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佛教聖典委員會
定價:NT$ 350
優惠價:9 折,NT$ 315
本商品已絕版
佛陀五千多經卷的智慧精華
佛陀的智慧猶如大海廣大無邊,佛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佛陀是無相而示現微妙不可思議之諸相,而親身教化眾生。
本書是二千五百多年間,超越國境與民族而一直綿延下來的五千多卷佛經的精華。
在本書中濃縮了佛陀的遺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心靈的問題,給予活生生的解答,故
本書可做為您人生的指南,並且引導您走上快樂幸福的人生。
不可怨以怨,終以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
愚者自稱愚、當知善黠慧。愚人自稱智,是謂愚中甚。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
得生人道難,生壽亦難得,世間有佛難,佛法難得聞。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本書從佛陀的歷史,佛陀的慈願、佛陀的救度方法、佛陀的教法(因緣、人心、佛性、解脫煩惱、成佛、實踐之道……),以及出家應如何生活,在家修行如何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女性的生活方式應如何……等等,都以簡要且一看就懂的淺白用語敘述。
本書將佛陀教導的生活歸類如下:
人生方面:
人生的意義、現實的意義、理想的生活方式、錯誤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論、偏倚的生活、給迷惑的人(譬喻)、人的生活(譬喻)、若過愛欲的生活(譬喻)、「老人、病人、死人給人的啟示(故事) 」、死必定來訪(故事) 、在此世間誰都無法做到的五件事、世間的五種真理、迷悟皆由心所現、凡夫難成成則可貴的二十件事。
生命實相(信仰):
真實之物難於辨別猶如盲人摸象(譬喻)、佛性由明師指示其所在(譬喻)、佛性被煩惱所覆蓋(譬喻)、妨礙信仰的是疑惑、佛為父,人為其子、佛的智慧如大海般深廣、佛心是大慈悲心、佛的慈悲是永恆的、佛不是肉身、佛以身說法、佛為救度眾生而示現死亡、佛以方便救度眾生的煩惱(譬喻)、涅槃世界、覺醒於人生的人、人的死於無常、「以自己為燈明、歸依處」。
修養修心:
謹慎最初的一步、勿忘初心(譬喻) 、欲於其道成功者應忍耐幾多苦難(故事)、不可為境遇而動心(故事)、求真理者譬如持燈火入暗室、人生到處都有教法(故事)、人易隨心動而動、教法的要點在於修心、「首先修內心、若養心、心的形態(譬喻) 」、心不是「我」、
不可被心所執、克服自己的心、做心的主人、「一切惡從身、口、意起」、言語與心、
此身只不過是借用物(故事)、此身充滿汙穢、不可貪、保持身、口、意三業的清淨、
不偏倚地精進(故事) 。
破除煩惱:
煩惱由執著心而起、防禦煩惱的方法、迷惑是解脫的入口、脫離迷惑的方法、消滅煩惱的火炎可得清涼的涅槃、愛欲是迷惑的根本、把愛欲當作隱藏在花中的毒蛇、不要貪戀著火的家(譬喻)、欲望為過失之根源、此世間在火炎中、人為名利燒自己、人為貪著財色而毀身、賢者與愚者的特質、愚者不見自己的惡(譬喻)、愚者只見結果而羨慕他人(譬喻) 。
日常生活:
施捨而忘記施者、無財七施、獲得財富的方法(故事)、產生幸福的方法、不要忘恩(故事)、
人的性格、想報復的人災禍就追隨著他、止息怨恨的方法(故事)、不可被他人的毀謗所動(故事)、「並非為衣、食、住而活」、「衣、食並非為享樂」、飲食須知、穿著須知、睡眠須知、適應寒暑須知、日常生活須知。
政治之道:
繁榮國家之道、政治家應先修身、政治的理想在於修治國民的心、「內閣、幕僚、官員之道」、處決罪犯的方法、教法給國民生活帶來的效用、應付社會鬥爭的方法。
