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山鄉法鼓山的建設,至美國舊金山的弘法,
聖嚴法師進行一連串的遊化記行,
便是以這樣的觀點為自家開鑛,助他人冶金,從中流露法師的弘願悲心。
相信諸佛是鑛中的純金,相信眾生是純金在鑛中,
鑛與金雖有別,同樣是金則無異。
我自己不善於寫遊記,只是喜歡讀遊記,尤其是那些具有思想深度、文學修養及史地知識的遊記,最令我心折。可以透過作者的觀察感受,便能達成淨化、美化、知性化、感性化這個現實世界的目的。
我是凡夫,我所生活的環境,也跟常人相同,只是我用出家人的心地,站在佛法的立場,對所接觸的人事,多一分投入即多一分收穫,多一分關懷即多一分感受。
──聖嚴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作者序
每次新到一地、新遇一人、新經一事、新歷一境,都會留下若干值得回憶的印象。人生的過程,的確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新經驗。不論是苦是樂,是辛酸是幸福,每過一天,就代表一天的價值。
我不是一個有福氣經常去遊山玩水的人,但在因緣的促成之下,也到過不少的地方,每天總會在小日記簿上記下幾個字乃至幾十個字,作為備忘,在旅行前及旅途中,卻從未打算要寫一篇報導或一冊遊記。到了事後,往往又會根據那一丁半點的記事,寫下成篇的文章,乃至成冊的書。如果不寫,便像自己飽餐了一頓美食之後,竟不肯推介給他人,豈能安心?正像我粗知佛法是這樣的好,就會想到一定尚有更多的人需要佛法的情形相類似。
我自己不善於寫遊記,只是喜歡讀遊記,尤其是那些具有思想深度、文學修養及史地知識的遊記,最令我心折。可以透過作者的觀察感受,便能達成淨化、美化、知性化、感性化這個現實世界的目的。我們所處的環境,若能善加體驗,無一寸不是佛國淨土,無一物不是七寶莊嚴,無一人不是古佛再來;否則,一睜眼便會發現處處荊棘。不過,如果能學著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荊棘,荊棘也是自然的美景之一;如果以智者的方法處理荊棘,荊棘便是構成安全的屏障。
我是凡夫,我所生活的環境,也跟常人相同,只是我用出家人的心地,站在佛法的立場,對所接觸的人事,多一分投入即多一分收穫,多一分關懷即多得一分感受。
我在寫成本書之前,三年以來,已經寫過兩書:1.記訪問中國大陸十九天而寫的《法源血源》,因為寫得比較真誠而又富於文學的感性,故於一九九○年被李猷教授,推薦為嘉興文藝獎的散文作品,結果雖然未曾入選,但已代表了它的某種層次的價值。2.記訪問印度佛跡聖地十五天而寫的《佛國之旅》,也頗能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
本書《金山有金廣》,跟前面兩書比較,體裁雖類似,經過的時空則長了一些,也大了一些,全書共計四十六節,迄四十四節為止,是記述我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初,找到位於台北縣金山鄉的法鼓山,以及護法會的組成、勸募工作的推動、中心理念的宣揚。接著是從去(一九九○)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一日期間,我赴香港,經過舊金山,抵達紐約,做了一連串的遊化活動。恰巧我到美國已滿十五年,我在彼邦主持禪七已是第五十次,所以增加了末後兩節,作了一番回顧。雖然僅是我個人踏出現在走向歷史的雪泥鴻爪,為了感謝跟我一同踏雪的道侶們,完成這本書以表我對現實人間的獻禮。
本書的初稿是由我口述,葉果智、盧果乘兩位居士筆錄。本書所選照片,多半是我自攝,其中也有不少幅,是由數位隨行的僧俗弟子提供,一併在此致謝。
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聖嚴自序於台北北投農禪寺清明報恩佛七圓滿日之深夜
前言──處處是金山
