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文學館李瑞騰館長主編已故文大中文系史紫忱教授之文集,每篇文字皆顯示了史教授對於現實之憂懷,以及對於人文藝術本質之掌握。
本書從史紫忱先生諸多未結集篇章精選而成,略分四輯:
輯一「心酸酸的」,收與教育有關短論十三篇。
輯二「笑容與眼淚」,收政經社會之時評二十二篇。
輯三「只是凋零」,收文藝與節慶之雜感二十篇。
輯四「大冰塊爆火花」,收藝術與書法評論九篇。
並有二輯附錄,其一為自述生平,有四篇;其二為史先生的基本資料,含小傳、著作目錄、年表、評述資料等。
顏曰「笑容掛著眼淚」,旨在彰顯史先生對於現實之憂懷,對於人文藝術本質之掌握,以紀念先生百歲冥誕。
作者簡介:
史紫忱(1914-1993),學名史銘,出生於河南省黃河中流砥柱南岸三門村。河南省第一師範畢業。青年時期寫詩,從事媒體工作,參與抗日活動。一九四九年五月來台,主持《中國一周》,創辦《陽明雜誌》,為著名的專欄作家,任教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二十餘年。著有詩集《紫枕詩集》,文集《文學人》、《無心集》、《愛是一支悶葫蘆》、《自我與天地》,論著《書法今鑑》、《比較草書》、《書法美學》、《彩色書法》等。
章節試閱
中庸之道
國中學生分班授課問題,引發了大家討論我們傳統教學上兩個既協和又矛盾的方式。兩式都是萬世師表孔老夫子的教育原理:一個是有教無類,一個是因材施教。前者是反對分班的根據,後者是贊成分班的理由。教育部考量的結果,正朝中庸之道上做。孔老夫子也說過:「君子時而中。」
有教無類屬於原則,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不誨焉。」只要依照古禮帶一點見面禮,登門求教,孔子沒有拒絕而不教的。就孔門三千學生看,高柴愚拙,曾參魯笨,顓孫輕浮,仲由粗俗,孔子都收為門徒,不曾分班。尤其是仲由,以今天眼光說,算一個太保型的學生,《論語》一書中,孔子挖苦他很多次,甚至認為仲由彈瑟聲調野蠻,大嘆孔門怎麼出現這種怪音。而仲由仍是孔子的好學生。
因材施教屬於方法,最具體小例子是:仲由問孔子:「聽到合理的事立刻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上,怎麼可以?」冉有又問這個問題,孔子說:「立刻做。」公西華事後問孔子:「為什麼一個問題,兩種答法?」孔子解釋:「冉有天性退縮,勸他前進;仲由好勇冒失,所以抑制他。」
孔老夫子的學說,自從五四運動有了「打倒孔家店」口號之後,許多人在偏激心理下,認為「孔子」二字是酸溜溜的古董,殊不知西方人凡是真正研究孔子的,對他的教學態度,無不尊敬。近代教育在國民義教階段有教無類,到大專時際才因材施教。古今中外教育模式都差不多。
為什麼會發生國中的「放牛班」與「升學班」呢?我覺得這該由三方面追查:第一,升學主義使資賦優良的學生家長形成一股壓力,漸漸有了升學班之分。第二,國中教員程度低落,無法在教學上做到有教無類。第三,教育價值觀念改變,社會上也默認放牛班之事實。以上三種原因,都已根深蒂固。多年來教育當局也視為當然現象。幸而吳大猷先生提出這個問題,又幸而教育部李部長重視這個問題,才得到取法乎「中」的想法。
不過,我感到升學主義的成長,得之文憑主義。文憑主義在自由世界裡早已牢不可破,我們並不能獨立突破它。國中採「中」性教學方式,無疑是適應升學主義的手段之一。從沒有法子的事情中想法子,我對教育部的決定相當贊成。
通思教育
我們的大學教育理念中,老早就有所謂「通才教育」的想像。事實上,通才要具備普遍肆應的學能,就像我們「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時代,很多做大官的人,入則相,出則將,算得上文武通才。今天時代不對勁了,學術分工越來越細密,大學生以少少的一百二十八個學分,專攻自己投身的學科,猶感所獲有限,通才根本是個夢。