經濟之道:
物品的使用方法(故事)、財物不是永遠屬於自己所有、不要只外自己蓄財物、獲得財富的方法(故事)。
家庭之道:
家庭是心互相接觸之處、破壞家庭的行為、報父母大恩之道、親子之道、夫婦之道、
夫婦要同一信仰(故事)。
婦女之道:
四種類型的女性、妻子的類型、對年輕妻子的教誡(故事)、為出嫁的女性、為年輕貌美的女性、男性為待婦女的注意事項、理想夫人的誓願、何謂惡妻。
出家之道:
「僅穿法師衣服,誦經並不是僧侶」、僧侶並非寺院及其財產的繼承者、貪婪的人並非真正的僧侶、僧侶應保持的真實生活。
社會之道:
社會的意義、社會的現實相、社會集團的類型、真正的共同社會、照明黑暗曠野的光、
和合的人際關係、社會集團中的和合之法、教團的理想、佛教徒的社會理想、擾亂秩序者俱亡(譬喻)、「嫉妒、相爭者俱亡(譬喻) 」、尊敬老人(故事) 、師徒之道、友人之道、
擇友的方法、雇傭者與勞動者須知、對待罪犯、教師須知。
作者簡介:
佛教聖典委員會
這本《佛陀教法聖典》原名為《佛教聖典》是依據1925年(大正14年)7月,以木津無庵氏為代表的新譯佛教聖典普及會出版的『新譯佛教聖典』改訂編輯而成。其初版的編輯,是以山邊習學、赤沼智善兩位教授為中心,並廣得佛教界諸師的監修、編輯之勞,約經5年的歲月始出版。
由於日本佛教傳道協會,對以木津無庵氏為首的編輯為『新譯佛教聖典』的諸師,表示甚深的感謝與報恩之意。在昭和年間,由同普及會出版了『國民版佛教聖典』,而廣泛地普及於全國。1934年(昭和9年)7月,汎太平陽佛教青年大會在日本召開時,作為其紀念事業之一,於高達氏(D. Goddard)之協助下,由全日本佛教青年連盟刊行了前述的『國民版佛教聖典』的英文版佛教聖典“The Teaching of Buddha”。
在1962年(昭和37年),為紀念佛教東漸70年,乃由三豐社長沼田惠範氏刊『英譯佛教聖典』。1965年(昭和40年)沼田氏捐出淨財創立財團法人佛教傳道協會,即計畫將此聖典普及於全世界,作為該協會的事業之一。
由於此計畫,於1966年組織了改訂、編輯佛教聖典的委員會。其委員為紀野一義、金岡秀友、石上善應、佐伯真光、松濤弘道、坂東性純、高瀨武三等七位,並得增谷文雄氏,N. A. Waddell氏、清水俊輔氏等的協力,進行全而改訂,於是『日英對照佛譯經典』誕生了。
1972年,為了補正此聖典之不備,聘請金岡秀友、石上善應(典據)、花山勝友、田村完誓、高瀨武三諸氏進行改訂作業,首先刊行『英文佛教聖典』。1973年發現有假名使用不妥,表記法不當等缺點,因此由鹽入亮達、高瀨武三、立川博、田村完誓、坂東性純、花山勝友(主編)等陣容進行改訂作業,加此全面改訂、增補,而刊行『和文佛教聖典』。
更於1974年為了訂正『英文佛教聖典』中的不當譯語與表現法,於R. K. Steiner氏之協助下,由松濤弘道、坂東性純、佐伯真光、德永道雄、田村完誓、花山勝友(主編)等加以全面改訂後,與原來刊行的『和文佛教聖典』合併刊行了『和英對照佛教聖典』。
1979年復經由中國佛教會的協助,聘請楊白衣教授中譯、始刊行這一本『佛教聖典』。
譯者簡介:
楊白衣教授:
楊白衣教授,原名顯祥,台灣省台南縣歸仁鄉人,生於民國十三(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早期經常以慧吉祥、龍慧、雪峯、楊日長、般若室利等筆名發表佛學論文於《海潮音》、《人生》、《覺生》、《台灣佛教》、《法音》、《香港佛教》等刊物。從民國三十五年發表於《海潮音》的第一篇作品〈中國佛教之立宗及其修道論〉看來,老師對於佛學的學習與研究,相當早。民國四十五年,其作品〈俱舍成實宗史觀〉收錄於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的《中國佛教史論集》與巴壺天、李添春、李世傑等著名學者皆為當時教界龍象。民國四十六年,出任《覺生月刊》總編輯,並任教於台中佛學院(當時佛學院由台中寶覺寺住持林錦東居士創辦,教務主任聖印法師)。