地名叫作「金山」的,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和《讀史方輿紀要》所載,共有十四處;跟佛教有關而且家喻戶曉的,是江蘇省鎮江縣的金山。它在佛教史上有名,是緣自佛印禪師和蘇東坡的傳說,以及圜悟克勤禪師主持金山禪堂之時,曾於一夜之間,有十八人開悟。它在民間,則因小說《白蛇傳》中有個水漫金山的故事而名聞遐邇。跟本書要記述的地名相關者,乃是台灣省台北縣的金山鄉,以及美國加州的舊金山。若用佛眼觀察世間,既然眾生都是佛,也該處處是金山;眾生心中藏佛性,金山石中全是金。所以《寶性論》要用「真金在金廣」、「地藏珍寶」來鼓勵我們,珍重一切人,勿小看自己。
凡夫不是佛,所以看到的人也不像佛;因為尚是未見佛性的凡夫,所以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如能相信佛法,便能化解不安的自私,也能漸漸地自信信人。相信諸佛是金廣中的純金,相信眾生是純金在金廣中,也可以說,金廣與金雖有別,同樣是金則無異。如以這樣的角度看一切人,雖尚未能見到人人是佛,總可承認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雖尚未能將金山擁為己有,總可接受處處金山、處處有金的觀點。但願我們都能以這樣的觀點,為自家開金廣,助他人冶金。金山鄉法鼓山的建設,便是為了喚起世人,共同掀起開金廣得金的風潮。
二、人覓山山尋人
八年以來,我為了要找一個比較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用地,從台北找到南投,幾乎踏遍了每一個縣的山村、道路,看了許多地。但是因緣不具足,不是地形不好,就是面積太小,或者價錢太高。有的地方,被我們看中了,由於產權為許多人所共有,不易釐清,或者是其中有一個持份人阻撓就無法談成。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底,市政府公布了都市計畫土地徵收重劃,台北市北投區農禪寺所在的關渡平原,成為低密度住宅區,而我們要找的土地一點眉目也沒有,這使得農禪寺的住眾以及幾千個跟我們相關的信徒不禁著急起來。有一位熊清良居士建議我領導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大悲咒〉二十一遍,祈求感應。那是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晚上的念佛會,當天到有一千人左右,是歷來念佛會中人數較多的一次。法會結束之後,就有一位李昭男居士跟我們知客處的值日弟子說,他很受感動,希望在一星期之內就有好消息給我們。
三月二十八日,有一位林顯政居士要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董事方甯書居士轉告我,要我去金山看一塊地。因為我對金山很熟,而且不久以前已經看過一次,所以我說沒有興趣,可是方居士還是代表我陪著林居士去看了那塊地。當天下午方居士希望我務必去看一次,因為他覺得還差強人意。我被他說動了,遂親自前往,才發現那裡一共有十八甲地,靠近海邊,但是見不到海,也吹不到海風,左右及後方都有隆起的山崗為屏障,像一把太師椅,那塊地就在椅座上。向前展望,是金山鄉的平原,平原遠處,就是萬里鄉起伏的重巒,有千山來朝的氣勢。左邊有隆起的山?,右邊是平緩的山崗。看其脈象,是從台北縣最高的七星山迆邐而下,從地理名詞來說,可以稱它為側蒂的蓮花,而且有兩條清溪,終年綠水長流,圍繞合抱著這塊地,就在這塊地的正前方匯成一條形同九曲三彎的主流。我看了以後非常歡喜,決定探聽價錢。