通才的路走不通,於是把通才改為通識。才與識是有分別的。才是才能,識是知識,深淺度數不同。構想通識教育的人,也非常天真。企圖以兩三個學分就能搞通一種不同知識,進而與自己專修學問融會貫通,學術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通識教育之所以流於形式,技術上有問題。
以廣義的生態學來推論,通才教育或通識教育,出發點都建立在時代危機的前端,它的哲學意義不能為技術障礙而推翻。今天大學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多半知識單線,思想僵化,非但本位氣息濃厚,而且有排斥其他學問的現象。這種現象延續擴張,文化的遠景將在一條死巷裡。
根據我在大學教書多年的經驗省察,通識教育絕對不是讓大學生在知識領域互通有無這回事。最主要也最有效的是把大學生的思想力搞通。大家都知道我們大學生為了擠窄門,曾不加思索地生吞活剝了許多知識,這些知識絕大多數大學生不再消化它。假若大學一年級能開設一門必修的「學術方法」或「知識概論」,使大學生把中學時期所啃的學問,有能力「反芻」一下,他們得到的知識營養,將無法估計。則通識教育打算訓練現代知識分子瞭解自身與環境的互助關聯、倫理與道德的人格生活,都從中學課業裡得到「回饋」。大家不要忘了我們九年義教的「作料」。把通識教育改為「通思教育」,預期效用良好。問題在通識課程已感師資缺乏,通思可能更困難。教育部應從現有哲學系所下手,要學哲學的人先把思想搞通,加速培養通思教育的師資。(目前一些教哲學概論、理則學的教師,人云亦云,本身就不會通思。)
知識運動
現代政治學或社會學,都很著重群眾的公共意識;對群眾運動,視為政治革新或社會轉進的特種資源。附帶的研究到推展甚至啟導群眾運動,以所謂知識份子為馬達。
泛性的知識份子,包括我們古人心目中的「士大夫」、「狂狷者」、「君子」和「名節之士」等。按中國歷史說,秦代以前的知識份子,大多數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人生觀,著名的知識派系,無論儒家、道家、法家,也只限於單打獨奏式的向統治者推銷一家主張而已,知識份子最活躍的春秋戰國時代,找不出群眾學(家)的線索。
漢高祖劉邦,以陳勝、吳廣之徒,揭竿而起,推翻暴秦,打定天下。我們可以說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用群眾力量形成政治革命的大運動,但它的催生者並非知識份子。
東漢有了知識份子的集體運動。陳蕃利用太學生對抗權宦曹節、王甫等,放棄西漢學生的「伏闕上書」(即今天的請願方式),而採「將諸生八十人,拔刀以入」的暴力行動,觸發太學生附和者達三萬人,擴大了黨錮之禍。
當前是個知識膨脹時代,一個人的知識都有限度。胡適生前曾親口告訴我,說我們行憲準備第一任總統選舉時,蔣介石先生曾派專人到北平邀請胡適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胡適自認對政治有理想而無實踐學問,婉言謝絕了蔣先生的誠懇盛意。胡適解釋說:「我們國情有獨特環境,它的歷史傳統、革命背景、政黨發展、國際影響,尤其人治觀念,都不是毫無淵源的人所能勝任愉快的。」胡適一再強調陶希聖先生瞭解事實經過,我今天把它寫出來,說明知識份子可能是知識通人,不見得是政治完人。
像劉邦那樣打天下的時代,絕對不會重演了。知識份子的知識運動,將是社會蛻化的唯一武器。但知識份子必須堅守真理,以超然客觀的立場,持豁然大公的精神,做新時代的燈塔。千萬不要像美國費正清那般人,混亂世人視聽,也砸了他知識份子的鍋。
