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迷信嗎?科學家們怎麼看待佛教?什麼是意識和物質?哪個更為重要?宇宙的運行是指向一個目標嗎?人類的最終定位是什麼?本書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並重新思考佛教!
從懷疑中醒來的覺悟者,我們稱為佛陀。兩千五百年前,印度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眾生宣講了覺醒的教言,這些真知的智慧,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反而利用現代科技,跨越鴻溝,震醒了西方──科學發達、佛教新興的國度。截至2012年,已經有超過八千名前沿科學家,投入科學與佛教的研究。
本書緣起
《說文解字》言,「科」者,「從禾從斗,斗者量也」。「學」者,「覺悟也」。「科」、「學」連起來的意思是透過觀察、測量達到覺悟。在現代泛指西方舶來的解釋自然真理的各種學說。
從懷疑中醒來的覺悟者,我們稱為佛陀。兩千五百年前,印度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眾生宣講了覺醒的教言,這些真知的智慧,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反而利用現代科技,跨越鴻溝,震醒了西方--科學發達,佛教新興的國度。截至2012年,已經有超過八千名前沿科學家們投入科學與佛教的研究。
本書是智悲翻譯中心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翻譯的國外各個科研領域,對佛教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和演講等內容,很好地闡述了佛教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有著怎樣的幫助和借鑒作用。
西方科學界對於佛學的實證研究,讓智識分子們重新認識和思考佛教。西方科學對於佛教的實證研究,加強了我們對於佛學的重新認識。佛教是迷信嗎?科學家們怎麼看待佛教?什麼是意識和物質?哪個更為重要?宇宙的運行是指向一個目標嗎?人類的最終定位是什麼?本書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並重新思考佛教!
譯者簡介:
【智悲翻譯中心】
智悲翻譯中心是由喇榮五明佛學院索達吉堪布發起,海內外諸多佛子共同參與、自願發心的一個翻譯機構。
索達吉堪布本人,長期致力於將藏傳佛教的智慧寶藏翻譯成漢語,利益中文背景的眾生。從上世紀六○年代開始,物質科技發達的西方人,前仆後繼地來到靈修智慧深廣的東方,找尋精神文化的豐厚財產。到近年,禪修經驗豐富的僧侶們配合心理學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佛教所提倡的「眾生平等」等前衛理念,無一不鼓舞著西方世界每一個追求自由的人們。
智悲翻譯中心分中譯英和英譯中兩個部門,透過中文至英文的翻譯,將索達吉堪布翻譯、著述的藏傳佛教的智慧寶藏,呈現到渴求精神文明的西方人面前;同時,也經由英文至中文的翻譯,將西方證成佛教的實證,帶回古老的東方大地。
章節試閱
一、對話
一個人若意識到,
器情世界中所展示出的人類欲望、
目標和不可思議的秩序都微不足道時,
他會將個人生活中的痛苦視為一種牢獄,
並希望將萬物作為唯一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More About Buddhism & Science
1. 解開佛教與科學的密鑰
www.religiondispatches.org
「宗教快訊」匯譯
1. 佛經的作用
在某種程度上,佛教的理念甚至打開了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的頭腦。在佛教中,依靠經驗和推理多於經文。一位學習傳統佛教的佛教徒說,當遇到一些知識或觀點與自己的信仰不合時,他會首先以證據或推理驗證,若驗證通過,則會接受新知識。同理,如果現代科學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證明佛教中某些觀點是錯誤的,那麼他也會接受現代科學。這一觀點在非佛教徒看來,似乎是佛教內部的一個革命性突破,但對於佛教徒自身,這是很正常的事。
在很多時候,佛教徒對待佛經的方式,並不像亞伯拉罕諸教教徒之於《聖經》、《舊約》或《可蘭經》。佛經並不是不可置疑的上帝話語,也不是只能藉由信心而接受的物質或精神宣言。相反,佛經指示了超於普通感官和認知的不可言說之實相。
