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摯推薦
吳靜吉 創造力大師
吳思華 前教育部長
蕭瑞麟 不用數字的研究
柔韌的創新者,運用設計的巧思跨越制約,轉化制度阻力的方向與性質,成為創新的助力。
設計是創新呈現風貌的關鍵,過去討論創新設計著重於其功能與形式,本書提出第三個重要面向─創新物件內還內蘊看不見的「計謀」,是為設計中的設計。
相對於自不量力的去「衝撞」制度、或是自廢武功去「臣服」制度的「剛硬創新」,柔韌創新代表創新對制度的回應性質是溫柔的,創新者運用以柔克剛的設計,巧妙地跳脫「臣服」與「衝撞」兩個極端。這樣的設計是溫柔而堅定的,講究的是一點一滴、積少成多的產出效果,最終能化解制度的箝制,將創新順利地帶入組織、社會與國家。柔韌創新的目的是讓創新者能在面對制度壓力時,不須犧牲成為烈士而仍可實現創新的願景。
作者簡介:
陳蕙芬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暨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教授,台大中文系學士與政大新聞所碩士,2010年取得政大科技管理所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大學任教,展開學術生涯。由於有十二餘年高科技與創意產業實務經驗,她偏好深入實務脈絡的質性研究途徑,以創新理論為視角,進入文創、文教與教育場域觀察真實現象,致力於產出有影響力的作品。
研究興趣包括教育創新、制度與創新、文創產業創新等。學術論文發表於中山管理評論、管理學報、組織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學報、圖書資訊學刊、資訊管理學報、新聞學研究等,著有:《流轉的傳統:節慶創新之道》、《師徒關係與社會創新的在地實踐:賴青松與黃聲遠》、《創意來敲門!打造你選才的老房子》等專書。
她於國際研討會與期刊發表之論文,多次獲得認可與獎項,包括國際科管年會(IEEE ICMIT)與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等。她也參與多項經濟部與教育部的計畫,如想像力與地方營造主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誠摯推薦
吳靜吉 創造力大師
吳思華 前教育部長
蕭瑞麟 不用數字的研究
名人推薦:誠摯推薦
吳靜吉 創造力大師
吳思華 前教育部長
蕭瑞麟 不用數字的研究
章節試閱
Chapter05
清圳華南—有機的社區學校體系
「上蒼啊!我們向祢獻上這微薄的祭品,表達我們的悔改與回心轉意。許諾就在今日,我們許諾和這大地與其上所有的生靈重拾合作的契機,我們許諾要讓自然湧現生機,我們許諾要讓我們的孩子可以繼續享用祢所給我們豐富的天地。」—時任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國小校長 陳清圳 《謝天》祝禱文
教育部於2016年發布9月13日預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草案,隔年1月9日發布「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也為小校開啟危機意識,小校們無不祈禱、希望自己不要「雀屏中選」。小校裁併來自這所學校「生病」嗎?讓我們先對於有機率成為小校裁併名單者,理解一下有哪些特色。依照字面上「小校」及「裁併」兩塊來說明:小校,規模小、文化刺激小,不利於學生群性發展。裁併,急需裁預算、併人力,在人力及物力資源上已明顯有經營負擔者。
換句話說,當時的華南國小在教育當局的眼裡,小校裁併不僅能緩解該校的經營負擔,也可能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及增加文化刺激,其群體適應性亦能順利提高。這樣的政策按理來說應是美事一樁,但有另一派專業人士,例如當時的雲林縣縣長祕書陳振淦先生,認為偏遠學校不宜輕廢。若廢除衍生出意想不到的後遺症之外,他們也認為偏鄉學校的存廢不應該被都市的主流價值決定,而是要找出自己的亮點。
要分析面臨廢校命運的小校其可能要面對的制度阻力為何,最快的方式,即是要從深入理解一所正在面臨這般命運的小校開始。因此本章會先介紹個案場域,從充份地了解「華南國小」開始,誠如要化解制度力,就必須要深入解制度力,以及它是以何種樣貌「現形」,影響創新的推行。我們會透過陳清圳校長的視角,來認識華南國小面臨的制度阻力。第二節則會介紹改變華南國小併校命運的推手,陳校長如何安排策略以回應制度阻力。最後再來分析陳校長的柔韌思維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制度阻力:深入廢校找病因
華南國小是一所很典型的偏遠學校,地處海拔300多公尺,交通非常不便利。你我可能很難想像其偏遠與不便的程度,我們試著以同樣位於古坑鄉的著名景點「劍湖山世界」為地理參考點,由本島各地去此名氣甚高的遊樂園都不太方便,若以北部為起點,開車至少要三個小時,更別說是比起遊樂園尚多四公里遠,且位於崎嶇山間、完全沒有公車往返的華南國小。當時最近的公車站為華南路口,距離華南國小近兩公里,僅一班公車往來華南路口與火車站,一天只有七班車。這項吃虧的地理問題,也引起接下來我們要談的第一個制度阻力。
