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寫臺灣眷村史,侯淑姿八年傾力之作!
眷村未竟的故事,不再湮沒於人去樓空。
長日將盡,侯淑姿按下快門,呈顯眷村人生命歷程。
侯淑姿以攝影之眼,引領我們在此相遇,
眷村不是他鄉,是你是我心靈交會的原鄉。
本書記錄了侯淑姿自2009年踏入高雄左營眷村,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交織的歷程。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始於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2010-2013年),關注高雄左營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與自助新村在眷村改建前與拆遷後的人與景;繼而是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的二部曲《長日將盡》(2015年),最終是以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現況為題的三部曲《鄉關何處》(2010-2017年),關注戰後軍眷移民在臺灣高雄面對眷改巨變的女性離散影像敘事曲,是做為藝術家的侯淑姿以影像書寫眷村故事的史詩之作。
侯淑姿的眷村系列,由2009年的探訪開始,留下了之前人群大量遷移所未記錄的人民記憶,非常的珍貴。她也開始質疑臺灣社會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在進步主義的名義之下,是不是過於簡單甚至違背人性的深沉需求。
——林志明
相遇並不止步於最初的偶然,而是付諸關懷的起點,承擔文化能動者的藝術實踐,是侯淑姿藝術創作為人稱道的地方。簡約的展示反而是給人凝視、靜默沉思的契機,是她的美學抉擇,是經典的、現代式的面對面,觀者個人性的靜觀收受。
——陳泰松
侯淑姿與這些人培養出了深厚的情感,以鏡頭為他們留下傳世的紀錄。這些影像沉靜地訴說著的,並非國家的、身分認同的或是政治團體的歷史發展,而是屬於這群人的故事,一部最重要的歷史。
——笠原美智子Michiko Kasahara
她在作品中矜持的文字感受更對照出她在保存行動時激昂的論述;做為藝術家,她聆聽並回應歷史細微之聲,做為知識分子,她則勇敢的批判政策的不義。這當是侯淑姿作品最具特色的風格,藝術家以攝影策了自身行動的展。
——黃孫權
作者簡介:
侯淑姿 Hou Lulu Shur-tzy
國際知名中生代影像藝術家,1962年出生於臺灣嘉義,定居高雄,臺大哲學系學士、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影像藝術碩士,現任國立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副教授。
曾於1999-2000年擔任臺北市文化局研究員,負責籌備文化局、規劃台北國際藝術村、籌備台北當代藝術館。她的作品探討自我、性別認同、身分認同、第三世界女性勞工、外籍配偶等議題,深具社會批判性。2005-2009年以亞洲新娘為題,發表《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I》、《越界與認同——亞洲新娘之歌II》、《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III》作品。2009年起致力於高雄眷村的研究與保存工作,於2013至2017年發表「高雄眷村三部曲」作品: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二部曲《長日將盡》、三部曲《鄉關何處》。作品典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林宏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泰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所助理教授)
笠原美智子(ARTIZON美術館副館長)
黃孫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跨媒體藝術學院網路社會研究所所長、策展人)
張元茜(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策展人)
名人推薦: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林宏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泰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所助理教授)
笠原美智子(ARTIZON美術館副館長)
黃孫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跨媒體藝術學院網路社會研究所所長、策展人)
張元茜(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策展人)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與目的
一、創作緣起