儘管有人相信經文皆指示實相,但這種單純的「相信」,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佛教的修持不僅僅基於對佛經的忠誠信心,而更在於修行者本身對於經文所描述之實相的親身體驗。通往佛陀的道路,是建立在實證而非信仰的基礎上。
佛經中有時候會描述物質世界,但旨在輔助內心的修持。例如,早期巴利經文描述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遠不同於現代科學的認知。也許我們會產生疑問,憑藉那個時代的「科學」,早期的佛教徒如何能夠理解周遭的物質世界?然而,相信物質由四大組成永遠不會成為修道的關鍵,況且這與現代物理或地質學沒有任何直接相違之處。也許很多人會自動「更新」古老的經文,而使之與現代地質學相合,但我們所試圖理解或證悟的本質,並不取決於信仰四大元素或者原子、電子。
2. 科學的作用
事實上,對當代佛教徒而言,如果是一篇可增上信心的文章,那麼它很可能是科學上的發現。對科學研究越深入,便越發現其所揭示的現象,與佛教是如此地統一和諧。例如,進化論和生態學揭示了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生命體的存在、自我調節和改變,都受限於環境以及其他生命體。這與佛陀教導的緣起說極為吻合。
佛教的無我觀點,大大啟發了現代科學家對於意識本質的探索。大腦如何工作,如何創造出一個「我」的概念?是的,簡單地說,並沒有幽靈居住於這部機器中。這是我們大家的共識。但令人疑惑的是,兩千多年古老而神秘的經文,居然需要藉助現代量子物理來解釋,這看上去像是一時興起的傳說。當然,並不是說這不合乎邏輯,不具備高深的物理知識和佛教知識而試圖去關聯這二者,只會讓它們一團糟。但不得不提的是,一些前沿的物理學家同時也轉向佛教修持,並越來越多地關注兩者之間的聯繫。物理和佛法,相互必然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3. 佛教與科學的對話
佛教大德與科學家們的對話,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第一是天體物理學,探討宇宙的起源發展,它藉由創造而生,還是處於永恆不變的狀態中?第二是粒子物理,探討物質和原子的結構。第三是神經科學,探討大腦如何工作。
佛教和科學達成了許多共識,其中之一是沒有造物主。根據科學理論,物質和能量守恆,不可能被創造或摧毀,只能夠轉化。佛教完全同意這一點,並把這一守恆原理擴展到心識。在佛教中,心識表示對於現象的覺知,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這一覺知力或覺性不能被創造或摧毀,只能夠轉移。因此,轉世僅僅是有覺知的心識不間斷地延續,從一個身體遷移到另一個身體。
粒子物理強調在研究事物的過程中觀察者的角色。例如,從一個角度而言,光是物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光是能量。光究竟以何種方式存在,取決於周遭許多因素,尤為重要的,是觀察者在分析中運用的理論框架。因此,光的現象從其自身而言並非本有之存在,而是依賴於觀察者的概念假立。
佛教對此亦有相同的認知:事物的存在,取決於觀察者本身和其運用的概念框架。例如,某種情況是個棘手問題還是可被解決,完全取決於觀察者,亦即這一情況牽涉到的人。如果一個人心想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實在無力為之,那麼它就真的會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然而,如果另一個人心裡想,這種情況看上去比較複雜,但或許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決,那麼這個人會有更加開放的思想而快速找到解決方案。面對同樣的情況,一人認為是巨大的難題,而另一人認為容易解決,這只取決於觀察者,情況自身並無本有的超難度。由此可見,科學和佛教有著共同的結論:現象以何方式存在,只取決於觀察者。
神經學和佛教都揭示了事物相互依賴的緣起規律。例如,神經學家試圖透過檢測大腦,來尋找是什麼促成了我們的決定。他們發現在大腦中並沒有獨立的「做決定者」。在大腦中並沒有一個小小的「我」,像計算機螢幕一樣,從眼耳等五官接收資訊,透過一個按鍵而做出決定,緊接著手腳開始行動。相反,所謂的決定,是由無數神經脈衝和電化學過程組成之龐大網絡的一個複雜響應。它們共同促成了一個決定的產生,在此過程中,並無一個獨立的本體作為決策者。
