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在急遽變動的時代,機器正逐漸取代人力,大量工作即將消失,孩子的未來將何去何從?當傳統的教養方式已不再適用,我們又該讓孩子學什麼才有保障?
兒童發展與親職教養專家藍迪博士和知名財經公關顧問波賽克在探訪了各行各業二十多位成功創業家之後,發現「大膽探索、勇敢創新、正向思考、尋求機會、身體力行、人際能力、服務他人」等七種創業家擁有的特質,正是孩子面對未來挑戰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
大膽探索可以讓孩子學會適應未知環境的能力;正面思考讓孩子能夠忍受逆境,在需要努力的時候更快採取行動;積極尋求機會幫助孩子敢於踏出舒適圈;身體力行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好的人際社交能力則讓他們在未來職場成為優秀的溝通者。
書中並進一步根據兒童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具體的教養建議,譬如透過自由玩樂時間訓練孩子的應變能力、從勞作中學習跳脫思考框架、藉由驅動孩子的內在動機培養勤勉的美德、鼓勵孩子在自己喜愛的事物上追求成功、建立好感度和他人經營穩固的友誼關係……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的孩子必須在沒有地圖指引的情況下摸索出通往成功的道路。父母的教養態度,將決定孩子未來的成就高度,只有從現在開始就厚植孩子的「才力」基礎,才能讓你的孩子「不被未來淘汰」,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成功!
作者簡介:
理查‧藍迪博士 Richard Rende, PhD 發展心理學家、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作家及顧問。耶魯大學文學士、衛斯理安大學文學碩士、賓州州立大學博士。 藍迪博士關於兒童發展與親職教養的跨領域研究得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多個部門和私人基金會的贊助,發表超過200篇學術著作、技術論文與報告。曾經擔任眾多重要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以及國衛院學術審查中心獎助金審查委員會的常任委員。 他開設了多個熱門的親職教養部落格,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包括華爾街日報、哈芬登郵報、TIME網站、Yahoo!網站、CNN、MSNBC、ABC新聞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等。他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羅格斯大學、布朗大學醫學院,現任亞利桑那州仙谷市鳳凰鄉日校教學主任。另著有《兒童及青少年受基因影響之行為問題:心理社會介入治療》。 珍‧波賽克 Jen Prosek 波賽克拍檔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邁阿密大學英國文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企管碩士。她是阿瑟‧佩吉學會董事會成員,並參與英美商業協會、紐約市遊民夥伴、公共關係研究院等組織。 波賽克拍檔公司是國際公關及財經傳播顧問公司,在美英兩地均設有辦公室,名列全美前二十大獨立公關公司,在財經傳播顧問領域則高踞美國及英國前五大。 波賽克的第一本著作《創業家軍團》詳細描述她用來創建波賽克拍檔公司的管理策略,並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讓企業了解如何在組織內尋找、訓練、激勵與部署自己的創業家團隊。她除了在頂尖的商學院授課外,並經常在創業與商業組織團體舉行演講。
譯者簡介:
