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文案:
六道輪迴,幾番生死?
人生無常,珍惜人身,
觀心無心,觀我無我,
轉迷為悟,今生了生死!
封底文案: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如果不建立「了生死」的禪修目標,終日茫然,如何解開生死謎團?
《禪觀生死》是繼程法師指導法鼓山僧伽大學禪七的開示,提供建立修行目標與體系的具體方法,共分十一講:一、做好調身基本工;二、面對修行的障礙;三、老實用功打地基;四、用話頭和默照鍊心;五、立定修行的目標;六、觀生死以建立修行體系;七、無常無我破生死;八、修行的經典依據;九、禪觀智慧滅輪迴;十、珍惜修行的福報;十一、具足修行的力量。
生死雖可幡然頓悟,修行必須踏實漸進。具備大信心、大願心、大憤心,以此深心用功,不迷失方向!立定目標,解行並重,禪觀生死,不再輪迴!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六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禪門直心》、《老實是禪》,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章節試閱
立定修行的目標
禪法中所謂的頓悟法門,其實就是一種觀,只是在應用禪法時,要把止與觀結合起來運作。各位也知道,即使是在修止的時候,也不可能完全沒有觀的作用,因為止和觀、定和慧、默和照,都是心原本具足的功能,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它們常常是分離的,所以就要先用方法,把它們結合起來,讓它們能夠很完整、很自然地運作,這時心就能夠保持在清明安定的狀態裡,這就是一種定。接下來如果要讓慧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就要進一步調整方法,比如用觀想、默照,話頭等,這就是用功的基本程序。
由此可發現,所謂頓悟法門,並非憑空而來,也不像先前提到的蓋房子,只喜歡第三層,就只蓋第三層,而是必須先把基礎打好,然後第一層、第二層,才能來到第三層,如此循序漸進,工夫才能成就。
清楚整體的用功步驟
清楚了解用功的整個步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清楚的話,就是盲修瞎練。所謂盲修瞎練,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處在何種程度,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好,又或者是隨便抓個方法就用,或是用別人認為最好的方法。例如你在經典或論典裡讀到祖師們介紹,告訴你某某法門是最好的方法,於是你就用它。在此,我們看到了一種好高騖遠的心理,希望好的東西能夠很快地得到它,這是一種世俗的、追逐的心態,而在修行時,我們也可能把這種心態帶進禪堂裡,以這樣的方式來用功。一旦如此,我們非但無法從用功中得到好處,反而會在過程中產生更多問題,於是感到自己似乎無法將這些好的方法用上去。有的人會就因此放棄,不再用功修行,有的人則是用不上去又不願意承認,結果就一直停滯在某個階段裡,既上不去,又不肯下來,就這麼卡在中間。很多修行人都有這一種狀況。
還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實際的狀態是什麼,於是就憑空想像。怎麼想像呢?他們就把經論中佛陀、祖師們講過的話或傳達的訊息背誦下來,然後想像自己已經得到和佛陀、祖師們一樣的體驗,他們整天處在幻覺裡打妄想,還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解脫了。像是這樣的狀況,我們稱為增上慢。有這類問題的人,如果是自己一個人用功,影響還有限,如果是和別人一起用功,就有可能製造更多的問題,因為他會製造很多的假相,這當中有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問題,而有的則是知道自己的這些幻覺和妄想,都不是真實的,但由於我慢,為了要維護自己的形象,於是就打了很多妄語,未證說證,明明還沒證悟,卻到處告訴人家自己開悟了。如果這種人的修行有了些程度或能力,或是他的口才很好,甚至是有一種吸引人的魅力,他就有可能擴大自己的權力,組織出類似宗教的集團,自己當教主。他們有的是在自己未覺察的情況下,做大了這樣的團體,比較惡劣的則是有意地欺騙信徒,類似的情形,在經典中乃至於我們生活周遭,皆時有所聞。