佛教也強調同一事實:在我們的頭腦中,並沒有一個永恆堅實的「我」存在而做出種種決定。通常我們會說「我體驗了那個」、「我在做這個」,但事實上,這只是由許多因素共同造成的一種複雜響應。科學和佛教在這方面十分接近。
那麼,什麼是時間?作為學生,我們要準時上課,並需要足夠的時間來預習或完成作業。如何恰當地理解時間?佛教把時間定義為一個對變化遷流的度量。所謂的變遷,可以透過行星運動或太陽的位置而了知,或者透過學期中上了多少堂課而了知,比如已經上了十二堂課,還剩兩堂課未完。再或透過生理週期測量時間,例如經期或呼吸次數等等。這些都是不同的度量時間的方法,而時間僅僅是一種對於變化遷流的度量。
時間是存在的,但取決於我們如何思維它,時間對我們有著不同的影響。例如,如果想「我只剩下一天就考試了」,以小數字思維時間,會令我們變得很緊張,因為這讓我們意識到時間不多了。相反,如果想「還剩下二十四小時才考試」,這似乎意味著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復習。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時間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如果認為時間是有實體的且具壓迫性,我們將會被它徹底征服而缺乏足夠的時間。相反,如果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它,我們便會建設性地運用時間而不使自己低落。
佛教也強調邏輯推理,那麼是否和其他宗教一樣,最終還是取決於信心而得度?事實上佛教並不強制要求信心,這從佛教對存在的定義可以看出。「存在」被定義為所知法,不能被了知就代表不存在,如兔角龜毛、雞的嘴唇之類。我們可以想像一隻小雞有類似人的嘴唇,甚至畫在卡通圖裡,但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小雞,因為它根本不存在。不存在的原因則是它不能被我們了知。
這意味著只要存在的事物就一定能被了知。我們的意識,或者說覺知的心理活動,可以囊括一切現象。佛經中說,所謂的絕待,超出了意識和語言的範圍。「絕待」這一詞代表事物的究竟實相。實相的存在超越了意識範疇,超出了我們通常的理解模式,無法用任何概念或語言表達。語言和概念的描述都是黑白分明的,例如好人、壞人、傻子、天才等等。語言的使用限定了我們周遭的事物,它們都已在被定義的範疇之內,被貼上種種標簽而獨立存在。
「他是個呆子,什麼都不會幹。」、「他是個了不起的人。」但若真正觀察,則會發現事物並不是以這種想像造作的方式存在,各自獨立、彼此黑白分明。事物本身更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有的人目前來說不會做一些事,但不代表他或她就是白癡,他或她還可以是朋友、家長等等。
因此,當我們談到事物的實相,以一種超離了意識和語言的方式存在,這表示事物並不是以概念和語言賦予它的意義而存在。但我們的意識有能力趨入這一點。所以,如果說由於我們的意識無法囊括某些事情,故爾必須依賴信心來相信它們的存在,這在佛教中不成立。佛教從來不鼓勵我們生起盲目的信心。相反,佛陀說:「不要出於尊重我而相信我所說的一切,要像買金子一樣,自己去驗證它。」這一教言在每個層面上都是正確而必要的。在某些特殊的地方,邏輯對我們而言並不那麼直接和明顯。然而,我們不應該僅僅由於不能理解而拒絕它們。透過仔細學習和鑽研,那些我們最初不理解的地方,最終會變得可以接受。
4. 科學不是宗教的殺手
佛教和科學在某種程度上的統一和互動,對現代人而言,也許是步入佛教殿堂的一個方便。一位佛教大德在被問到須彌山的存在與否時,很乾脆地回答:「哦,須彌山不存在!」
從16世紀歐洲航海探險隊開始,現代科學早已證明地球是圓的,並非如佛經所說,須彌山高聳於大海之中,其南部馬車形的陸地,為我們居住的南瞻部洲。那麼須彌山到底位於宇宙的什麼地方?一個球體上並沒有所謂的中心。對於一些現代人,這似乎成為佛教不「科學」的證據而產生種種疑惑。
然而佛教旨在引導人們契入對實相的證悟。從表面上看,佛教內部似乎有些混亂,經文中總有互相矛盾的說法或故事。然而這些似乎並非那麼重要,因為對於世俗現象的描述,並沒有絕對的對錯。
在佛陀的眾多教言中,他拒絕回答某些看似重大的問題,諸如起源、目的或任何形而上的東西。理由很簡單,這些問題對於解除眾生的輪迴之苦沒有任何裨益。上帝存在麼?我們從哪裡來?輪迴始於何時?佛陀拒絕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它們本身由無明而來,對於解脫沒有任何意義。佛陀在世間的使命,不是測量地球的直徑、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以及夜空中的星星距離我們多遠,佛陀唯一的目的,是向眾生傳授佛法以引導眾生離苦得樂。