從根救起
前些時教育部為了打算把大學有關藝術系組的招生方式,設法改進,偏重於單獨舉行,召開一次會議。會中曾討論到整體藝術教育問題,就是說由於討論大學藝術教育,與會人士想到中學生的藝術教育措施。新聞報導不太詳細,我覺得大家有此醒悟,實為藝術教育的喜訊。
大學的藝術組學生,在高中到小學這段時間,在綜合教學環境下,兼顧聯考壓力,藝術課程方面,不但學生本身不注意,老師馬馬虎虎,甚至學校當局也應付了事,不論音樂、繪畫、書法、舞蹈、戲劇……任何藝術學習,效果幾乎是零。縱然有些學生富於藝術天才,而家長又有能力供給課外補習,比例很小,還不一定考進藝術系組。所以,大學藝術系組的新生,十九對藝術陌生。
我不相信教育部不知道大學藝術系組在聯考制度下,考生除學科外任何術科都是憑惡補學到一點皮毛,拿一點皮毛技能,突然研究高深藝術理論及表現,可以謂之學術笑話。偏偏我們的藝術教育就如此這般發展下去。
藝術學習靠天才與興趣。天才要早期發掘,興趣要善加誘導。最近幾年,有心的教育家看到藝術教育偏差,影響了我們全部藝術的低落,不斷呼籲教育主管在政策上想辦法,讓學習藝術的國民,從小學開始,就受到特殊的專業的訓練。但在所謂義務教育前提中,儘管有天才音樂兒童出國深造,整個的計畫,仍然沒有。
大學藝術系組畢業的學生,絕大多數不懂藝術理論;因為他們在四年裡,趕著學習術科,學科消化不了。他們的作品之所以充滿匠氣,根本缺乏傳統的書卷味,原因在此。尤其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的學生,本身藝術不曾學好,倒去教育別人,藝術的一代不如一代,乃情理之當然。究其實,學生無罪,罪在教育。
社會形態未曾變換之前,學校藝術教育失敗,尚有補救餘地。蓋藝術為終身事業,舊社會人生活空暇較多,學生對藝術有興趣後,還有很多時間繼續磨練。今天生活緊張,一個形式上是半吊子的藝術人,靠藝術謀生不可能,而半吊子藝術人,藝術家具備的修養不夠,而西方藝術家那種蓬首垢面、吊兒郎當的表面習慣,反被學會了。一般大學藝術系組畢業生,能有教書機會的不多,其就業困難情形,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包括學美工的在內。
我希望教育部在藝術教育政策方面,必須徹底改弦更張,突破這個危機。國立藝專失敗了,國立藝術學院也指望不多。它的關鍵在於從根救起。
國文天地
「國文」是一個具有獨立自主國家的文化前鋒部隊,它由散兵線式的斥堠、碉堡與觸角分布,匯集成凸出的主力面,在漫長的古老期內,它編組了語言文字以及早期文史哲等科際不分的龐大陣容。不過,像歐洲一些語文錯綜國家的國文,典型鑄成前,變化多端,往往很短時間就需要相當的訓詁手術,才能瞭解與欣賞。中華民族得天獨厚,數千年來賴語文傳統的漸漸蛻化程序,使我們擁有舉世無雙脈絡一貫的國文銀行。
五四運動以後,國文出現斷層裂隙的生長危機,當時,不但垂直線索的學校教育中國文縱向路途,一天天失去深度遺緒,而且在水平員幅的社會風俗裡國文橫面翼程,也一天天萌發廣度質變。新舊爭議,中西衝突,見仁見智,莫衷一是。開明書局印行的《國文月刊》,就登載過不少兩極化的討論文章。據守臺灣三十多年,學院派的國文傳授,受聯考影絆,不能不僵化。社會觀念種因於時代多元躍升,從國文滋孕的文學創作及其理論,如怒馬失繮,以致國文幅射不連續因子,較之三十年代普羅文學的瘋狂衝擊,我們又遭受另一次國家文化的風險。
