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公里的聖雅各朝聖之旅,以雙腳為象徵,追求心靈上的沉澱與啟發,以接近赤裸的孤獨面對自我!
◎上路吧!西班牙朝聖之路!在孤獨與思辨中重新認識自己。
◎蛻變為「朝聖者」的歷程,800公里的朝聖手札,在終點遇見更好的自己。
◎向外探索都是為了向內的找尋,為生命走下一段深刻的不朽的遠行。
★如果你看過2020年名片《聖雅各的天空》(Camino Skies),那應該再參考本書;如果沒看過電影,那更應該看看這本書。
★你能走得多遠、探究多少真實的自己,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接納這之中帶來的啟發。
為什麼要選擇朝聖之路來壯遊?其實大部份的朝聖者內心深處比誰都要茫然失措。或許透過好好沉澱思考能清明的看見自己,但實者,不是你選擇走上朝聖之路,而是這條路選擇了你——深刻的體會到自己上路的決心是多麼瘋狂,同時又多麼必要。
前往聖雅各城的路上,一開始會以為我們是要征服這條路,但邋遢、疲倦、艱苦的狀態足足證明我們不過是朝聖之路上苦役的一份子。它強勢的力量,只讓你做那些它要你做的事並感受要你感受的,沒有任何爭論商量的餘地。
它會先讓你承受肉體上的病痛,因為這些病痛使人無暇去顧及其他表象的事物,進而拾回那些在現代文明生活漸漸失去對周遭人事物的感知能力;接著用單調與乏味淬鍊我們的意志;最後再用時間磨礪你的能耐。
而孤獨是所有進程的基本條件與必要歷程。唯有體認到孤獨帶給你的漂泊與匱乏,才能在徹底寧靜及反覆自省的狀態下與自己做一個深度對話,才有可能從這無數次的談話中依稀看見自己真實的輪廓。
這些諸加在身上的考驗,就像一層層去剝開你的外衣,讓我們赤裸地直視原本的自己,那些脆弱、不安和沒自信此時都毫無保留地顯露,此時只能突破自我極限前往挑戰,一路上以接近赤裸的孤獨面對自我,因而找尋到迷失的自我、在倏忽即逝的渺小中探索真理,最後變得清澈透明,並刻下生命的雋永。
作者簡介:
林翰
走進山林走向海裡,一次次從大自然中感受到自己的真實。
信仰宇宙的自然力量;時常品酩並沉浸在社會行為的韻致,更醉心於思哲的時空無法自拔。
文字,但求保有初衷,但求注入自己全部的靈魂,與那世間唯獨的溫度。
期許自己的文字也能像是種子,或是催生種子萌芽的養分,持續發酵。
章節試閱
上路了
在我閒散的路上,突然看見遠方一張木桌突兀地矗立在這幾乎看不見任何人類文明痕跡的荒野中,加緊腳步湊近一瞧,那張像學生課桌椅的木桌上無序地撒放著看起來不怎麼新鮮可口的水果、凌亂的乾糧和瓶裝水,我疑惑地想怎麼有這麼好心的志工會在這荒野為路途中急需幫助的朝聖者準備食物。
此時吸引我目光的是刻在木桌上的白色字跡,上頭寫著「你可以帶走一件你需要的東西,同時你也可以留下一件你覺得他人會需要的東西;你可以帶走一段話, 同時你也可以留下一段話給下一個人。」旁邊正攤放一本破舊不堪的皺褶筆記本和一支筆,仔細一看,那是本像簽到簿的開放日誌,供經過的人留言。原來這些食物和水不是特定的善心人士所準備,而是過往朝聖者們所留下來的。
很喜歡這樣無私地接受與付出傳承的概念,不過我暗自地想著,以自己現在的身體狀況到達今天預定的過夜點應該不至於太辛苦,就什麼也不拿把這些留給後頭更需要的人吧,況且我身上根本沒有多的食物能拿來分享。於是我隨意地翻了翻筆記本,上頭用不同的字跡語言分別寫著一段段文字,有的留下兩三行簡單的加油打氣、有的寫滿整頁描述心路歷程,在我快速地翻閱並準備啟程繼續上路時, 瞥見一段潦草卻簡潔的文字:
「一個圓是360 度,同時也是0 度。」
我像被電流觸擊般為之一驚,好像理解卻又不明白的深深吸引我,在原地思忖了半刻,決定把它寫進我的日記本,帶上它。
我實在想不出什麼特別又砥礪人心的話,而且我的英文能力可能只允許我寫出那些普通到過目即忘的單字,不過我腦中意外自然地浮現在一部自己很喜歡的電影裡看到的一句話:
