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哲學史,涵蓋了哲學家追求真理的奮鬥過程,同時亦是具有連貫性的脈絡歷程,而非只是各種哲學思想的雜湊。
一個哲學思想體系之建立,往往會受其所處的時空背景影響,因此在研究哲學史的過程中,必須盡可能設身處 地去領略當代的時空背景,才能更確切知悉哲學家的思想。
本書的文字力求敘述流暢,清楚地解說古代哲學到中世紀哲學這段時期的思想發展,並擇選數名重要的哲學家,來做較深入的評介。除了可以了解這些哲學經典人物的生平歷程、思想主張,同時也能從中發覺,在相同或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他們彼此之間可能存在的師承、推崇、對立、影響等巧妙聯繫,藉此建立完整的哲學史概念。
本書特色
由古代哲學到中世紀哲學,開始進入西洋哲學史之境。
詳細地介紹了此時期的經典思想與哲學人物。
無論是對您已經熟悉或是還有些陌生的,都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作者簡介:
林玉体
1939年(日本昭和14年)出生於臺南將軍漚汪庄。北門中學、臺南師範、師大教育系畢。1970年獲教育部公費留考,赴美Iowa大學專攻教育哲學,得Ph.D。回師大教育系服務,並兼系主任、所長及教育學院院長。2002-2008年任考試院考試委員,需在美Columbia、英Oxford及London大學進修各一年。著書數十本,著重在哲學思考者尤多。2008年回師大退休迄今,仍著書、兼課,閱讀不斷。
章節試閱
支那的孔子說:「仁者樂山,知者樂水」;這是含有哲理的。道德與知識,是人最大的資產。道德準則,幾乎萬年不變,不動如山。孔子住在支那的山東(無地震);海洋及河流的多變,刺激了濱海或河邊人民的腦袋,智慧因之而出。希臘地處愛琴海,海有大有小,河有長有短。先是大陸型的遊牧民族而後定居耕田種地而產生的文化(culture),與農業有關(agriculture)。由「水」而生的文化是商業貿易型的,城市(city)因之而起,這叫做「文明」(civilization)。「文化」,自然成分高;「文明」,則人為比重大。相對之下,愛琴海的遼闊不如地中海,但地中海比不上大西洋。歐洲的「文明」史,也印證了此種客觀環境而生的文明史。文明或文化,由希臘的雅典轉到義大利的羅馬、威尼斯、翡冷翠,然後又由大西洋的大都市如巴黎、倫敦、荷蘭的雷登(Leyden)甚至到美洲新大陸新英格蘭的波士頓,大學史上重要大學地位的替換,恰好符應了此種文明變遷。愛琴海濱的雅典大學風光一時,地中海的羅馬大學及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接棒,巴黎、牛津、劍橋及雷登(大西洋)的大學竄起,加上哈佛、耶魯、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的大學後來居上。今後是否更大的太平海沿岸都市的大學,如加州的柏克萊、史丹佛、洛杉磯,日本的東京,臺灣的臺北等,也能爭奇鬥豔,則有樂觀的預期。
荷馬(Homer)的史詩,是鑲在希臘文化的珠寶,雖與哲學較無直接牽連,但支配了希臘人的人生觀,戰爭英雄的傳記,是希臘受過教育者最耳熟能詳的資料;加上公元前八世紀赫西奧(Hesiod)的詩詞,描述土地貴族的品德,追求正義的倫範,雖較悲觀,卻可視為建構希臘人宇宙論(Cosmology)的基礎。這兩位天才詩詞作者,都是位於小亞細亞(Asia Minor)濱海的愛奧尼亞人。