當我們文化財富的國文資源,有了角色動搖和比重失衡的關鍵時刻,龔鵬程博士主編的《國文天地》問世。它標榜的內容是:「知識的、實用的、全民的。」對國文研究廣袤面臨渴枯之際,它不啻是一陣甘霖。由它已出版的幾期看:知識的播介上,它有古典也有新潮,四面八方的營養成分,能把久久貧血的國文學術,推進到健康境地。實用的開導上,它有理論也有技巧,退縮的國文表現,將勇敢地樹立史程新形貌。全民的取向上,它更地毯式地為國文社會做意識覺醒的多樣的溫和而王道的呼喚。如果說今天是個資訊世界,《國文天地》正充分流露我們國文資訊值數的正確思考。
關於國文的徹底復甦,我覺得目下中學國文教學,屈服聯考鞭策下,任憑如何做周邊性的教材補充,開擴機率仍然很小。唯一希望是從大學國文下手。往年在大陸發生的大學國文教學歧見,大約繞著:(一)高中國文的延續?(二)訓練寫作技能?(三)啟發思考力量?等三個問題糾纏。無庸諱言,當前大學國文教學陷入高中國文延續的窠臼,不分系別,課目相同,期末考更有統一命題的怪招。大學生對必修的國文課程,興趣索然,並有強烈排斥感。希望《國文天地》能發動一次大學國文教學的前瞻性討論,改進教材及教學方法,其收效將難以道里計。
大學生如果在國文課程裡,獲得良好的思維手段,則中學時代死讀而窖藏的國文成果,稍加反芻,豁然開竅,必定激發出幾何級數的國文研讀收益。大學生將是社會菁英,他們的國文修養,給社會國文的發酵作用,能輕易看到繼往開來的花果。
勿造特權
一片開放聲中,開放高中畢業生出國留學,即將成為事實。讓青年提早負笈海外,原則上沒有問題。問題是許多法良意美的事,往往在我們國度裡會出現紕漏。高中畢業生或有資格考大學的人就能出國就讀,潛伏著一項可以預見的危機,一項製造特權而衍生出不公平的後遺症。
有權、有錢人家的子女,看準高中畢業出國這條近路,一定會從小學起便開始打算盤,順利達到目的。雖然我們社會上多得是所謂中產之家,而能供給子女在海外念高學費大學的為數還不多;何況農民、漁民以及勞工階層,他們如何在捉襟見肘的生活當中,打發高中畢業子女出國求學?決策當局或參與討論的人,不能不注意這一點。
方便了有權有錢人家子女及早出國,他們的子女回國後本著權和錢的優勢,會更有權和有錢。有權和錢做基礎,偏偏是我們這類半吊子民主社會打天下的基礎。換言之,貧苦人家的子女越來越會在社會競技場上做殿軍。
大學聯考唯一的好處,是不論誰家子女,各憑實力出頭。在大學共同學習四年,貧苦人家的子女,很多比權貴人家子女成績高些,依靠成績向外國大學申請研究所,至少說貧富人家子女機會相等。這是近三二十年有目共睹的事,也是不少留學博士得以出人頭地、光耀門第的道理。
為了公平合理,在開放高中畢業生出國留學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到有實力、有志氣而沒有錢的貧苦子女想出國的事實。這當然是個牽扯頗多的棘手問題,究竟是由政府貸款呢?酌量資助呢?還是在國內讀大學減免學雜費呢?總要有較為周延的關注或安排,俾免引發一些難治的副作用。
假若認為我的看法是杞人憂天,相信在一二十年後,我們社會上將出現有辦法的人,永遠有辦法,失意的人,永遠失意。知識不一定是權力,權力也不一定是知識,但是,明明能夠看到的可能險象,為什麼不未雨綢繆?在事先花費些心思,做到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教育政策的好壞,影響既深且遠。
中庸之道
國中學生分班授課問題,引發了大家討論我們傳統教學上兩個既協和又矛盾的方式。兩式都是萬世師表孔老夫子的教育原理:一個是有教無類,一個是因材施教。前者是反對分班的根據,後者是贊成分班的理由。教育部考量的結果,正朝中庸之道上做。孔老夫子也說過:「君子時而中。」
有教無類屬於原則,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不誨焉。」只要依照古禮帶一點見面禮,登門求教,孔子沒有拒絕而不教的。就孔門三千學生看,高柴愚拙,曾參魯笨,顓孫輕浮,仲由粗俗,孔子都收為門徒,不曾分班。尤其是仲由,以今天眼光說,算一個太...