「幸福必須仰賴與他人分享才能真實存在(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我把它留下來了。
當我還沉浸在那句話所表達意義的思緒裡頭,我越來越感覺我高估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低估此段路程的艱辛。開始有點後悔沒帶走一顆木桌上的水果,我確切感受到,當所謂朝聖新手旅程初期的新鮮亢奮逐漸消退後,得開始真正去面對周遭環境帶給自己的考驗。
天氣比想像的還嚴峻,熾熱的太陽毫不留情一點一滴榨取身上寶貴的水份,上下迭起的碎石路正竭盡所能地催生腳底水泡成長,背包壓在肩上的負荷也急遽增生我的疲累,兩旁的道路由於行走的緩慢讓人越看越枯燥。
在我昏沉疲憊意識開始恍惚的時候,迎向而來的是一座跨越小溪的石拱橋。如荒漠中找到水源般的我提起身上僅存的一點力,奮力滑下土石坡,以一個沒有任何多餘動作像是訓練有成的熟稔速度卸下背包、脫下鞋襪,倚坐在林蔭的岸邊將雙腳浸於沁涼的溪水中。
「阿……好像又重新活過來的舒暢……」
當我回過神時,才發覺需要這溪水療癒身心與雙腳的可不只我。在離我不遠處,一群朝聖客正朝我揮著手要我加入他們,我想這就是朝聖者之間不分你我的熱情吧。就這樣,我們一行人有人站有人坐,雙腳浸在溪裡你一言我一語的聊了起來。當聊天到了一定程度,我們無可迴避的話題除了關心彼此雙腳的疼痛與腳底水泡的狀況外,就是「你為什麼上路?」了。
問這個問題的我們正處在旅途初期的雀躍心情中,對彼此對環境對一切充滿興趣:我們好奇彼此的理由。於外,我們想聽到更多不一樣的新奇理由和有趣的故事;於內,我們渴望在不同的答案之中也能找到印證自己踏上這條路的正當性與神聖性。更直白地說,我不認為每個人都是非常明白自己開始朝聖之旅的原因, 而是在茫茫的問題中試圖找出那些令自己產生共鳴和感觸的答案,並用自己的感悟內化而成這個上路的「理由」。聽起來有點弔詭卻又實際:我們上路的真正理由是在一次次彼此分享原因的過程中確立的。
為什麼走上朝聖之路?每當旁人用不可置信、這人有毛病的態度或露出欽佩讚嘆的口吻問起我時,其實大部份的朝聖者內心深處比誰都要茫然失措。我們會想盡辦法織出別人能夠認同且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
「我想體驗西班牙的鄉村景色」「我熱衷徒步健行」「我對中古世紀的人文歷史有興趣」「我想換個旅行的方式」等等。
以致發展出一個非常標準完全符合眾人同意的答案:「我正經歷人生某個需要好好沉澱思考的時期。」不過要沉澱要思考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做,怎麼跑來這裡?也許在我們腦裡有成千上萬的思緒,錯綜複雜的原因交互影響著,讓我們也釐不清當初最確切的動機,等意識過來時發覺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我們上路了,就這麼簡單而已。
「不是你選擇走上朝聖之路,而是這條路選擇了你。」來自巴西的艾琳淡淡的結出在場每個人都很滿意的答案。我太喜歡這句話了,既浪漫又可以用堅定帥氣的口吻將心中種種說不上的緣由託給命運。
「聽說,當你走完朝聖之路抵達終點的那一刻,你還會想再走一遍。」來自澳洲頂著蓬鬆捲毛,渾身散發逍遙氣息的約翰不經意地說起。
這卻激起在場每個人強烈的反應,我們異口同聲道:「不可能!」
相遇
在這裡遇見的每個人,彼此相識更加地匆忙也格外地珍惜。路途上每個人行走的速度都不一樣,計畫過夜的城鎮也不盡相同,大部份的時候經過彼此只會說一句Buen Camino( 一路順風)。當有機會做更多地交談、建立更深的連結後,要分開時我們都希望能在之後的路途再碰上彼此,儘管我們都明白這一別可能再也見不到,但是當我們下一次真的在路上又不期而遇,總會欣喜地衝向彼此懷抱。
「Hey,How are you?」麥可擁著淺金的短髮和典型的德國臉龐一跛跛地走來向我打招呼。