上述情形,佛陀其實都有提醒我們,一旦我們有類似的問題,一定要好好對治,否則不斷地在幻覺、在想像、在妄念裡打轉,又轉不出來,這樣到最後就很容易產生精神疾病;再者,對於沒有經歷過的體驗或境界,卻硬要把它裝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感覺到身心承受很多的壓力,但因為其中牽涉到面子問題,所以這個壓力又不得紓解,因此,必須很強勢地去壓制它,壓制到最後,精神就出問題了。
坦誠面對自己的用功程度
各位在用功時,是要以完整的次第來用功,我們對此要很清楚,也要對自己的方法用到了何種程度與狀態有清楚的覺察,不論工夫用得好不好,都要能夠坦誠地面對。工夫用得不好,其實是很正常的,我們就調好它;方法用不上也沒關係,那就先把其他的條件都具足好。要知道之所以用不到上面的方法,往往是因為下面的基礎做得不夠;之所以無法把身心調和到一心不亂的程度,往往是因為身體不夠放鬆,而不是方法有問題,那麼,我們就回來放鬆身體,身體放鬆了,方法自然就用得上去。
因緣具足,果報自然顯現,用功也是如此。用功其實是不斷具足因緣條件的過程,過程中,一些該放下、捨掉的雜染,例如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雜務,「二十五方便」也提到「息諸緣務」,許多的外緣事物,我們在用功時要先把它們放下。之所以要放下,是因為它們會障礙用功,再者,帶著它們就表示又多了件事物要處理,像是平日閱讀的功課,一旦進來禪堂打坐了,就要把它們放下;不是說不用再閱讀,而是當專心於禪修這門功課時,閱讀的功課就可暫時放下,待禪期圓滿回去後,再繼續用功讀書。
有些功課在某一階段需要放下,你就放下,亦或是在用功的不同階段,各有其不同的重點,對於每個階段的重點工夫,我們都要把它們用好、用穩。例如我們出家眾,既然出家了,很多的世俗事物,就要放下,才能專心用功。在此過程中,我們既可跟同學們一起用功,還有許多的善知識在帶領與護持我們,這樣的助緣是用功很重要的條件,尤其在初學用功時更是如此,因為我們可藉此產生相輔相成的作用;相較於一個人用功,大家一起用功,我們更容易從同學那裡得到力量、鼓勵,甚至是警惕,這些都是用功過程中需要具備的條件,一旦條件具足,用功達到某個程度,其狀態就會自然顯現。
至於初學者出現的狀態,很多是偏向負面,那是因為我們平時累積的雜染太多,需要在用功的過程中逐步地清理它們,這當中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相應的方法,只要我們有好好用方法,每個階段都是一個進度,同時也是一個過渡。是進度,表示我們用功時,工夫都有不斷地在增進;是過渡,表示每個階段都要放下,這樣我們才能持續努力,不斷地向上提昇。
每個用功的過程都重要
每一個過程都是重要的,每一分用上去的工夫,對我們的修行都有助益,具備這樣的態度,我們就能很有信心地用好每個階段的工夫,即使過程中出現較負面的狀態,它也是提醒我們還有些障礙尚未清理,所以要繼續用功,把工夫提起,將該放下的放下。各位要明白,「放下」也是我們用功的條件,因為有很多的障礙,障住我們修行的路,就好比走路時,有東西阻斷了前方的路,這時就要把障礙清除,我們才能繼續地上路。依循這樣的原則,清除修行的障礙,慢慢地,負面的狀態就會過去,我們就能再往下個階段繼續用功。
用功就是這麼一個整體的過程,而用功的終極目標,就是開悟。對此我們不必心有芥蒂,以為這麼說會有什麼問題。其實以開悟為目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你有了這個目標後,就緊抓住它不放,或是心裡老惦記著它,甚至一直想像它,那它就是問題了。
許多禪修老師都不會直接講開悟,因為開悟是必須親證的個人體驗,別人講的,那是他的體悟,如果我們聽了,就產生執著,甚至開始模仿,把別人的經驗,模仿成自己的經驗,這就會產生一種誤解,雖也是「誤」,卻是錯誤的誤。