(一) 阻絕力:凋零的社區機能
交通路線造成阻絕力。當基本的社區機能,包括健康管理維護、交通活絡狀況等,都因為「缺乏」或「沒有完善規劃」而成為社區發展的限制,其造成的影響就不再只停留在社區機能的缺失,進一步很可能會影響到社區民眾接受外界教育資源的豐沛程度,最後影響區域孩子的受教權利也是可想而知。
初來乍到華南國小,就令陳校長很有感的這項阻力,學生們可以說是熟悉,卻也不熟悉。學生可能熟悉交通不便利的事實,卻不清楚交通不便帶給學校、乃至自己居住的社區什麼後續的影響。有一次,陳校長陪著六年級的學生們在校門口掃地,正巧看到一位爺爺和一條狗蹣跚而過。學生問陳校長為什麼那個爺爺每天都要往山下走,陳校長便以此為契機,順勢拋給孩子第一份作業:打聽關於爺爺的消息。
第二天,學生興奮地跑來找陳校長,跟校長說有關爺爺的訊息,又告訴校長他們是如何打聽到情報。陳校長趁勝追擊,以「校長剛來到華南,希望能更了解社區」為由,請學生和老師一起研究社區的年長者。調查的結果讓他們十分驚訝:由於食材採買不便,只能煮一餐當三餐吃。沒有自來水,只能用長青苔的山泉水。沒有交通工具,生病時只能忍耐、走一個多小時的路到最近的公車站,或是等到鄰居也生病,再一起叫車去醫院。學生替老人們感到不平,很希望能幫助他們改善糟糕的生活環境。第一次,學生的學習與社區產生連結,而這次的情報打探任務,最終進行到學生寫信、爭取到與縣政府祕書代表面談的機會,並且將半個月以來的訪談記錄整理成簡報檔,以具體地呈現真實的社區狀況作結。
陳校長看著孩子們的「專題成果」,第一個想法是:希望從自己能做的開始幫助這個社區改變,無奈事情並不如人意,碰壁好一陣子。首先,陳校長聯絡民營公車,希望能稍微調整既有的路線,讓一班公車能繞進華南社區,就能讓老人家少走一些路。但公車管理單位毫不猶豫地拒絕這個請求。其次,他心想直接溝通不成,來拜託民意代表總該會有進展,故以「轉個彎,華南老人幸福又平安」為口號,希望由民意代表與民營公車打開溝通大門。透過民意代表提出訴求,民營公車的態度雖然軟化,但經過單位主管和司機會勘行駛路線後,仍以路況不易行駛為理由,不考慮調整公車路線。
從察覺到「交通」這個硬傷型阻力,陳校長一路持續地想方設法解決,這一連串吃到的閉門羹可不少。雖然令陳校長感到灰心不已,但毫無疑問地,因為生活機能的不便,華南社區已然面臨到很嚴重社區老化問題。而且這個阻力一天不化解,連基礎生活的需求都成問題,更遑論突破小校裁併困境及改善學生學習品質。
(二) 制約力:三個環環相扣的難處
課程結構造成制約力。小校的格局往往註定被裁併的命運,這屬於結構性問題。政府雖然有心推動改革,但常是一道行政命令下來,想方法解決問題的還是學校自身。陳校長在華南還沒待幾個月,就收到縣政府的通知:針對一百人以下的小校,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如果改革不成,就直接併校。就算有心改革,一些綁手綁腳的困難事實仍然擺在眼前。縣政府的想法不無道理,但回到實務層面上,偏鄉小校要進行課程改革有其難處,最顯著的難處可分為三點。
難處一,經費的不足。根據法規《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三條規定:「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合計應不低於該年度預算籌編時之前三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平均值之百分之二十三。」每間國小皆像有「最低收入」一般,雖然不會真的口袋見底,但由於各地區歲入的差異懸殊,加上部分縣市歲入負成長,即便有最低保障預算額,依照華南國小的狀況,還是有可能落入連教師人事費都無法負擔的窘境。此外,教育經費的支出分配也讓人憂心,人事費、退撫金、業務費及設備費四大項中,人事費與退撫金占教育經費不少的比例,要用剩下的部分支持學校運作與維護設備就頗為困難,遑論投資課程的創新。
難處二,人力資源的短缺。學生數很少的小校,師資人力的需求應該也少,這點人力都沒有嗎?很遺憾答案是肯定的。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並非單一,而是環環相扣的複雜過程所累積。我們可以將原因大致分為三點,了解狀況是如何惡化的。首先,有教學經驗、持有教師證的人員,至偏鄉服務的意願就已是偏低的。學校經常數次招師,頻頻放寬標準,從「須有教師證」,退而求其次到「須有該甄選科目教育職前證明」,再退一步到「須大學相關科系或大學畢業」,仍不見得能招募到足夠的人數。
其次,由於人員嚴重不足,老師常兼繁重的行政工作。編制完整的學校行政組織包含教務、學務、總務、輔導處,共需4位主任與12位組長的人力,但小校常只有教導、總務主任和教學、訓導組長等4人,中間人力相差12人,行政工作卻沒有相對減少,老師負擔可想而知。
