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社2012年《香港二十八總督》的再版,內容與第一版相同。作者張連興承史家紀傳之傳統,以香港自1843至1997年二十八任總督在任事蹟,織就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回歸之間一百五十餘年的香港近現代史。除記述和評價歷任總督在港作為,本書也介紹了港英治下各時期香港的內外部政治形勢、經濟環境、社會問題、民生狀況,對讀者了解香港今昔頗有助益。
作者簡介:
張連興,山東嘉祥人,1940年生。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同年加入人民日報社。先後在總編室、國內政治部、海外版、研究室工作,歷任編輯、主任編輯、高級編輯等。
作者序
序一
連錦添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香港當記者時,有時會遇到香港總督出行的車隊,有開道的,很威風。他的坐駕沒有車牌,以英國皇家徽章代替。在很多港督出現的場合,例如酒會、慶典、論壇等,記者被限在一根繩子外,群記乖乖在裡面佔位、拍照、錄音。
港督是高高在上的,有位港督的回憶錄寫道:「在這個英國直轄殖民地,總督的地位僅次於上帝。他每到一處地方,人人都要起立,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從他的意見—永遠都只能說『是,爵士』,『是,閣下』。」
我駐港時,港督是衛奕信。衛督不張揚,還算有紳士風度,見旁有記者,會轉過身來,或者趨前讓老記拍照,說上幾句,給媒體餵點料,港記紛紛狂記,一字不漏。港督嘛,本港的老大,一言一行都受關注,特別在香港回歸前的中英交鋒中,他是個要角。衛奕信還比較親民,不止一次有人看見他在街頭小攤前喝一種涼茶,那是用24味中藥熬煮出來的,奇苦無比。督爺日理萬機,也要清清火嘛。新年或聖誕節,內地駐港記者會收到他和夫人黎丹霞署名的賀年卡。
港督深居簡出,普羅大眾難以一見,但港人幾乎每天都要跟他們的名字打交道。今天「港督」已成歷史名詞,但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仍如影隨形。香港的街道、學校、醫院、文體康樂建築物、機構等,以英國人名字命名的,不下一千個。人們熟悉的例如羅便臣道、堅尼地城、軒尼詩道、德輔道、彌敦道、司徒拔道,走在樓宇間一抬頭,又見葛量洪醫院、柏立基學院、金文泰中學⋯⋯這些都是港督的名字。大量帶有殖民地色彩的名稱,回歸後沒有改變,體現了「一國兩制」的泱泱大度。其實在林林總總的命名中,有的人對香港有貢獻有建樹,如麥理浩治港十年多,期間成立廉政公署,推行「十年建屋」和「居者有其屋」計劃,為香港經濟騰飛打下一定基礎;有的則是侵略者,如在浙江沿海燒殺擄掠後乘坐炮艇抵港的第一任港督砵甸乍(璞鼎查)、1854年炮轟廣州城的寶靈⋯⋯人們最熟悉的地名莫如維港,其實維多利亞女皇在位期間,英國發動三次殘酷的侵華戰爭(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像大笪地這樣的地名,也包含着早期居港中國人的血淚。香港有的學校、道路,甚至以販賣鴉片的英國大班的姓名命名。今天人們習以為常地用它,很少人去深究命名的背景和褒貶意義了。
正如對殖民色彩的名稱無法一言以蔽之地評價,對歷任港督的功過是非也難以一概而論。
閱讀張連興先生的《香港二十八總督》,「督爺」的一張張面孔從字裡行間浮現出來。在香港,或許有人仍在感念某一位總督,或讚賞其所做的某一件事情,也一定有人回顧起殖民統治者的貪婪殘酷而憤憤然。港督這個歷史群體,不是一兩句話能形容的。他們在任的時間長短不一,出身經歷、個性作風、學識魄力、民望功過等都有所不同,其在任的時代背景和施政環境差異更大。不過也有共性,港督是代表英國統治香港的,一百五十多年,一任又一任,港督在維護殖民統治、為英國謀取政經利益上是相同的。英國通過刺刀、洋槍與大炮的野蠻征服,佔領了香港,多位港督是直接參與者。早期一些港督給人的印象主要是侵佔中國領土,如砵甸乍逼迫清廷簽訂條約,割佔香港島;戴維斯派軍隊入廣州城;寶靈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逼簽《天津條約》;夏喬士.羅便臣強租南九龍;威廉.羅便臣強行取得新界租借權九十九年。從鞭打華人的「九尾貓」、鴉片專賣到「喋血錦田」、沙田慘案,處處凸顯了殖民統治者的處事手法。同時我們也看到,有的港督也根據形勢變化採取懷柔政策,維持殖民統治秩序,有的則着力於發展經濟、提高管治效率、興建基礎設施。許多香港當年的新鮮事物、經建項目,就有港督決策的影子,例如麥當奴資助創辦東華醫院;軒尼詩設立保良局、修建山頂纜車;彌敦用工兵開闢九龍主幹道;金文泰興建啟德機場;戴麟趾開建紅磡海底隧道⋯⋯當然,殖民主義本身沒有帶來繁榮。香港的繁榮,是以中國人為主體的香港同胞辛勤創造出來的。