作者序
他的笑容掛著淚水
李瑞騰
我在一九七二年上華岡的時候,史紫忱老師六十不到,已是我們眼中的老教授,他重聽,且不良於行;但教學極其認真,態度至為親切。那時,他來台後參與的幾個刊物,如《中國一周》、《陽明》月刊和《文藝論壇》等,都已停刊,由於行動不便,除了上課,他幾乎不出門,日常做的事,無非就是教書、寫稿、寫字和會客。
他教大一國文和書法,我上的是他的書法課,第一天上課就要我們寫幾個字給他,下一堂課還給學生時附一張字帖,要我們學著寫,原來他是看我們寫的字,挑相近的墨寶給我們參考。我耍帥,隨便寫,結果拿到的字帖是鄭板橋的。
然後我就開始寫板橋體的字了,到書店買帖子,在圖書館找與鄭板橋有關資料,努力閱讀,然後著手評論鄭板橋。我寫就一篇〈鄭板橋的文藝觀〉,經史老師的推介,發表在祝茂如老師主編的《自立晚報‧星期文藝》上面,開啟我四十年的文學論述生涯。
大體來說,史老師帶學生的方式就是這樣,他因材施教,慢慢引導,願意學的學生應會走出自己的道路。我從大三開始,陪他到學校上課,讓他扶著上樓梯、進教室,親炙他的機會多了,在史府的時間也更久了,我耳聞目見他寫稿、寫字,也在故舊門生拜訪他的時候,隨侍在側,一種奇特的文人生活方式,深深吸引著我;我聽他和老友的對話,彷彿也就親歷了文壇風雲,大視野、大格局,終成為我心心繫念的人格典範。
很快我便喚他「史伯伯」,稱師母「史媽媽」了,那彷彿也就像家人了。史老師辭世以後,史媽媽說過幾次:「史伯伯晚年的幾件大事,都讓你費心。」這幾件事,一是為他辦一場別開生面的七十大壽,且策畫主編一本紀念文集《中流砥柱》;二是為他籌備一場書法展;三是告別追思會。這些我當作自己的事來辦,當然還有老師諸多故舊門生的協助。師恩浩蕩,做再多都無以為報。
史老師原是詩人,在大陸時期即出版過詩集。來台後辦雜誌,在報紙副刊寫方塊文章,《台灣新生報》之「堅白篇」、《自立晚報》之「五大雜文」、「一分鐘短打」、《中華日報》之「病堤走筆」等,評論時事,感懷家國、談文論藝,每直探事務本心,頗多憂懷,結集出版的《無心集》、《雜文》、《自我與天地》等都是。
學生時代我常幫老師到自立晚報領稿費,晚年病中寫「病堤走筆」是我的建議,最後出的二本文集由我精選,書名則是我和出版社商量的結果。我知道老師未集結的文章甚多,每興整理出版之念,惟總力不從心。
史老師於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七日病逝於台北榮總,享壽八十。二十年來,每年總和同門兄弟姊妹於史老師冥誕或清明時節前後相聚陽明山獨廬,再下山到天母慧濟寺燒香,和二老聊聊,天上人間對話。歲次甲午元宵,適逢史老師百歲冥誕,決定從他未結集的篇章中精選一本作品集,由林世榮弟負責執行,他從一千四百多篇中挑出六十四篇,稍作分類,我因其類而分輯,各以一篇為輯名,書名顏曰「笑容掛著淚水」,亦其中一篇,以之形容史老師的悲喜人生。
我原來是想編成一本「研究資料彙編」,但這蛇馬之交是我將結束我的府城四年之際,諸事紛繁,只勉力在當年《中流砥柱》附錄的基礎下,增修年表、著作目錄,另擬小傳,並新編評論目錄,以為本書之附錄;世榮弟建議老師幾篇自述文章亦附其中,乃成今貌。
除出版此作品集以為紀念,百歲冥誕前後亦辦書法展(和陳國揚師生聯展)和一場追思座談會,盼能再現吾師風華。
