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大家都曾經不想上學,理由不一。
於是我們想問,為什麼要上學?
近代教育的開展,具有型塑國民意識、身體規訓、科學文明啟蒙、職業能力訓練等目的,這些能力的養成甚至成為國民的義務。學歷成為衡量能力的指標,讀書甚至產生社會流動的效果,貧困子弟因為受教育而得以翻身。
共同經歷的校園生活,如同哪間學校制服好看?營養午餐吃什麼?學校鐘聲與畢業歌有何不同?甚至就連使用的文具等細瑣小事,早已是曾為學子們的我們,彼此的共同記憶。
本期精彩內容包括〈銅像與操場──校園空間的政治學〉、〈學生該有學生樣?──制服的歷史及其不滿〉、〈考試地獄是如何形成的?臺灣人與近代考試〉、〈校園營養午餐發展史〉以及日治時期校外教學熱門地點特別報導,並邀請體制外學習的學生、家長與老師現身說法。
當我們或許還持續在上學與否間掙扎,那段校園生活的經驗,已經占滿我們年輕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