其實佛陀與祖師們都很慈悲,在他們的開示及著作裡,都以很善巧的方式,透露關於開悟的訊息。不論是佛陀講的經典,或是論師們寫的論典,都是他們個人的體悟,他們為了要更好地表達出這種體悟,就把佛法整理成有系統的學問,而後逐步地轉達出關於開悟的訊息。
因此,會讀經的人,能從經典裡讀到佛陀的悟境;會讀論典的人,能從論典裡讀到論師的體悟,乃至於讀公案以及祖師的開示語錄,也都能從中讀到他們的悟境。從這些悟境裡,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體悟,能讓我們從所有的問題裡解脫,獲得究竟的自在;不過祖師大德們所透露的這些訊息,只是給我們一個啟發,幫助我們建立信心,然後更用功地修行,所以經典裡也提到,佛之所以要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把他的知見,示現給我們了解,讓我們也能夠契入悟境,進入到佛的知見中;換言之,如果我們開悟了,就能跟佛一樣,從生死中解脫,這是佛法所要傳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
如果我們在用功修行時沒有一個終極的目標,只是漫無目的地用功,那麼到底我們要走到哪裡?到哪裡才算是完成?對這些問題就無法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另一個狀況是,如果我們有一個目標,也鎖定了這個目標,或是也有了抵達目標的地圖,然後就以為自己已經抵達了目的地,這些都只是在紙上達成的目標,是別人所講的關於開悟的體驗,而我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然後假想自己也到了這個目的地,實際上這些都不是真實的。
破除我執,跳脫輪迴
如何從中解脫?佛陀發現,關鍵在於破除「我執」--執著於有個真實的、永遠不變的我,此一最內在的動力,欲意將「我」延續下去的力量。只要人執著於此,就會想盡辦法讓自己一直活下去,輪迴便隨之產生。
其實輪迴本來也沒什麼大不了,可是我們在輪迴的過程中,製造了很多問題,讓自己活得很苦;反觀菩薩,也一直在輪迴,但菩薩卻不覺得苦,為什麼?因為菩薩看透了生死。至於看不透的我們,一旦臨命終時,會做什麼反應?各位可能現在還不知道,因為覺得那是很久之後才會發生的事,但我們看到很多癌症患者,當醫生告知得了癌症,其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趕快!用什麼藥能治療好?」甚至有人明知已到了末期,再厲害的藥,頂多也只能多活幾天,但對他來說,僅僅多幾天也好,只要能存著一口氣,就算是拖著已無力回天的病體苟延殘喘,他也甘願。
為什麼要這麼執著,活得那麼苦呢?因為害怕失去了生命後,「我」不知道會變成什麼。看不透生死,人們就在生、老、病、死的輪迴中,深受其苦。
其實我們每天過日子,也有點像輪迴,只要放不下執著,生活就成了一個輪迴重複的過程,昨天影響今天,今天影響明天。各位這幾天打坐的情況如何呢?你們在報告的時候就會知道,而過兩天,情況又會有些改變;但有一些你放不下的人、事、物,會繼續影響你。有些同學說:「啊!妄念好多。」還有的同學來禪修前,發生了一些事,這些事在心裡放不下,來這打坐了還在起煩惱,幾天前的事,直到今天還在繼續影響你,甚至還將干擾明天。這就是輪迴,過去、現在、未來,不斷重複的苦。
至於在尋常生活裡每天要經歷的上班、上學,也是如此。從前我們讀小學或中學時,每天早上起床都很開心,因為想到等會兒就要去學校和同學一塊玩耍,可是有些小朋友一想到要去學校,情緒就變得很低落;有的人則是上班前想到昨天才跟上司或同事吵架,面對即將要重複這個怨憎會的過程,就覺得很苦。
輪迴的苦就是如此,因為不了解未來要面對的狀況是什麼,所以對未來會感到很深沉的不安,這種迷惑,就是一種無明。迷惑還可分為理性與感性上的。理性上的迷惑,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輪迴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感性上的迷惑,則是由於對未知感到害怕,所以想要抓住一個東西,好讓自己覺得有些安全感。可是抓外在的東西來保持安全,本身就不安全,因為不論抓了什麼,它實際上都是一直在變的。我們看傳統社會的女性,處境比較艱難,所以必須依附男性才能生存。俗話說「女怕嫁錯郎」,但即使嫁對了,下一句「男怕入錯行」,做丈夫的如果入錯了行,靠他還是不安全。不過即使如此,大部分的人還是藉著外在的方式,維持某種程度的安全感。