葛窈君 師大譯研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結合兒童發展的最新研究與真實世界的事例,既獨特又具有權威性,可說是教養界的及時雨,提供家長一份可按圖索驥的指引,養育出蓄勢待發的孩子,能夠在未來等待著他們的既複雜又刺激的世界中,定義自我的成功並且積極追求。──教養專家、教育心理學家/蜜雪兒‧玻芭博士 本書提供一個有力的架構……家長會想要立刻實行書中根據研究實證得出的建議,養育出「能幹的孩子」,讓他們有能力應對在二十一世紀無可避免會面臨的挑戰。──史丹佛教育研究所高級講師/丹妮絲‧波普博士 在我們的孩子未來生活的世界中,具有創業家精神、能夠承擔風險並且能夠領導其他人度過未知的人,將能獲得巨大的回報。本書能夠指引你養育出在這樣的世界中出類拔萃的孩子!──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凱爾‧簡森博士 理查‧藍迪和珍‧波賽克精采地融合了發展科學、專家意見以及實例,建構出引人入勝又穩固的論據,如果要養育出能夠領導我們邁向未來的下一代兒童,就必須改變教養的重心。這本書是寫給家長看的,但同時也是送給這一代兒童的禮物。──賓州大學費城兒童醫院小兒科教授/肯尼斯‧金斯伯格博士 本書認為家長能幫助孩子發展出成功所需的創業家心態,這種看法深深引起我的共鳴。這是一本所有家長必讀的好書!──Gilt Groupe購物網站創辦人兼總裁/凱文‧萊恩 成功創業家的一些重要特質,是不是可以套用於孩子的教養?不見得是為了培養出下一個股神巴菲特,而是要提供一套技能,讓孩子能夠「靠自己」,不管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環境如何變遷,都能賴以憑藉的一套能力……全書在理論與實務之間達到絕佳平衡,引用眾多領域的實證研究來檢視教養的方法,同時盡力避免顧此失彼,不時穿插一些常識性的軼聞……本書提出的建議與深刻的見解涵蓋兒童教養的廣泛面向,應用得當應能產生深遠的效果。──寇克斯評論
名人推薦:本書結合兒童發展的最新研究與真實世界的事例,既獨特又具有權威性,可說是教養界的及時雨,提供家長一份可按圖索驥的指引,養育出蓄勢待發的孩子,能夠在未來等待著他們的既複雜又刺激的世界中,定義自我的成功並且積極追求。──教養專家、教育心理學家/蜜雪兒‧玻芭博士 本書提供一個有力的架構……家長會想要立刻實行書中根據研究實證得出的建議,養育出「能幹的孩子」,讓他們有能力應對在二十一世紀無可避免會面臨的挑戰。──史丹佛教育研究所高級講師/丹妮絲‧波普博士 在我們的孩子未來生活的世界中,具有創業家精神...
章節試閱
PART1 大膽探索 行程表滿檔的童年? 哈珀的兒時回憶提到現在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自由嬉戲時間,而這正是許多兒童發展護衛者所憂慮的。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家長並未充分了解自由時間的重要,其實自由時間可以促進不少認知和個人技能的發展,這些技能對個人生涯和職業生涯的成就非常重要。二○○七年美國兒科學會(AAP)發表了一篇詳細的數據報告,指出過去二十年間,不論是在家中或學校,兒童的自由時間都在不斷減少,其中一個主要的例子是下課時間的減少。公共廣播電臺KUOW在二○一四年夏季報導,西雅圖已有十一所公立學校把每天的下課時間縮減至二十分鐘以下。相較之下,四年前只有一所學校採取這種做法。尷尬的是,長期以來的研究一再顯示:增加下課時間會使課業成績更好。別忘了美國兒科學會於二○一三年發表的另一篇報告,特別強調應該保障並恢復低年級學童的下課時間,以及保留足夠時間(例如三十分鐘以上)讓孩子能充分投入活動的重要性。然而,我們還是持續聽到學校縮減下課時間的消息。 請回過頭想想看當年你上幼稚園的情況,很可能只需要上半天課,除了基本的閱讀和算術入門課程,大部分時間就是在玩、做美勞。反觀二○一四年的幼稚園課程,著重「學業」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為了強調學業,不只犧牲了下課時間,還有其他傳統的早期兒童教育重要內容,像是美術和勞作。 暫時撇開那些研究、數據和理論不談,光是想像一個五歲的孩子每天要上七到八小時的課,而且中間還不能下課出去玩,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還有,為了要讓五、六歲的孩子準備上大學,所以必須取消幼稚園的學校戲劇演出,又該怎麼說?事實上,這樣的情況確實發生於二○一四年春季、紐約州長島的埃爾伍德,園方發出一封信給家長,解釋說為了確保將來上大學及之後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聚焦於閱讀、寫作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必須取消戲劇表演。