民國四十八年,執教於建功高中兼開元佛學院、http://www.yct.com.tw/venerable-1a.htm(圓照寺>敬定法師)天龍佛學院講師。五十五年,轉任東方工專講師並講學於東方佛學院、曉光佛學院。五十八年,升任國立台北工專副教授兼福嚴佛學院、南光佛學院講師。民國六十七年,應聘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兼淨覺佛教研究所、中國佛教研究院教授。民國七十年,開始致力於國際佛教文化之交流,二月出席第一屆中日佛教學術會議,以日文發表〈有關台灣之念佛信仰〉,十一月出席第四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發表〈馬祖禪與新羅禪〉。七十一年五月,參加第八屆日韓佛教學術會議,發表〈台灣民間信仰之組織與種類〉及〈台灣宗教禮儀之原理〉二篇論文,十一月出席第五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發表〈玄奘對日韓佛教之貢獻與影響〉。七十二年二月,出席第六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會中發表〈中國政府之佛教政策〉。民國七十三年(六十一歲),以《唐代圓測大師之研究》論文(五十萬字)獲得日本佛教大學博士學位。民國七十五年(六十三歲),九月十三日,當老師於淨覺佛教研究所開講《解深密經》,藥石過後不久(約晚間七時許),突感身體不適,旋即送往三軍總醫院,次日上午十時五分往生,享年六十三歲。歷任中國佛教會理事、中國佛教會國際委員、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研究委員、中華學術院研究員等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佛教聖典委員會
優惠價: 9 折, NT$ 315 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佛陀五千多經卷的智慧精華
佛陀的智慧猶如大海廣大無邊,佛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佛陀是無相而示現微妙不可思議之諸相,而親身教化眾生。
本書是二千五百多年間,超越國境與民族而一直綿延下來的五千多卷佛經的精華。
在本書中濃縮了佛陀的遺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心靈的問題,給予活生生的解答,故
本書可做為您人生的指南,並且引導您走上快樂幸福的人生。
不可怨以怨,終以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
愚者自稱愚、當知善黠慧。愚人自稱智,是謂愚中甚。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
得生人道難,生壽亦難得,世間有佛難,佛法難得聞。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本書從佛陀的歷史,佛陀的慈願、佛陀的救度方法、佛陀的教法(因緣、人心、佛性、解脫煩惱、成佛、實踐之道……),以及出家應如何生活,在家修行如何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女性的生活方式應如何……等等,都以簡要且一看就懂的淺白用語敘述。
本書將佛陀教導的生活歸類如下:
人生方面:
人生的意義、現實的意義、理想的生活方式、錯誤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論、偏倚的生活、給迷惑的人(譬喻)、人的生活(譬喻)、若過愛欲的生活(譬喻)、「老人、病人、死人給人的啟示(故事) 」、死必定來訪(故事) 、在此世間誰都無法做到的五件事、世間的五種真理、迷悟皆由心所現、凡夫難成成則可貴的二十件事。