更進一步來說,佛陀絕對堅持的是,正是因為他「證悟」了,故沒有人相信他,如同一群瘋子中的智者。佛陀還告誡弟子,對於任何事情,不要僅僅因為在哪裡讀到過,或其來自一些權威人士而生起盲目的信心。若要相信任何事情,必須親自用自己的體驗或邏輯去驗證,亦即現量或比量成立。
一位大德說,當科學和佛法產生衝突時,或者調整那部分佛法,或者乾脆放棄。唯有如此,佛法最終才會成為真實可靠的依處。這同樣也是康得思想的價值所在。科學的合理性理應如此。然而事實上,佛法所宣說的內容經得起任何推證與檢驗。例如,作為一位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無法否認四法印的真實性。
在《正見》一書中,宗薩仁波切拋開天堂、地獄、淨土、天尊、餓鬼等帶有傳統佛教色彩的詞彙,直接簡單明瞭地說:作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徒,只需要接受這四個法印,也即一切和合現象皆無常、一切情緒皆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涅槃超越概念。是故,並沒有什麼人性化的上帝或魔鬼或宇宙中形而上的能量來評判我們、懲治我們或者愛我們,為我們而死。
四法印是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如佛陀所言,錯誤地認知這個世界便是痛苦,而以四法印為準繩,就能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當我們的知見完全融合於四法印時,痛苦便會煙消雲散,因為出離痛苦的唯一途徑,就是正確的知見。佛法告訴我們,不要試圖指望抓住什麼東西而能解除痛苦、解救自己,那個東西是科學也好、宗教也好,再或者藝術、伴侶、孩子、錢、公眾形象等等,這些統統都不行。任何依附或執取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盡量放棄那些你認為真實的東西,後退一步,試著學習正確地看待這個世界,來培養正確的知見。這正是四法印告訴我們的,也是佛陀再再強調的。站在真理的角度,佛陀早已為向他尋求幫助的人們,描繪了全新而清晰的世界真相。
如果理解了佛陀的教言,就會發現佛法無處不在。作為非佛教徒,無論基督徒、無神論或純粹主義者,四法印同樣和他們如此貼近。如一位基督徒所言,佛法甚至會幫助他們調和科學與基督教的相違之處。
一位大德曾談起過他的經歷。一位美國女士嫁給了一個西藏人,當他和這對夫婦談論科學時,談起自己如何欣賞科學,並很有興趣和科學家們展開種種討論時,這位女士顯得十分恐懼,並一直強調說:「哦,科學是宗教的殺手!」這位大德感到有些氣餒,因為他並不認為人類思想中兩個最深入和廣泛的領域,竟會水火不容。
也許還有很多人持有這位女士的觀點。這種誤區的根源在於,他們主觀上把宗教列入科學的範疇,認為宗教只是科學當中的一個命題。但即便上帝也並不是一些東拉西扯的造作話題,上帝可以解讀為生命、宇宙甚至一切事物的神秘之處。宗教並非盲目單純的信心宣言,而是引導人們建立正確的知見,如實地看待世界。因此,對於真正的大德而言,你會看到他們對科學與宗教的調和,是那麼輕鬆自在,這完全來自於佛教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什麼特殊的心理訓練。
對於科學與信心的問題,佛教的趨入方法並不是扭曲心智而盲目地追隨什麼。佛教徒把一生奉獻於如實認知世界,在這樣的淨觀中,任何世俗顯現的矛盾都可以被調和。在別人看來完全是背道而馳的科學和宗教,佛教大德們卻能夠輕鬆地同時面對。
一、對話
一個人若意識到,
器情世界中所展示出的人類欲望、
目標和不可思議的秩序都微不足道時,
他會將個人生活中的痛苦視為一種牢獄,
並希望將萬物作為唯一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More About Buddhism & Science
1. 解開佛教與科學的密鑰
www.religiondispatches.org
「宗教快訊」匯譯
1. 佛經的作用
在某種程度上,佛教的理念甚至打開了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的頭腦。在佛教中,依靠經驗和推理多於經文。一位學習傳統佛教的佛教徒說,當遇到一些知識或觀點與自己的信仰不合時,他會首先以證據或...