這塊地原來由幾位商人合資買下其中的五甲,預備經營墳場,規畫成一個一個的小單元,分別售予需要墓園的顧客。後來由於種種因緣的不具足,便由一位當時擔任台北市太極拳分會理事長的范老師接管,並且繼續購買其鄰近的土地,經過六年的經營,全部面積達十八甲之多。因為辦墓園不成,他們原本計畫蓋寺廟,而且完成了建築面積一百坪的觀音殿,雖然工程粗糙,外觀還是非常的宏偉莊嚴。廟宇建成之後,由於找不到出家人來管理照顧,所以范老師和他母親就落髮出家。可是出家後的全度法師沒有經管寺廟的經驗,也沒有受過弘法工作的訓練,要想把這麼大的一塊地建設成具有規模的叢林寺院,覺得非常吃力且毫無把握。所以在一年前就向四處接洽,留心聘請接替他來主持這個道場的合適人選。其間也有好多位法師跟他接過頭或到金山實地觀察過,都沒有成功。到了去(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他也在觀音菩薩像前持〈大悲咒〉,希望菩薩指引,能夠早日找到理想的人選。
再說那位林居士,他在三月二十七日的早晨得到一個靈感,要他去他公司對面一個叫作佛恩寺的道場,說有一塊地可以轉讓給他的師父聖嚴法師。他經常有各種靈感,也深信不疑。結果就在那裡遇到了全度法師,而談起金山這塊土地,這可說是不可思議的感應事蹟。
三、法鼓山在金山
一九八九年七月,我剛從美國回到台灣時,土地所需的款項已經如約全部付清,那都仰仗幾位熱心居士的無息借貸和擔保借貸,特別是幾位居士熱心捐助,從幾十萬、一百萬到五百萬,最多的一位捐了一千萬新台幣,這也是我從來沒有期待也不敢想像的事。但是借的錢需要還,尤其是無息的貸款更需要還,因此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會的工作益見重要。我們決定擴大且長期募款的方式,以期早日完成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的計畫。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立於一九八五年,借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的五層大樓為所址。歷年來由於設備擴充和人員增加,六百多坪大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已不敷使用,所以跟農禪寺的遷建同等迫切和重要。我們預期以金山那塊山坡地作為教育、研究、弘法、修持的綜合性佛教園區,也希望它將來成為學院型態乃至於大學型態的佛教學府。
為什麼叫它法鼓山?那一塊山坡地的命名,有幾種因素。從它的地形上看,左邊隆起像懸空的古鐘,而這塊地在兩個山谷之間隆起如半島形的丘陵,就像縱臥在兩山之間的大鼓。現在觀音殿所在的位置就在鼓面下方,將來的正殿就緊貼著鼓面而建。另外,關於「法鼓」這個名詞的典故,乃出自佛經,在藏經中有一部大乘經就叫作《大法鼓經》,而《妙法蓮華經》中也有好幾處用到「法鼓」兩個字。通常的用法是降法雨、震法雷、擊法鼓、吹法螺,指的都是弘揚佛法,滋潤眾生,降伏萬魔的意思。所謂晨鐘暮鼓與佛法宣導人世,普化人間,就是擊法鼓。我於一九八二年在紐約成立的出版社,湊巧就以「法鼓」(Dharma Drum Publications)為名。又從前(一九八九)年開始計畫把我的著作編輯成一套全書,名稱預定為《法鼓全集》。由於各種因緣的趨勢,所以把這個地方稱為法鼓山。而法鼓山上出產的巨石,是建築材料中有名的金山石,非常堅固,它的硬度和密度並不亞於花崗石,將來應當改名為法鼓石了。
二三、柏克萊禪中心
這個叫作「柏克萊禪中心」(Berkeley Zen Center)的禪修道場距柏克萊大學的校區,車程只有五分鐘,是由日本籍的禪師鈴木俊隆在一九六七年所創,由魏茲曼(Sojun Mel Weitsman)協助成立,它所依據的是曹洞宗的教法。一九七九年遷到現址,現由魏茲曼老師指導,經費來源由會員捐獻。會員包括社會各階層和各種年齡的社會人士。有一小部分會員常住該中心,但大多數住在外面,打坐是他們每日修行的重點。鈴木老師的字號為祥岳,該禪中心為了紀念他,故又稱祥岳禪寺。
我發現日本的禪師及西藏的喇嘛,多半會選擇大學城開設中心,以學校師生為其吸收對象。在英國的劍橋,美國的密西根大學、愛荷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都曾發現這種事實,而中國的法師們,則多半以華僑聚居地為設立佛堂和建立寺院之處,這是值得檢討或改善的。