這讓我們再次看到,現在的幼稚園跟我們許多人成長的那個年代有多大差異。 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的是,玩遊戲和演短劇這類典型的幼稚園活動並不只是為了好玩而已,這些活動不僅沒有偏離學習主題,更是兒童學習和發展多種認知能力的主要方式,為課業學習打下基礎。維吉尼亞大學的安潔琳.利拉德(Angeline Lillard)博士及其同事在《心理學公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發表了極具權威性的論文,檢視了玩耍的好處,結論是讓幼童從一系列需要動手做的活動當中自由選擇,最有助於早期學校教育中的認知發展,而不是主要由教師「由上而下」授課的高度制式化課程。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需要透過各種感官及親身體驗才能學得最好,孩子必須能夠積極探索這個世界。 新聞輿論和社群媒體有許多討論,探討這種塞滿孩子行程的做法,是否大幅縮減了自由玩樂的時間以及在家探索的機會。新聞工作者賈許.列伏斯(Josh Levs)提出的看法是:這種現象背後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焦慮。家長們似乎擔心孩子如果沒有在學業、運動、舞蹈和其他可能在成人後幫他們出人頭地的領域維持競爭力,就會落於人後;另一方面,許多家長和丹尼爾.哈珀同樣意識到,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去發展自身的熱情,像是對運動或音樂等活動的愛好。 我們不是要挑剔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態,也不是要責備家長想盡辦法努力幫助孩子達成這個目標──事實上,我們舉雙手支持這個目標;問題在於應該要如何達成。確實有些制式活動成效卓著,但是孩子未來的成功還需要多樣化的豐富經驗,在性格形成時期奠定基礎,長大成人後才有辦法因應各種機會與挑戰。別忘了,今日的經濟體系比起以往更需要「適應不斷變動的環境」的能力,也就是要具備開創的精神,積極主動面對挑戰。線上雜誌Entrepreneur.com的專欄作家凱薩琳.克里芙(Catherine Clifford)提到:「以往創業家是矽谷那些反骨拓荒牛仔的專利,現在則人人都必須是創業家,否則根本找不到工作。」她舉出了這種現象的成因,像是企業傾向雇用獨立承包商、工作外包及其他趨勢。本書作者之一的珍也在每天的工作中看到大量例子佐證這些趨勢。她還更進一步注意到有些年輕員工學習的速度飛快,而且能夠臨機應變,有些員工卻不行。所以珍雇用員工的一個基本條件是必須擁有她所謂的「適應才能」。而根據科學研究,養成這種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探索新環境,學會泰然因應未知的情況。 請試著想像你的女兒中學時期在科學課程大放異彩,然後上了一所好大學、進了知名的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被認為是該領域前途無量的新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嘛,首先她必須祈禱生物醫學領域的資金水位足以讓某個機構願意提供工作給她,然後呢,不久之後她會被要求去爭取補助金,不只是為了提供研究經費,也是她的薪資和福利來源。這整個過程需要用到各式各樣的創業技能,必須要分析贊助趨勢、了解申請流程、配合贊助機構時時變更的重點項目等。為了在科學家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到淋漓盡致,她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必須像這樣臨機應變,適應環境。 在往後的日子裡,所有孩子都必須具備創業家精神才能真正有所成就。我們能做到對他們有幫助的一件事,就是讓他們成為探索環境的天生好手──而且是從包尿布的時期就可以開始。 PART2 勇敢創新 二○一二年美國公共媒體公司(American Public Media)的廣播節目《市場報導》(Marketplace)委託進行了一項調查,詢問七百多名雇主期望大學畢業生具備的技能或才能。調查結果使人不安,雇主們表示畢業生缺乏在職場中被認為最必要也最基本的一些技能,像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這種現象讓人憂心。