最後,教學者的專業度仍在「成長中」的居多。在前述人員不足,工作又繁重的情況下,當時華南國小的師資群有「非正職、年輕及資淺者相對較多」的特色。根據當時(陳校長進入華南國小前一學年度,即104學年度)教育部各級教育人員統計概況分析指出,偏遠地區國中小老師合計18,263人,其中教學年資未滿5年者占29%,長期代理老師比率為18%,年齡未滿30歲之老師比率為13%,將這些數據分別與非偏遠地區學校的同項目做比較,分別高出約11個、6個及5個百分點,顯示偏遠地區老師屬於非正職、年輕及資淺者相對較多。綜合以上三個原因,加以原因之間的環環相扣,交互累積、惡化,華南國小便成為到職的師資人力「一年一輪」的轉運站,且習以為常。不僅行政事務交接頻繁,更不利於老師與學生培養感情,不論於公於私,都是沉重的負擔。
難處三,師資品質的提升也是困難重重。承接上述難處二,那些剛來到學校、低年資,或甚至本身僅是代理身分的老師們,教學專業本來就尚待磨練,卻得面對偏鄉交通不方便、進修資源不易取得的「類隔離」狀態。再者,偏鄉學生不同於師資培育體制普遍假設的典型範本,常使得這些資淺的老師們就算招式用盡,仍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其實不難理解,試想,如何要一個連製作白吐司的基本功仍不穩固的烘焙師,直接跳級完成進階版的三色吐司製作呢?三色吐司相較於白吐司,在整形和發酵上需注意得更多,功夫得要更深,如同教師需要更有經驗才能應對這樣非典型的孩子。同理,偏鄉學生的學習比起都市的孩子,更是依賴教師專業的洞察力,但資淺的教師們卻很難做到。對偏鄉的孩子而言,那些「非典型」阻礙學習的原因往往才是關鍵。他們學不會的原因與都市小孩的原因不同,不想學的原因也常常另需深究。
回顧上述三個難處,在未能導入相應的「資源」與「支援」前,就抱有過高的期待,當然只能落入惡性循環2。延伸的結果就是,老師行政繁忙,備課時間被壓縮,又受人力資源不穩定影響,學校凝聚力弱,缺乏認同感。因此老師普遍無深耕意願,縱使滿懷熱誠,也有心無力,讓使命感逐漸被現實消磨。最終在欠缺教學熱誠的狀況下,連基本的教學品質也堪憂,這都是我們不樂見的。
(三) 慣性力:家庭即是人生的第一個逆境
文化認知累積慣性力。如果在人生起點就沒有「變好」或「進步」的可能性,再正向思考的孩子可能也難免失去希望。偏鄉孩子有相當高的比例需要面對「早期逆境經驗」有關,背後原因包括父母在外地工作、隔代教養、缺乏照料,或是經濟弱勢、學習上的挫折等。為生活,孩子們在放學後可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做家事。為協助維持家計,讀書、寫作業的順位不再優先,協助家裡賺錢可能更是重要。再加上家中常無人能督促、協助解決學習瓶頸的家庭類型居多,學生只能將問題帶回學校請老師幫忙,或是乾脆不解決。社會與家庭無法給學生支持,教的責任全都落到老師的身上,與教學直接相關的問題可分為兩大點:
第一,學生讀不懂課本。課本內容因為多取自都市內的文化情境,不易讓偏鄉孩童理解,加劇學習上的困境。以生活經驗來說,華南的學生與都市小學的學生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以三年級數學課的圖表為例,臺北學生熟悉的「捷運時間表」、「高鐵價目表」,對於偏鄉學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用語,要利用這些元素來「幫助」學生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可謂不切實際。
第二,學生有意請求幫助的,不一定是課業。學生家庭所衍伸的問題常會被帶到學校來,陳校長常須肩負起輔導的任務。一方面是學生遇到的困難很可能直接影響到他的學業表現,一方面是學校是學生少數可以求助的對象,於情於理,總希望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學生協助,也意味著在學校的工作負擔將更加沉重。
你可能很難想學生需要幫助的「不一定是課業」是什麼意思,陳校長曾舉過例子:有些孩子家庭破碎,爸爸喝酒,就放任孩子在外遊蕩,甚至有沒有在家裡都毫不在意。又或者,學生隔天來上課,身上就多好幾道瘀傷,一問之下才知道受到父母親吵架波及,並請求陳校長幫幫他們家。孩子求助管道有限,但是師長的精神與能力也有限。
學校的改革還未有眉目,陳校長就處於一個可能隨時會有一個家庭聯絡他「出事」的高壓力環境,也讓他備感不能再拖,必定要趕緊將問題彙整,找到化解問題的施力點。上述失能、失格與失望,各種阻力盤根錯節,也讓我們的觀察視角,從教學或學習現場,拓展到學校所在的社區。
Chapter05
清圳華南—有機的社區學校體系
「上蒼啊!我們向祢獻上這微薄的祭品,表達我們的悔改與回心轉意。許諾就在今日,我們許諾和這大地與其上所有的生靈重拾合作的契機,我們許諾要讓自然湧現生機,我們許諾要讓我們的孩子可以繼續享用祢所給我們豐富的天地。」—時任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國小校長 陳清圳 《謝天》祝禱文
教育部於2016年發布9月13日預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草案,隔年1月9日發布「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也為小校開啟危機意識,小校們無不祈禱、希望自己不要「雀屏中選」。小校...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在英雄之旅中柔韌設計的教育創新者
