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了小說情愛敘事背後的深層文化內涵,是一部既有文學史視野又有個人創見的學術著作。
本書在廣泛閱讀當代小說的基礎上,取精用弘,用敘事學、精神分析學、接受美學、比較文學等方法切入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情愛敘事,從情愛敘事的歷史維度到人性維度,從男女作家對情愛敘述的不同著眼點和潛在心理的透視到情愛小說向電影文本的轉換,從情愛敘事的結構到情愛敘事的倫理,從理論探析到作家、作品個案的解讀,揭示了小說情愛敘事背後的深層文化內涵,是一部既有文學史視野又有個人創見的學術著作。
作者簡介:
周志雄
1973年生,文學博士,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黨支部書記,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情愛敘事的歷史維度
什麼是好小說家呢?
一位作家首先面臨的是觀察社會,研究社會狀態,他觀察的結果被寫入小說,被小說納入的部分有多少可以成為正在形成的歷史,小說本身的價值就有多大。
一旦藝術與現實的縫隙完全彌合,藝術就將毀滅。
一
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新時期在文學的外在環境上是不斷變化的,文學情愛敘事在歷史的鏈條上有著自己獨特的時代特色。1978年12月,民間刊物《今天》的發刊詞《致讀者》中發表了對「時代」的理解:「『五四』運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一時代必將確立每個人生存的意義,並進一步加深人們對自由精神的理解;我們文明古國的現代更新,也必將確立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我們的文學藝術,則必須反映出這一深刻的本質來。」詩人還充滿豪情地對今天的時代表示樂觀和期待:「我們的今天,根植於過去古老的沃土裡,根植於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信念中。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尚且遙遠,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講,今天,只有今天!」新時期之初,作家們對於文學的熱情是非常之高的,充滿著用文學來建功立業的豪情。文學歷來在中國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學對於現實的理想和衝動在當代的傷痕、反思、改革等小說浪潮中一再得到證實。兩性情愛作為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方面,本應該是更個人性的事情,但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情愛敘事作為文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參與了這一偉大的變革,成為時代合唱中的一部分。
偉大的文學作品總是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面貌,體現出一個時代特有的審美趣味。恩格斯說他從巴爾扎克的小說中讀到的比從所有的經濟學家那裡學到的還要多,這是文學對現實的直接介入。小說中的男女人物關係往往能表現一個時代的情愛觀念,體現出特定時代情愛狀態的歷史性,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社會風尚、情愛道德、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根據馬克思有關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理論,社會現實的變化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文學作為敏感的社會神經,必然表現出對歷史時代腳步所帶來變化的某種默契與追蹤。每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總是社會觀念急劇變化的時期,這也是兩性關係出現變化的時期。而實際上兩性關係的變化總是充當了文化的開路先鋒,表現出對社會文化道德的衝擊。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他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中談到,文藝復興之後,宗教以其新的面目適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神性的、超驗的宗教道德在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土崩瓦解了,一種重實利重享樂的俗世觀念開始抬頭。