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作為儒家根本經典,是記載聖賢思想的重要經典。明朝才子張岱的《四書遇》作爲一本語錄體的讀經著作,以別開生面‚將心比心的解經思路,凸顯作者重視「情理」的修學工夫,糾正了壟斷《四書》解釋權威的朱熹官學混淆「情理」與「物理」的偏失,是一部極其難得的以會通心學的活潑態度來解讀四書的作品。從體例上,本叢書借用現代人常用的微信對話的形式,使張岱與他的古今朋友組成了一個「四書討論群」,就四書的一段甚至一句話進行探討,妙語連珠,使現代人也能從淺顯的譯讀中會心會意。
作者簡介:
作者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作為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散文學家,他的《湖心亭看雪》被收入內地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思想和作品引起越來越多的讀者關注。雖然黃裳稱他為「天下無與抗手」的散文第一名家,但他的創作成就並非「散文家」所能概括,著述涉及經史子集各部。
作者序
序
張岱(1597 — 1689),字宗子、石公,號陶庵、蝶庵,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他為人們所熟知,首先是因為他的山水美文,《西湖夢尋》《陶庵夢憶》等著,格調高古,境界敻絕,而文筆清新婉麗,時露胸次灑落氣象。現代以來,周作人、施蟄存等皆對其推崇備至,黃裳則稱其為「絕代的散文家」。
但張岱不只是一位「絕代的散文家」,還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他有大量的史學著作,如《古今義烈傳》《史闕》《石匱書》《石匱書後集》等。尤其是《石匱書》與《石匱書後集》,其「事必求真,語必務確」,以至於「五易其稿,九正其訛」,為有明一代存其信實可靠之史,實與談遷《國榷》、萬斯同《明史稿》同光於史林。然張岱又不只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其《四書遇》之著,又使之躋身於思想家之列。
《四書遇》原為未刊抄稿本,初藏於江蘇常熟周氏鴿峰草堂,浙江圖書館於1934 年購得此本,將其列為甲級特藏稿本。
《四書遇》是張岱對四書的解釋。書之所以名為「遇」,張岱說:「蓋遇之云云者,謂不於其家,不於其寓,直於途次之中邂逅遇之也。」語雖寥寥,而其用心之勤苦已然深蘊於其中。因此所謂「遇」者,正是張岱獨特的經典解釋方式。
在《四書遇序》中,張岱又大略說了其「遇」的基本手段:「間有不能強解者,無意無義,貯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讀他書,或聽人議論,或見山川雲物、鳥獸蟲魚,觸目驚心,忽於此書有悟,取而出之,名曰《四書遇》。」
然則所謂「遇」者,悟也,非搜求於各家注疏、牙籤滿屋,而悟之於山川雲物、鳶飛魚躍之當下生命,而遇之於道阻水長、流離顛沛之倉皇困頓之間者也。故《四書遇》之撰著,前後歷時四十年,亦可謂傾其全付精神,而為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之獨立人格的文字見證。雖當明清易代「天崩地解」之時,作者播遷於亂離,蹎蹶於道途,而猶妥為珍藏:「余遭離亂兩載,東奔西走,身無長物,委棄無餘。獨於此書,收之篋底,不遺隻字。」足見張岱對這一作品的特為重視。
雖說張岱之所「遇」乃其獨特心得,但並不是說他只是獨運孤明。恰恰相反,《四書遇》的文獻徵引極為廣博,據朱宏達先生統計,書中引文所涉人物有二百六十七人之多。許多不見於其他史料的人物,藉《四書遇》而得以留存其思想之吉光片羽。然則《四書遇》又匯存了大量的中晚明思想史料,豈不彌足珍貴!
雖說「不讀朱注」,但就《四書遇》的內容來看,張岱對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實諳熟於心,書中多明引或暗引朱熹之說,或贊同,或批判,在與朱注的對話中出以己意,自出手眼,不落窠臼。
張岱自謂「凡學問最怕拘板。必有活動自得處,方能上達」。故凡書中所論,無非其「活動自得」之處,是其獨特心得。然必有博學審問,方能獨得機杼;必有明辨篤行,方能獨有心得;必有別出心裁,方顯知識專精。
《四書遇》對於四書的解釋,深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張岱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其曾祖張元忭(1538 — 1588)為隆慶五年(1571)進士第一,從學於王陽明大弟子王畿,是「浙中王門」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祖父張汝霖(1561 — 1625)繼承張元忭的心學取向,對張岱的思想格調與治學方法影響最巨。
張岱之基於陽明心學視域來解讀四書,正與其家學淵源及其時代風氣精神相接。因此《四書遇》所呈現出來的基本面貌,無論其思想意趣、解釋路向,還是其語言風格、解釋形式,均與朱熹的《四書集注》迥然有異。其最為突出者,是融入佛道二家之說,甚至認為「孔子、佛氏之言相為表裏」。馬一浮先生曾說:「明人說經,大似禪家舉公案,張宗子亦同此血脈」,然「卷中時有雋語,雖未必得旨,亦自可喜,勝於碎義逃難、味同嚼蠟者遠矣」。
張岱博洽通才,學問淹貫,而《四書遇》內涵宏富,徵引廣博,解釋方式靈活,可謂氣象萬千。書中時見珠璣,然因時代不同,閱讀習慣有異,今人讀來,或頗見扞格。為使《四書遇》合於今人閱讀,以領會其思想,在語言形式上予以「現代轉換」,實為勢在必行,此則本套叢書之所以著也。
《四書遇》原書不錄四書原文,編著者又據《四書集注》配上原文,亦予語譯。本套書編著者之一馮寧寧博士是我的學生,碩士、博士皆隨我學習,在前後五年的時間裏,始終表現出對於中國哲學的專業興趣,踏實勤奮,好學深思,而又懷抱「君子三畏」之心態,治學嚴謹。她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陽明學及陽明後學,博士論文即以《四書遇》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本套書的《論語》部分由她來主筆,甚為恰當。我相信,她的語譯不會對張岱原文有太多偏移。
隨着本書的出版,張岱將為更多人所熟知,其獨特的四書解釋維度將在現代語境之下為人們帶來新的心靈啟迪,而為今日傳統文化之繁榮更添新彩,是則可跂而望者也。
本書付梓之際,承馮寧寧之請,爰弁數語於卷端。是為序。
董平
二〇一八年二月十日於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
序
張岱(1597 — 1689),字宗子、石公,號陶庵、蝶庵,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他為人們所熟知,首先是因為他的山水美文,《西湖夢尋》《陶庵夢憶》等著,格調高古,境界敻絕,而文筆清新婉麗,時露胸次灑落氣象。現代以來,周作人、施蟄存等皆對其推崇備至,黃裳則稱其為「絕代的散文家」。
但張岱不只是一位「絕代的散文家」,還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他有大量的史學著作,如《古今義烈傳》《史闕》《石匱書》《石匱書後集》等。尤其是《石匱書》與《石匱書後集》,其「事必求真,語必務確」,以至於「五易其稿,九正其訛」,為...
目錄
序
張岱《四書遇》自序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衞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序
張岱《四書遇》自序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衞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日期:2020-07-10ISBN/ISSN:978988867500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71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