體,需要育陽,而男孩子,以精的存在而為擬道體。「精之至也」,指的男嬰的精氣充足有著明顯的表徵反應,男嬰因「朘作」而接近道源,女嬰以其本體接近道源。
第四個狀態表現就是「終日號而不嘎」。整天的哭鬧,也不會把嗓子哭得啞了。這是為什麼呀?究其原因,老子說是「和之至也」。不管是男嬰還是女嬰,都哭不啞。先天的陰陽平衡,「和」因陰陽平衡而生。
從嬰兒的這四個狀態表現,可以看到嬰兒的特徵「無欲」、「致柔」、「有精」、「有和」。如果人們德厚積能夠達到「無欲」、「致柔」、「有精」、「有和」的情況下,那就道悟了。四個特點是相伴隨而生的,接近了「無欲」,也就接近了「致柔」、「有精」、「有和」;接近了「有和」,也就接近了「無欲」、「致柔」、「有精」。所以老子能夠說「知和曰常」。在第十六章中說到了「復命曰常」。那意味著「知和」和「復命」應該是等同的。「知和」和「復命」都能夠進入正確的識道路徑,都講究的是隨性自然。和就是陰陽平衡,復命也是陰陽平衡,只是復命的陰陽平衡是透過「靜」——「去私慾」而達到的。一陰一陽之為道。知和、復命、陰陽平衡都是「有」世界的道的表徵。進入了「常」,透過知常而達明。
第五十五章 精至和至為德厚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變動:
此章變動之處如下:「厚」後有「者」;「比於赤子」為「比之於赤子也」;「毒蟲」為「蜂蠆」、「蜂虿虺蛇」、「蜂蠆蠍蛇」、「毒蟲」;「不螫」和「不搏」中的「不」為「弗」;「攫鳥不搏」為「攫鳥猛獸弗搏」時前面無「猛獸不據」,「攫」為「玃...
推薦序
序言:為生命謳歌,為自由吶喊
清江先生囑余為其新作作序,有些惶恐,因為我對老子的生命觀研究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有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了解,所以只能當作是一次新的學習過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老子,這個老子,正如東坡先生說廬山風景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老子就是人們心中的那座「廬山」,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它,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風景,各有各的心得。這也正是《老子》粉絲們的最大樂趣所在。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唾手可得。人們從這一寶藏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各的出發點和體悟,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與人生實踐,有的述老子的本體論、認知論、科學論、邏輯論,有的寫老子的養生思想、教育思想、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寫出了千姿百態的老子智慧。
清江先生多年來從事政治學的研究,現在又把老子的研究引進到生命觀的研究領域中,也算是老子研究園地中綻放的又一朵新蕾吧,為老子研究園地增加了新的光彩。
通觀本書,作者將《老子》全書分為十幾個部分,試圖對老子的生命觀作系統的結構敘述,分別論述老子的天下生命系統、以聖人為中樞的人與天下生命系統的整合、人與道齊、社會秩序結構的轉變、政治生命系統、天下生命系統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等。
本書的特點,在於與一般解老的著作不同,作者試圖將《老子》八十一章按原書的結構建立一個生命觀的系統論述,主題十分突出,因為通常逐章解老的書,都會有不同的主題,或者雖然書名講是一個主題,但實際全書的安排缺乏比較完整的邏輯安排。而本書將全書分成幾個板塊,逐漸展開生命觀的論述,結構安排比較緊湊,讀者們會在這本書中體會到作者的新的解釋、新的觀點。劉清江先生認為,「老子的五千言就是生命規律的總括反應。我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為什麼古代中國人會認為『天人合一』呢,這主要是因為人和天具有系統的一致性。系統的一致性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現」。
本書是作者對老子生命觀的系統和完整的思考與解讀,讀者閱讀此書,必定開卷有益,會進入一條了解老子的生命觀的通幽曲徑。