「Still alive,you?」這句似乎變成朝聖客之間的默契,打趣地告訴對方這一路的疼痛真有夠受的,不過我仍好好的活下來繼續往前走著。
他一股腦兒地坐到我旁邊脫下鞋襪、拆下腳底的紗布,映入眼簾的是將近半個腳掌大的巨大水泡,我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撐過來的。他帶著因痛苦而有點扭曲的表情說「今天剛好是我上路的第13 天,你知道嗎,13 這個數字在我們西方人眼中是非常不吉利的數字。我昨天吃壞了肚子,今天整天非常不舒服,腳底水泡的刺痛和腳後跟的撕裂痛好像迎來這幾天的最高峰,所有的噩耗接踵而來,今天真不是我的日子!」
「那就表示你只要過了今天,未來的日子都會慢慢好轉,最糟也不過如此!」我掏出包包裡所有可能用得上的醫療用品:藥丸藥膏貼布等。這又是種朝聖者之間的無私精神,最具體的例子就是為彼此的身體解憂。奉上各種藥品、獻上自己微薄已知的醫療知識經驗等,彷彿為對方做得越多最後的治癒效果就會回到自己身上一樣殷勤。
「其實我每天都很想放棄,打算明年再來繼續走。這路途實在太折磨人了…但都走到一半了實在是沒有勇氣真的放棄,所以就繼續走下去…」他飄忽著眼神落寞說道。是阿,其實上路的我們,比起堅持下去,放棄需要更大的勇氣啊!
「今天剩下的路,我陪你走吧!」
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目的、相同的奮鬥、相同的默契。感同身受烈日下的每一滴汗水、壓在肩上及腰間的沉重行囊,以及邁出每一步伐關節肌腱與腳底水泡的疼痛難耐。同時我們也了解沒有什麼比早晨的咖啡更放鬆的享受、沒有什麼比晚飯後的酌飲更暢快的交談、沒有什麼比並肩而行關心彼此的狀況更深的情誼、沒有什麼比分享及理解彼此心境更好的陪伴。所有的朝聖者就像一個大家庭, 彼此相互扶持砥勵朝終點邁進。很喜歡跟著一群人朝同樣的方向前進,每個人都散發堅定的目光朝向目標,帶著就算再痛苦難受也要完成它的堅韌。
沒有計劃,不帶任何盤算,我們彼此在這樣的狀態下經歷一次又一次旅程中最美的相遇,傾聽彼此的人生故事,欣然期待地擁抱任何思想的交流和價值觀的碰撞,我們在蛻變成真正朝聖者的過程中,變得不太認識過去的自己,但卻做好了認識其他同路人的萬全準備。
社會
在認識這世界、透過學習累積經驗、一步一步感受生命厚度的過程中,越來越擺脫不了社會期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漸漸忘了自己原本心中所嚮往的那片樂土。儘管知道哪條是最好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但我們總是走上他人期望並為你鋪好的康莊大道。
「很多人三十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葬。」—本間久雄
時常為了工作而忘了自己,比迷茫更可怕的是心靈上的死亡,對生命本質失去興致地活著。
總覺得許多人不滿意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且為此活得不快樂,也許可以試著去做那些令我們猶豫不敢實踐的事。雖然穩定、安全且服從不斷地勾引著我們追求安逸的本性,舒適的枷鎖摧毀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勇氣,讓人不敢主動改變;這樣的生活確實能給人帶來平靜,但這樣的平靜總時不時受到內心深層不甘的躁動所擾。而安全舒適的未來也正是一點一滴削弱人心中追逐挑戰、嘗試新事物冒險靈魂的罪魁禍首,若想為生命刻下雋永的足跡、豐沛靈魂的價值,只有拾回原本的勇氣與熱忱,跳出安逸的生活制約、放棄追求安全但一成不變的習慣,擁抱那些令人猶豫駐足的未知,坦然面對自己的恐懼,並專心致志地追求來自內心的聲音,或許就能見識到生命賦予的意義和祂無可置信的美。
自己