現世的情愛享受不是有罪的,而是值得肯定的,在藝術領域大量出現的是肯定人類情愛生活和現實慾望的作品。中國明代的商品經濟發展繁榮也導致世情生活小說的大量出現。「五四」時期是一個社會觀念急劇變革的時代,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話劇是胡適的表現婚姻自主的《終生大事》,「五四」時期的青年被時代的潮流所激蕩的結果是許多青年喊著個人自由、婚姻自主的口號與家庭決裂,「愛情問題」小說、家庭小說成了「五四」時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文學時代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作家趙樹理一直將家庭問題作為小說寫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文革結束之後的新時期之初,情愛敘事一下子將人們壓抑已久的神經之弦鬆開了:劉心武在呼喚「愛情的位置」,張潔在訴說「愛,是不能忘記的」,張弦在向人們描述著那「被愛情遺忘的角落」。80年代中後期中國社會出現一個歷史的轉型期,情愛敘事似乎又進入了一個「慾望化」的時代。種種事實表明,情愛問題總是在社會急劇變革中的一根敏感神經。
文革的災難結束了,中國人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了,文學在新時期初期成為人們傾瀉社會情緒的火山口。傷痕、反思、改革等文學思潮中,文學引起轟動效應常常不是文學自身的力量,而是文學所涉及的問題觸動了人們的感情之弦,引起了廣泛的社會性共鳴。新時期之初的情愛敘事參與了這一公共情緒的表達。
1978年劉心武在《十月》上發表了短篇小說《愛情的位置》,隨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引起了《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軍報》等報刊的熱烈反響,一大批普通群眾也參與對小說的討論。作品所產生的轟動效應在於:「作者敢於打破『四人幫』強設的創作『禁區』,通過藝術形象,正面觸及和回答了青年們共同關心的切身問題。」 也正如一位青年給《十月》的來信中所說的:「短篇小說《愛情的位置》之所以能在我和我周圍許多青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就是因為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現實生活,表現了一個革命青年應該怎樣對待戀愛,什麼是革命者的愛情。我感謝作者,為我們青年在人生道路最重要的一步上指明了方向。」
第一章 情愛敘事的歷史維度
什麼是好小說家呢?
一位作家首先面臨的是觀察社會,研究社會狀態,他觀察的結果被寫入小說,被小說納入的部分有多少可以成為正在形成的歷史,小說本身的價值就有多大。
一旦藝術與現實的縫隙完全彌合,藝術就將毀滅。
一
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新時期在文學的外在環境上是不斷變化的,文學情愛敘事在歷史的鏈條上有著自己獨特的時代特色。1978年12月,民間刊物《今天》的發刊詞《致讀者》中發表了對「時代」的理解:「『五四』運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一時代必將確立每個人生存的意義,並進一步...
作者序
緒論
一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文學開始回歸到人學本體之中,情愛問題備受文學關注,各種文化媒體也紛紛參與其間,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嚴肅文學到通俗記實,從影視劇到MTV,從流行音樂到網路速食,到處可見一個兩性情感的主題。書市上充斥著大量的針對不同群體的婚戀情感調查報告與絕對隱私實錄,有大量的從社會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等方面進行研究的婚姻史、性史、家庭史、情愛史。可以說在一個感官張揚的時代,兩性情愛問題是一個幾近氾濫的文化問題。近二十多年是價值體系多變的時期,情愛狀態作為衡量社會文明的一個尺度,在這個時期裡的紛紜變幻表現得既突出又令人觸目驚心。
