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目次
總序
緒言
第一章 民國社會與民國文化
第一節‧社會巨變與文化發展的新態勢 002
一、民國時期社會的特點 002
二、社會變化對文化的影響 006
第二節‧三大政權的主要文化政策 011
一、北洋軍閥政府的「尊孔復古」 011
二、國民政府的「三民主義」獨尊 014
三、蘇區和解放區的文化政策 018
第三節‧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革 023
一、現代文化意識的興起和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活躍 023
二、民國文化與社會進步 026
第二章 民國文化的時代精神
第一節‧崇尚民主與科學的現代性追求 033
第二節‧民族主義的主旋律 041
第三節‧中西文化的會通融合 049
第三章 文化道路的抉擇與論爭
第一節‧新文化運動初期的文化論爭 059
一、尊孔與反孔 061
二、《新青年》與《東方雜誌》之爭 066
三、「林蔡之爭」 069
第二節‧五四後中西文化論爭的繼續 072
一、新文化運動隊伍的分化 072
二、「新舊調和」問題 075
三、「東方文化優越論」 078
第三節‧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085
第四節「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之爭 093
一、關於「中國本位文化」的爭論 093
二、圍繞「全盤西化」的論辯 097
第五節‧抗戰時期的復古與反覆古鬥爭 100
一、與蔣介石封建復古主義的鬥爭 101
二、批評文化保守主義者的主張 102
三、毛澤東、張聞天對文化論爭的總結 104
第六節‧黎明前的文化選擇 106
一、兩種中國命運決戰中的文化問題 107
二、對傳統文化的再批判 108
三、「人民本位文化」論的提出 111
第四章 國際國內的文化交流
第一節‧外國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116
一、五四前後外國文化的傳播 116
二、十年內戰時期外國文化的傳播 123
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外國文化的傳播 129
第二節‧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134
一、兩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文化的西播 134
二、中國文藝的對外傳播 139
三、其他方面中國文化的外播 146
第三節‧國內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 151
一、國內各民族文化進一步交融的歷史條件 151
二、漢族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吸收 154
三、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158
四、民國文化發展中少數民族的貢獻 163
第五章 邁向現代的哲學
第一節‧民國哲學發展的基本線索 224
第二節‧資產階級新哲學體系的建構 230
一、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230
二、胡適的實用主義哲學 232
三、張東蓀的「多元」認識論 235
四、金岳霖的知識論 240
第三節‧現代新儒家哲學的興起和發展 243
一、梁漱溟的新孔學 244
二、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247
三、馮友蘭的「新理學」 251
四、賀麟的「新心學」 255
第四節‧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259
一、唯物辯證法論戰 259
二、艾思奇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 262
三、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的中國化 264
四、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266
第六章 走向世俗:民國的宗教世界
第一節‧入世達變的宗教傾向 272
第二節‧佛教的革新與佛教文化的活躍 279
一、「復古革新」與「納新革新」 279
二、活躍的佛教文化 285
第三節‧致力於「中國化」的基督教 295
一、天主教的「中國化」策略 296
二、新教及其「本色教會」 298
三、中國基督教自立運動 299
四、基督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 300
第四節‧其他宗教的興衰 303
一、衰落中的道教 303
二、各種民間宗教 305
第七章 舊儀已失,新軌未立:倫理道德的變革
第一節‧倫理的覺悟 314
一、對「忠」、「孝」倫理的批判與改造 315
二、貞操節烈道德權威的失墜 318
第二節‧從個人本位主義到為人民服務 320
一、資產階級新道德的內容 320
二、獨立、平等的道德觀與婦女解放 322
三、婚姻家庭觀念的更新 324
四、無產階級新道德的孕育 326
第三節‧復興「固有道德」:國民政府的倫理「建設」 329
第八章 多元體制下的民國教育
第一節‧資產階級教育體制的確立 337
一、「壬子癸丑」學制與資產階級新教育體制的初步形成 337
二、五四時期的教育改革與新學制的確立 340
第二節‧各種新教育思潮的試驗 343
一、平民教育運動與平民教育思潮 343
二、黃炎培倡導的農村教育改進試驗區 344
三、晏陽初主持的農村平民教育實驗 346
四、陶行知領導的鄉村師範教育和山海工學團 349
五、梁漱溟進行的鄉農學校實驗 351