吳靜吉
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學生從小就被鼓勵追逐成功,而且需要努力、不怕失敗。師長通常都會引用愛迪生(1847~1931)的下列三句名言:
「追求成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永遠再多試一下。」
「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我沒有失敗,只不過發現一萬種不可行的方式。」
這些名言的背後其實都累積了愛迪生個人和他的發明實驗室,以追逐成功為目標的靈感激發、創意發想、創新實踐和創業成功,都需要不斷嘗試堅持、不怕失敗,和實驗各種方法的努力。就以他發明電燈,從觀念發想到執行成功,以及影響人類生活、生產和文明為例,他一直需要面對環境的挑戰,破除和跨越「制度」(institution)的阻力。其實所有創新、改革和進步都會面臨制度的阻力,在教育創新方面特別如此。
所謂制度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制度。30多年來,不少組織行為學者,都在詮釋哪些外在環境的制度影響了組織和組織內的個人之創意、創新和創業的過程及其結果。
制度的阻力可以分為三類,以教育創新為例,在「法律規則」(regulations)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學校是否鼓勵、支持、協助,甚至贊助創新的計畫,失敗後會不會提供修改補正的機會:在「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norm)方面,教育工作人員,包括校長、行政人員和教師的創意創新觀念,是否被認為在教育事業中重要的機制;家長、各級政府、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同事和整個社會,是否肯定創意發想和創新實踐;在「文化認知」(cognition)方面,個人包括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都知道如何合法保護創新計畫,也知道如何有效管理風險,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必要的資訊,而且知道如何找到對的人溝通自己的觀念。
2001年,現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Andrew B. Hargadon和佛羅里達大學Yellowlees Douglas兩位教授共同發表一篇廣被引用的論文“When Innovations Meet Institutions: Edison and the Design of the Electric Light”(當創新遇上制度:愛迪生及其電燈的設計)之後,學術界終於比較清楚地理解愛迪生的努力不只是創造發明和面對實驗的失敗,而且必須面對制度的打壓,並且有效地過關斬將。愛迪生設計的照明系統不僅照明了Hargadon管理的學術發展,也同時照明了陳蕙芬教授研究臺灣的教育創新。
在Hargadon和Douglas的論文裡,他們鉅細靡遺地追溯愛迪生設計電燈過程中遇見層層制度的阻力,以及如何隨機應變的策略。
陳蕙芬教授認為愛迪生:「是一位懂得以剛柔並濟的方式來推動創新的謀略家。」陳蕙芬臺大植病系轉中文系,在政大唸新聞系碩士班,主攻公關,並且取得科管博士。她發明了一些語言來形容,任何人從事創新,都需要接受的挑戰:「軟磨硬抗,指以和緩的策略慢慢磨耗,以堅定的立場來反抗,但絕不考慮向對手服從。這個『對手』即是制度,從下定決心要推動創新的那刻起,服從對手的選項就不復存在。創新者的首要工作,是趕緊了解『制度力』的強度。」
擁有中文系背景的陳蕙芬教授運用六個成語歸納愛迪生面對制度的阻力時,如何採取柔韌的策略,因而成功地完成障礙賽跑,這六個柔韌設計分別是:①登高一呼;②笑裡藏刀;③無中生有;④偷天換日;⑤安其所習;⑥魚水相幫。
這本書「描述」「分析」「詮釋」五個臺灣教育創新個案。這五個教育家「創新遇上制度」時,如何「柔韌設計」終於成就了他們作為教育創新的典範。這五位教育創新者分別是:
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溫美玉
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方新舟
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
花蓮高工美術教師黃兆伸
東華大學教授兼五味屋推手顧瑜君老師
這五位教育創新者所面對的政府制定的法規系統(Regulations)、社會的規範(Norm)、文化的認知(Cognition)等三大制度阻力,我們大概都心有所感。但每一個人面對的具體阻力卻不完全相同,這些異同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家長和未來的教師理解體認。然而這五位教育家所運用的柔韌設計則又各有特色,這些策略也可以提供各行各業和大眾舉一反三。