有些人的不安,則是在面對旁人時,會覺得他們是種威脅。他們的處理方式,就是趁對方還沒下手前,先下手為強。不知道各位小時候有沒有遇到這種同學,整天找人打架,這些人是最沒有安全感的,因為他們覺得大家都是他的威脅,在他們最不安的時候,就會製造出很多的破壞與傷害。
人內心的這種深沉不安,造成我們到處找依附,或是以攻為守,深怕別人對自己不利。很多野生動物會攻擊人,是因為牠們覺得人很危險;可是很多在深山裡修行的老和尚與禪師,這些野獸為什麼都不會去干擾他們?因為野獸也有一個感應的心,當你對面野獸時,會充滿不安與恐懼,此時防備心立刻就生起,當野獸感應到了這樣的心,牠會覺得你也是危險的,結果彼此都認為對方是威脅,比人凶猛的野獸當然就要先把人給吃掉了;但如果牠發現,你對牠一點威脅感也沒有,牠就凶猛不起來了。很多深山修行人,野獸在他們身邊都不會干擾他們,便是因為他們透過修行所散發出的慈悲心,讓野獸既安心也感到安全,所以他們不會對任何一種動物造成絲毫的傷害;反觀我們,如果要到深山打坐,可麻煩了!要帶包括蚊帳在內的很多東西,可是這些修行人都不用,不但蟲蟻不會來干擾,連蚊子都不想叮他,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太好了!
因此,人可以修行到這種程度,內心沒有任何的罣礙與不安。只是此時我們仍有許多的罣礙與不安,其根源正是因為我們緊抓著一個「我」。強烈的我執表示我們不了解生命的本質,只不過是名與色的結合,在其不斷循環的過程中,看似心理不滅,生理亦不滅,但所謂的不滅,實是不斷地在轉化。只要能夠透徹見到現象的本質,就能知道生死也不過是輪迴中因緣生、因緣滅的一段過程,這樣一來,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沒有一個現象是我的、恆常不變的,那麼,又有什麼東西是我們要執著的呢?沒有常見,沒有我見,消除了所有的迷惑,人就解脫了。
禪觀智慧滅輪迴
誰在輪迴?
你們講無常、無我,是否覺得它和你們有關係?還是無常、無我是無常、無我,關我什麼事?它要無常就無常,要無我就無我,我還是照樣在輪迴。事實上,怎麼會沒有關係呢!身心不斷地在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的過程裡,這就是無常、無我;然而真有一個「我」在輪迴嗎?沒有。但人若是對「我」有了執著,就會讓這個習性成為具連貫性的、輪迴不止的一種作用。究竟來看,我們心裡的很多記憶,其實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所謂「過去心不可得」,不可得不是指沒有,而是說它發生了,但它也已經過去了,我們不可能再回到當初的那個心,也不可能再得到那個心:然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造做的也必留下業報,它本來是一個不斷流動的過程,可是人的習性總把它看成是恆常的,而認為有一個實體的「我」在輪迴。
另外,還有些人則是不承認輪迴,認為既看不到自己的過去,也無法看見自己的未來,又何必要相信輪迴呢?當然人可以選擇不相信,但如果這個不相信,是一種智慧的不相信,也就是你可以當下放下,那麼在臨終時的最後一念,你就會想著:「我不要再輪迴了!」因為了知無常,所以能夠全部放下;因為無我,那麼還有誰在輪迴呢?有這樣的智慧,你就能解脫。