民國98 年,作者踏入了高雄左營的眷村,與高雄眷村結下了不解之緣。隨之而來的是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交織的歷程,此《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始於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2010-2013 年),關注高雄左營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與自助新村在眷村改建前與拆遷後的人與景;繼而是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的二部曲《長日將盡》(2015 年),最終是以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眷村現況為題的三部曲《鄉關何處》(2010-2017 年),此眷村三部曲為接續先前《亞洲新娘之歌三部曲》(2005-2009 年)後,關注戰後軍眷移民在臺灣高雄面對眷改巨變的女性離散影像敘事曲。
所謂的「眷村」,是為民國38 年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大批的「外省人」隨政府來臺,其中包括了60 萬的軍人,為安置其家眷,依據《國軍軍眷業務處理辦法》的規定,以「集中管理與集中居住」為原則,將軍人眷屬納入管理範圍。而這些大量興建(或承襲日遺官舍)的公有宿舍,稱之為「眷村」(不包括公務人員與教育人員的宿舍),形成了「軍眷群居」的生活形態,是為臺灣社會發展上特有的移民聚落。據統計自民國38 年至45 年底,遷臺的「外省人」約有120 餘萬人,為解決如此龐大的移入人口的居住問題,國民政府接收運用了日本人所遺留的宿舍、空屋、營舍,然而仍無法負荷實際的需求,其後逐年以簡易的建材構築眷舍,分配給政府各單位人員與其眷屬居住,其中屬於國防部所管理的軍眷宿舍稱之為「眷村」。
依《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所定義的老舊眷村則是指民國69 年12 月31 日前興建完成的軍眷住宅。國民政府遷臺後,承襲了日治時期在高雄的軍事部署,亦以高雄為軍事重地,為安置陸海空三軍的軍眷,大量興建眷村,高雄縣市合併前國防部列管的高雄市眷村有60 處,原高雄縣則有67 處,總計127 個眷村;其中海軍眷村計有24 個眷村,左營區即佔了23 個,眷村改建計畫執行後,至民國106 年左營區的眷村僅有明德、建業、合群、慈暉三村、慈暉六村、慈暉九村及鼓山區自強新村未拆。高雄市的眷村文化地景是為臺灣戰後新移民社區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空間實體,而因其時空條件所形塑的眷村文化與歷史更是高雄市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珍貴文化資產。目前高雄市文化局先後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了左營明德新村、建業新村、合群新村與鳳山黃埔新村為高雄市文化景觀,岡山樂群村16 棟建築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10 棟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另有醒村登錄為歷史建築。
在戰後六十年的今天,臺灣經歷了統獨、省籍與意識型態的紛爭,代表著「外省人」在臺灣落地生根的「眷村」,因民國85 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頒布,而遭到空前未有的改變。至今全國897 個眷村幾乎已改建殆盡,目前僅餘30 餘處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眷村,六十餘年軍眷群居所形塑的「眷村文化」逐漸消失中。
因眾多眷村人呼籲修法,民國96 年國防部於《眷改條例》第1、4、11、14 條中增加了有關眷村文化保存的條文,並於民國98 年9 月公告《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此辦法原預定於全臺灣北中南東與離島各區評選出兩個眷村,總計10 個眷村為眷村文化保存區,並規定唯有騰空待標售且尚未拆除建物的國軍老舊眷村才能有資格申請成為眷村文化保存區。歷經二年漫長的審查(2010 年3月10 日至2012 年3 月27 日)與二度修改審核辦法,國防部於民國101 年3 月27 日公告擇定的13 處眷村文化保存區。至此,眷村文化保存的課題已由早期單點的「博物館保存」進階至「園區保存」的時代。
左營最後一批進行改建的眷村是於民國92 年底進行認證(公證),至民國97 年國防部就片面宣佈左營的明德、建業為改建眷村。為能保住家園,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曾向高雄市政府提案,希望能透過《文資法 》保存部分眷村,高雄市政府於民國98 年9 月《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公佈後,委託高雄大學進行《左營眷村空間基礎資料與活化再利用屬性分析研究計畫》(作者擔任協同計畫主持人),經五個月的調查,高雄市政府依據此報告召開文化資產審議會議,登錄左營明德新村、建業新村與合群新村為「文化景觀」,並向國防部提出以明德新村為眷村文化保存區的申請案,直到民國102 年6 月23 日明德新村方才獲國防部公告為全國13 個眷村文化保存區之一,期間作者亦不間斷為達成明德新村列為保存區的任務而遊說協商與奔走。