陳蕙芬教授在形容這些策略時所運用的語言和形容愛迪生的謀略有所不同,愛迪生比較偏重商業,而這五位教師則比較偏重人文。
對我來說,這五位教育創新者從自己的求學到教育別人,不斷成長的歷程中適時呼應生命的召喚,踏上神話學家Joseph Campbell的英雄之旅,他們都是Campbell稱呼的英雄—Campbell認為英雄是那些把生命奉獻給比自己還要大的事物的人(A hero is someone who has given his or her life to something bigger than oneself)。他們懂得正向思考、利己利他、開放經驗、多元學習、彈性思考、典範轉移、創意連結、跨域合作、知識交換、連結網路、溝通說服,他們更厲害的是沉得住氣,善用機會教育。
他們也都是教育部108課綱所倡導的自主學習者和終身學習者,讀完了這本著作,我不禁期待自己拜他們為師。
推薦序二
教育創新源自同理包容
吳思華
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教育部長
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跨世代工程,透過教育,人類的歷史文化與長期累積的經驗知識才得以傳承演化、社會階級得以流動,新世代才能開創更美好的未來生活。因此,辦好基礎國民教育已成為全球的普世價值,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更將其列為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各國政府的施政重點。
教育的重要性為世人肯認,在數位科技快速發展、社會價值體系與運作邏輯重新建構的新時代,持續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工具原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基層教育夥伴常常覺得,制度環境與學童家長對於教育創新的作為都不太友善。
細究教育創新的困境,關鍵在於各個族群雖然都認同教育的重要性,但決策判斷的基礎邏輯並不相同。承擔整體教育政策責任的行政單位,面對全國家長,必須依法施政、提供均一優質的教學給所有受教者,才符合民主施政的要求,公平性是首要考量。許多可能會帶來局部優勢的創新,雖有明顯成效,卻往往受限於既有法規,反而有較多的顧慮而無法突破。
學童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同樣關心,但受限於自身的成長歷程與人生經驗,對於教育事務的判斷標準往往是「過去式」邏輯,常希望孩子遵循自己的軌跡學習,卻忽略了世界正在快速改變。對於許多剛剛浮現的創新教案教法不一定能夠立刻接受,常會以主觀的意見加以批評或阻擋。
因此,教育領域常出現一個特別的情況,大家都承認教育很重要,對目前的教育改革都有很多期待,但是如何發展與改變卻不易達成共識。由於吃力不討好,各項教育變革與教育創新在實務中都很難開展。如何幫助那群在國教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突破創新的困境、願意持續創新,是教育現場的重要挑戰。
本書作者陳蕙芬教授提出「柔韌設計」的概念,對於教育創新的夥伴們可以有很好的啟發。作者認為創新者要運用以柔克剛的設計,面對鋼鐵般冷酷的制度,巧妙地跳脫臣服與衝撞兩個極端。同時, 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落實創新設計,一點一滴、積少成多,最終能化解制度的牽制,將創新順利地帶入組織、社會與國家。她在書中透過實務案例的解析,具體說明「柔韌設計」的原則與作法,不僅在理念上有很多突破,也給有意於創新的現場教育夥伴們最清晰地指導,值得大家仔細閱讀與學習。
社會學大師馬克思.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現代官僚組織,可以達到最大的工作效率並朝向理性發展,但理性化最終會將人帶入冰冷冷的「鐵籠」。這個描述真實貼切、普遍存在,並非針對教育領域。從事教育創新時,如何理解「制度」的本質,接受它的理性、善用它的效率,反而是創新的成功關鍵。
「柔韌設計」幫助吾人從更寬廣的視角,同理創新過程中所有利益關係人的考量,尋找適當的設計模式、突破創新困局,充滿正向的能量。其實,當我們願意用溫暖的心接納對教育同樣充滿責任感的制度和家長時,所有的創新都將有機會產生數十百倍的動能,讓更多學子受益,這可能才是「柔韌設計」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推薦序三
柔韌的力學原理