其實,很多人說不相信輪迴,往往只是口頭上,心裡則是相信的。這樣的人,在他臨終時,你問他:「還想不想再活一次?」他會說:「我還想再活很多次!」這就是輪迴啊!最終還是掉進了輪迴裡。這些人只是認為,如果他相信輪迴的話,那就表示自己的前一世和這一世是一樣的,而這一世又和下一世是同個樣子,當然事實不可能如此,大家在觀念上多多少少都知道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人再轉到下一世去;可是我們看很多的戲劇,都很喜歡以三世因緣為題材,三世都是同個人在演。我們看戲,知道那是演員,不是真的,然而面對現實人生,多數人卻是相信三世是同一個人,同一個你、我、他。舉例來說,我們供奉往生的祖先時,會準備他們在世時愛吃的東西,認為他們生前如此,現在應該也是如此。我有個同學很有趣,也滿豁達的,他去世前都不讓外人知道他的狀況,怕讓我們擔心、罣礙,直到臨終前,他才告訴我往生後要放在馬來西亞的太平佛教會裡,因為這裡有我可以陪他喝茶;但到最後一刻,他變卦了,因為他喜歡吃燒肉,可是太平佛教會裡不能吃葷,所以他改變心意,要放到不忌葷的泰國廟裡,這樣往生後太太和孩子就能帶他愛吃的燒肉去祭拜他。
有一些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還是相信有一個實體在輪迴,但理智卻又告訴他們不可能如此,因為他們不能想像上一輩子的「我」是這個樣子,到了下一輩子,這個「我」還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們就在口頭上說自己不相信輪迴,不承認有過去、現在、未來不同期的生滅過程;再加上遠從佛陀時代迄今,也一直存在著「人死如燈滅」的文化觀念,以為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而這樣的觀念也強化了他們對輪迴採取不相信、不承認的態度。
以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的觀念,佛法稱之為「斷滅見」,它接近於無常,卻是帶有偏頗的知見。佛法所說的無常,不同於斷滅之處,在於無常中仍有相續的作用在運作,套用現代的說法,即是「物質不滅定律」。心理的能量運作,一如物質的能量運作,兩者皆是不滅的,但不滅不表示不變,換言之,它不是一個不變的個體,或是具有恆常性、實體性的存在,它指的是在變化的過程中,有一種恆常不斷的功能在運作,一切的變化都是依循這個恆常不斷的法則,而這個法則並非指稱任何具體之物,或是說有任何固定的東西是不變的,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道理,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無常。
放下執著,解脫輪迴
一切都在變,變化依循著恆持不斷的法則在運作。通常人們會想像這個法則有一個中心點,或認為有一個實體,並且執持它,生命的輪迴正是因為這個執著而持續不斷地運作。我們執著它,把它抓得緊緊的,並且認為它是不變的,但事實上它仍然在變化,如果我們對於無常有正確的了解,就會知道其實並沒有一個可執持的中心點或實體,實體感來自於眾生於生死流轉時的覺知功能,心對此功能產生了執著,便把這個不斷變化的功能誤以為實並且執著它,菩薩正是見到了這個執著,而放下了它,於此同時,覺知的功能還是在,菩薩便發揮、利用這個功能,以此度眾生,而如果我們也能像菩薩一樣放下執著,所有的生滅滅已,不再生起,這就是寂滅,寂滅才是真正究竟的涅槃,使人得以脫離所有執著與輪迴之苦。
綜上所述,是惑造作了業,業便形成輪迴的作用,顯現為果報,當人執著於果報,就會把它看作是一種苦。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斷這個根本的迷惑,也就是「我見」,即自我中心的執著,破了我見,惑即滅,惑滅則業、苦滅。所以無明滅行滅、純大苦聚滅,所有一切都滅了,這正是佛陀與解脫聖人的境界,我們若能有此覺悟,也能臻至寂滅的解脫境界。
佛陀說苦、集、滅、道,即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果,他是先說果再說因,先說「滅」,讓人起了嚮往之心後,接著才說「道」;同理,他先說「苦」再說「集」,也是因為許多人之所以修行,正是由於感受到苦,所以佛陀就先把人在現實裡所招感的果報做了分析,並解釋生、老、病、死與種種社會生活的互動現象,人的心理對這些現象會產生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各種的苦,這所有的苦則緣自於我們擁有五蘊合和的身心……,佛陀把這些現象都攤給我們看,而且他一定是先講這個部分,因為他明白離苦得樂是每個人、每顆心很自然的趨向,而我們會來修行,也是因為我們知道苦,所以佛陀就先讓我們知道苦是如何招感來的?集,因為我們造業;業是怎麼來的?迷惑。佛陀從果講到因,讓我們知道如何滅苦;要滅苦,就先要滅苦的因,即集;再從世間講到出世間,人若嚮往滅的果,就要有滅的因,什麼是滅的因?就是道--八正道。以八正道為中心,結合戒、定、慧與聞、思、修的修行,若是大乘菩薩道,則再加上六度的修行,簡言之,即是要以智慧與正確的知見引導修行,如此修行才能得力,以達究竟的寂滅之境。