倒不是說近來大學畢業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或專業不足;更確切的說法是,他們擁有的龐大知識基礎,並非「真實世界」需要的核心技能。根據受訪者的回答,他們更重視的是畢業生展現出掌握大量資訊的能力,這些資訊有時候性質差異非常大,都要能夠理解、弄清楚,而且還要能夠想出更新更好的方式去處理複雜的問題。 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博士是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駐校專家,著有極具影響力的書籍《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他在接受我們的訪談時,針對前述發現說明了他的看法。他認為使年輕人邁向成功的基本技能「不再集中於知識的習得,而是知識的應用」。光是背誦事實並且能在考試時流暢應答不再是一種特殊才能;現今知識俯拾皆是,只要滑鼠輕輕一點就能輕易獲取。華格納博士主張,孩子在未來需要的主要技能是創新的能力。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複雜,在工作時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棘手,越來越難以解決。想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不能只靠擁有知識,而是要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創新並不專屬於那些開創新科技、新事業或新做法的創業家。華格納堅信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成為優秀的創新者,不論你從事的領域或工作是什麼,都必須要創新。未來能在就業市場出頭的年輕人,將會是那些具備創新思考能力的人,而不一定是學業表現優異的人。華格納提到Google公司最近在招聘作業方面的變動,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例子。Google人力資源部資深副總裁拉斯洛.博克(Laszlo Bock)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訪談時指出「學習能力」是Google目前在尋找的特質。拉斯洛解釋:「這是一種臨機處理的能力,也是一種凝聚五花八門片段資訊的能力。」Google是一間引領未來的公司,他們想要雇用具有創業家精神的人。這些創業家不只會去探索這個變動的世界,還會從事創造。我們並不是要說許多領域不需要「知識」,而是希望各位記住這些知識變動的速度有多快。每次去看醫生的時候,你會期待醫生吸收了臨床實務的所有最新發現與相關知識,同時還要具備純熟的技巧,能夠掌控鑑別診斷這種充滿不確定與模糊的藝術。 我們可以說當前的教育風氣並不鼓勵創業家式的創新思考,而是積極努力建立標準化的學習與評量方式,結果導致了「考試引導教學」的習氣,也使得孩童和喜好創新的天性漸行漸遠。不斷強調精通教材內容而非「跳脫框架思考」,或許能得到好成績和考試分數,卻不一定能培養出華格納描述的那種認知靈敏度。華格納並不是唯一抱持這種看法的人。暢銷書《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作者波.布朗森(Po Bronson)和艾許麗.梅里曼(Ashley Merryman)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創造力危機〉,引述近來的證據指出,這一代年輕人在創造力的標準化指標方面,得分低於之前的世代,而且這個趨勢從一九九○年開始有增無減。肯尼斯.羅賓森爵士(Sir Kenneth Robinson)曾在TED大會(Technology, Design, Entertainment)發表影響深遠的演說〈學校扼殺了創意嗎?〉,指出所有孩子都有創造力,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並未加以適當培植,反而熱中於打壓創意和創新思考。