歷史的煙雲消去,故事卻留了下來。港督涉及的故事一籮筐,但散見於各種文獻、報導中,專門的書籍很少。其實對於香港歷史,對於中國如何被侵略、港九新界怎樣被強佔、後來香港如何發展起來、回歸路上有什麼風風雨雨,許多讀者今天仍有興趣去瞭解探究。回看歷史,褒貶其次,《香港二十八總督》客觀的敍述,平實而自然地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思索。作者無意對28位港督進行定論式的評價,既不是為他們的遠去唱一曲輓歌,也不是算一筆歷史老賬,而是注重敍述重要人物和事件,串連起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香港的政經文教、政制律例、社會生活、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等,也在書中得到生動呈現。該書形式上是人物列傳,連綴起來看,又像是一部通俗的香港史。透過這些史蹟、舊事、遺韻,讀者可以看到香港一百五十多年間的桑滄巨變和興衰沉浮,也可見香港從一個荒島漁村發展成東方現代化大都市的歷史進程。
說點題外話,我們對香港的瞭解,到現在還相當不夠。香港回歸前後,內地曾經興起香港熱,人們對港英管治下的這片繁華之地充滿神秘感,湔雪前恥,香港「轉軌」,有關香港的一切,大家都十分關心,介紹香港的書籍應時而暢銷。一段時間的「集體興奮」過後,熱情消退,進入常態。內地新聞媒體怕影響「港人治港」,報導香港有所顧忌,放不開,對香港深入的報導分析不夠。這一點,即使大量的人員流動也未能彌補。自由行開放後,去過香港的人千百萬,人潮湧動,匆匆過客,除了「血拚」購物、遊玩,能有多少深入的觀察與靜思?對香港歷史、社會文化、風尚價值等瞭解不夠,接受度也存疑。普通內地人對港貨的瞭解超過認識香港人文。而且,兩地人對許多事物的認知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不,近來有訪港內地女童在地鐵裡吃麵,引起軒然大波,罵戰中竟然牽進兩地知識界部分人士,出現非理性的、過火的「蝗蟲論」、「走狗說」,令人遺憾。同時在香港也有一種現象,不少人包括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瞭解少,對香港淪為殖民地的歷史知之更少,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香港,推進國民教育竟遭到非議。可見,雖然回歸十多年,雖然人來人往,兩地觀念上存在的差異要達到完全契合,尚需假以時日。
瞭解、融合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多方齊出力,做推手。本書作者正是這樣,長期積累、收集素材,參閱了大量有關港台的書報雜誌資料,加以甄別、歸納、整理,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期望本書繁體字版在香港出版,能對年輕讀者有所啟發和參考,對有興趣瞭解香港的內地讀者,也是開卷有益的。
張連興老師的專著出版繁體字版,序言不請領導,不邀專家,讓我這個昔日從事同一工種的學生作序,真不敢當。師命難違,乃勉力為文,就作為一位先睹者的導讀吧。
2012年2月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序二
劉大年
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即將湔雪,香港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正因此,香港的歷史成了眾多人十分關心、希望有所瞭解的話題。
香港自被英國殖民主義者強奪的那天起,其統治者就是港英當局,最高權力代表就是總督。總督秉承英國皇室、英國統治階級意旨,忠實於英國政府的政策,對香港進行殖民統治,其最高使命是為英國政府攫取最大的財富。同時,也把香港變為繼續侵略中國的前沿基地。總督的地位在當地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在本國、在西方是口不離民主的頭面人物,在香港、在東方則是侵略成性的老牌帝國主義的象徵。他們用殘酷手段、嚴刑峻法壓制中國人民,不許反抗,或者根據形勢變化採用懷柔政策來維持殖民統治秩序;他們同時也採取發展經濟的政策方針,興建一些基礎設施,為香港繁榮創造條件。香港發展成為今天這樣具規模、地位的國際自由港,不是憑他們的主觀願望就能實現的。從香港往英國輸送滾滾財源,使英國統治階級如願以償,是和他們的活動分不開的。作為個人,他們多半很渺小;作為總督和政客,即作為統治階級掌握權力的代表,他們顯然又不應當被忽視。