在這條路上我們甚至有種默契:如果你真的想從這條路上學到什麼感知到什麼,那你必須獨自上路。孤獨是所有進程的基本條件與必要歷程。唯有體認到孤獨帶給你的漂泊與匱乏,才能在徹底寧靜及反覆自省的狀態下與自己做一個深度對話,才有可能從這無數次的談話中依稀看見自己真實的輪廓。
孤獨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與之相處的一種狀態,當我能夠自在的獨處後, 比較能從精神的自由中找到真實的自我。但我們留給自己的時間其實很少很少,我們的五官時時刻刻被充斥占用著,它們以各種炫麗的形式剝奪我們的感官,且不斷地加重刺激力道,甚至有時我們已經習慣到會害怕脫離這樣的生活模式,為寂靜無聊、徹底孤獨、感到空虛而逃避。這都讓我們沒有自己真正的時間,無法感受到當下,無法停下腳步看看自己、認識自己原本的樣貌。
人終其一生不過都是在探索自我並與之相處,而人生的進程只是這個追逐自我的過程。向外的追逐最終都是向內的找尋,回歸自我。
身在其中
我們也總習慣躲在科技螢幕背後跟人對話,這樣子我們不用面對情緒最直接的反應,避免掉尷尬難堪不擅應付的對話。網路的連結也讓我輕易地找到屬於自己的同溫層,倍受保護的同時我也正不斷失去體驗跟學習處理這些自己不擅長的情緒的機會。
同時我們竭盡所能地透過社群平台用華麗虛浮的包裝塑造出一個「我希望他人如何看我」的角色,好像唯有透過這樣的濾鏡才能博取大家對我的「讚」同。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為了這個現實世界真實存在的人而活,還是為了社群平台上自己所創造努力維護的角色而活,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我?或者說,已經模糊到分不清這之間的界線了。
我們把這些虛幻當成追逐的目標並於此陶醉。我們究竟在乎的是真實的體驗,還是照片中美好的「想像」?而這些美好以及不斷散發的正能量又有幾分是真實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視「虛迷表象」遠大於「真實內容」的世界中。
朝聖之路
前往聖地雅各城的路上,一開始我們會以為我們是要征服這條路,但邋遢、疲倦、艱苦的狀態足足證明我們不過是朝聖之路上苦役的一份子。它強勢的力量,只讓你做那些它要你做的事並感受要你感受的,沒有任何爭論商量的餘地;
它會先讓你承受肉體上的病痛,因為這些病痛使人無暇去顧及其他表象的事物,進而拾回那些在現代文明生活漸漸失去對周遭人事物的感知能力;接著用單調與乏味淬鍊我們的意志;最後再用時間磨礪你的能耐。
要成為一位真正的朝聖者,我們都無可否認「時間」在這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諸加在身上的考驗,就像一層層去剝開你的外衣,讓我們赤裸地直視原本的自己,那些脆弱、不安和沒自信此時都毫無保留地顯露,而要如何接受與轉化這樣的自己是路途上很重要的課題。深刻的體會到自己上路的決心是多麼瘋狂,同時又多麼必要。
當雙腳的疼痛與路程的枯躁將我從對朝聖之路美好的幻想打醒後,它以最真實的姿態在我面前,我才忽然深切地明白到,所謂朝聖之路,只是再平凡無奇不過的一條路。
有蜿蜒林間的山徑、有漫步田野的小道、有趨車而行的馬路、有穿越城市的街巷,而這些不過都可以是一條普通的路所具備的。不要想像著走完朝聖之路人生就能夠大大的改變,就算你有諸多的問題、諸多的煩惱,可惜的是這條朝聖之路任何答案都不會給你。
朝聖之路的意義是開啟那條讓你通往內在心靈道路的門,而在這樣的一條路上你能走得多遠、探究多少真實的自己,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接納這之中帶來的啟發。
與自己的約定