愛奧尼亞(Ionia)位於愛琴海中,介於東西貿易的交會處,外來思想觀念容易進入。有埃及的「數學」(mathematics)及巴比倫的「占星術」(astrology)。但愛奧尼亞之所以擁有哲學發源地的重大原因,是該地的天才運用「理性」此種人智,把埃及人因尼羅河氾濫而成的實際性數學,及巴比倫人視天象的神祕性,轉化為科學式的思考,將手指式的算術(arithmetic)提升為推理式的幾何(geometry),也把占星術轉為天文學(astronomy)。不只知其然,還擬進十步探查的知其可以然。抽象思考因之而生,這是哲學式的進境。粗糙的素
材,一經腦力的加工,不為表象及經驗所限,這才夠格稱為哲學。若有人以為希臘哲學是否源於印度甚至支那,那更是無稽之談。因為東方這兩個老國,頂多只提供希臘人想像的對象而已。只有經過理性這個要件,粗料的日常經驗,才可望成為哲學的佳餚。哲學的搖籃地條件複雜,也眾說紛紜。但下列因素不可或缺。
支那的孔子說:「仁者樂山,知者樂水」;這是含有哲理的。道德與知識,是人最大的資產。道德準則,幾乎萬年不變,不動如山。孔子住在支那的山東(無地震);海洋及河流的多變,刺激了濱海或河邊人民的腦袋,智慧因之而出。希臘地處愛琴海,海有大有小,河有長有短。先是大陸型的遊牧民族而後定居耕田種地而產生的文化(culture),與農業有關(agriculture)。由「水」而生的文化是商業貿易型的,城市(city)因之而起,這叫做「文明」(civilization)。「文化」,自然成分高;「文明」,則人為比重大。相對之下,愛琴海的遼闊不如地中海...
作者序
一、研讀哲學史的必要性
哲學史的書已指不勝屈,但在漢文天地裡,具研究及參考價值者卻罕見。一來不具「教育」性,因為連最起碼的教育功能也無,文字既不流暢,論理亦不清不楚,作者對哲學之領會力大受質疑。二來無助於「智慧」之提升,漠視哲學一詞,或Philosophy一字之原意—「愛智」。
在力求客觀條件的要求下,又得相對遵守一準則,即儘量不扭曲而持平以闡釋或批判史上的哲學家。至於哪些哲學家有資格入選?這又涉及到很複雜的選擇問題。英文著作中頗具權威的哲學史著作,柯普立斯頓(Frederick Copleston,S.J., 1907-1994)該屬其中佼佼者。從1959年開始出版《哲學史》(A History of Philosophy)共11冊,隻字不提支那人,此一現象必引起支那人的不滿甚至憤怒,但與其發洩情緒,不如冷靜地反省思考。誠如該巨著作者在序言中所提的例,撰述英國史者該詳述英女王伊麗莎白服飾數量呢?還是應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大書特書?二者在全球史上尤其在英國史上的重要性,可以相提併論嗎?就哲學領域而言,哲學史的撰述者難免有自己的一套哲學觀,據此作為選人及擇材的標準。此種「偏見」難免,也不必諱言,更不用誇稱公允無私。在民主社會裡,言論開放,市場供需,在貨比貨之下,品質高下,讀者心中自有一把尺。
史是指時間的流程,古、今、未,三者連成一貫,意義就凸顯而出。不過,「時」也有長短,有些哲學思考未能「立即」成為時人及接續時代的風潮,卻潛伏成為暗流,識相者相隔數百年之後才使之重見天日,這也具有「史」意。但若認定今人頗富珍貴之理念,是自古有之,只是今昔相隔竟然一兩千年,則不得不引發一種「大哉問」,一來是否該理論自古即有之,二來即令該理論早有祖先言及,為何該哲學觀念種子長久不能萌芽、茁壯、開花又結果?不少支那讀書人咸認哲學的最高智慧,早有古聖先賢言及,此種心態,骨子裡,是狂妄的自大狂(hybris)作祟使然!