如實觀三法印
佛法的中心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做為佛法的修行者,之所以一定要知道無常、無我的道理,就是因為我們想修得涅槃寂靜,換句話說,我們想要滅苦,這是修行的終極目標。三法印以簡單的三句話,就把我們研究佛法、用功修行的動機、方法和目標都講清楚了,可是我們再怎麼聽,還是有些聽不明白,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從現實的身心去觀察、體會其中的義趣,所以重點是要「觀」:觀身無常、觀受無常、觀心無常、觀法無常。透過觀,我們發現,其實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無我的;也可以「實觀」,亦即直接觀察身心的運作。實觀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謂三世,不一定指遙遠的過去生或未來世,各位也可從昨天、今天、明天這樣的三世來看輪迴,看我們昨天的用功有沒有幫助到今天,今天的用功能否幫助到明天;我們之前如果沒有用功,是否會影響現在的用功?過去一個禮拜沒有用功,結果這個禮拜要用功就很難了;這個禮拜用功了一些,可是下個禮拜又疏懶了……,如此用功疏懶、疏懶用功,這樣的修行態度,也是一種輪迴,同樣掉入了業的造作裡。
事實上,大多數的修行人,仍是在三世的輪迴中流轉;雖然義理上我們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可是三世皆是存在且互相影響,前者必然影響後者,這點是我們必須要認知且面對的,如此才能看到我們的心,如何在三世輪迴的過程裡起作用。譬如有同學說,他在家裡打坐可以坐得很好,怎麼來這邊就不行了?他就是執著過去的「我」,那個在家打坐的「我」,和現在在禪堂打坐的「我」,是一樣的,沒有改變,所以在家時的「我」可以一坐兩小時,那麼來到禪堂的「我」,應該也可以坐兩個小時才對。首先,他以為有一個真實的「我」,過去在家裡、現在在禪堂打坐;再者,他把過去的「我」帶到現在,認為兩者是一樣的。這兩個「我」會一樣嗎?在家時他一天可能只打坐一次,來到這裡則是一天坐很多次,這就是不同,是變化了;至於為何在家坐得好,來到禪堂就不行了?因為變化無常。因此,不用問為什麼,只要直觀無常,一切就清楚明白了,只是人總是執著於有一個自我。各位試想,這個自我中心的執著,當一口氣呼吸不過來的時候,你放得下嗎?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繼續輪迴,下一期生命再來。我們若能看清這一點,就能明白,這一期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因為上一期生命最後一刻的不捨,所以我們又來了!還是自我中心的執著,在製造輪迴,生命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立定修行的目標
禪法中所謂的頓悟法門,其實就是一種觀,只是在應用禪法時,要把止與觀結合起來運作。各位也知道,即使是在修止的時候,也不可能完全沒有觀的作用,因為止和觀、定和慧、默和照,都是心原本具足的功能,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它們常常是分離的,所以就要先用方法,把它們結合起來,讓它們能夠很完整、很自然地運作,這時心就能夠保持在清明安定的狀態裡,這就是一種定。接下來如果要讓慧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就要進一步調整方法,比如用觀想、默照,話頭等,這就是用功的基本程序。
由此可發現,所謂頓悟法門,並非憑空...