蕭瑞麟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專任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創新往往不如想像中浪漫。群策群力,了解顧客需求,構思出新產品,開發出來以後便成為爆款。這是多數人對創新的浪漫想像。然而,企業在推展創新的過程中,往往忽略機構的角色。機構是一種制度,是行業的規範,是社會中的文化習俗,是民眾長久以來的認知。制度往往看似合理,卻常常沒有道理。雖然制度可以穩定組織的運作,但是也可能阻礙創新的發生。不合時宜的規範、地區性的禁忌習俗、僵化古板的認知,都會讓創新出師未捷身先死。
面對機構的制約,如果臣服的話則創新將受到壓抑;如果反抗則又容易被消滅;若陽奉陰違則更易受到反撲。此時,蕙芬老師所提倡的「柔韌設計」便顯得特別重要。「柔」講究的是溫和的回應,圓融的化解制度的壓力;「韌」則是溫柔中帶有堅定,隱含除舊佈新的堅持,是面對不合理制度的寧靜革命。雖然創新的方法可以隨機應變,但是變革的初心卻始終不會改變。這便是柔韌的精神。這本書由教育的場域來探索柔韌設計的觀念與做法,特別令人感動。這是蕙芬老師歷經數載的研究成果,也是她融合教育以及創新管理的代表作。這本書有三個特色,是教育者、經理人以及各領域讀者都絕不能錯過的。
一、設計中還有設計:教育的設計之中隱含的是回應制約的謀略設計。這本書收錄了五個精彩案例,表面上介紹的是在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任教的溫美玉、創辦均一教育平台的方新舟、主持華南國小的陳清圳、花蓮高工的黃兆伸以及五味屋的顧瑜君等老師的教學設計。他們由各種教具的設計中去展現教學創意。但更有趣的是,這些教學設計中還隱含著不為人知的柔韌設計。原來,每位老師都在面對自身所處的機構中,找出了回應制約的方式。教學中帶入創意的設計已經不容易,在重重的制約下卻能夠想出突圍之法,在教學設計中嵌入策略思維,以柔韌的方式轉化制度上的阻力,成為教學的助力。這樣層層的剖析,如偵探小說般的離奇,令人閱讀起來津津有味。
二、曖曖內含光的柔韌策略:回應不合理制度最好的方式,便是優雅地面對制約。在這五個案例中,詳細分析每個老師所構思出來的創意作為。例如:溫老師建立「備課Party」,以「有備五喚」的設計來回應國小老師在教學備課上的制約。方創辦人創立均一來補強數學教育,發展出「藉利使力」的設計,化解分數至上的誤導價值觀。陳老師在偏鄉的教學,以醫療融入在地深耕,創出「醫呼百諾」的設計,改善學生在家庭以及社區的逆境。技職學校中,黃老師面對美學教育被排擠的困境,發展出「借光投影」的策略。在考試當道的教育體制下,黃老師使美術課融入主流的學程,避免美學教育被邊緣化,也讓美學教育留下了希望的種子。顧老師為了翻轉鄉村教育,以做中學的理念經營五味屋,運用有限的資源去實踐「二手雜會」(二手的貨品,辦雜貨店,讓同學由生活中學習)。這些精彩的策略在蕙芬老師生動的文筆下柔韌呈現。這不僅讓我們學習到創意的教學模式,更令人體會到寧靜教改的力量。
三、柔韌的力學原理:找到槓桿點,便可化解制度的頑強束縛。蕙芬老師用深入淺出的力學原理來說明深奧的觀念,這使得柔韌設計的理論變得格外親切。原來,面對一個複雜的教育體系,糾結的社會系統,貿然地提出創新方案,一不慎就會引發更多的問題,而陷入惡性循環中。這時候,柔韌設計給我們一項重要的啟發:要了解問題的脈絡,才能找到槓桿解。這也就是以關鍵資源去激發最大的效果。例如:過去水手於航海時經常發生敗血症,儘管運用很複雜的醫療方式,也很難令病患起死回生。然而,一旦理解其中的病理,解決方案卻是很簡單:服用維生素C。柔韌設計就是找到那個支點,讓解決方案產生槓桿效應。這需要透過巧妙的謀略使創新變裝,披著狼皮的羊最後還是可以帶著狼群改邪歸正,也能使羊群終究能安居樂業。
身處在改革亂象的時代,這本專書帶給我們深刻的創新啟發。對未來有志推動教育改革的讀者,千萬不能錯過。這些案例可以啟發更多的柔韌創新,帶入教育改革中,避免在不合理制度之下,不斷地推動看似合理的創新。企業主管也千萬不要錯過案例中的精彩故事,在組織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制度,隱形的制約使得創新胎死腹中。運用柔韌設計的原則,便可克服不合理的法規,轉變不合宜的消費習慣,化解頑固認知的排斥。
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深入的研究配合流暢的文筆,加上理論的深入淺出,令人閱讀起來格外輕鬆。生動的案例更使人一再玩味。我們將理解,面對阻力的時候,創新者切勿急於放棄;被制約束縛的時候,也不要過於躁進。柔韌設計或許可以帶領我們在山窮水盡之處,找到柳暗花明的雲起之時。
推薦序一 在英雄之旅中柔韌設計的教育創新者
吳靜吉
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學生從小就被鼓勵追逐成功,而且需要努力、不怕失敗。師長通常都會引用愛迪生(1847~1931)的下列三句名言:
「追求成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永遠再多試一下。」
「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我沒有失敗,只不過發現一萬種不可行的方式。」
這些名言的背後其實都累積了愛迪生個人和他的發明實驗室,以追逐成功為目標的靈感激發、創意發想、創新實踐和創業成功,都需要不斷嘗試堅持、不怕失敗,和實驗各種方法的努力。就以...
