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文二十九篇,概分為「歷史時刻」、「政治秩序」、「政制進程」、「社會基礎」四輯,每輯七八篇文字,分別從晚近世界體系視野中,省思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着力在義理層面追尋政治秩序之可欲與可能,圍繞理想的政治秩序,追問自由民主如何在中國落地,最後說明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的必然發展路向。作者一再強調,中國「第三波改革開放」到了最後臨門一腳的時刻。在此,最為重大的事件,也是最為深刻的變革,就是民主政治可能正在敲門,或者,正在用腳急急踢門。作者又重申,這個叫做「中國」的家國天下,是14億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而非一黨一派、一家一姓的私產,更非憑藉強力攫取、代代承繼的所謂江山。打江山、坐江山、保江山,早已是不合時宜的王朝政治心理。
本書作者以切實學理脈絡為基礎,梳理、分析、審視「中國問題」,瞻前顧後,觀點開明而慎重,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許章潤,安徽廬江人。法學博士,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說法 活法 立法》、《法學家的智慧》、《現代中國的國家理性》、《漢語法學論綱》、《國家理性與優良政體》、《政體與文明》,以及散文集《六事集》、《坐待天明》。
主治法律哲學與政治哲學,尤其關注「中國問題」意義上舶來理念與固有生活調適過程中的法政方面,而念念於中國人世生活與人間秩序的現代重構性闡釋,汲汲於儒家優良傳統的法學復活和中國之為一個大國的法政佈局與文明意義,追求法律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尋索學術的人道意義。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論綱
重讀托克維爾,梳理現代世界及其現代秩序的創生脈絡紀霖宗兄設壇,囑咐我來做演講,半月來一直在想這件事,深感以此論題,鋪展革命、立憲和國家理性,而以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及其舊制度與大革命作為切入點,實在是非常具有眼光的選題。有此綢繆,因應之下,便想從遠距離、長時段、大歷史的角度,緊緊圍繞着晚近三百年來中國和世界的大致宏觀走勢來談,這樣可能較為恰切。同時,這並不限於此一人一書,而是從此人此書,引申開來,在現代和現代秩序的誕生這一大背景大變局下,省思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而藉此更作深廣闡發。其空虛不免,而大視野三字庶幾自慰也。
置此整體構想,圍繞核心命題,大致講下列五個問題。一是革命,阿倫(Hannah
Arendt)意義上的革命,而非一般俗常的騷亂、暴動、造反或者改朝換代;二是在此情形下,駸駸乎而來的現代秩序與雙元革命的問題;三是因順流而下、遞次嬗變所導致的國家、社會與政治的複雜糾聯。凡此三因素的連環互動,映照並坐實着革命、立憲和國家理性的歷史脈動,構成了晚近現代秩序的核心變量;四是基此流變,由此演繹出的古典政治向現代政治的轉型;第五,我想最後談一下所謂的文學政治或者文人政治這一托克維爾話題。
一、晚近三百餘年,革命是發動裝置,蔚為歷史的扣眼我先講第一個問題。如本節標題所示,晚近三百年來,革命是一個發動裝置,並且蔚為歷史的扣眼。就是說,衣服有鈕扣,經由扣眼而扣合,綱舉目張,衣裝遂成衣裝。形制既顯,興致聯翩,遂成所謂繁華。在此歷史時段,革命正是這樣一個扣眼。實際上,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漫長的十九世紀,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革命與戰爭的年代。
就此,有六點內容需向各位陳述。
第一,何為革命?此處所說革命,非暴動、非起義、非改朝換代,而是一種開