作者序
《當科學遇到佛學》 序
從上世紀開始,西方人在精神領域的探索方面,就已把目光瞄準了佛教。他們從佛教中到底找到了什麼?佛教是不是陳舊與迷信的代名詞?這可能是許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2011年9月,我發起並成立「智悲翻譯中心」,把西方人從佛教中追尋真理的實證,翻譯成中文,帶回現今的東方大地。
此書搜集了海外近期發佈的論文和報導,闡述了佛教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所起的作用。希望給想瞭解佛教、想瞭解科學的人,提供一點點啟示。
索達吉
2014.5
《當科學遇到佛學》 序
從上世紀開始,西方人在精神領域的探索方面,就已把目光瞄準了佛教。他們從佛教中到底找到了什麼?佛教是不是陳舊與迷信的代名詞?這可能是許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2011年9月,我發起並成立「智悲翻譯中心」,把西方人從佛教中追尋真理的實證,翻譯成中文,帶回現今的東方大地。
此書搜集了海外近期發佈的論文和報導,闡述了佛教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所起的作用。希望給想瞭解佛教、想瞭解科學的人,提供一點點啟示。
索達吉
...
目錄
序 007
本書緣起 011
智悲翻譯中心簡介 012
一、對話
1. 解開佛教與科學的密鑰 014
2. 探索信仰與理性的界限 026
3. 打開真理之門 053
二、佛教與物理學
1. 佛教與量子物理學:東西方對話的貢獻 074
2. 第二次量子革命 092
三、佛教與心理學
1. 觀測心中的太空 104
2. 正念情緒療法的基本原理探究 121
3. 積極心理學與佛法的慈悲之道 130
四、佛教與經濟學
1. 可持續發展的佛教經濟學透視 136
2. 佛教和可持續發展:自足適度生活的科學 150
五、佛教與倫理學
1. 佛教倫理:佛陀反對用動物祭祀 162
2. 野生物種保護倫理學說--超越人與自然二元論 167
3. 佛教倫理的人類價值 186
六、佛教與環保
1. 未來的痛 尚未開始 192
2. 大乘佛教與環境倫理學:唯識教義之透視 198
七、社會快訊
1. 為富不仁:越有錢,越缺乏同情心 214
2. 佈施的學問:為何佈施讓人心情愉快? 218
3. 寧靜以致遠 230
後記 235
序 007
本書緣起 011
智悲翻譯中心簡介 012
一、對話
1. 解開佛教與科學的密鑰 014
2. 探索信仰與理性的界限 026
3. 打開真理之門 053
二、佛教與物理學
1. 佛教與量子物理學:東西方對話的貢獻 074
2. 第二次量子革命 092
三、佛教與心理學
1. 觀測心中的太空 104
2. 正念情緒療法的基本原理探究 121
3. 積極心理學與佛法的慈悲之道 130
四、佛教與經濟學
1. 可持續發展的佛教經濟學透視 136
2. 佛教和可持續發展:自足適度生活的科學 150
五、佛教與倫理學
1. 佛教倫理:佛陀反對用動物祭祀 1...
商品資料
出版社:福隆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01-05ISBN/ISSN:978986390071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