十月二十二日下午六點,從柏克萊大學到柏克萊禪中心接受晚宴招待,由該中心的住持魏茲曼老師接待,他是一位猶太裔的美國人。他們希望我能以唐朝之後的禪宗修行方法為主題,做兩個小時的演講。我告訴他們,日本的禪雖然從中國傳去共有四十二家之多,但多屬於宋、元、明三朝的中國禪,那些當然是唐朝之後的禪了,而日本禪的主流傳到今天為止,不管是曹洞宗也好,或是臨濟宗也好,改變都不是很大。要我講唐朝以後的禪,都是他們所知道的。不過我還是把禪的修行分成機鋒、話頭、默照,以及念佛禪等類,從單純的禪到後期禪淨雙修的禪風和禪法,作了歷史性禪修方法的介紹。因為他們這個禪堂是屬於日本曹洞宗系,所以我將中國的曹洞宗,從默照到念佛的修行方法介紹得比較詳細,他們都聽得津津有味,皆大歡喜。這位魏茲曼禪師同時也是三藩市禪中心的住持,遂邀請我在二十四日晚上到那兒另做一次演講,並指定我跟他們講洞山良价禪師的〈寶鏡三昧歌〉,因為他知道我曾經翻譯過那篇〈寶鏡三昧歌〉。
我之所以跟這個團體結緣,是因為從兩年前開始,該中心有一位成員──朗‧內斯特(Ron Nestor),先後到紐約東初禪寺參加過四次禪七。他聽說我要去舊金山,特別來函邀請,希望聽聽我個人的禪修經驗,結果我對他們六十多位會員,不但簡單地介紹我自己,也把我所知道的中國禪作了簡介。
每次新到一地、新遇一人、新經一事、新歷一境,都會留下若干值得回憶的印象。人生的過程,的確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新經驗。不論是苦是樂,是辛酸是幸福,每過一天,就代表一天的價值。
我不是一個有福氣經常去遊山玩水的人,但在因緣的促成之下,也到過不少的地方,每天總會在小日記簿上記下幾個字乃至幾十個字,作為備忘,在旅行前及旅途中,卻從未打算要寫一篇報導或一冊遊記。到了事後,往往又會根據那一丁半點的記事,寫下成篇的文章,乃至成冊的書。如果不寫,便像自己飽餐了一頓美食之後,竟不肯推介給他人,豈能安心?正像我粗知佛法...
目錄
自序
一、前言──處處是金山
二、人覓山山尋人
三、法鼓山在金山
四、法鼓山的護法會
五、大型演講
六、慰問巡視
七、輔導課程
八、又要去香港
九、隨行與迎送
一○、沙田
一一、大會堂演講
一二、亞洲電視台的「俗世梵音」
一三、香港的護法居士
一四、明星和歌星
一五、大嶼山
一六、天壇大佛
一七、香港再見
一八、舊金山
一九、訪問美西的因緣
二○、柏克萊大學
二一、東亞圖書館
二二、史丹福大學
二三、柏克萊禪中心
二四、綠谷農場禪中心
二五、蘇諾瑪山禪中心
二六、三藩市禪中心
二七、三藩市總醫院
二八、大覺蓮社
二九、矽谷
三○、學者與我
三一、座談會
三二、一天禪訓
三三、整合研究所
三四、金門大橋
三五、猶卡雅
三六、舊金山的法師
三七、熱心的護法群
三八、哥倫比亞大學
三九、布洛倫學院
四○、密西根大學簽合約
四一、密大演講
四二、探鑛尋寶
四三、紐約第五十次禪七
四四、冰島來的禪行者
四五、到美國十五年
四六、出入學府在北美
附錄一:沒有床的大家庭/李佩光
附錄二:夢中的拓荒者/李果然
附錄三:法雨普施在紐約/蘇妧玲
自序
一、前言──處處是金山
二、人覓山山尋人
三、法鼓山在金山
四、法鼓山的護法會
五、大型演講
六、慰問巡視
七、輔導課程
八、又要去香港
九、隨行與迎送
一○、沙田
一一、大會堂演講
一二、亞洲電視台的「俗世梵音」
一三、香港的護法居士
一四、明星和歌星
一五、大嶼山
一六、天壇大佛
一七、香港再見
一八、舊金山
一九、訪問美西的因緣
二○、柏克萊大學
二一、東亞圖書館
二二、史丹福大學
二三、柏克萊禪中心
二四、綠谷農場禪中心
二五、蘇諾瑪山禪中心
二六、三藩市禪中心
二七、三藩市總醫院...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16-04-01ISBN/ISSN:978957598705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線裝頁數:248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