關於香港歷史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張連興先生的《香港二十八總督》一書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和視點,來闡述百餘年來香港的歷史,迄今尚屬僅見。
英國佔領香港一百五十多年中,共派出總督二十八位。他們在任的時間長短不一,周圍環境不同,有重在保護既得利益的;有積極進攻,向中國侵略擴張的。他們的個人經歷有異,又更有作為殖民統治者的共性。《香港二十八總督》中,對那些總督的生平,按照他們的在任順序,把不同時間裡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生活、律例、風土人情,以至歷史掌故綜合敍述。橫着看是一系列人物傳;豎着看,是一部香港通俗史,別具一格。
中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實行的。香港回歸後實行「一國兩制」:「一制」是香港的資本主義,「一制」是內地的社會主義。它集中反映了香港從淪為英國殖民地到回歸祖國的一百五十多年間中國的滄桑巨變。清政府為什麼被迫把香港割讓給英國?就是因為封建統治階級腐朽,國勢衰弱,失去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力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對於收復香港問題不但沒有提出,而且一開始就宣佈承認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各項條約。為什麼?國家衰微,沒有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只提出收回九龍租借地,不敢涉及香港島,但那也無人置理。為什麼?那時的中國四分五裂,更加衰弱了。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全民奮起抗戰,贏得世界刮目相看。其間,蔣介石也有心乘機收復香港,並一度表示,如果英國不答應歸還香港,國民政府就不同它簽訂修改廢除治外法權等條約。尤其是1945年日本投降,身為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完全有權派兵赴港接受日本的投降,但最終眼看着英國軍隊遠涉重洋,來港受降,蔣介石也不敢抗爭。收回香港,到底落了空。為什麼?中國依然是沒有力量。英國看準了,蔣介石所掌握的軍隊不少,但反共心切。他不但不會用武力來收復香港,相反,他還必須靠外國的支持,在國內發動反對人民的戰爭,來保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抗日戰爭中,蔣政權統治下的中國的所謂「四強之一」,徒然虛語耳。新中國代替舊中國,故國新生,大踏步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香港得以收回,就是由於今天中國是在復興的道路上行進着。
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本來只是中國人的事情,或者再加上英國的關心。如今受世界廣泛注目,儼然是一件世界性大事。絕大多數人熱烈讚揚中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少數人心裡不痛快,耿耿於懷,但也說不出口。這決非偶然,因為它是由當今中國歷史走向起作用的。人們所以要瞭解歷史,是可以從它的演變中得出相應的認識。香港回歸可以從各方面去認識,但是歸根到底,我以為不外乎幾個大字—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上述一些事實,與《香港二十八總督》內容有關。寫在這裡,或者有可供讀者研究參考的地方。
1997年3月31日
(作者為著名歷史學家)
序一
連錦添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香港當記者時,有時會遇到香港總督出行的車隊,有開道的,很威風。他的坐駕沒有車牌,以英國皇家徽章代替。在很多港督出現的場合,例如酒會、慶典、論壇等,記者被限在一根繩子外,群記乖乖在裡面佔位、拍照、錄音。
港督是高高在上的,有位港督的回憶錄寫道:「在這個英國直轄殖民地,總督的地位僅次於上帝。他每到一處地方,人人都要起立,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從他的意見—永遠都只能說『是,爵士』,『是,閣下』。」
我駐港時,港督是衛奕信。衛督不張揚,還算有紳士風度,見旁有記者,會轉過身...
