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得自宇宙之原則,是超乎人類而與宇宙齊。其價值非儒家等思想所能比擬的。
◎上自宇宙,下至人世,一旦脫離宇宙道的原則,便會自行敗壞而失去和平。
◎本書特就老子「無」的運用,闡明於大眾,閱讀之後,便能夠把握「無」的原則。
◎老子的方法就是「任自然」,為自己而活,我們應該思考並推論自己該過怎樣的生活,讓自己活得很好。
許多聖人提出可供人們遵行,藉以維繫社會安定與和平的法則。但在相同的一個範疇中,一再的有不同的思想出現,便意謂這些思想效果不彰,是不足以為「常道」的。
老子跳脫「人」的框架,直接宏觀宇宙,理出一套不變原理原則——道,道既然可以行之於宇宙,人是道的產物,這套原理原則,無疑也是人世運作不變的「常道」了。
老子的思想,受到歷代帝王個人意志的掌控,一直未能形成政治體制,普行於天下,殊實可惜。如今,我們的社會正面臨嚴重的人文疲弱,環境汙染,貧富懸殊等失衡現象。這些現象,無非起因於貪欲,而競爭,而獨佔,而不均,老子「無」的哲學正是我們改善的希望。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655.pdf
作者簡介:
許占鰲。
澎湖人。一九四五年出生。
民國五十七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教職二十六年。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一);名可名,非常名(二)。
無,名天地之始(三);有,名萬物之母(四)。故常無,欲以觀其妙(五);常有,欲以觀其徼(六)。
此兩者(七),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八)。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九)。
一【註釋】
(一)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第三個道字是名詞,為老子虛構的抽象的宇宙實體之名。第二個道是動詞,言說之義。常:恆常、不變。
(二)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第三個名,字是名詞,名:名稱,名字。第二個名字為動詞,命名,稱呼之義。
(三) 名天地之始:名,稱呼。始:本始。最初的源頭。
(四) 母:根源、所從出之處。
(五) 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句之直述形式為﹁欲以常無觀其妙﹂。(下句常有同)欲:要。以:用、藉。常無:謂不變之無之特質。觀:觀照、冥想。其:指道。妙:幽微深奧。
(六)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不變之有之特質。其:指道。徼:分派流遠(見提示)
(七) 兩者:謂「無」與「有」。
(八) 玄之又玄:玄《說文玄部》曰「玄,幽遠也。」引申凡幽昧不可知。之:猶而。
(九) 眾妙之門:謂無。天地萬物之發生,無一不妙,故云眾妙。眾妙接從道無而生,因謂無是眾妙之門。
二【譯文】
道可以用言語說的,便不是恆久不變的道;名可以稱呼出來的,便不是恆常不變的名。
﹁無﹂稱呼為天地的本始,﹁有﹂稱呼為萬物發生的根源。所以要藉由常無的特質來觀照道的幽微奧妙;藉由常有的特質來關照道的分派流遠。這﹁無﹂和﹁有﹂兩者同是一個來源。卻是不同的稱名,都說它們為幽微,幽微而且更幽微,便是所有奧妙的門戶了。
三【提示】
(一)首章是老子述其本體論之概要。先言立名之不得已。道,無,有之名。殆為方便講述權宜之便。其次謂宇宙發展之次第,並以為吾人能夠觀照其體。再其次謂﹁無﹂﹁有﹂皆玄妙不可知,而無乃眾妙之門戶。
(二)﹁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是一句因果關係之複句。有了天下,萬物作為憑藉,觀照便不會流於空想。於是從不變之無的特徵,便可以用來觀照道之奧妙,從不變之有的特徵,便可以用來觀照道之分派流行。不變謂其不受時空之影響,無與有謂其原始之特質。它們是抽象之道的眞實體,是道體的本質,不是人眼能夠看得出來的,所以同謂之玄,吾人僅能憑藉觀照才能得之。