作者序
自序 制約下的柔韌前行
陳蕙芬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暨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教授
一兩年前一場親友聚會上,一名家有國三學生的親戚跟我表達她身為家長的憂慮,她的女兒唸私立中學,學校已經將教學進度超前一學期,到高一的學習進度,家長們也要超前部署,而她煩惱著如何選購可配合108課綱的參考書與評量。身處高教圈,又是國小師資培育學校的老師,我的周遭被日新月異的「教育創新」包圍,大家關心科技進展帶來的教育創新,討論的核心是如何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但是回到日常生活圈,卻深刻感受到萬變中的「不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士為四民之首」等文化傳統中的元素,深刻地印記在每個成為「家長」的成人,它們從未消失、一直潛伏著,直到人們成為家長、孩子在學校求學的那段期間被喚醒,繼而成為控制人們的思考與行動的圭臬。
文化傳統並非不好,如同人為制定的各種法律規則、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它們是歷史的積累、知識與智慧的結晶,提供我們日常生活舉措的規準。舉例而言,節慶承載了文化元素,有許多儀式代代相傳到後代,年節的闔家團聚洗滌一年心理的疲累、灌注重新出發的活力。法律規則讓人們的互動有所依循,不致踰矩;社會規範日常生活有節,我們無須耗費心力、重新思考每一次的活動與場合,應該怎麼穿、怎麼做、甚至怎麼想,如喜宴代表歡慶、葬禮需要莊重、上班服裝自有潛規則等。簡言之,它們共同定義了什麼是社會上的「正常」,然而,也使得許多「想要不一樣」的現象,成為「不正常」、「異端」甚至「邪說」,進而引來大眾冷眼的側目與無情的打擊。
上述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情形,可以化約為「創新」遇上「制度」的理論議題,一方面「創新」可以存在各種形式與內涵,像是新觀念、新商品與新服務,也可以是教師共備社群、線上學習平台、嶄新理念的鄉村教育等;另一方面「制度」包括法規、規範與文化三個主軸,制度透過對行動者發揮三種影響力,進而打壓對創新的採納。創新,可以創造改變、解決問題與產生價值,是現代人殷切盼望的結果,創新者如何「躲過」制度的打壓,從而能存活進而茁壯?創新者運用哪些「設計」來回應制度的力量?什麼情況下「阻力」(阻止前進)能夠成為「助力」(協助前進)?正是本書想要討論的核心議題。
本書架構參照學術作品邏輯,分為八章,另有一章研究方法列為附錄,力求以科普化文字撰寫。第一章比照學術論文的「緒論」,闡明創新與制度各是什麼,以論證的方式帶出創新與制度可能形成的對峙情形,以及運用愛迪生的電力照明系統案例,說明創新對制度策略性回應的重要性。第二章比照學術論文的「文獻探討」,解析制度力的內涵(法規、規範與文化),進一步說明創新對上制度的三種策略性回應,以及本書的核心概念「柔韌設計」,它是計中計,指物件設計中的計謀。第三章到第七章則是五個教育創新的個案,比照學術論文的「研究發現」,由國小老師、線上平台、國中小校長、高職老師到鄉村教育,每個案內分別闡述制度阻力、創新設計與策略回應。第八章比照學術論文的「討論與結論」,針對五個案所得出的發現—「柔創新」、「制度阻力」與「計中計」,分別與理論對話,補充柔韌設計的內涵,最後也提出對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實務上的啟示。附錄記載了本書選擇五個案的原因,以及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提供後續有興趣研究者參考。希望本書能提供一個思考的起點,讓我們能省思到自身思考與行動,是籠罩在許多無形力量的制約之下,想要謀求突破,得先察覺到自己所在的框架。
本書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蕭瑞麟教授。我自2010年取得博士學位至今(2022年)已將近十二年,從剛畢業我們嚷嚷著要盡快出書,也不知規劃大綱到第幾版,到後來每次跟老師碰面時,老師必問的話題與進度,蕭老師用輕鬆不帶壓力的口吻、卻時時刻刻鎖定標的的言談內容,易言之,他以非常「柔韌」的手法,促使我在各種困難之中,仍能在初任高教人員的槍林彈雨中(教學、服務與研究的壓力)匍匐前進,而我也多少用了點「借力使力」的技巧,借老師之壓力轉化為自己之動力,督促自己勉力完成。
其次,最感謝的是本書五個個案的主角們,他們在教育現場兢兢業業,用生命轉化出教育創新的花朵,繽紛燦爛、持久芬芳,讓我得以在旁觀察記錄書寫,文字與圖像不足以描述他們在教育實務上的精彩,以及深刻豐滿的教育愛。他們的現象在研究的角度,能補充創新與制度文獻的能量,勾勒出柔韌設計的具體風貌,我深切期盼能傳播開來,對大多數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桎梏在制度力而不見得自知的人們,產生微妙的影響。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協助本書籌備的兩位助理,張庭瑋(師大教育系碩士,目前在匡衡智庫擔任儲備研究員)與王佳瀅(國北教大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目前就讀政大科智所博士班),他們都具有教育背景、研究專業、通暢的文筆、以及一顆纖細的心,體會借力使力的柔韌之道。我還要感謝五南出版社的張毓芬主編,她用無比的耐心等待與支持本書漫長的籌備。