第三節‧國民政府的教育 352
一、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教育 352
二、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教育 359
三、國民政府敗亡時期的教育 365
第四節‧新民主主義教育 367
一、土地革命時期的蘇區教育 367
二、抗日根據地的教育事業 372
三、解放區教育的目標與措施 378
第五節‧教會教育及「奴化教育」 381
一、教會學校的發展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381
二、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 385
第九章 別開生面的史學和初生的考古學
第一節‧傳統史學的餘緒 391
一、《清史稿》的編修 391
二、傳統史學的其他成果 393
第二節‧資產階級新史學的發展 395
一、歷史理論和史學方法的探索 395
二、「古史辨」派的疑古考信 399
三、新考據學派的成就 401
四、「史料學」派的崛起 403
五、文化史、通史、清史等領域的建樹 405
第三節‧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崛起與創獲 407
一、唯物史觀在史學研究上的初步運用 408
二、論戰中的馬克思主義史學 410
三、十年內戰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樹 412
四、毛澤東的歷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建設 416
五、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成就 418
第四節‧科學考古學的誕生與發展 423
第十章 現代新文學及語言文字的變革
第一節‧文學革命與新文學的發生發展 433
一、五四文學革命的興起 434
二、風起雲湧的新文學社團 436
三、現代新文學的初創 438
四、各新文學社團成員的創作 442
第二節‧左翼文學運動與新文學的繁榮 447
一、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興起 447
二、左翼作家的文學創作 448
三、其他作家的創作 452
第三節‧抗戰文學及解放區新文學 456
一、抗戰文學的蓬勃發展 457
二、解放區文學的興盛 461
第四節‧語言文字的變革與研究 464
一、從白話文到大眾語 464
二、「國語」建設的其他方面 469
三、漢字的簡化 474
四、語言學研究的進步 476
第十一章 藝術領域裡的拓展
第一節‧西洋藝術的滲透與民國藝術的興盛 484
第二節‧音樂舞蹈藝術的飛躍 492
一、音樂 492
二、舞蹈 499
第三節‧電影業的崛起與戲曲的變革 503
一、新崛起的電影業 503
二、戲劇的變革 511
第四節‧生機勃勃的各種美術 518
一、空前繁榮的繪畫 518
二、書法、篆刻、工藝和攝影 529
第十二章 現代自然科學的奠基
第一節‧新型科研組織和機構的建立與影響 538
一、中國科學社與新文化運動對科學的推動 538
二、中央研究院與民國科學的發展 542
第二節‧地質學和生物學的率先拓進 548
一、地質學和地理學 548
二、生物學 555
第三節‧數學、物理學與化學的進步 562
一、數學 562
二、物理學 566
第四節‧醫學、天文學、氣象學和工程學 574
一、醫學 574
二、天文學與氣象學 579
三、工程學 581
第十三章 人文社會科學新學科的建設
第一節‧政治學、經濟學和文化學的發育 585
一、政治學 585
二、經濟學 589
三、文化學 594
第二節‧社會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演進 598
一、社會學 598
二、民族學 605
三、民俗學 610
第三節‧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的開展 614
一、教育學 614
二、心理學 618
三、美學 625
第十四章 文化傳播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
第一節‧民國新聞業 632
第二節‧圖書出版業的發展 640
第三節‧圖書館和博物館事業 644
第四節‧現代體育事業的興辦 649
第十五章 社會風俗的變遷
第一節‧西式風俗的時髦與民國風俗的演化 660
一、西式服裝的流行與傳統服飾的改造 660
二、時髦的西式飲食及其影響 663
三、都市新居 668
四、日益便利的新式交通 670
第二節‧各風俗領域的其他變革 675
一、新式公眾娛樂活動的普及 675
二、社交方式的變革與西式禮節的流傳 678
三、新舊並存的婚喪習俗 680
第三節‧移風易俗 684
一、漸進改良式的移風易俗 684
二、以革命為宗旨的移風易俗 688
第四節‧民國風俗變遷的特徵 691
參考書目
再版後記
目次
總序
緒言
第一章 民國社會與民國文化
第一節‧社會巨變與文化發展的新態勢 002
一、民國時期社會的特點 002
二、社會變化對文化的影響 006
第二節‧三大政權的主要文化政策 011
一、北洋軍閥政府的「尊孔復古」 011
二、國民政府的「三民主義」獨尊 014
三、蘇區和解放區的文化政策 018
第三節‧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革 023
一、現代文化意識的興起和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活躍 023
二、民國文化與社會進步 026
第二章 民國文化的時代精神
第一節‧崇尚民主與科學的現代性追求 033
第二節‧民族主義的主旋律 041
第三節‧中西文化的會通融合 049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