端,一種政體變革。而且,革命是政治權威崩潰的結果,在歷史終結的意義上,其後所建立的政體不會再遭遇革命,由是政權獲得了永久性正當性,而以政府的周期性合法性來表徵。換言之,今天談論革命,很顯然是在法政哲學和歷史哲學,而非一般俗常政治意識形態的語境下,從近代長程社會政治變革和歷史轉型的大視野來談的政體演變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運動。實際上,樞紐時代以還,近代的這一波政體變革,以革命開道,自歐美起步,將全球拉入這一歷史進程,而為萬世開太平。因此,在阿倫特的意義上,暴動起義等屢次上演的改朝換代不是我們此刻所說的革命。革命一定意味着一種開端,一種政體變革。它作為一種政治權威崩潰的結果,導致一種新的政體和政治權威誕生,蔚為政治的創世紀,講述的是這樣一種歷史進程、政治運動和社會、思想轉型。在此,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回顧晚近三百年間發生在東西方各國的具有典範意義的革命,可以發現,革命既是開端,則革命之後它所形成的新型政體和政治權威之所以不會再度重蹈被
革命這類政治覆轍,就在於所謂的歷史終結。就是說,現有的人類政治想像力和政治實踐能力,無法再於可見的歷史時期內營造出足堪取而代之的新型政體;實際上,此後人類為了克服這一政體的缺陷而進行了種種試驗。雖然本心本願旨在創造更加美好的治理,結果卻將人類驅進泥塗,不得不遞次宣告退出。從而,歷史終結了,所以上文說為萬世開太平。
第二,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想引出下面的問題,即晚近三百年間人類社會所經歷的七大革命。我原來一直講六大革命,沒有把德國因素考慮在內。最近思考紀霖兄佈置的命題作文,沉吟既久,遂覺德國問題具有典範意義。德國問題之所以過去長期未曾提上議事日程,可能是礙於英美文化的強勢主導,晚近德國革命和德意志轉型的重大意義給遮蔽了。所以這次把它單獨提出來,稍微多做一些檢視。
在典範意義上,七大革命,即英、美、法、俄、德、中、阿拉伯(伊朗之為一種亞型) 革命及其特點,各具歷史意義。各位知道,從一六四○年代開始的英國革命,開啟了現代進程,三百餘年間,延綿不絕的所謂的革命的歷史進程,席天幕地,開天闢地。通常說,英國革命從一六四○年開始至一六八九年大致收工,長約半個世紀,逮至人權法案公佈,一般的史家認為這時候革命就算結束了。而在我看來,立足於大歷史,則英國革命至少延續一個世紀以上。實際上,一直要到兩次征伐美國之後,英國的外部邊界在北美基本止於美國獨立這一局面,才算內政安頓下來,革命也才算基本結束。內政和國家間政治之互為條件和轉換,於此彰顯無遺。就是說,英國革命是一個長時段的歷史,至少延續一個世紀以上,不可不察。與美國革命、法國革命相比,英國革命有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即英國革命一般來講是基於貴族與國王的分權運動而展開的,所走的是一種普通法的立憲主義,以一種法權安排,以一種相對安全、較為不血腥、較為非暴力的方式達成目標。當然,不是說它沒有暴力和血腥的場景,但相對而言它以小規模、少震蕩、低頻度的上層之間權力的分割,尤其是在財產權上的分割以達成妥協來重建英國的現代政體。英國學者麥克法蘭(Ailun Maikefalan)在講述這場革命時喟言,一六八八年的光榮革命並非一場革命,而是對一種較早傳統的復辟,是對詹姆斯二世圖謀的那種革命的抵制。因此,英格蘭的發展史是一部漸進的、連貫的、進化性的發展史,是一種變化的同一(the changing same),而非如法、俄、中的革命,疾風驟雨,摧枯拉朽,確實有道理。所以英國革命一般認為是以自由為指向,而以財產權的分割、以財產作為自由的物質保障和政制保障來實現革命目標為機制的。
第一章 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論綱
重讀托克維爾,梳理現代世界及其現代秩序的創生脈絡紀霖宗兄設壇,囑咐我來做演講,半月來一直在想這件事,深感以此論題,鋪展革命、立憲和國家理性,而以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及其舊制度與大革命作為切入點,實在是非常具有眼光的選題。有此綢繆,因應之下,便想從遠距離、長時段、大歷史的角度,緊緊圍繞着晚近三百年來中國和世界的大致宏觀走勢來談,這樣可能較為恰切。同時,這並不限於此一人一書,而是從此人此書,引申開來,在現代和現代秩序的誕生這一大背景大變局下,省思革命、立憲...