有所長必有所短,因為《老子》全書並不是專門論述生命觀的著作,涉及的主題也較多,如作者所言,「五千言實際上是老子思考歷史與現實中社會秩序狀態所提出的解決思路和方案,幾乎對社會中各方面都有思考」,既然如此,把《老子》全書理解為生命觀,肯定不能完全涵蓋現實社會中各方面的問題。把全書都理解為對生命觀的論述,有些內容就會比較勉強;同時,作者理解的生命觀,與作者專業偏好有關,顯然以論述政治生命觀為主,以政治人物(王公、侯王、君子、大丈夫、聖人等)治國理政的實踐過程來展開生命觀的論述,而對通常人所理解的自然生命觀的那些重要關注點,比如,一般讀者可能希望讀到老子如何論述善攝生、長生的養生觀,就缺乏出於對生命系統角度的集中和準確的關照。同時,對自然生命觀與政治生命觀的不同,也應有進一步思考。
比如,在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解讀上,現在出版的許多書裡解釋都很混亂,缺乏邏輯,幾乎都把莊子和黃老派的貴生來解釋老子,都不得要領。這本書也有自己的解釋。這裡的關鍵問題是,老子如何對待貴生?百姓的自然生命觀與有道者聖人的政治生命觀是否完全一樣?本書作者認為,「只有那些能夠保持長壽之身的人才是最有資格治理天下的」,「不懂得珍重身體,不會愛護身體的人是沒有能力治理好天下的」。這個觀點很值得進一步思考。按照這個邏輯推,只有七十至八十歲的人(長壽者)才有資格去掌權,治理國家的好壞與否,首先就變成了身體是否長壽,變成了當權者年齡越大的,國家治理越好。這很可能把老子的思想讀偏了,把老子思想讀成了莊子思想,或以儒家的修齊治平來解讀老子。但修身與治國只有應然關係,沒有必然關聯。長壽者未必能治國,能治國者未必長壽。
實際上,老子的生命觀至少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自然生命,一個是社會政治生命。兩者有連繫也有不同。對普羅眾生來講,老子的自然生命觀,認為生命是寶貴的,人不應為種種功名利祿所累,應守靜致虛,以達到長生的效果,同時,老子也告誡人們只有順勢自然的人能長生,因為「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五十章),過度養生貴身,會有生命危險,五十五章又警告說「益生曰祥」(過度益養生命會有凶殃); 而有道的當權者(聖人)必須無私、忘身,不能把自己的「貴生」放在首位,「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在位的人追求自己的貴生,會導致「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所以有道者不追求貴身,因為「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七十五章)。老子的有道者——聖人的政治生命觀,其實就是老子的玄德:忘身無私,作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弗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為而弗爭。
又比如,作者不太關注版本問題,這對於普通讀者沒有問題,但對於解老的人會有所不足,比如有與無的問題,就涉及版本問題。《老子》今本、帛甲乙本均為「生於無,有生於無」,但簡甲本為「生於無,生於有」。而且從第一章的「有無」關係看,二者均出自道,是「同出而異名」,無名有名、恆無欲恆有欲,其實就是有無問題,皆同出於道,而不是有名出於無名,有欲出於無欲; 第二章說「有無相生」,可見「無」與「有」是並列共生關係,並不是遞進關係,「有」並非出自「無」。第十一章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無是並列關係。所以,從簡本的理解似乎應更合於老子的邏輯。
什麼是生命觀,什麼是老子的生命觀,老子的生命觀主要內容有什麼,作者應給讀者一個更明確的定義和主要內容的介紹,可能更有益於讀者更好理解本書的觀點。
我格外讚賞作者的一段話,就是「悟道在路上,人人皆可悟道,但悟道有先後,差異無尊卑。如若人人都在悟道的路上,社會從整體上在向好的方向扭轉」。對《老子》的解讀永遠沒有終結之時,學習《老子》,我們永遠在路上。《老子》,一部道不盡的思想鉅著,一部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豐碑,將永遠是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力量與智慧的源泉。
願有更多人研究、學習、踐行、傳播老子的思想。
是為序。
葉自成
序言:為生命謳歌,為自由吶喊
