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潘宗光教授去年於我局出版的《我認識的佛教》一書的增補版。
本次增訂基本延續上一本的主要內容,在介紹佛教常識的同時,特別加入了<生命教育篇>與<佛教與科學>篇。〈生命教育篇〉,從日常生活的例子,探討佛陀如何教我們理解和解決人生中的種種問題﹔〈科學篇〉則討論佛學與科學之間微妙吻合之處。
作者簡介:
潘宗光教授
畢業於香港大學,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Ph.D)及高級科學博士(D.Sc.),曾在加州理工學院,南加州大學及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投身大學教育40載,在2009年1月榮休以前,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長達18年。亦曾為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兼理學院院長。
從事化學研究,於1985及1991年兩度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諾貝爾化學奬候選人。
2005年與好友創辦精進慈善基金,並擔任會長,資助有經濟困難的內地年青人完成本科課程,並幫助他們在人格品德方面的成長。
於1979年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1989年獲委任為香港太平紳士(JP)、1991年獲英國官佐勳章(OBE)、2002年獲金紫荊星章(GBS)、2008年獲頒「傑出領袖獎(教育)」及2009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授榮譽人文博士學位。
曾獲委任為香港立法局議員(1985-1991)及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98-2013)。
潘教授是虔誠的佛教徒,現專修淨土法門。他經常到大學及企業團體弘揚佛法。
作者序
自序
隨著社會變得愈複雜,人們愈渴求宗教帶來的心靈慰藉。近年有不少朋友對佛教感興趣,想多了解佛學義理。坊間的佛學課程,一般都是從宗教角度闡釋佛法。但我認爲佛法不單是宗教,也是教育和科學,是幫助我們活得安樂自在,最終了脫生死的指引。自1992年開始接觸佛教,至今修行接近30年,我一直都從上述不同的角度研習佛理。作爲一位從事科研15年和大學教育40年的學者,我認爲佛教並非在象牙塔中修習的抽象玄學,而是人間大智慧,必須從多個層面理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實質效用。
今次編寫「潘宗光教授談佛法」系列,是希望將我對佛法的理解和領會由淺入深作系統性的整理,當中也有涉及佛教對我個人人生觀的深刻影響。在21世紀,社會重視教育與科學,而佛教正是一門融合生命教育、科學和宗教的深奧學問。在這系列中,我會從這三個層面,分享我對佛教的體會:
(一)生命教育層面:佛教教導我們正向的生活態度,突破既有的思維框架,以智慧處理日常遇到的各種問題,積極面對挑戰,超越困境。
(二)科學層面:佛教和科學都致力探究宇宙的自然規律,雖然兩者的角度不一樣,但毫無抵觸,甚至有很多吻合之處,可謂殊途同歸。
(三)宗教層面:佛教篤信因果,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中亦蘊含生死輪迴之理。佛教徒的修行著重修心,參透生命延續的因果﹔廣結善緣,改善命運,最終了脫生死。
2020年6月,我撰寫了系列的第一本書「我認識的佛教」,我的心願是希望幫助有緣人和佛弟子,特別是初接觸佛教的朋友,能在短時間內建立清晰而堅實的佛學基礎,以便將來進一步修習。全書我以淺白文字配合生活例子解釋深奧的佛法。我亦希望此書對資深佛弟子有溫故知新的作用,能在生活中活出佛法﹔舊雨新知在良好的基礎上,一起履行人間佛教的使命。
在自序中,我強調佛教是宗教、教育與科學的結合。該書出版後,收到各方友好和讀者的寶貴意見,建議我在教育和科學層面更深入闡釋佛理。我決定重新編寫,最終完成了這本「增編版」。
在「增編版」,我只保留了原書內「佛教入門」及「基本修行方法」兩章,另新增了「生命教育篇」和「科學篇」兩章,相信可以幫助讀者從宗教、教育和科學的角度,更全面體會佛陀的大智慧。
這新書主要分爲四個重要部分:
第一章介紹基礎佛理,包括緣起、三法印、四聖諦等佛陀的重要教誨。
第二章以現代解說方式將佛陀的教導,體現出生命教育。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和佛陀生活的年代有很大差別,各方面更爲複雜。我希望讀者能透過這個章節,突破過往對佛教及生活的思維框架,學習實踐佛理,從而能改善命運、擺脫煩惱、活得開心自在。
第三章以一般人容易明白的例子,剖析我對佛教基礎義理的科學體會。很多人誤以爲佛教是迷信、不科學的宗教,這一章的出發點是希望大家明白,佛教與科學沒有任何抵觸,相反有很多吻合之處。即使在科技迅速發展的年代,佛教的恆久智慧仍有助改善我們的精神生活。
第四章講述佛陀教導的一些基本修行方法,目的是讓讀者可以對佛法、修行、人生目標有整體的理解,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佛教重視修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後,便要多研讀相關的經論,亦要深入專一實修。只要持之以恆,便會漸漸感受到法喜,進一步加強自己對成功修行的信心。
爲配合繁忙的都市生活,書中每個主題均以獨立短文作分析,使讀者能隨喜翻閱各個主題而不必順著目錄次序閱讀。讀者可以按自己喜愛的題材作選項來深化理解。例如在讀到第一章的「因緣所生法」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到第二及第三章的相關課題,便可以通過不同層面的闡釋,更深入研習「因緣所生法」。我希望此書能令讀者學習從更多角度客觀地認識佛教。大家更可視此書爲一本佛學入門的「教科書」。
記得出版第一本有關《心經》的書籍已是1998年的事,在這二十多年間,我個人已增益了不少對佛法新的體會,特別是對菩薩道精神有更深入的體會,很希望和大家分享。系列以後還會陸續探討如《心經》和淨土法門等不同的課題,希望將來和大家有更深入的佛理交流,一起發掘生命的本質規律、解開幸福人生的密碼。有緣和你們分享佛法,實在令我深感快慰!