生命實相(信仰):
真實之物難於辨別猶如盲人摸象(譬喻)、佛性由明師指示其所在(譬喻)、佛性被煩惱所覆蓋(譬喻)、妨礙信仰的是疑惑、佛為父,人為其子、佛的智慧如大海般深廣、佛心是大慈悲心、佛的慈悲是永恆的、佛不是肉身、佛以身說法、佛為救度眾生而示現死亡、佛以方便救度眾生的煩惱(譬喻)、涅槃世界、覺醒於人生的人、人的死於無常、「以自己為燈明、歸依處」。
修養修心:
謹慎最初的一步、勿忘初心(譬喻) 、欲於其道成功者應忍耐幾多苦難(故事)、不可為境遇而動心(故事)、求真理者譬如持燈火入暗室、人生到處都有教法(故事)、人易隨心動而動、教法的要點在於修心、「首先修內心、若養心、心的形態(譬喻) 」、心不是「我」、
不可被心所執、克服自己的心、做心的主人、「一切惡從身、口、意起」、言語與心、
此身只不過是借用物(故事)、此身充滿汙穢、不可貪、保持身、口、意三業的清淨、
不偏倚地精進(故事) 。
破除煩惱:
煩惱由執著心而起、防禦煩惱的方法、迷惑是解脫的入口、脫離迷惑的方法、消滅煩惱的火炎可得清涼的涅槃、愛欲是迷惑的根本、把愛欲當作隱藏在花中的毒蛇、不要貪戀著火的家(譬喻)、欲望為過失之根源、此世間在火炎中、人為名利燒自己、人為貪著財色而毀身、賢者與愚者的特質、愚者不見自己的惡(譬喻)、愚者只見結果而羨慕他人(譬喻) 。
日常生活:
施捨而忘記施者、無財七施、獲得財富的方法(故事)、產生幸福的方法、不要忘恩(故事)、
人的性格、想報復的人災禍就追隨著他、止息怨恨的方法(故事)、不可被他人的毀謗所動(故事)、「並非為衣、食、住而活」、「衣、食並非為享樂」、飲食須知、穿著須知、睡眠須知、適應寒暑須知、日常生活須知。
政治之道:
繁榮國家之道、政治家應先修身、政治的理想在於修治國民的心、「內閣、幕僚、官員之道」、處決罪犯的方法、教法給國民生活帶來的效用、應付社會鬥爭的方法。
經濟之道:
物品的使用方法(故事)、財物不是永遠屬於自己所有、不要只外自己蓄財物、獲得財富的方法(故事)。
家庭之道:
家庭是心互相接觸之處、破壞家庭的行為、報父母大恩之道、親子之道、夫婦之道、
夫婦要同一信仰(故事)。
婦女之道:
四種類型的女性、妻子的類型、對年輕妻子的教誡(故事)、為出嫁的女性、為年輕貌美的女性、男性為待婦女的注意事項、理想夫人的誓願、何謂惡妻。
出家之道:
「僅穿法師衣服,誦經並不是僧侶」、僧侶並非寺院及其財產的繼承者、貪婪的人並非真正的僧侶、僧侶應保持的真實生活。
社會之道:
社會的意義、社會的現實相、社會集團的類型、真正的共同社會、照明黑暗曠野的光、
和合的人際關係、社會集團中的和合之法、教團的理想、佛教徒的社會理想、擾亂秩序者俱亡(譬喻)、「嫉妒、相爭者俱亡(譬喻) 」、尊敬老人(故事) 、師徒之道、友人之道、
擇友的方法、雇傭者與勞動者須知、對待罪犯、教師須知。
作者簡介:
佛教聖典委員會
這本《佛陀教法聖典》原名為《佛教聖典》是依據1925年(大正14年)7月,以木津無庵氏為代表的新譯佛教聖典普及會出版的『新譯佛教聖典』改訂編輯而成。其初版的編輯,是以山邊習學、赤沼智善兩位教授為中心,並廣得佛教界諸師的監修、編輯之勞,約經5年的歲月始出版。
由於日本佛教傳道協會,對以木津無庵氏為首的編輯為『新譯佛教聖典』的諸師,表示甚深的感謝與報恩之意。在昭和年間,由同普及會出版了『國民版佛教聖典』,而廣泛地普及於全國。1934年(昭和9年)7月,汎太平陽佛教青年大會在日本召開時,作為其紀念事業之一,於高達氏(D. Goddard)之協助下,由全日本佛教青年連盟刊行了前述的『國民版佛教聖典』的英文版佛教聖典“The Teaching of Buddha”。
在1962年(昭和37年),為紀念佛教東漸70年,乃由三豐社長沼田惠範氏刊『英譯佛教聖典』。1965年(昭和40年)沼田氏捐出淨財創立財團法人佛教傳道協會,即計畫將此聖典普及於全世界,作為該協會的事業之一。
