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450
優惠價:88 折,NT$ 39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21世紀亞洲當代表演於跨文化及跨領域實踐的新視野讀本
「這本關於『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實踐與論述集結,無疑宣告了『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當下與未來,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連結世界的途徑。」──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
「儘管編舞家在展覽配置中工作或視覺藝術家在舞台上表演已比比皆是,但能像亞當計畫那樣,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起工作實則十分罕見。」──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 譚鴻鈞
「這一本收納各種不同認識、擅長於各種領域、敏感於生命歷程與跨國表現的閱讀,不是集結而成的宣言、也不是和諧與同質(integrated)的標誌;相反地,這本書本身就是世界歷史與當代物質網絡的化身(incarnations)與軌跡(trajectories)。」──藝評人 汪俊彥
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7年創辦,攜手旅法臺灣藝術家及策展人林人中共同構想、策劃及打造一個位於亞太地區的跨文化與跨領域藝術表演的研究及交流平台。有別於其他類同網絡與著重在節目交易的藝術市場集會,亞當計畫強調「藝術家主領」的觀念與實踐,邀請藝術家從創意發想、研究發展到作品生產的生態鏈來擾動機構與藝術家社群間的關係與對話,並孵育、陪伴他們的創作研究與合創過程。
本書奠基在「亞當計畫」於2017至2021年間,呈現亞太及各地藝術家透過表演作為媒介、型態與方法所進行的交流、研究與實踐上,試圖在當代表演的全球在地語境裡提出或提問一種「仍處於過程中」的知識生產。它記錄了這個計畫平台的生成與運動軌跡,更並進一步延展與地緣政治、社群與社會參與、跨文化研究及跨域藝術等相關問題意識的交往。
亞當計畫的起心動念為要搭建一個開放且異質性的基礎設置,並藉由藝術家的研究與實踐,去尋找去中心且非二元對立式的當代表演文化論述。這本將工作現場的實況、幕後及反響轉化為意義生產的讀本,也回應了新冠疫情對社會及藝術生態系統造成的衝擊與改變。2022年,隨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亞當計畫以此書繼續提問,在亞洲與全球當代藝術裡擾動那不穩定的網絡與身體。
作者簡介:
主編:林人中
作者:Freda Fiala、Nicole Haitzinger、Rosemary Hinde、Danielle Khleang、Helly Minarti、Nanako Nakajima、Jessica Olivieri、Cristina Sanchez-Kozyreva、Anador Walsh、王柏偉、江政樺、李宗興、周伶芝、邱誌勇、唐瑄、陳成婷、陳佾均、張懿文、黃鼎云、程昕、鄭得恩、韓雪梅(依姓氏字母與筆劃順序排列)
譯者簡介:
(依姓氏筆劃排列)
中文翻譯:余岱融、陳盈瑛
英文翻譯:李信瑩、高思哲、馬思揚、張依諾、羅雪柔
名人推薦:
揭開亞當What’s in a Name/譚鴻鈞
不同於視覺藝術,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經常是種更為轉瞬即逝的存有。繪畫或雕塑在完成後通常就持久穩定地存在,而戲劇、舞蹈或音樂作品則藉由表演當下於一段特定時間在場。演出一旦結束,作品持續存在的地方,變成了觀眾和參與者的腦海。
然而,有點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隨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攜手藝術家暨策展人林人中創辦的「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DAM,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某些具持久性的東西似乎已然確立與扎根。亞當計畫作為年度活動,在廣大藝術社群中深具知名度。儘管它致力於轉瞬即逝的藝術,在歷經了連續五屆的舉辦,它已成功培養出一個由亞太區域及其他國際藝術家與節目策劃人組成的跨域網絡。這相當不簡單,因為此計畫在2017年創辦的時候,該領域已經有很多自1990年代以來起家的節慶活動、專業集會、文化產業市集和其他形式的聚會,皆鼓勵了亞洲各地表演藝術網絡的長成與發展,也促使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場景有著更緊密的往來合作。
如果亞當計畫證明了自己具有持續性的能耐與實力,而不僅是眾多交流活動之一,部分原因在於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機會,讓業界專業人士彼此交流連結,也讓藝術家們透過能持續相處的時間相互認識,並共同鑽研創意與正在進行中的作品。例如,在我親自體驗過的2018年那一屆,發生於亞當年會前的「藝術家實驗室」(Artist Lab),藝術家們透過數週的駐地活動相遇,一起創作、思考和生活。年會期間,駐地藝術家們會進行幾場成果發表,展示他們合作發展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有著驚人的新鮮感和創造性,特別當它們都是在短時間條件內產出的。這種對藝術家發展的重視也是支撐亞當計畫的動力,讓它即便在面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無法旅行移動的處境下依然能堅持不懈。如今亞當計畫已超越最初幾屆以參訪聚會為主的功能,而煉鑄成一個裨益藝術發展的平台,像是2021年的「集會」便重新設計為三場獨立且貫串全年的實體和線上交流。