學校從越來越早的年齡層開始強調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或正確的做法,這種策略直接損及了創新的一個核心基礎,那就是接納眾多的可能性,從各種角度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讓我們想像一下今日年輕學子的學習情況。想想看,光是塗色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就會受到多少批評,老師和家長可能會告誡他們:「不可以超出線外。」或者是告訴他們世界上沒有藍色的狗、綠色的天空或橘色的草。在學業方面也可能從一開始就受到類似的限制,他們可能會學到數學問題只有唯一一個正確答案和解題方式。如果孩子提出疑問,或甚至膽敢質疑某項科學「事實」,師長會說他們錯了,並且會被紅字圈起來做為懲罰。這些情境所傳達出的訊息是,任何創新的嘗試──包括新的想法和具有獨創性的概念──在本質上就等於失敗與錯誤。 我們並不是要說吸收理解「事實」沒有用處,但是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嚴格要求孩子專注於消化及掌握資訊的結果是壓抑了天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出過時的技能組合。如果你一直被禁止挑戰已知或公認的事實,被調教為害怕「犯錯」的心理狀態,那麼是不可能去創新的。本書作者之一的理查是一個研究學者,他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是:「你的誤差項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博士論文。」重點是,研究學者和任何創新者一樣,都必須從挑戰我們認為已知的事物開始,踏入混沌或未知的世界並向前推進,不畏懼去檢驗不一定會奏效的新想法。孩子其實已經作好創新的充分準備,包括認知和情感上的準備,家長和老師只需要製造更多機會,就能協助激發創新。 PART3 正向思考 教養出成功的孩子:鞭子與胡蘿蔔 雖然在孩子面對困境時給予支持有很多好處,但是在這個高度競爭的世界裡,難道不應該更加重視督促孩子邁向成功?如果不嚴格要求,孩子不會懈怠嗎?溺愛縱容豈不是只會讓孩子懶惰、一事無成? 蔡美兒(Amy Chua)使得「虎媽」一詞在教養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幾乎到了諷刺的程度;不過蔡美兒的觀念反映出一般人對於應該多嚴格要求孩子的看法。對一些青年學子來說,課業壓力大到離譜的程度,這是頂尖大學長久以來普遍的現象。理查記得念耶魯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手機,學生們共用一支電話,電話通常設在宿舍走廊上,這使得私人對話變得半公開。很多學生每週打電話給父母,這類談話時常越演越烈,孩子緊張兮兮大聲保證自己正拚命盡可能拿到最高分,好像父母覺得和一群同樣在高中時名列前茅的學生做同學所帶來的壓力還不夠大似的。如今每個學生都有手機,某些孩子會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可想而知。 密西根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秦寶蓮(Desiree Qin)研究美國亞裔家庭的教養模式已將近十年,根據研究結果,秦寶蓮認為「虎媽」不是最有利於孩子整體發展的教養模式。她指出:「當孩子承受更多壓力、不斷被嘮叨要贏過同儕時,他們表示和父母之間的衝突升高、溫情和親密感降低。他們也比較不快樂,這一點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這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有可能感到憂鬱和焦慮,而且自尊心低落。」 有些「虎爸虎媽」調教出來的孩子確實在學校表現亮眼,但也常留下嚴重的情感傷痕。秦寶蓮在一篇論文中檢視了兩組高成就的孩子,其中一組精神抑鬱,另一組心智健康。這兩組的主要差異因素是教養,心智健康程度的相關因素包括花時間和孩子相處、讓孩子有獨立自由的感覺等。秦寶蓮的研究成果顯示,與父母關係良好的快樂孩子能夠獲得最高成就,而且不會造成情緒負擔。 讓我們再回頭討論耶魯的新鮮人時光。不論你的背景為何,幾乎每個學生都必須調適自己的情緒。大學是一場全新的競賽,有新的競爭對手,而且競爭激烈達到最高等級。沒有人能夠再繼續頂著「班上最聰明的孩子」的光環,因為每個人都差不多聰明。