最後,我衷心感謝台灣佛光山開山大師星雲大師爲本系列賜總序,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法師和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楼宇烈教授爲本書賜序, 譚寶碩居士借出相片及陳偉民居士提供在科學篇的部分插圖,令這書生色不少。
二〇二一年五月於香港
自序
隨著社會變得愈複雜,人們愈渴求宗教帶來的心靈慰藉。近年有不少朋友對佛教感興趣,想多了解佛學義理。坊間的佛學課程,一般都是從宗教角度闡釋佛法。但我認爲佛法不單是宗教,也是教育和科學,是幫助我們活得安樂自在,最終了脫生死的指引。自1992年開始接觸佛教,至今修行接近30年,我一直都從上述不同的角度研習佛理。作爲一位從事科研15年和大學教育40年的學者,我認爲佛教並非在象牙塔中修習的抽象玄學,而是人間大智慧,必須從多個層面理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實質效用。
今次編寫「潘宗光教授談佛法」系列,是希望將我對佛法...
目錄
總序星雲大師(臺灣佛光山創山長老) 004
序一寬運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008
序二楼宇烈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012
自序 015
前言
1. 生活快樂嗎? 023
2. 人生問題如何解決? 025
第一章佛法概說
第二章佛教入門
1 圓滿人生的覺悟 036
2 釋迦牟尼佛 039
3 佛陀的弘法時序 043
4 初轉法輪 046
5 因緣所生法 049
6 三法印 052
6.1 諸行無常
6.2 諸法無我
6.3 涅槃寂靜
7 我 062
7.1 六根、十二處、十八界
7.2 五蘊
7.3 意識
8 四聖諦 073
9 十二因緣 077
9.1 十二因緣的流轉
9.2 十二因緣的還滅
10 輪迴 083
10.1 十法界
10.2 六道輪迴
11 空 088
11.1 空— 不可言說的本體
12 小結 093
第三章生命教育篇
1 因緣所生法 100
2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105
3 意識 109
3.1 生活例子
4 四聖諦 117
5 十二因緣 123
6 輪迴 130
6.1 六道輪迴
6.2 輪迴的人生縮影
7 空 137
8 小結 140
第四章科學篇
1 因緣所生法 148
1.1 因緣果的大數據
1.2 因緣和合而生
2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154
2.1 時空的無常、無我
2.2 萬事萬物無常、無我
3 意識 162
3.1 意識感應的世界
3.2 意識建構現實世界
4 十法界 169
5 空 173
6 小結 176
第五章基本修行方法
1 為甚麼要修行? 180
2 世間法的人天福報 183
3 出世間的了脫生死 186
4 出世間法的自度 189
4.1 八正道
4.2 三十七道品
5 世、出世間法的自度度他 199
5.1 六波羅蜜
6 他力救度 204
6.1 淨土三經
6.2 阿彌陀佛
6.3 信、願、行
7 小結 214
第六章總結
1 佛教的理解和應用 220
2 佛教是宗教、教育及科學 224
3 我對修行的體會 226
後語 235
附錄 238
總序星雲大師(臺灣佛光山創山長老) 004
序一寬運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008
序二楼宇烈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012
自序 015
前言
1. 生活快樂嗎? 023
2. 人生問題如何解決? 025
第一章佛法概說
第二章佛教入門
1 圓滿人生的覺悟 036
2 釋迦牟尼佛 039
3 佛陀的弘法時序 043
4 初轉法輪 046
5 因緣所生法 049
6 三法印 052
6.1 諸行無常
6.2 諸法無我
6.3 涅槃寂靜
7 我 062
7.1 六根、十二處、十八界
7.2 五蘊
7.3 意識
8 四聖諦 073
9 十二因緣 077
9.1 十二因緣的流轉
9.2 十二因緣的還滅
10 輪迴 083
10.1 十法界...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日期:2021-09-10ISBN/ISSN:978988875904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4頁開數:21x14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