對過程性和思想的重視,突顯出亞當計畫的獨特優勢之一,即它所論及的「當代表演」。也就是說,除了將亞洲聚集在一起的地理野心外,該活動還跨越學科及領域,透過共用但卻具有不同意義的「表演」詞彙在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之間游移。「表演」(performance)在2000年代逐漸自成一格,與它的前身──行為藝術不同。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自1960年代後期開始從視覺藝術中產生,部分是為偶發事件和其他類似行動的產物,並經常在非藝術的環境中呈現藝術家自己的身體;而「表演」則以經驗現場性為出發與基礎,展現劇場、舞蹈、音樂及其他藝術表演的共通性。然而,儘管編舞家在展覽配置中工作或視覺藝術家在舞台上表演已比比皆是,但能像亞當計畫那樣,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起工作實則十分罕見。這個計畫反映了這些不同類型之間如何日益匯聚,將編舞家、表演者、導演、音樂家與視覺藝術家統合在一起──這並不令人感到驚訝,因為林人中本人在轉向視覺藝術空間的創作形式前就是從劇場起步的。透過這種方式,亞當計畫讓新的交流形式和論述生產變得可能,這是個令人興奮的見證。
此刻,在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之際,亞當計畫同步慶祝創辦五周年。我們當然希望,它會有更多的周年紀念。而且,正如「亞當」是第一個人類,且讓我們期盼亞當計畫在當代表演場域裡預示著全新一代的到來。
──
譚鴻鈞(John Tain)
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研究總監。曾任美國蓋蒂研究所現代和當代館藏的策展人。近期策展計畫包括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的展覽「翻越」(2022)、亞洲藝術學院(2021–22)、「社群築織」展覽(2020),以及與達卡藝術高峰會及康乃爾大學比較現代性研究所合作的「區域及跨區域現代藝術史︰非洲、南亞及東南亞」(2019–20)計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NT$ 4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21世紀亞洲當代表演於跨文化及跨領域實踐的新視野讀本
「這本關於『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實踐與論述集結,無疑宣告了『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當下與未來,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連結世界的途徑。」──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
「儘管編舞家在展覽配置中工作或視覺藝術家在舞台上表演已比比皆是,但能像亞當計畫那樣,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起工作實則十分罕見。」──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 譚鴻鈞
「這一本收納各種不同認識、擅長於各種領域、敏感於生命歷程與跨國表現的閱讀,不是集結而成的宣言、也不是和諧與同質(integrated)的標誌;相反地,這本書本身就是世界歷史與當代物質網絡的化身(incarnations)與軌跡(trajectories)。」──藝評人 汪俊彥
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7年創辦,攜手旅法臺灣藝術家及策展人林人中共同構想、策劃及打造一個位於亞太地區的跨文化與跨領域藝術表演的研究及交流平台。有別於其他類同網絡與著重在節目交易的藝術市場集會,亞當計畫強調「藝術家主領」的觀念與實踐,邀請藝術家從創意發想、研究發展到作品生產的生態鏈來擾動機構與藝術家社群間的關係與對話,並孵育、陪伴他們的創作研究與合創過程。
本書奠基在「亞當計畫」於2017至2021年間,呈現亞太及各地藝術家透過表演作為媒介、型態與方法所進行的交流、研究與實踐上,試圖在當代表演的全球在地語境裡提出或提問一種「仍處於過程中」的知識生產。它記錄了這個計畫平台的生成與運動軌跡,更並進一步延展與地緣政治、社群與社會參與、跨文化研究及跨域藝術等相關問題意識的交往。
亞當計畫的起心動念為要搭建一個開放且異質性的基礎設置,並藉由藝術家的研究與實踐,去尋找去中心且非二元對立式的當代表演文化論述。這本將工作現場的實況、幕後及反響轉化為意義生產的讀本,也回應了新冠疫情對社會及藝術生態系統造成的衝擊與改變。2022年,隨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亞當計畫以此書繼續提問,在亞洲與全球當代藝術裡擾動那不穩定的網絡與身體。