旅行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不在乎目的、不拘泥形式,人們總是深受旅行著迷。忙碌生活的放鬆享受、挑戰自我的壯舉成就、歷史古蹟的尋訪探索、與人交流的文化碰撞、窺探世界的學習成長、熱愛自然的山海體驗、沉澱靈魂的自我放逐……旅行中的我們用一個很實際的方式體驗重生,我們走出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走入他人慣以為生的日常;理解彼此的差異和豁然不同的可能性,豐沛生命的彈性與厚度。藉由旅行你會知道世界有多麼豐富,這世界不衝突地存在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認知且以為唯一的生活型態只不過是其中的其中一種而已。會理解到自己原來的世界是多麼得狹小、自己是多麼無知並真切感受到「世界有多大,自己就有多渺小」。
嚮往深度探索的旅人們總會問自己在某段旅程中是「旅遊」還是「生活」。旅行時我們會更重視周遭的人事物,因為生存所需我們必須依賴他們,必須在全然陌生的環境中快速地了解別於自己認知的文化與差異,此時我們離開原本生活的惰性與舒適,用較沒有包袱的心態更容易與人們產生連結,會以更大的欣喜接受小小的恩惠,更加感恩充實地體會活著的這個當下。
不過我自己也經歷了一段對於旅行迷惘與認知的追尋:在滿足對旅行最初的渴望後,我隨即進入低迷的撞牆期,那時的我貪婪地想看遍世界各個角落,同時卻覺得很疲累,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內心最深處的疲憊。明明到了好多自己想去的地方,心裡卻覺得百般空虛,而我又持續逼迫自己不斷地移動、繼續往下個景點邁進。我想,在那趟旅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旅行本身吧,我開始懷疑旅行這件事。拚命地放逐自己,追求我以為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於最根本,我好像不清楚旅行之於我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探究其中,我發現我的旅行只是「想旅行」,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意義貫徹其中。看遍了無數的美景,感官因此疲憊麻木;結交了全世界的朋友,對於背包客彼此的短暫消逝感到厭倦,猛然發覺我只是在經歷身體上的移動,不斷地想去完成他人口中「必去的景點」,但對我來說這之間已經沒有多少元素能豐沛自己的靈魂了。意義通常是人所賦予的,若我不賦予旅行新的生命,那它之於我不過是個肉體上的運動而已。
於是我迷茫地問遍身邊的每個旅人:為什麼旅行?
「在旅途中感到自由。」
「體驗不同的文化氛圍,認識世界各地的人,更進一步地讓想法情感交流。」
「探索偌大的世界,感受自己的無知與渺小並不斷地學習。」
「感受旅行的每一個當下並誠摯地感恩。」
「藉由自己的能力,把所見所聞分享給無法旅行的人。」等。
雖然這些答案不是特別令我感到意外,但每一個都是很簡單很純粹的回答,一個個都讓我重新去思考,重新去感受旅行。我才明白我走著走的,竟然忘了當初為何要出發。
後來漸漸地對於旅行這件事不再像過往全然盲目地追求,理解到旅行之於我是怎樣的存在、找到自己的旅行方式。
那你呢,為什麼旅行?對你來說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呢?
上路了
在我閒散的路上,突然看見遠方一張木桌突兀地矗立在這幾乎看不見任何人類文明痕跡的荒野中,加緊腳步湊近一瞧,那張像學生課桌椅的木桌上無序地撒放著看起來不怎麼新鮮可口的水果、凌亂的乾糧和瓶裝水,我疑惑地想怎麼有這麼好心的志工會在這荒野為路途中急需幫助的朝聖者準備食物。
此時吸引我目光的是刻在木桌上的白色字跡,上頭寫著「你可以帶走一件你需要的東西,同時你也可以留下一件你覺得他人會需要的東西;你可以帶走一段話, 同時你也可以留下一段話給下一個人。」旁邊正攤放一本破舊不堪的皺褶筆記本和一支筆,仔細一看...