清江先生囑余為其新作作序,有些惶恐,因為我對老子的生命觀研究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有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了解,所以只能當作是一次新的學習過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老子,這個老子,正如東坡先生說廬山風景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老子就是人們心中的那座「廬山」,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它,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風景,各有各的心得。這也正是《老子》粉絲們的最大樂趣所在。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
目錄
序言:為生命謳歌,為自由吶喊
前言:奏出生命的旋律
緒論
聖人與民的天下生命系統
第一章 本源道
第二章 布道:聖民社會的設想
第三章 聖人之治
天地與萬物、聖人與民的複合生命系統
第四章 形道:向大
第五章 擬道體:天地和聖人
第六章 空靈:並行道體的連接
第七章 道利:聖人與天地趨同於長生
第八章 易性:以不爭而達無憂
第九章 兩個系統的整合:功遂身退
第十章 以德入道
以聖人為中樞的人和天下生命系統整合
第十一章 生活中的有無轉化
第十二章 誘惑與身體
第十三章 身與天下:兩個生命系統的整合
第十四章 向小見道
第十五章 以「善為道者」見道
第十六章 體悟萬物同道
第十七章 理想天下生命系統的遞次回歸:關鍵在「信」
天下生命系統無道的治理
第十八章 無道的景象
第十九章 治無道
第二十章 為道艱難
天下生命系統中人如何能夠與道齊
第二十一章 以德識道
第二十二章 唯道通達
第二十三章 放執識信
第二十四章 貪欲道厭
第二十五章 悟道歸人
君子為介入主體的天下生命系統
第二十六章 君子守道
第二十七章 道用三重境
第二十八章 三歸大制:誘君子入聖
第二十九章 無為之道:人、物分途
第三十章 用兵在果:君子入道
第三十一章 兵勝為悲:毀德成道
侯王為介入主體的天下生命系統
第三十二章 侯王守樸
第三十三章 辨德入道
第三十四章 成大之途:誘侯王同於道
第三十五章 知「道」天下歸:誘侯王同於道
第三十六章 道之小用:誘侯王同於道
第三十七章 治國至道
生命系統疊加態:大丈夫、侯王的德性遷移
第三十八章 論德
第三十九章 道一化德
第四十章 道循環鏈閉合:德化之綱
士人、王公為主體的天下生命系統:弱者的憑依
第四十一章 道之動:德化多元
第四十二章 反「和」不存
第四十三章 道化利器
第四十四章 道用之適可而止
第四十五章 適可在於止心
第四十六章 儉欲:天下之知足
第四十七章 聖人的能力
第四十八章 致無為
第四十九章 聖人之心
生命系統的生死道
第五十章 貴生於道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 德歸
第五十三章 人易非道好徑
第五十四章 重積德
第五十五章 精至和至為德厚
第五十六章 天下貴之一:人的行為
邦國為介入主體的天下生命系統
第五十七章 國、兵、天下之界分和聯動影響
第五十八章 為政之道
第五十九章 有國之途
第六十章 大國
第六十一章 邦之謙德
第六十二章 天下貴之二:有國的行為
第六十三章 以德化怨於始
第六十四章 守微在於知明
第六十五章 國之玄德
第六十六章 聖人為範
第六十七章 護道三寶
第六十八章 配天之極道
第六十九章 用兵的原則
天人合一的生命系統形成
第七十章 覓聖
第七十一章 知病識聖
第七十二章 不厭見聖
第七十三章 謀不過天
第七十四章 治民宜寬
第七十五章 賢於貴生的因果相襲
第七十六章 本能天道
第七十七章 天人合一
第七十八章 王的誕生
第七十九章 為善之途
聖人、民和小國的生命系統
第八十章 道國景觀
第八十一章 聖天大道
後記
序言:為生命謳歌,為自由吶喊
前言:奏出生命的旋律
緒論
聖人與民的天下生命系統
第一章 本源道
第二章 布道:聖民社會的設想
第三章 聖人之治
天地與萬物、聖人與民的複合生命系統
第四章 形道:向大
第五章 擬道體:天地和聖人
第六章 空靈:並行道體的連接
第七章 道利:聖人與天地趨同於長生
第八章 易性:以不爭而達無憂
第九章 兩個系統的整合:功遂身退
第十章 以德入道
以聖人為中樞的人和天下生命系統整合
第十一章 生活中的有無轉化
第十二章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3-11-29ISBN/ISSN:978626357820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02頁開數:23x17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