作者序
本書同名舊版,曾由法律出版社刊行,輯文二十篇,概分四輯。實際出版時,只保留十二篇,成一小冊。此番新刊承蒙城大出版社朱國斌教授准允,保留了初編所收論文外,並增收論文九篇,合共二十九篇,循其舊例,依其內涵,仍然分列四輯。舊版礙於「意蒂牢結」而遵命刪除文字,亦且恢復,則行文義理,庶幾不致上氣不接下氣。較諸原版,篇幅既有增擴,面向多所拓展,內涵亦望充盈,汗青頭白,不枉經年伏案用功,也不致太過對不住讀者諸君。
就體裁而言,總體以觀,其規制,其風格,既非學院高頭講章,亦非一般時論。毋寧,介於二者之間,但凡持論推理,則以切實學理脈絡為基礎,旨在彰顯思想在將自己現實化進程中可能具有的闡釋力。而於省思這個時代的社會、法政與思想症狀中,展現一己思考可能牽連縱橫之更為縱深歷史背景,於體會世態人心中為人生發聲,在觀照時間長河的翻轉流變之際,為此時代作證。
具體而言,每輯七八篇文字,其內容主旨,大致可以分述如次:
輯一「歷史時刻」,在晚近世界體系視野中,徜徉於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諸端,考察其內在關聯,省思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追問和憧憬漢語學思對於「中國問題」的體系性解釋,從而,理解現代世界及其文明秩序創生背景下這個叫做「現代中國」的超大規模共同體的誕生過程。其間,優良政體允為犖犖大端,源自文明勁道,而近代中國超逾一個半世紀的文明大轉型,糾纏於並依舊逃不脫「古今中西」這一既定大格局,則當下時代,一個收束時段,「臨門一腳」,嗟乎難矣。所謂國族天命,華夏吾邦,走著瞧,其唯此乎。
輯二「政治秩序」,顧名思義,著力在義理層面追尋政治秩序之可欲與可能,特別是它與良善生活的關聯。畢竟,人類群居為生,則維繫團體生活,首需和平共處。而這就是政治,普天之下最大的政治。和平共處以公平正義為前提,仰賴於優良政體。正是在此,古今中外,俗世人群,頓挫既巨,苦惱多矣。先秦諸子,希臘先賢,其傷心應對,苦心焦慮,而多所揭示的一個古典政治哲學意識,也是一個永恆的人類元問題,不外乎就是有限理性的芸芸眾生,如何獲得優良政體,比如,王道政治;進而,以此作為體制支撐,維繫人世的安寧與和平。換言之,全體公民在政治上和平共處,從而分享這一方水土,這才活得下去;進而,可能活得好,活得更好。此為人世義理與人生情義。而作為政治的最高標準,可能,也就是人類在自我組織安排進程中所能發揮的政治極致了。說到底,這天下,原是億萬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則「立憲民主、人民共和」就是當代的王道政治。在此,以文明立國,以自由立國,要求重申共和國這一偉大理念。其間樞機,總括近世東西的生聚教訓,概莫「主權在民,治權在賢;政權為主,政府為客;授受以公,臨治以法」,凡此二十四字治道箴言也哉。
輯三「政制進程」,立足現今中國語境,借助發展政治學理念,圍繞理想的政治秩序,追問自由主義如何在中國落地。現代立國,固非自由主義一家所能單打獨鬥,但絕不能或缺這一政治正義。政治有德有方,而政制善治善好,才能造就良善生活與愜意家園,則自由主義尊重個體生命及其公民良知良能之砥礪,正中鵠的。為此,筆者體認,中國需要邁向「訓政中期」,開放政治市場,為此,亟需趕緊開啟「第四波改革開放」,以優良政體承載國家理性,借「四民主義」兌現政治正當性。政治正當性首先在於有效回答權力的來源,建構主權,正面回應敵我公私之大是大非。否則,大轉型至此,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是,百姓怕是不會再忍下去的。