推薦序
一、旅行的另一個方向,是往內心走。
初認識LIN 的時候,是一起去登山。印象中他是沉默且貼心的大男孩,那晚因為山上飄著細雨,整個失溫的我縮在一旁,他貼心遞上一杯熱茶。而過了一年, 從每次的對談到看了他的文字之後,才漸漸更認識LIN,躲在那些寂靜語言背後的,是一顆包圍著強大暖意的內心。
我們時常討論著哲學、生存意義與在整個社會結構上如何生活,而如此感性的我,卻常常被自稱『理性』的他給問到想離線。這些他的日常,這些不斷得在腦袋裡打架的每個思考,或許這才能讓他完成了朝聖之路跟這本值得一翻再翻的旅人日誌。啊,或許不是日誌,而是他帶給這塵世的的溫暖心靈之淨。
曾經也希望過能親自去一趟聖雅各,但想了想或許我可能在上飛機那一刻就會退縮,對於太多未知與陌生,語言的隔閡、日常的所需、心靈的匱乏等等都會是我預想中的問題,而這些無形的恐懼大大的變成我日後生活中不敢前行的最大勝利者,總有太多藉口讓自己安於現狀。藉由這次的閱讀,完全看透自己的懦弱與LIN 的堅韌,就像他說的:「孤獨是所有進程的基本條件與必要歷程。」也或許現在的人類,太不習慣與孤獨共處了。而這次跟著他書裡的一字一句,經歷了這趟旅程,體驗了身體上給予的苦痛,更是不斷得想從每一篇章找到可以跟LIN 對話的可能性。最喜歡他在書裡所探討的信仰問題,並不是每個走上這條路上的都是虔誠的信徒,但都是藉著雙腳慢慢領悟整個生命的存在跟宇宙的運轉。
有人說旅行的意義是為了回家,無論流浪到那裡最終都有家,無論過程如此顛頗也最終能回岸,而旅行的另一個方向,或許除了找回歸屬,也同時是往內心裡去。而我想,他的旅程或許結束了,但找尋自我的不朽遠行依舊持續在路上。
走在什剎海的冰面上N
二、壯遊後的清澈透明
我和林翰的相識可以從當兵的時候說起,我們年紀一樣,他是比我早幾梯入伍的學長。個子高高的陽光男孩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臉上常常掛著真摯的燦笑, 嘴上常常說著嚮往的流浪;眼神裡透露著對世界萬物的好奇,談吐間流露出對自我及真理的執著。
記得服役的日子裡,他跟我提過幾次流浪(我更覺得是一種壯遊)的想法,當時我不太知道什麼是「朝聖之路」只知道對他來說是一件一定要完成的尋找自我之旅,然後期待哪天他走回來跟我分享他的感觸和故事。退伍後,我進入社會成為一名文字編輯,他離開台灣前往他的旅程。
雖然通訊軟體和網路已經非常發達,就算在國外的小鄉鎮也可以有收訊隨時聯繫或是分享他的旅途,但或許是一種我們的默契吧,我們之間並沒有太多聯絡,不想打擾對方追尋自我的步伐,中間他也只跟我提過幾次他想寫書的想法。每天泡在文字與書本中身為編輯的我,或許是職業病犯了,開始跟他解釋書籍製作的過程、成本、文字、市場策略等「現實」面的資訊。但後來我發現,這些對他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只想把他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把他的發現經過反思和沈澱之後分享給讀者,也當作是一場壯遊後的完美結尾。他更在意的是「思想」是否可以藉由文字充分傳達,是否可以讓更多像他一樣試圖尋找自我和世界真相的人更了解他在這800 公里的路途中,找到了什麼。
出書前夕,很高興有機會閱讀《800公里的漫漫思辨》手稿。字裡行間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沒有活潑生動的故事,卻真實地道出他是怎麼從每一個步伐中, 找到曾經迷失在這世界上的自己,怎麼在朝聖的路上,解開被束縛在這社會裡的思想。閱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跟著林翰一起完成了這趟思辨之旅,我們也變得清澈、透明。
Xinhan
一、旅行的另一個方向,是往內心走。
初認識LIN 的時候,是一起去登山。印象中他是沉默且貼心的大男孩,那晚因為山上飄著細雨,整個失溫的我縮在一旁,他貼心遞上一杯熱茶。而過了一年, 從每次的對談到看了他的文字之後,才漸漸更認識LIN,躲在那些寂靜語言背後的,是一顆包圍著強大暖意的內心。
我們時常討論著哲學、生存意義與在整個社會結構上如何生活,而如此感性的我,卻常常被自稱『理性』的他給問到想離線。這些他的日常,這些不斷得在腦袋裡打架的每個思考,或許這才能讓他完成了朝聖之路跟這本值得一翻再翻的旅人日誌。啊,或...