(三)徼《說文彳部》曰:「徼,循也,從彳敫聲。」《說文彳部》曰:「循,行也。從彳盾聲。」考徼之有行義,由於徼從敫得聲,聲兼義之故。《說文放部》曰:「敫,光景流兒,從白放。」光景流行,引申有流行、流動之義。
有為萬物之母,萬物得常有之靈動,演化分支,生生不息,有如光景之流行,水流之分派,故云徼也。
(四)「道有」為萬物之母,萬物當然得「道有」之一體。萬物不斷的演化流行。
其過程雖然複雜而多變,但是賦予其中的「道有」永遠不受絲毫改變。二十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是以藉由「常有」當然可以觀照道的分派流行變化了。
(五)道以「無」為其本質,所以道是無,無也是道。所以三十二章曰:「道常無。」有雖也為道體之一特質,也不可見,但「有」生於「無」中,不能單
一存在於外。四十章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才是眾妙
之門。老子宇宙論之系統,由本章約可以得到一個粗略的概念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一);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二)。故有無相生(三),難易相成(四),長短相形(五),高下相傾(六),音聲相和(七),前後相隨(八)。
是以聖人(九)處無為之事(十),行不言之教(十一)。萬物作焉而不辭(十二),生而不有(十三),為而不恃(十四),功成而弗居(十五)。夫唯(十六)弗居,是以不去(十七)。
一【註釋】
(一) 斯惡已:斯:便,就。惡:醜,不美。已:矣。為完成式語尾。斯惡已:便︵就︶已知道醜了。
(二) 斯不善已:便已知道不善了。
(三) 有無相生:有無對應才會產生。
(四) 難易相成:成,造成。難易對應才會造成。
(五) 長短相形:形,顯現。長短對應才會顯現。
(六) 高下相傾:傾,斜。高下對應才見傾斜。
(七) 音聲相和:和,混合。音聲對應才會混合。
(八) 前後相隨:隨,從隨。前後對應才有從隨。
(九) 聖人:為老子所設定之理想人物,其人既為統治者,且是「道」之實踐推行者。
(十) 處無為之事:處:處理。無為:看不出作為,或為若無為。謂其行事低調。
(十一) 不言之教:教,教化。不言之教,謂身教。
(十二) 萬物作焉而不辭:作:造生。焉:衍文當刪。辭:說。引申作干預。
(十三) 生而不有:生:使之生存。有:保有。令其存活下來,卻不保有他們。
(十四) 為而不恃:為:作為。恃:倚仗。有了做為,卻不以之為依賴。
(十五) 居:佔。
(十六) 唯:猶惟,因為。
(十七) 不去:去:失去。不去:不失去君王之位。
二【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這回事,便已經知道醜了;都知道善是善這回事,便已知道不善了。(以此推之)有和無對應才會發生,難和易對應才會造成,長和短對應才會顯現出來,高和下對應,才會看出傾斜,音聲對應才會有混合現象,前和後對應才有從隨現象。
因此,聖人處理的是無為的事,推行的是不言的教化。萬物造生,卻不干預它們;令其存活下來,卻不保有它們;有了作為,卻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功業完成,卻不佔功勞。因為不居功,所以才能久任期位。
三【提示】
(一)任何事,有比較,就有競爭,有競爭,社會便不安定。聖人憭解這個道理,所以,凡事避免與百姓對立,於是能夠功成而久居其位不去。
(二)「音聲相和」,老子是就兩音聲同時存在,不論其和諧與否,都會使相對的一方造成干擾,以致雙方音聲變得不明顯了。音樂上,和諧音是很悅耳的。
但是老子此處的論點不同,他認為一旦音聲被「和」掉了,就是一種損失。所以,相和是因為彼此對應所造成。如果是同一音階的音聲,便不會發生這種現象了。
(三)本章之「有無相生」,和首章之「常無」、「常有」不能混為一談。首章之「常無」、「常有」是絕對的無,絕對的有。它們是本體演化次第之異名。
二章所謂之無與有,是世間之一種相對應的現象。例如:甲乙兩人同處,當甲得到一物,而乙未得之,有與無立刻在甲乙雙方對照出來。此之謂「有無相生」,也就是說有與無之現象,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故不可以拿「有無相生」來論述道體。