從世界體系立言,中國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大國,「誰是真正的敵人?」無論是在國家政治層面抑或國家間政治範圍,這一問題均有待解決。如果說,全體公民政治上的和平共處及其友愛團結程度,表明既有政體在一國之內善用權力資源的能力,那麼,世界體系中盟友的多寡及其緊密程度,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調用政治資源、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意願和意志,而這不僅關乎國家理性,同時牽連於公民理性,需要政體國體的合力支撐,考驗著中國文明的人生智慧與既有政體的政治能力。正是如此,一種自由民族主義的王道共和法理,可能恰堪奠基,提供「兜得住」的大框架,唯需審慎堅忍,強毅力行。就最近兩年多的中國政治實踐而言,放眼四望,歷經頓挫,含辱忍垢,天道好還,中國終於好不容易走到一個有望歷練政治成熟之際,則天理昭昭,更不能容忍獨夫胡來。
輯四「社會基礎」,旨在說明無論國家理性還是優良政體,究其實,均以社會充分發育為基礎,終究還是為了作育社會。而作育社會,就是切近作育人生;摧殘社會,必驅致一邪魅人生。如同保衞和平才有法治,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沒有一個溫文和煦承載居民生計的社會,要國家何用。社會是天然的,一種自發秩序,國家是後來的,一種人工產物,是為了社會人生才發明調用的一種人類群居的政治範式,而非相反,則有利於此即行,無裨於此便藏。畢竟,較諸國家,社會是人類的永久性家園。由此,反思人性之惡與政制之殤,考察國家建構語境下「社會」的中國意義,重申「經濟社會」及現代社會與法科教育的關聯,均為本輯諸文理述社會主題時著力申說者也。
凡此四大部分,零散紛披,不成規模,不成體系,但分擊合圍,指東打西,念茲在茲,依舊不外「國家理性」與「優良政體」兩大主題,提煉彰顯的是一種關於「中國問題」的「中國意識」。一己申說,其背景,其觸媒,其所謂問題意識,惟靜惟默,去太去甚,正是這些遠憂近慮,而小命幽微,擺不脫家國天下。就此而言,身家性命所繫,則己心惻隱,實為大我公義。事實上,往深遠出遙瞰,去末歸本。凡此兩大主題,既是貫穿過往一個半世紀中國歷史的文明意識,也是充盈其間的政治意志,而且,是衝破政權阻隔而接續連綿的近代中國歷史堅忍不拔之政治意志,更是此時此刻華夏邦國大轉型收束時段的命門樞機,其實,是這個叫做近現代的世界歷史的基本脈絡,而無分東西,不講中外,唯見先後,但有高低。如此這般,枯榮得失,正邪全偏,「尚想孔伋,庶其企而」,表彰其旨,道盡心跡。
朋友,這個叫做中國的家國天下,是全體公民分享的公共家園,也是億萬斯年文明化育的意義秩序。考其結構,論其經緯,在現代理想生活意義上,「書誓河山,啟土開封」,終究不過「國家理性」與「優良政體」兩項,而支撐起家國天下,蔚為中華文明的憲政秩序。總其脈絡,此亦非他,就是「以文明立國,育邦國文明」和「以自由立國,為自由立法」。它們交纏互動,講述了邦國之為政治與文明的統一體,而人民是政治共同體與生活方式的立法者這一凜然故事,旨在以文化維繫歷史,進而在文化與歷史的進程中維繫國家,則國家持節有度,安老懷少,以優良政體拱衞億萬國民之和平共處。那邊廂,人民守法景德,安生服業,「懍懍焉,浩浩焉」,比質琨玉秋霜,而積勞積慧,航海梯山,合力成就者,也是適所安居、其當獲致而分享者,正為此家國天下者也。古賢所謂「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提綱挈領,其意在此,其義亦在此。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含章天挺,此維與宅!」
筆者半生已過,從少幼溫飽不繼,寒蟬僵鳥,道路以目,觳觫存世,到中年衣食無憂,眼見這方水土冬去春回,苦盡甘來,寒灰更然,卻不料,時勢遷轉,尚未水落石出,抑或有所迂迴,彷彿岸谷之變,故而依舊心存危懼。危懼寸心,遂寢食難安,午夜沉吟,總想傾述。若遭刑戮,也有張口喊痛的權利。此生有盡,既棲息此方水土,則其冷暖榮枯,關係身家性命,影響千秋萬代,無法逃避,不可能假裝看不見,則人生無盡,有話說話,人是說話的動物,不說會憋死。身為一介教書匠,說話,把該說的話說出來;說清楚,說給大家聽,蔚為天職。
是呀,如果你口中總是讚美詩,可並非與這塊土地生死相連,不過暫居撈金,而振振有辭,裝神弄鬼,朋友,你讓我怎麼敬服你呢? 而且,化性起偽,懷山襄陵,我們怎麼活呢?