由於此計畫,於1966年組織了改訂、編輯佛教聖典的委員會。其委員為紀野一義、金岡秀友、石上善應、佐伯真光、松濤弘道、坂東性純、高瀨武三等七位,並得增谷文雄氏,N. A. Waddell氏、清水俊輔氏等的協力,進行全而改訂,於是『日英對照佛譯經典』誕生了。
1972年,為了補正此聖典之不備,聘請金岡秀友、石上善應(典據)、花山勝友、田村完誓、高瀨武三諸氏進行改訂作業,首先刊行『英文佛教聖典』。1973年發現有假名使用不妥,表記法不當等缺點,因此由鹽入亮達、高瀨武三、立川博、田村完誓、坂東性純、花山勝友(主編)等陣容進行改訂作業,加此全面改訂、增補,而刊行『和文佛教聖典』。
更於1974年為了訂正『英文佛教聖典』中的不當譯語與表現法,於R. K. Steiner氏之協助下,由松濤弘道、坂東性純、佐伯真光、德永道雄、田村完誓、花山勝友(主編)等加以全面改訂後,與原來刊行的『和文佛教聖典』合併刊行了『和英對照佛教聖典』。
1979年復經由中國佛教會的協助,聘請楊白衣教授中譯、始刊行這一本『佛教聖典』。
譯者簡介:
楊白衣教授:
楊白衣教授,原名顯祥,台灣省台南縣歸仁鄉人,生於民國十三(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早期經常以慧吉祥、龍慧、雪峯、楊日長、般若室利等筆名發表佛學論文於《海潮音》、《人生》、《覺生》、《台灣佛教》、《法音》、《香港佛教》等刊物。從民國三十五年發表於《海潮音》的第一篇作品〈中國佛教之立宗及其修道論〉看來,老師對於佛學的學習與研究,相當早。民國四十五年,其作品〈俱舍成實宗史觀〉收錄於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的《中國佛教史論集》與巴壺天、李添春、李世傑等著名學者皆為當時教界龍象。民國四十六年,出任《覺生月刊》總編輯,並任教於台中佛學院(當時佛學院由台中寶覺寺住持林錦東居士創辦,教務主任聖印法師)。民國四十八年,執教於建功高中兼開元佛學院、http://www.yct.com.tw/venerable-1a.htm(圓照寺>敬定法師)天龍佛學院講師。五十五年,轉任東方工專講師並講學於東方佛學院、曉光佛學院。五十八年,升任國立台北工專副教授兼福嚴佛學院、南光佛學院講師。民國六十七年,應聘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兼淨覺佛教研究所、中國佛教研究院教授。民國七十年,開始致力於國際佛教文化之交流,二月出席第一屆中日佛教學術會議,以日文發表〈有關台灣之念佛信仰〉,十一月出席第四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發表〈馬祖禪與新羅禪〉。七十一年五月,參加第八屆日韓佛教學術會議,發表〈台灣民間信仰之組織與種類〉及〈台灣宗教禮儀之原理〉二篇論文,十一月出席第五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發表〈玄奘對日韓佛教之貢獻與影響〉。七十二年二月,出席第六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會中發表〈中國政府之佛教政策〉。民國七十三年(六十一歲),以《唐代圓測大師之研究》論文(五十萬字)獲得日本佛教大學博士學位。民國七十五年(六十三歲),九月十三日,當老師於淨覺佛教研究所開講《解深密經》,藥石過後不久(約晚間七時許),突感身體不適,旋即送往三軍總醫院,次日上午十時五分往生,享年六十三歲。歷任中國佛教會理事、中國佛教會國際委員、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研究委員、中華學術院研究員等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