(四)從本章之論述,可以見得老子是個一元思想者,他不喜歡有比較對立的現象。在政治上,他要求君王必須以身作則,是個絕對自我實踐一元理念的人。然後影響百姓,乃至整個大順於他所謂的道。他的做法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樣的做法,既不造成對立,又放任百姓有極大的自由。以如此之一元思想治國,必須要有很高的智慧。所以老子在本書中,一再的提及「聖人」,「聖人」就是這個道理。
(五)「作焉而不辭。」碑文本《老子》作「作而不為始。」按一章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為始,為母,乃「道無」之工作,聖人即便謙抑,也無理由云「不為始」。於是知,碑文「始」字當是「辭」字之假借。辭始韻部同屬噫攝,故可通叚。畢沅知之矣,故謂辭始聲通。就句型結構言,「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此一連三句構成之排比句,旨在承接上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義。故知不辭之「辭」字,當以「言教」為訓,引申作干預之義。而從排比句上下文句整齊之文律,與碑文《老子》「作」下無「焉」字斷之,知「焉」字當是衍文。
以上內容節錄自《老子 無的哲學》許占鰲◎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655.pdf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一);名可名,非常名(二)。
無,名天地之始(三);有,名萬物之母(四)。故常無,欲以觀其妙(五);常有,欲以觀其徼(六)。
此兩者(七),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八)。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九)。
一【註釋】
(一)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第三個道字是名詞,為老子虛構的抽象的宇宙實體之名。第二個道是動詞,言說之義。常:恆常、不變。
(二)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第三個名,字是名詞,名:名稱,名字。第二個名字為動詞,命名,稱呼之義。
(三) 名天地之始:名,稱呼。始:本始。最...
作者序
「無的哲學」是個人研讀王弼本《老子》的筆記整理所成。研讀《老子》原本是作為老來的另一消遣。孰料,最後卻變成了一項大工程。《老子》中的用字淺顯易懂,以為可以早早讀畢。但是《老子》中很多的詞義,例如:無為,不仁等,卻令人似懂而實不懂,不能以最簡明的意義來解讀。不得已,停下研讀,思考《老子》這些用詞的意義。以為可通,則繼續;覺得不妥,則暫停。如此,停停續續,不知幾十回,外加其他旁務的耽擱,當筆記可以定稿時,業已經過十多年了。
研讀《老子》的時間一久,翻閱《老子》時,竟然有彷彿與老朋友對話的感覺,可以直接理解他的話語,自在的放縱自己的思考,不再為其他解說束縛。因此,在這段時間,不時會冒出不同的看法,自以為對老子的思想又有進一層的認識,感覺就是在享受讀書的樂趣了。而解說《老子》的方法,也得到任自然了。
閱讀《老子》不能不依賴註譯,此一部分前人已經做得非常完備了,所以本筆記的
註譯只是蕭規曹隨沒有什麼發明,頂多做些補充而已。
「提示」部分是個人用心的部分。針對《老子》書中章句的需要,以及老子「無的思想」的解析,運用了文字學的基礎,文法的結構,修辭學的原理,文律的原則,以及文章組織的貫性等方法,盡可能使讀者減少疑問,瞭解文義,進而認識老子的思想。
《老子》一書,約發生於春秋後期。當時一般思想家,殆多從「人」來觀察思考,希望從中找到一些條理,可供人們遵行,藉以維繫社會之安定與和平。由於「人」的不穩定性,所以相繼的有許多以為可以救世的思想產生。就老子的觀點:在相同的一個範疇中,一再的有不同的思想出現,意謂這些思想效果不彰,是不足以為「常道」的。於是,老子跳脫這個「人」的框架,直接宏觀宇宙,從宇宙的演化過程中,理出了一套不變原理原則,這套原理原則既然可以行之於宇宙,人是道無之產物,這套原理原則,無疑也是人世運作不變的「常道」了。