目錄
001 序一 連錦添
004 序二 劉大年
006 第一任 砵甸乍 Henry Pottinger (1843–1844)
022 第二任 戴維斯 John Francis Davis (1844–1848)
046 第三任 般含 Samuel George Bonham (1848–1854)
060 第四任 寶靈 John Bowring (1854–1859)
076 第五任 夏喬士.羅便臣 Hercules Robinson (1859–1865)
092 第六任 麥當奴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1866–1872)
108 第七任 堅尼地 Arthur Edward Kennedy (1872–1877)
118 第八任 軒尼詩 John Pope Hennessy (1877–1882)
132 第九任 寶雲 George Ferguson Bowen (1883–1885)
142 第十任 德輔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 (1887–1891)
154 第十一任 威廉.羅便臣 William Robinson (1891–1898)
166 第十二任 卜力 Henry Arthur Blake (1898–1903)
180 第十三任 彌敦 Matthew Nathan (1904–1907)
192 第十四任 盧押 Frederick Lugard (1907–1912)
206 第十五任 梅含理 Francis Henry May (1912–1919)
218 第十六任 司徒拔 Reginald Edward Stubbs (1919–1925)
236 第十七任 金文泰 Cecil Clementi (1925–1930)
246 第十八任 貝璐 William Peel (1930–1935)
258 第十九任 郝德傑 Andrew Caldecott (1935–1937)
266 第二十任 羅富國 Geoffry Northcote (1937–1941)
278 第二十一任 楊慕琦 Mark Young (1941–1947)
292 第二十二任 葛量洪 Alexander Grantham (1947–1957)
314 第二十三任 柏立基 Robert Brown Black (1958–1964)
324 第二十四任 戴麟趾 David Clive Crosbie Trench (1964–1971)
338 第二十五任 麥理浩 Murray MacLehose (1971–1982)
358 第二十六任 尤德 Edward Youde (1982–1986)
376 第二十七任 衛奕信 David Wilson (1987–1992)
392 第二十八任 彭定康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1992–1997)
419 後記
421 修訂版後記
423 參考書目
001 序一 連錦添
004 序二 劉大年
006 第一任 砵甸乍 Henry Pottinger (1843–1844)
022 第二任 戴維斯 John Francis Davis (1844–1848)
046 第三任 般含 Samuel George Bonham (1848–1854)
060 第四任 寶靈 John Bowring (1854–1859)
076 第五任 夏喬士.羅便臣 Hercules Robinson (1859–1865)
092 第六任 麥當奴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1866–1872)
108 第七任 堅尼地 Arthur Edward Kennedy (1872–1877)
118 第八任 軒尼詩 John Pope Hennessy (1877–1882)
132 第九任 寶雲 George Ferguson Bowen (1883–1885)
142 第...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32頁開數:24x17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