本書之成,特別感謝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宋政坤總經理慨允出版,並全力配合時程。宋總深具人文素養,為成功之出版人,當年亦曾於華岡受業於史老師,談起老師,感念也特別多;秀威出版部林泰宏經理執行此一編務,積極主動,思慮周全,特此致謝。
他的笑容掛著淚水
李瑞騰
我在一九七二年上華岡的時候,史紫忱老師六十不到,已是我們眼中的老教授,他重聽,且不良於行;但教學極其認真,態度至為親切。那時,他來台後參與的幾個刊物,如《中國一周》、《陽明》月刊和《文藝論壇》等,都已停刊,由於行動不便,除了上課,他幾乎不出門,日常做的事,無非就是教書、寫稿、寫字和會客。
他教大一國文和書法,我上的是他的書法課,第一天上課就要我們寫幾個字給他,下一堂課還給學生時附一張字帖,要我們學著寫,原來他是看我們寫的字,挑相近的墨寶給我們參考。我耍帥,隨便寫,結果拿...
目錄
序/李瑞騰
輯一 心酸酸的
中庸之道
通思教育
知識運動
從根救起
國文天地
勿造特權
也算腦死
新道德率
談新鮮人
心酸酸的
教育之重要性
大學企業化
大學聯招史話
輯二 笑容與眼淚
公私之辨
金權新說
笑容與眼淚
政治魔術
民意難捉
失敗主義
宣傳難為
非國劇
臺灣與波灣
新春勸政客
撐上水船
改進徵稅技術
注意物價
雜感三則
晴‧多雲‧偶雨
立‧力‧利‧理
見利忘義
任重道遠
閃亮的生命
情的教育
命運握在你手裡
笑容掛著眼淚
輯三 只是凋零
釋「三慧」
對聯文學
平仄之謎
方言文學
學術本土化
勤修辭書
自我與天地
不虞之譽
懷念李蕤
懷念老歌
只是凋零
文化大國
書法展覽感
國蘭能修心養性
歷史上的春天
迎接雞年
春之歌謠
迎接猴年
賀年‧臘月‧灶神
輯四 大冰塊爆火花
談藝術批評
國畫的透視
建立藝術哲學
篆刻的新風
六法新論
書法史上的謎
書法何以攀上結繩──兼論書法用筆中的曲線條
書法流程出現奇蹟──談復興基地崛起的顏真卿楷書
大冰塊爆火花──讀聯副「當代名家書法小品展」記感
附錄一
中流砥柱是我家
我與三十年代
我在河南編副刊
「黃卅國」之夢
附錄二
史紫忱先生小傳
史紫忱先生著作目錄
史紫忱先生年表
史紫忱先生評論目錄
編後記/林世榮
序/李瑞騰
輯一 心酸酸的
中庸之道
通思教育
知識運動
從根救起
國文天地
勿造特權
也算腦死
新道德率
談新鮮人
心酸酸的
教育之重要性
大學企業化
大學聯招史話
輯二 笑容與眼淚
公私之辨
金權新說
笑容與眼淚
政治魔術
民意難捉
失敗主義
宣傳難為
非國劇
臺灣與波灣
新春勸政客
撐上水船
改進徵稅技術
注意物價
雜感三則
晴‧多雲‧偶雨
立‧力‧利‧理
見利忘義
任重道遠
閃亮的生命
情的教育
命運握在你手裡
笑容掛著眼淚
輯三 只是凋零
釋「三慧」
對聯文學
平仄之謎
方言文學
學術...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釀出版出版日期:2014-01-28ISBN/ISSN:97898658718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