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人在道無的循環與緩慢的作用中,經歷了生壯老死之生命過程,最後復歸於初始之命根(道無),這是人生不變而且無法逃避的原理。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人之本身,殆自演化以來,便已具備一切為人之天賦、特質與知能。於是人順此道無所「畜」之德,便能自行「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等之發展。在生命的歷程中,體現」道法─自然」之玄德。遠古的人類,尊道而貴德,便是因為道無的原理原則,令他們在群體生存的社會中,可以保有生命之自然。
其後,人類之發展,逐漸背離大道,偏離了自然之原則。人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五十八章),於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倡言力行的德目,亦由內在的自然應對,每況愈下,漸趨外在的形式制約。人之言行作為,亦無從憭解其眞心(自然)與否了。「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人之迷,其日固久。」(五十八章)老子以為要平息人世久來的迷惑,只有採取和緩的方式─「弱之用」(四十章),讓人們逐步重返道無之自然。而返道之自然,則有待善於道之君王(聖人)之引領。蓋君王為一國之首,「百姓皆注其耳目。」(四十九章),君王以身作則,百姓反道亦近了。《老子》一書正是為了指導君王推行「無」的原則的一本書,讓君王知道「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之意義,使之成為善為道者,且常知遵行「不以智治國」這種任自然之德。當任自然之德,成效既深且遠之後,并同萬物重返道無了,然後就能達到天下大順之地步。於是形而上之原則,可以眞正落實到形而下之人世。而「人」得之於「無」之自然,又再度回復到「無」之自然。如此,哲學和人生終於合為一體了。
老子的思想,受到歷代帝王個人意志的掌控,一直未能形成政治體制,普行於天下,殊實可惜。如今,我們的社會正面臨嚴重的人文疲弱,環境汙染,貧富懸殊等失衡現象。這些現象,無非起因於貪欲,而競爭,而獨佔,而不均。老子「無」的哲學或許是我們改善的希望。
老子的方法就是「任自然」。任自然就是為自己而活,我們應該思考並推論自己該過怎樣的生活,讓自己活得很好。方法很簡單:我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閒暇的時候可以從事個人喜歡的事情,幫助自己健康,成長,如此而已。這樣的生活,很多人早就在實行了。所以,他們不被流行驅趕,不浪費生命能量於無意義的事。這樣的人生,和平而穩定,可以緩和對立,能尊重包容異己,友善對待環境眾生。成就做為一個人應該有的特質,而與天地共自然。
現代社會知識普及,老子思想很受知識份子的喜愛。希望愛好《老子》之學者,在讚嘆老子之智慧時,是不是也能夠給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些智慧?
「無的哲學」是個人研讀王弼本《老子》的筆記整理所成。研讀《老子》原本是作為老來的另一消遣。孰料,最後卻變成了一項大工程。《老子》中的用字淺顯易懂,以為可以早早讀畢。但是《老子》中很多的詞義,例如:無為,不仁等,卻令人似懂而實不懂,不能以最簡明的意義來解讀。不得已,停下研讀,思考《老子》這些用詞的意義。以為可通,則繼續;覺得不妥,則暫停。如此,停停續續,不知幾十回,外加其他旁務的耽擱,當筆記可以定稿時,業已經過十多年了。
研讀《老子》的時間一久,翻閱《老子》時,竟然有彷彿與老朋友對話的感覺,可以直...
目錄
目錄
老子 序
老子 隱者
無的哲學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參考書目
目錄
老子 序
老子 隱者
無的哲學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11-01ISBN/ISSN:978626715165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