目錄
[自序]生死禪關
生從何來 無始終時來
死往何去 無盡頭處去
禪修何用 解脫生死用
關上何門 生死流轉門
〈前言〉展讀內在的心經
讀懂內心的經
禪修將知識轉為智慧
打一個讀書的禪七
〈第一講〉做好調身基本工
複習,讀出書中的深意
誦經,是誦給自己聽
身體的調和是第一步
調身、調息、調心,即是用功
放下境界,回到方法
〈第二講〉面對修行的障礙
保持覺知,不受干擾
不讓煩惱覆蓋住心
不要懷疑老師和禪修方法
不要懷疑自己修行的福報
相信自己可以修行
時時用方法保持覺知
面對、接受修行過程中的障礙
〈第三講〉老實用功打地基
懺悔惡業不再犯
進禪堂前,做好身心的準備
五塵本無善惡
在生活中培植五根、五力
修行如拼圖,條件要具足
修行如蓋樓,地基要穩固
〈第四講〉用話頭和默照鍊心
不和外境對立
清楚覺知當下的因緣
用佛法化解障礙和煩惱
在生活中審察內心的動念
以生命疑情用功
提起正念覺照全身
〈第五講〉立定修行的目標
清楚整體的用功步驟
坦誠面對自己的用功程度
每個用功的過程都重要
以中觀破邪顯正
切不可模仿祖師的語言
開悟的因緣不可能重複
先有目標,再放下目標
〈第六講〉觀生死以建立修行體系
佛陀如何感受生死之苦
因怕死而求長生不老
唯物論的生死觀點
未知生焉知死的生命觀
參究生死的根本問題
破除我執,跳脫輪迴
觀因緣生滅證無我
建立修行的知識理論
〈第七講〉無常無我破生死
將死亡視為無常
生生滅滅即無常
體證無我,智慧現前
人習慣於執我、執常
對象不同,說不同法
不鑽戒律的漏洞
以八正道為生活依歸
修行是盡未來際的事
〈第八講〉修行的經典依據
禪修要解行並重
禪宗的思想基礎
著眼於整體佛教
以經典為修行指引
認識自己的身心世界
了解心本然性功能
明白身心是五蘊和合
貫通經論破迷惑
掌握心的運作方式
〈第九講〉禪觀智慧滅輪迴
人所依住的空間
知道輪迴是苦
誰在輪迴?
放下執著,解脫輪迴
如實觀三法印
中觀無我畢竟空
默照用中觀破我執
一切法無我
〈第十講〉珍惜修行的福報
人身難得今已得
人具有修行的最好條件
度化眾生的方法
相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培養福報的方法
做事歡喜,福報增長
努力用功,感恩護持
〈第十一講〉具足修行的力量
要發出離心
知苦離苦,起大疑情
面對生死輪迴
大願心度眾生
具備修行三心的力量
真正的老師
精進的大憤心
〈附錄〉護七的正確心態
內、外護對禪眾的重要性
動靜中都可禪修
護七是利他的修行
[自序]生死禪關
生從何來 無始終時來
死往何去 無盡頭處去
禪修何用 解脫生死用
關上何門 生死流轉門
〈前言〉展讀內在的心經
讀懂內心的經
禪修將知識轉為智慧
打一個讀書的禪七
〈第一講〉做好調身基本工
複習,讀出書中的深意
誦經,是誦給自己聽
身體的調和是第一步
調身、調息、調心,即是用功
放下境界,回到方法
〈第二講〉面對修行的障礙
保持覺知,不受干擾
不讓煩惱覆蓋住心
不要懷疑老師和禪修方法
不要懷疑自己修行的福報
相信自己可以修行
時時用方法保持覺知
面對、接受修行過程中的障礙
...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16-10-01ISBN/ISSN:978957598727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8頁開數:正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