作者序
遙想幾百年前人們的生活,撇除戰事與貿易的奔走,幾乎不太有可能離開自己的家鄉,一輩子或許都在一個小鎮、同一個城市度過。但是宗教信仰卻帶來不一樣的改變,或許「朝聖」本身的概念,就是旅行最早的具體雛型之一。梵諦岡之於基督宗教、麥加之於伊斯蘭教、拉薩與岡仁波齊之於藏傳佛教,這些對虔誠的教徒們來說都是一生必須去一次的信仰聖地。
教徒們虔誠遵循教條禮規度日,對上帝的景仰與虔敬不斷驅使他們在有限的生命中踏上前往聖地之路。這像是上帝想藉由這份虔誠,驅動教徒們朝聖(旅行)。因為上帝知道唯有旅行(朝聖), 才能讓人走向更真實的自我、感受更完整的生命。
生命中出現的每一件事,都像大大小小的種子不斷地播在自己心裡。有些種子隨著時間、隨著自身的經歷慢慢萌芽茁壯,甚至結果;而有些種子或許就一直靜靜等待著任何可能萌芽的契機。
大概在我二十歲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部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紀錄影集,主題就是西班牙朝聖之路,在那個當下我便告訴自己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到這走走。這就像顆小小的種子,播在心裡,我沒有特別留意它,但往後的人生經歷與因緣,彷彿像滋潤的水份與充足的日照催生著它發芽。
到了之後看了兩部電影:《朝聖之路》(The way 2010)、《我出去一下》(Ich bin dann mal weg 2015) 後,更加篤定有天我要踏上這條路!
於最開始,我只是被徒步旅行的熱血深深吸引,自己也想完成這樣子的壯舉。到了後來,我覺得也許可以在這條漫漫長路上好好思考或沉澱些事、好好地與自己對話。不單是像散步般的放鬆漫遊,更需要揹著家當行囊隨著地勢起伏長程跋涉,同時有著肉體上受苦力竭的相輔,我相信這將會是一個很棒的旅程。
於是,我出發了。
遙想幾百年前人們的生活,撇除戰事與貿易的奔走,幾乎不太有可能離開自己的家鄉,一輩子或許都在一個小鎮、同一個城市度過。但是宗教信仰卻帶來不一樣的改變,或許「朝聖」本身的概念,就是旅行最早的具體雛型之一。梵諦岡之於基督宗教、麥加之於伊斯蘭教、拉薩與岡仁波齊之於藏傳佛教,這些對虔誠的教徒們來說都是一生必須去一次的信仰聖地。
教徒們虔誠遵循教條禮規度日,對上帝的景仰與虔敬不斷驅使他們在有限的生命中踏上前往聖地之路。這像是上帝想藉由這份虔誠,驅動教徒們朝聖(旅行)。因為上帝知道唯有旅行(朝聖), 才能讓人走...
目錄
他 序
自 序
遠行試煉 — 聖地雅各的召喚
聖雅各
啟程
庇里牛斯山
潘普羅納
上路了
背包的重量
探索真理 — 倏忽即逝的渺小
用語言思考
洛格羅尼奧的晚禱
修行的印記
相遇
慢漫想
背影
時間淬鍊 — 自我迷失的找尋
信仰
新世界
無力的創作
無所適從
社會
瓦爾登湖
自己
繁星匯集 — 刻下生命的雋永
身在其中
朝聖之路
選擇
與自己的約定
聖地雅各
耄耋對話
後記
他 序
自 序
遠行試煉 — 聖地雅各的召喚
聖雅各
啟程
庇里牛斯山
潘普羅納
上路了
背包的重量
探索真理 — 倏忽即逝的渺小
用語言思考
洛格羅尼奧的晚禱
修行的印記
相遇
慢漫想
背影
時間淬鍊 — 自我迷失的找尋
信仰
新世界
無力的創作
無所適從
社會
瓦爾登湖
自己
繁星匯集 — 刻下生命的雋永
身在其中
朝聖之路
選擇
與自己的約定
聖地雅各
耄耋對話
後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林翰出版日期:2021-02-01ISBN/ISSN:978957438390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8頁開數:14.8 x 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