作者另於民國99 年受高雄市政府委託進行《高雄市眷村女性生命史紀錄計畫》,針對七個眷村及眷村相關具在地特殊性的15 位典範女性進行生命史研究。民國103 年接受高雄市政府委託進行《高雄文化景觀鳳山黃埔新村再利用規劃研究計畫》,在研究與搶救行動之外,作者面對眷改末期眷村地景與眷村聚落的消亡與散佚,為了更深入探究末代眷村人的遭遇與心聲,陸續展開了《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身為一個非高雄人、非外省人、非眷村人,作者因著神的呼召而展開各樣的工作,前後長達八年的艱難歷程。在眷村清拆的壓力下,進行調查研究、遊說協商與拍攝訪問,時時感受與時間賽跑,而眷戶與國防部長年對壘的複雜處境,也使作品的進展充滿了不確定性與種種挑戰。
二、創作目的
《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企圖探討高雄眷村在眷改末期的三種不同的命運,並透過高雄眷村女性(奶奶)的口述與自己對眷村巨變的筆記書寫眷村女性影像與老榮民在左營與鳳山的數個眷村的最後身影。
民國99 年至100 年作者受託進行《高雄市眷村女性生命史紀錄計畫》的研究案,關注長期被忽略與遺忘的高雄市眷村女性的生命經驗,試圖挖掘被塵封與淹沒的眷村女性故事,進而延展出第一部曲的作品《我們在此相遇》。另有部分人物為眷村現場偶遇或長期互動後進行訪談,藉由長短不一的訪問,建立第一人稱的文本,輔以個人的田野筆記與日記,針對當時已確知無法保存的四個左營海軍眷村為創作題材,經過民國99 年至102 年的田野訪談與調查,涵蓋了南左營的崇實新村、自助新村、勵志新村與半屏山麓的復興新村。自民國99 年至102 年完成《我們在此相遇》作品,共32 件作品。
創作期間經歷了左營眷村改建中後期至眷村拆遷後的變遷,長達八年間,屢屢在眷村拆除前感受即將錯失訪談或攝影契機的壓力。在巨大壓力下,著眼於因正史或當前的官方史中被置放歷史之外的眷村女性,她們的奉獻與犧牲在大時代中往往隱沒無聲,作者透過三部曲中不同的眷村際遇(消失的、回不去的、奮力存活的),探討眷村女性長者的生命中經歷戰爭與逃難、落地生根與繁衍子孫、眷村生活點滴與記憶、被迫搬遷(或選擇留下)、與眷村命運緊緊相扣的生命等課題。
第二部曲《長日將盡》是以民國103 年至民國104 年作者受託進行《文化景觀鳳山黃埔新村再利用規劃研究計畫》的研究為基礎,以無法返回黃埔新村的眷戶陳景琛女士(劉奶奶)的一生與黃埔新村的歷史記憶為交錯的基調,作者邀請劉奶奶重回黃埔新村,追憶她一生過往,譜寫她與黃埔新村地景交織的生命影像故事,共有20 件作品。
民國106 年展出的第三部曲《鄉關何處》深度地關注仍持守家園的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眷戶,揭露他們與國防部龐大國家機器對抗的真實處境。總計26 件作品,另有3 件錄像作品與現場裝置。三部曲的作品呈現了左營與鳳山眷村的三種不同的命運與狀態,期待喚起大眾對戰後新移民聚落地景的消失,眷村人因眷村拆遷,致使眷村聚落鄰里關係無法延續、眷村人的生命跟家園的關聯性硬生生被切割斷裂的悲嘆,此三眷村雖具有《文化資產保存法》所賦予的身分,但仍無法改變逼迫眷戶搬遷,致使眷戶無法續住的殘酷事實。
此三部曲創作旨在見證與書寫高雄左營海軍與鳳山陸軍軍眷族群離散的人生,也為軍眷族群的歷史留下影像與文本。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與目的
一、創作緣起
民國98 年,作者踏入了高雄左營的眷村,與高雄眷村結下了不解之緣。隨之而來的是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交織的歷程,此《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始於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2010-2013 年),關注高雄左營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與自助新村在眷村改建前與拆遷後的人與景;繼而是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的二部曲《長日將盡》(2015 年),最終是以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眷村現況為題的三部曲《鄉關何處》(2010-2017 年),此眷村三部曲為接續先前《...
作者序
「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羅馬書〉 5:2
走入高雄左營眷村至今已逾十個年頭,這是一段見證神蹟的奇異旅程,在艱難的保存眷村的任務中,憑著信心,與神連結,也在此漫長的旅程中漸漸學習以順服與負責的態度來回應神的呼召與提問。
《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影像創作企圖探討高雄眷村在眷改末期的三種不同的命運(消失的、回不去的、奮力存活的),並透過高雄眷村受訪者(女性為主)的口述與自己對眷村巨變的筆記書寫左營與鳳山眷村的最後身影。特別著眼於被置放在官方歷史之外的眷村女性,她們的奉獻與犧牲在大時代中隱沒無聲,揭露她們經歷戰爭與逃難、落地生根、繁衍子孫、被迫搬遷(或選擇留下),畢生與眷村命運緊緊相扣的生命等課題。
臺灣的眷村被保存下來的多為所謂的「日遺眷舍」,高雄左營的明德、建業與合群新村為日本帝國開闢左營軍港時的官舍,而黃埔新村則是日本陸軍第七部隊的官舍;因為歷史的轉折與變遷,這些眷舍成為當時的「新移民」繁衍子孫的子宮(母體),然而自民國85 年《眷改條例》通過後,眷村改建清拆的大規模毀滅性的場景帶來了巨大的傷痛,眷戶失去了「永樂」(everlasting joy)的居所,眾人的家園被拆毀,土地被售予財團,國防部以此方式籌募眷改經費,卻致使眾多眷戶傾其所有而修築的家園,毀於一旦。在國防部強調不增加國家支出的政策下,強硬不分青紅皂白的改建,致使眾多完好的房舍未能倖免,臺灣歷史上重要的移民史也被無情的抹去,而其中因政治操弄而引發對眷村與眷村人的責難,更造成了臺灣內部加劇的衝突與對立。