要適應這種情境,需要一定程度的情感與認知彈性,以及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應付挫折和逆境。所有孩子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樂觀,才能在碰到阻礙時披荊斬棘繼續前進。大學方面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名列全球最嚴格大學之一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就實施了一項新政策,在大一的第一個學期不給學生打分數,讓大一新生有機會適應大學的要求與標準,而不會感到迫切的壓力和懲罰性的增強(壞成績)。他們需要時間,才能找出正面積極的適應方法。家長可以透過提供類似的體驗,幫助孩子學會正面的適應方式,奠定未來在最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成功的基礎。 用正面思考建構每一天 珍小時候她的爸爸有一個相當奇特的習慣,每天早上的某個時間他會大步走到廚房窗戶前面,打開窗扯開喉嚨大喊:「哈囉,世界!真是美好的一天!感謝這一天!」要是這時剛好珍有朋友來家裡,她會窘到無地自容。其他時候她很慶幸她們家住在鄉下小鎮,將近五千坪的範圍內沒有其他鄰居會聽到她爸爸的聲音。但是回顧當年爸爸的行動,她現在懂得了爸爸的用心。抱著感恩的心情開啟一天,更有機會真正度過美好的一天。這種態度具有感染力,會引導你沿路留意美好的時刻和良機,而不會掛懷於小挫折。 「人生真美好」的共同創辦人暨創意樂觀長約翰.雅各布斯記得以前每天在母親歡樂的歌聲中醒來,他也記得父母親為每一天設定的情緒氣氛:「我很愛『興奮』這個詞,每天起床的時候都可以用上這個詞!你可以用興奮的語調談論今天樹的顏色,或是天空的樣子,這代表你決定要用什麼方式構築一整天從早到晚的生活。」 在理查主持的工作坊中,會要求參與的家庭指出早上有哪些事引發負面的情緒,然後一起腦力激盪,想辦法消除這些觸發因素。回家嘗試多種不同的做法並成功減少家庭壓力的家長發現,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引進正面的期待,而不是試圖控管負面因子。例如有個媽媽開始建立一個習慣,在睡前要每個孩子說出明天期待的一件事,然後媽媽會把這件事寫在一張小卡片上,第二天早上把這張卡片放在每個孩子的早餐旁邊,要他們大聲說出為什麼今天會是很棒的一天。孩子們覺得用這種方式來建構新的一天很有趣,可以讓房間裡充滿正面能量,趕走原本可能盤旋於室內的負面感覺。 我們很容易養成用負面情緒開啟一天的習慣。樂觀者的優勢是能夠挖掘出正面的事物。用正面情緒展開一天,對於準備去上學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棒的事──同樣的理念也適用於一天結束時。有太多家長和孩子在下班或放學後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抱怨上,用抱怨做為這一天的總結:什麼事情出錯了、很困難、很討厭等等。相對地,我們可以看看雅各布斯的成長經驗:「我媽會做一些事,像是在晚餐桌上說:『講一件今天發生的好事給我聽吧。』很簡單,但確實能夠讓人從光明面去建構這一天。你不會感覺情緒低落,或是抱怨『老師好嚴格』、『今天的功課真的好難』,而是會去講一些像是下課時間發生的趣事,或是你覺得在課堂上學到很酷的東西。就算只有一件事,可能會聊上二十分鐘……我認為這是影響很大的經驗。」 感恩的心 要創造出擁抱樂觀思想的家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表達出感恩之情,並且教你的孩子學會感恩。感恩讓我們聚焦於所擁有的事物,而不是沒有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感恩和樂觀緊密相連──感恩是「水杯半滿」概念的體現。全家一起吃晚餐的時候,是每天固定鼓勵表達感恩的好機會。趁著大家聚在一起,所有家庭成員聊聊今天過得怎麼樣,說出值得讚許的好事。雅各布斯在家裡執行這樣的做法後獲益良多,他的經驗可供參考:「開動之前,每個人坐在餐桌前分享感恩的事。我們家那個四歲的小子擔任第一棒,他喜歡第一個開口,而且常一開口就沒完沒了──這樣很好!他會說一些像是『我要謝謝地板,謝謝天花板,謝謝燈,謝謝海,還有綠色。』之類的話。」雅各布斯也提到在公司裡奉行感恩的必要:「做起來很簡單,但是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定位此刻你的人生方向,這絕對是我們公司的一大支柱。」 