對「史」缺乏認識者稱為「史盲」,此種人不配稱為受過教育者;相同的,若對「哲學」一竅不通,即是「哲學盲」,此種人欠缺人生意義感。「史」加「哲學」而成為哲學史,二者內容相同者甚夥。「史」是由「人」所建構的,該種「人」之中,哲學家占的份量頗重。歷史是一種變遷的記錄,在演進的流程中,有變,尤其是大變。變,除了自然力之外,就是人力的施為,人力當中的精神力及思維力所積聚的知識力,可以掀風作浪,左右人類行為的走向。其中,哲學家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過去發生的事,包括哲學思想,都變成無實用價值的古董了嗎,只堪陳列在博物館供今人憑弔乎?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在他的《歷史哲學》(History of Philosophy)第一冊第17頁中說,哲學史的內容,不外乎包括了好多已逝的思想系統,你埋葬我,我也埋葬你。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也說過:「形上學使人心懸著一種永不褪色的期待,卻從未能實現該期待」;當「其他學門一直往前推進時」,形上學學者「總是繞著同一個點,似乎未見前進分毫」。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也有下列一句陳述:歐洲哲學史各學派皆曾領風騷,也都接受過挑戰;其中,形上學系統如同垃圾一般的被丟棄,但彼此卻各不相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令神仙打鼓也會出錯。歷代哲學家之見解受到挑戰,這是極其明顯的史實。但史有「鑑」之意,可當教訓用,使今人及未來的人減少錯誤。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種的樹或許枯萎了,死亡了,但今人及後人就不該重蹈覆轍,卻應栽新種,使乘涼的人更多更久。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此進步就可期。當然,深悉往事者,仍有步入相同錯誤的可能,但史盲,犯的錯誤更多。
一、研讀哲學史的必要性
哲學史的書已指不勝屈,但在漢文天地裡,具研究及參考價值者卻罕見。一來不具「教育」性,因為連最起碼的教育功能也無,文字既不流暢,論理亦不清不楚,作者對哲學之領會力大受質疑。二來無助於「智慧」之提升,漠視哲學一詞,或Philosophy一字之原意—「愛智」。
在力求客觀條件的要求下,又得相對遵守一準則,即儘量不扭曲而持平以闡釋或批判史上的哲學家。至於哪些哲學家有資格入選?這又涉及到很複雜的選擇問題。英文著作中頗具權威的哲學史著作,柯普立斯頓(Frederick Copleston,S.J., 1907-1994)該屬其中...
目錄
哲學史—導論(序)
壹、古代哲學
第一章 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
第一節 西方學術思想的搖籃地—愛奧尼亞(Ionia)
第二節 哲學的先驅部隊
小結
第二章 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
第一節 辯者(Sophists)
第二節 蘇格拉底(Socrates)
第三章 柏拉圖(Plato)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知識論
第三節 「理」論(本體論)
第四節 心理學及道德論
第五節 政治哲學
小結 柏拉圖的影響
第四章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邏輯
第三節 形上學與形下學
第四節 道德哲學
第五節 政治學及美學論
第五章 羅馬哲學
第一節 斯多噶主義(Stoicism)
第二節 伊比鳩魯主義(Epicureanism)
第三節 懷疑論(Sceptics)
第四節 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
小結 古代哲學結束
貳、天主教(中世紀)哲學
前言
第一章 教父時代(Patristic Period)的來臨
第一節 聖奧古斯丁(Augustine)(一)
第二節 聖奧古斯丁(二)《上帝之城》
第三節 6-9世紀的神學哲學家
第二章 教父哲學(Scholasticism),10-12世紀
第一節 共相問題
第二節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神學及哲學的分分合合
第三節 神學哲學聯姻
第四節 聖托瑪斯(Thomas Aquinas)(一)
第五節 聖托瑪斯(二)
第六節 方濟派哲學家(一)
第七節 方濟派哲學家(二)奧坎(Ockham)
第三章 現代哲學的黎明期
第一節 現代思想的醞釀期
第二節 自然哲學的探討
第三節 第一位現代化的科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
第四節 第一批現代政治哲學家
上冊總結
索引
哲學史—導論(序)
壹、古代哲學
第一章 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
第一節 西方學術思想的搖籃地—愛奧尼亞(Ionia)
第二節 哲學的先驅部隊
小結
第二章 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
第一節 辯者(Sophists)
第二節 蘇格拉底(Socrates)
第三章 柏拉圖(Plato)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知識論
第三節 「理」論(本體論)
第四節 心理學及道德論
第五節 政治哲學
小結 柏拉圖的影響
第四章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邏輯
第三節 形上學與形下學
第四節 道德哲學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6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