作者簡介:
主編:林人中
作者:Freda Fiala、Nicole Haitzinger、Rosemary Hinde、Danielle Khleang、Helly Minarti、Nanako Nakajima、Jessica Olivieri、Cristina Sanchez-Kozyreva、Anador Walsh、王柏偉、江政樺、李宗興、周伶芝、邱誌勇、唐瑄、陳成婷、陳佾均、張懿文、黃鼎云、程昕、鄭得恩、韓雪梅(依姓氏字母與筆劃順序排列)
譯者簡介:
(依姓氏筆劃排列)
中文翻譯:余岱融、陳盈瑛
英文翻譯:李信瑩、高思哲、馬思揚、張依諾、羅雪柔
名人推薦:
揭開亞當What’s in a Name/譚鴻鈞
不同於視覺藝術,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經常是種更為轉瞬即逝的存有。繪畫或雕塑在完成後通常就持久穩定地存在,而戲劇、舞蹈或音樂作品則藉由表演當下於一段特定時間在場。演出一旦結束,作品持續存在的地方,變成了觀眾和參與者的腦海。
然而,有點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隨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攜手藝術家暨策展人林人中創辦的「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DAM,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某些具持久性的東西似乎已然確立與扎根。亞當計畫作為年度活動,在廣大藝術社群中深具知名度。儘管它致力於轉瞬即逝的藝術,在歷經了連續五屆的舉辦,它已成功培養出一個由亞太區域及其他國際藝術家與節目策劃人組成的跨域網絡。這相當不簡單,因為此計畫在2017年創辦的時候,該領域已經有很多自1990年代以來起家的節慶活動、專業集會、文化產業市集和其他形式的聚會,皆鼓勵了亞洲各地表演藝術網絡的長成與發展,也促使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場景有著更緊密的往來合作。
如果亞當計畫證明了自己具有持續性的能耐與實力,而不僅是眾多交流活動之一,部分原因在於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機會,讓業界專業人士彼此交流連結,也讓藝術家們透過能持續相處的時間相互認識,並共同鑽研創意與正在進行中的作品。例如,在我親自體驗過的2018年那一屆,發生於亞當年會前的「藝術家實驗室」(Artist Lab),藝術家們透過數週的駐地活動相遇,一起創作、思考和生活。年會期間,駐地藝術家們會進行幾場成果發表,展示他們合作發展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有著驚人的新鮮感和創造性,特別當它們都是在短時間條件內產出的。這種對藝術家發展的重視也是支撐亞當計畫的動力,讓它即便在面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無法旅行移動的處境下依然能堅持不懈。如今亞當計畫已超越最初幾屆以參訪聚會為主的功能,而煉鑄成一個裨益藝術發展的平台,像是2021年的「集會」便重新設計為三場獨立且貫串全年的實體和線上交流。
對過程性和思想的重視,突顯出亞當計畫的獨特優勢之一,即它所論及的「當代表演」。也就是說,除了將亞洲聚集在一起的地理野心外,該活動還跨越學科及領域,透過共用但卻具有不同意義的「表演」詞彙在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之間游移。「表演」(performance)在2000年代逐漸自成一格,與它的前身──行為藝術不同。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自1960年代後期開始從視覺藝術中產生,部分是為偶發事件和其他類似行動的產物,並經常在非藝術的環境中呈現藝術家自己的身體;而「表演」則以經驗現場性為出發與基礎,展現劇場、舞蹈、音樂及其他藝術表演的共通性。然而,儘管編舞家在展覽配置中工作或視覺藝術家在舞台上表演已比比皆是,但能像亞當計畫那樣,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起工作實則十分罕見。這個計畫反映了這些不同類型之間如何日益匯聚,將編舞家、表演者、導演、音樂家與視覺藝術家統合在一起──這並不令人感到驚訝,因為林人中本人在轉向視覺藝術空間的創作形式前就是從劇場起步的。透過這種方式,亞當計畫讓新的交流形式和論述生產變得可能,這是個令人興奮的見證。
此刻,在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之際,亞當計畫同步慶祝創辦五周年。我們當然希望,它會有更多的周年紀念。而且,正如「亞當」是第一個人類,且讓我們期盼亞當計畫在當代表演場域裡預示著全新一代的到來。
──
譚鴻鈞(John Tain)
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研究總監。曾任美國蓋蒂研究所現代和當代館藏的策展人。近期策展計畫包括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的展覽「翻越」(2022)、亞洲藝術學院(2021–22)、「社群築織」展覽(2020),以及與達卡藝術高峰會及康乃爾大學比較現代性研究所合作的「區域及跨區域現代藝術史︰非洲、南亞及東南亞」(2019–20)計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