珍同樣生長於一個充滿感恩的家庭,比較特別的是,她的父母很感激能生活在一個有這麼多機會的國家。她的雙親出生於只有少數經過篩選的人才能出人頭地的國家,所以他們天天提醒自己的孩子,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生活更為艱困,他們應該珍惜取得成就的能力。珍認為她的父母想要培育出有雄心壯志和力量的孩子,充分發揮這方面的潛能。感恩與樂觀往往攜手並存,這並不是什麼讓人訝異的事。 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支持感恩的好處,以及感恩和樂觀的密切關聯。羅伯特.艾曼斯(Robert Emmons)博士是這方面的研究權威,他從研究中得到的幾項影響深遠的發現如下: ●在對照實驗中,相較於記錄生活中討厭的事或中性事件的人,記錄感恩事件的人更能維持規律的運動,比較少出現有問題的身體症狀,整體而言對生活更滿意,也對接下來的一週更樂觀。 ●在兩個月的期間內,比起實驗中的其他族群,記錄感恩事件的受試者更有可能在重要人生目標上取得進展,包括學業、人際和健康方面的目標。 ●抱持感恩思維的孩子,對學校和家庭的態度都更為正面。 要實踐感恩並不難,但確實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承諾。一個好辦法是在一天當中撥出固定的時間,設為你和孩子的「每日感恩時間」,可以是晚餐時間、睡前或剛起床的時候,重要的是想辦法讓這段時光成為每天備受期待的慣例。 趕走無聊 具有創業家精神的人不只很會找出光明的希望,還會不怕麻煩去想辦法讓好事發生,這是樂觀的另一個面向。這種特質在整個童年階段都能培養,一個建議的起點是從家族口頭禪「我好無聊」下手,取代為提醒孩子不必坐等好事發生。當無聊變成常態時,往往伴隨著對這個世界提不起勁的死氣沉沉感。珍記得小時候在家裡說自己很無聊是犯了大忌,一句「我好無聊」就會為她帶來需要完成的任務,或是被要求做出一些成果,像是畫圖或是發明新的遊戲。雅各布斯有類似的童年回憶:「我清楚記得我媽對我們說:『只有無聊的人才會覺得無聊。』那是我最後一次說出『無聊』這兩個字,當時我大概六歲吧。」 有時候孩子需要打氣才會產生熱忱。例如珍的女兒早上發起床氣,除了看電視什麼事也不想做的時候,珍會拿出蠟筆畫一張探險地圖,描繪今日的探險活動。她的女兒會越來越好奇,湊過來看是怎麼回事:「妳在做什麼呢,媽咪?」珍畫了一個瑪芬蛋糕、一杯果汁、海灘、甜筒冰淇淋、一群人聚在一起──全都是今天可能發生的會讓人興奮的事。不久她的女兒就會露出興奮的笑容,珍會繼續加強打氣:「今天會是很棒的一天,對不對?」 這種方式可以提醒他們,內心有能力讓好事發生。樂觀不只是去看水杯半空或半滿,還要想辦法靠自己填滿水杯。
PART1 大膽探索 行程表滿檔的童年? 哈珀的兒時回憶提到現在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自由嬉戲時間,而這正是許多兒童發展護衛者所憂慮的。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家長並未充分了解自由時間的重要,其實自由時間可以促進不少認知和個人技能的發展,這些技能對個人生涯和職業生涯的成就非常重要。二○○七年美國兒科學會(AAP)發表了一篇詳細的數據報告,指出過去二十年間,不論是在家中或學校,兒童的自由時間都在不斷減少,其中一個主要的例子是下課時間的減少。公共廣播電臺KUOW在二○一四年夏季報導,西雅圖已有十一所公立學校把每天的下課時...
目錄
前言 PART1 大膽探索 PART2 勇敢創新 PART3 正向思考 PART4 尋求機會 PART5 身體力行 PART6 人際能力 PART7 服務他人 結語 致謝
前言 PART1 大膽探索 PART2 勇敢創新 PART3 正向思考 PART4 尋求機會 PART5 身體力行 PART6 人際能力 PART7 服務他人 結語 致謝
商品資料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4-10 ISBN/ISSN:9789869406697 語言:繁體中文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56頁 開數:18 開 (16.5cm × 21.5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