接觸過健身的朋友們都知道,「阻力訓練」是重要的體能訓練途徑之一,透過自身肌肉對抗外加阻力的方式,來達到鍛鍊肌肉的效果。柔韌設計提醒我們在思路的鍛鍊上,也需要經歷某種「阻力訓練」,而能強健思路。用省思制度力的存在與影響(也可稱之為制約),來學習化阻力為助力的技巧,讓我們的思考更為柔軟與強韌,在我們創新奮進、遇到困難時,更能有一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恬適與自在。
自序 制約下的柔韌前行
陳蕙芬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暨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教授
一兩年前一場親友聚會上,一名家有國三學生的親戚跟我表達她身為家長的憂慮,她的女兒唸私立中學,學校已經將教學進度超前一學期,到高一的學習進度,家長們也要超前部署,而她煩惱著如何選購可配合108課綱的參考書與評量。身處高教圈,又是國小師資培育學校的老師,我的周遭被日新月異的「教育創新」包圍,大家關心科技進展帶來的教育創新,討論的核心是如何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但是回到日常生活圈,卻深刻感受到萬變中的「不變」—「萬般皆下品,...
目錄
推薦序
在英雄之旅中柔韌設計的教育創新者(吳靜吉)
教育創新源自同理包容(吳思華)
柔韌的力學原理(蕭瑞麟)
自序
制約下的柔韌前行(陳蕙芬)
Chapter 01 創新的年代,制度無所不在
When Innovations Meet Institutions
一、改革的聖杯
二、當制度打壓創新
三、制度:軟磨硬抗的對手
Chapter 02 柔創新,韌物件
Soft Innovation, Robust Objects
一、名為制度的操偶師
二、當小唉遇見大礙
三、計中計:設計中的計謀
Chapter 03 溫氏效應—五卡喚起的教學熱情
Wen’s Effect –Evoking Passion by Learning Cards
一、制度阻力:教學現場的束縛
二、創新設計:有備五喚的舞會
三、策略回應:溫氏效應背後的卡通人悟
Chapter 04 力求均一—藉「利」使力的線上學習
Aiming for Equity:Leveraging Incentives for Online Learning
一、制度阻力:強制力、制約力與盲從力
二、創新設計:技高異籌的有利設計
三、策略回應:藉利使力建立知識地圖
Chapter 05 清圳華南—有機的社區學校體系
Hua-Nan School:Designing Organic Community School System
一、制度阻力:深入廢校找病因
二、創新設計:醫呼百諾,重建學校體魄
三、策略回應:化勁卸力的三種診療法
Chapter 06 美感重生—體認美術的融入課程
Asthetics Reborn:Recognizing Art in Blending Classes
一、制度阻力:誰黑了技職生?
二、創新設計:在地素材的融入
三、策略回應:借光投射的表演舞台
Chapter 07 鄉村五味—生活即學習的鄉村教育
Tastes of Village:Learning as Living in Rural Education
一、制度阻力:鄉村教育的無助力、箝制力與限制力
二、創新設計:二手雜燴讓你「雜著會」
三、策略回應:以小搏大,養成人生慾力
Chapter 08 柔韌的洞見:從巨變革到柔創新
Insights from Robust:From Macro Change to Soft Innovation
一、柔創新的時代
二、務實的柔韌:人人都是溫柔革命家
三、展望:順勢而為的智慧
Appendix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一、研究場域與個案選擇理由
二、資料搜集
三、資料分析
推薦序
在英雄之旅中柔韌設計的教育創新者(吳靜吉)
教育創新源自同理包容(吳思華)
柔韌的力學原理(蕭瑞麟)
自序
制約下的柔韌前行(陳蕙芬)
Chapter 01 創新的年代,制度無所不在
When Innovations Meet Institutions
一、改革的聖杯
二、當制度打壓創新
三、制度:軟磨硬抗的對手
Chapter 02 柔創新,韌物件
Soft Innovation, Robust Objects
一、名為制度的操偶師
二、當小唉遇見大礙
三、計中計:設計中的計謀
Chapter 03 溫氏效應—五卡喚起的教學熱情
Wen’s Effect –Evoking Passion by Le...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