噫嘻,尚饗!
許章潤
孔誕兩千五百六十七年歲次丙申,耶誕二○一六年五月,於故河道旁
本書同名舊版,曾由法律出版社刊行,輯文二十篇,概分四輯。實際出版時,只保留十二篇,成一小冊。此番新刊承蒙城大出版社朱國斌教授准允,保留了初編所收論文外,並增收論文九篇,合共二十九篇,循其舊例,依其內涵,仍然分列四輯。舊版礙於「意蒂牢結」而遵命刪除文字,亦且恢復,則行文義理,庶幾不致上氣不接下氣。較諸原版,篇幅既有增擴,面向多所拓展,內涵亦望充盈,汗青頭白,不枉經年伏案用功,也不致太過對不住讀者諸君。
就體裁而言,總體以觀,其規制,其風格,既非學院高頭講章,亦非一般時論。毋寧,介於二者之間,但凡持...
目錄
輯一 歷史時刻
第一章 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論綱
第二章 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及其體系性解釋
第三章 「中國時刻」:優良政體與文明勁道
第四章 自由、共和與解放
第五章 國家建構的精神索引
第六章 臨門一腳與國族天命
第七章 依然逃不脫「古今中西」的糾纏
輯二 政治秩序
第八章 政治秩序與良善生活
第九章 政權為主,政府為客
第十章 後民族主義視野下的國家政治命題
第十一章 「立憲民主、人民共和」就是當代的王道政治
第十二章 這天下,原是億萬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
第十三章 重申共和國這一偉大理念
第十四章 阻止中國陷入「全面內戰」
第十五章 以文明立國,以自由立國
輯三 政制進程
第十六章 自由主義如何在中國落地
第十七章 中國需要趕緊邁向「訓政中期」
第十八章 以「四民主義」兌現政治正當性
第十九章 開放政治市場,迎接第四波改革開放
第二十章 以優良政體承載國家理性
第二十一章 南海、中南海與太平洋
第二十二章 中國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大國,誰是真正的敵人
輯四 社會基礎
第二十三章 國家建構語境下「社會」的中國意義
第二十四章 重申「經濟社會」
第二十五章 摧殘社會,必驅致一邪魅人生
第二十六章 現代社會與法科教育
第二十七章 保衞和平,才有法治
第二十八章 人性之惡與政制之殤
第二十九章 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
輯一 歷史時刻
第一章 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論綱
第二章 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及其體系性解釋
第三章 「中國時刻」:優良政體與文明勁道
第四章 自由、共和與解放
第五章 國家建構的精神索引
第六章 臨門一腳與國族天命
第七章 依然逃不脫「古今中西」的糾纏
輯二 政治秩序
第八章 政治秩序與良善生活
第九章 政權為主,政府為客
第十章 後民族主義視野下的國家政治命題
第十一章 「立憲民主、人民共和」就是當代的王道政治
第十二章 這天下,原是億萬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
第十三章 重申共和國這一...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07-01ISBN/ISSN:978962937309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6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