因著上帝的愛與呼召,作者在搶救與調查左營與鳳山眷村的任務之外,完成了此三部曲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承載了眷村人對家園的特殊情感與故事,成為召喚眷村人記憶的依託,也成為這一頁共同的歷史記憶的見證。
攝影不同於其他的媒材,只有攝影能忠實地記錄一個即將消失的世界。當作者回首觀看過去所拍攝的對象與景物,就在那一時與那一刻,強烈感受了它們(他們)對我的召喚。而這些作品所呈現的,可能是別人所不曾發現或感受的。照片成為記憶,也成為記憶的載體,如同我的親人的照片,並非為了被稱呼為藝術而做,而是因著從上帝而來的愛、人民與土地連結的愛、無法割捨的愛與記憶而做。影像成為一種召喚情感的載體,它安慰著那些失去家園的長者。即使個體生命經驗在歷史巨浪下成了微小的泡影,作者藉由受訪者的生命經驗與故事召喚了與過去的連結,從而產生了「後記憶」(文本)。後記憶展現了社會或集體記憶,對後代而言,後記憶的意義可捍衛、保存與延續前面世代的記憶。換言之,這樣的攝影作品成了對抗失憶的影像書寫(image writing)。特別是基於女性生命經驗的女性影像書寫(female image writing)。
一如《聖經》〈傳道書〉3:2 所記:「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六十餘年來眷村人繁衍子孫,生養眾多,來自大陸的軍人與眷屬因吃臺灣米,喝臺灣水,在「眷必歸戶,戶必歸村,村與國共」的眷村管理政策下,無親戚與家族支撐的外省眷戶因著眷村的集體生活而建立起在臺灣的家園。雖然至死第一代的眷戶仍說著濃重的家鄉話,終究也成為了自認是地道而根深蒂固的臺灣人。如今,全臺897 個眷村多已清拆而消亡,作者只想在世人遺忘之前,再默唸一次那些村子的名。也因著上帝的愛,傷悼消失、回不去的村子,以對抗遺忘。
此次完整出版《高雄眷村三部曲》的作品與相關論述,是在面對幽暗歷史的過去與未來時,期盼離散影像的敘事曲得以在後記憶與未知之間尋找出路。
「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羅馬書〉 5:2
走入高雄左營眷村至今已逾十個年頭,這是一段見證神蹟的奇異旅程,在艱難的保存眷村的任務中,憑著信心,與神連結,也在此漫長的旅程中漸漸學習以順服與負責的態度來回應神的呼召與提問。
《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影像創作企圖探討高雄眷村在眷改末期的三種不同的命運(消失的、回不去的、奮力存活的),並透過高雄眷村受訪者(女性為主)的口述與自己對眷村巨變的筆記書寫左營與鳳山眷村的最後身影。特別著眼於被置放在官方歷史之外的眷村...
目錄
自序
第一部 我們在此相遇/長日將盡/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創作論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與目的 第二節 創作範圍與內容 第三節 創作方法與實施步驟 第二章 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
第一節 勵志新村系列
第二節 復興新村系列
第三節 崇實新村系列
第四節 自助新村系列
第三章 二部曲:長日將盡
第一節 黃埔新村概述
第二節 黃埔新村系列
第四章 三部曲:鄉關何處
第一節 明德新村系列
第二節 建業新村系列 第五章 高雄市眷村女性影像書寫的探討 第一節 臺灣女性生命敘事的建立與探索 第二節 高雄市眷村女性生命敘事
第三節 眷村文學
第四節 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影像美學探討 第五節 結論
第二部 高雄眷村三部曲相關評論
鄉關何處—侯淑姿與她的高雄眷村三部曲/黃孫權
歷史/記憶與俗民風景:由歷史縱深看侯淑姿眷村相關作品中的人民記憶與俗民風景/林志明
關於愛,我略知一二:論亞洲當代攝影/笠原美智子
聆聽我們在此遭遇的異托邦:談侯淑姿的《我們在此相遇》/陳泰松
第三部 附錄
附錄1—《眷改條例》下的左營眷村文化保存工作的困境與展望
附錄2—何處為家?《創作論壇: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座談紀要
附錄3—高雄左營眷村、鳳山黃埔新村大事記
第四部 藝術家簡歷
自序
第一部 我們在此相遇/長日將盡/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創作論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與目的 第二節 創作範圍與內容 第三節 創作方法與實施步驟 第二章 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
第一節 勵志新村系列
第二節 復興新村系列
第三節 崇實新村系列
第四節 自助新村系列
第三章 二部曲:長日將盡
第一節 黃埔新村概述
第二節 黃埔新村系列
第四章 三部曲:鄉關何處
第一節 明德新村系列
第二節 建業新村系列 第五章 高雄市眷村女性影像書寫的探討 第一...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9*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