在諸多文體中,小說無疑是當代最發達的文學樣式,有資料統計顯示,上個世紀末中國每年長篇小說的數量近千部,這個數量相當於建國後十七年長篇小說數量的總和。詩與戲劇有著燦爛的歷史,小說作為後起的文學樣式無疑是後來居上的。小說的興起與市民文學的興起直接相關,市民文學的一個重要題材就是情愛問題。中國通俗文學有一個才子佳人的文學傳統,言情是唐宋傳奇以及明清話本小說的三大題材領域之一(另兩大題材是公案和傳奇),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都是講述男女之情。在「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史上,「五四」時期的小說大多是情愛小說,左翼文學中存在「革命+戀愛」的模式,《青春之歌》、《三里灣》、《林海雪原》、《山鄉巨變》、《紅旗譜》等紅色經典小說中都包含情愛敘事的情節線索。文學史上的經典名篇也大多與兩性情愛問題密切相關,幾乎可以說不寫兩性情愛就沒有小說。當代小說與情愛題材的關係更是緊密,自「傷痕小說」以來的每一波文學浪潮之中,都留下了很多情愛題材的名篇佳作。情愛題材又是最容易引起人們爭論的,從王安憶的「三戀」到張賢亮的《習慣死亡》,從賈平凹的《廢都》到衛慧的《上海寶貝》,從陳染的《私人生活》到春樹的《北京娃娃》,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的繁榮有著現實的原因,當代社會現實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多重文化資源的合力隨同變化的時代主潮一起造就了不同群體的作家,他們不同的經歷和審美趨向共同創造了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眾聲喧嘩的文學局面。
本文對「敘事」的理解並不囿於純粹形式主義層面的敘事學意義,而是將「兩性情愛」在小說中的敘述作為一種文學存在,看作是一種包含形式與意義的文化語碼,它包含具體的情愛事件、情愛活動中的人物,還包含敘述情愛事件的文化背景、敘述者的立場、敘事背後的動因、敘事的效果、情愛敘述對文體結構的影響等,因而本文的研究對象不是嚴格意義上以言情為主要故事情節的純情愛小說,而是小說中有關兩性情愛的敘事形態。本文認為採用敘事研究的角度對小說進行分析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角度,這當然還只是一種嘗試。敘事性文本往往能比較深刻地探討情愛問題本身所包含的意義,這是因為:「敘事文是一種能以較大的單元容量傳達時間流中人生經驗的文學體式或類型。」 面對這種文學體式,「研究敘述的視角可以相當多元,不妨從歷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美學等各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討論。即使我們將討論的範圍僅僅局限於文學性敘事,研究的角度也依然五花八門。但是,說到底,敘事就是作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經驗的本質和意義傳示給他人。」 本文的做法正是在形式主義和歷史敘述之間找到平衡,從多個角度對當代小說情愛敘事進行韋勒克(René Wellek)所說的整體研究。本文的構架是宏觀的,但具體的切入卻是微觀的,是從對具體的作品重新解讀入手的。
緒論
一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文學開始回歸到人學本體之中,情愛問題備受文學關注,各種文化媒體也紛紛參與其間,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嚴肅文學到通俗記實,從影視劇到MTV,從流行音樂到網路速食,到處可見一個兩性情感的主題。書市上充斥著大量的針對不同群體的婚戀情感調查報告與絕對隱私實錄,有大量的從社會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等方面進行研究的婚姻史、性史、家庭史、情愛史。可以說在一個感官張揚的時代,兩性情愛問題是一個幾近氾濫的文化問題。近二十多年是價值體系多變的時期,情愛狀態作為衡量社會...
目錄
緒論
上篇 理論探討
第一章 情愛敘事的歷史維度
第二章 情愛敘事的人性維度
第三章 情愛敘事的性別維度
第四章 情愛敘事的影像改編
第五章 性愛敘事的爭議與修改
第六章 情愛敘事與小說的結構
第七章 情愛敘事與精神分析學
第八章 情愛敘事的深層意蘊
下篇 作家、作品例析
第九章 革命陽光下的情愛敘事
第十章 網路空間的情愛敘事
第十一章 一代知識份子的愛情
第十二章 自由倫理的情愛敘事
第十三章 通俗套路的現代愛情
第十四章 繁複的情愛敘事
第十五章 理想神話與情愛烏托邦
第十六章 溫情敘述的悲劇愛情
結 語
參考文獻
緒論
上篇 理論探討
第一章 情愛敘事的歷史維度
第二章 情愛敘事的人性維度
第三章 情愛敘事的性別維度
第四章 情愛敘事的影像改編
第五章 性愛敘事的爭議與修改
第六章 情愛敘事與小說的結構
第七章 情愛敘事與精神分析學
第八章 情愛敘事的深層意蘊
下篇 作家、作品例析
第九章 革命陽光下的情愛敘事
第十章 網路空間的情愛敘事
第十一章 一代知識份子的愛情
第十二章 自由倫理的情愛敘事
第十三章 通俗套路的現代愛情
第十四章 繁複的情愛敘事
第十五章 理想神話與情愛烏托邦
第十六...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4-04-09ISBN/ISSN:978986326238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8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