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融合中醫養生理論精髓和三千年養生妙方的大全集
■經典:《黃帝內經》是中醫文化史上最經典的著作,是後代中醫養生思想和理論的源頭。本書深入挖掘《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並從中擷取最精華的養生思想和養生秘方,以全新的視角、科學的方式、深刻透徹地解讀經典。
■全面:一部全面解讀《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匯集中華養生理論精髓和三千年養生妙方的大全集。從《黃帝內經》的體質養生、飲食養生、情志養生等理論到更具操作性的歷代中醫祛病養生法等,從儒家恬淡虛無的精神調養法到道家氣功養生法等,無所不包,幫助讀者古法今用,祛病養生,活到天年。
■實用:摒棄以經解經、隨文演繹的方式,而是從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黃帝內經》中擷取最實用、最精華的養生思想和養生秘方,進行深入解讀。同時,結和當今中國人的生活特點,介紹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中醫養生實用方法,以幫助讀者切實掌握並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通俗:用百姓能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黃帝內經》中的經典養生之義和秘法,以及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中醫養生原則和方法,讓沒有任何中醫基礎的普通讀者,都能一看就懂,一懂就會用。
章節試閱
第二章 中醫就在你身邊——《黃帝內經》與日常生活
從常見的「東西」、「南北」談起
《黃帝內經》裏的很多內容都蘊藏在生活當中,很多人每天都在用但自己卻體會不到,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日用而不知」。比如,它一開篇即講到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讓人們的身體順應自然,把整個身體與大自然相聯繫,做到天人合一。這其中,就涉及了一個我們平常所說的「東西」與「南北」的問題。
中國罵人也是很講究的,兩個人在吵架罵人時,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你這個人真不是東西」。不過,大家是否想過,為什麼說「這個人不是東西」,怎麼不說「這個人真不是南北」呢?我們來看一下《黃帝內經》中的東西南北方點陣圖就明白了。
南歸屬於火,北歸屬於水,罵人的候,說你不是東西,那既然不是東西就只能是南北了,南為火,北為水,水火是無情的,說你不是東西,其實就是說你這個人無情無義。
再比如購物,我們不說「購物去」,而常常說「買東西去」,為何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在《黃帝內經》的方點陣圖裏,我們可以看出東歸屬於木,西歸屬於金。從某種意義上說,木和金都是可以用手拿得到的,而南為火,北為水,而火和水是用手拿不走的,所以中國人說「買東西」而不說是「買南北」。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籃的購物者,問曰:何往?答曰:買東西。「為何買東西不買南北?」購物者啞然。王安石笑了笑,答曰:「東通於木,西屬金,南為火,北為水,中間是土,提籃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買東西。」王安石的意思其實就是說金和木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著去以物換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是不能用來盛東西的。
諸如此類情況還有很多。由此可見,中國的有些東西是很有文化內涵的,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學習《黃帝內經》恰恰能讓人領悟到這種文化的內涵。
為什麼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民間有句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冬天很冷為什麼還要吃涼的蘿蔔,夏天很熱為什麼還要吃很熱的薑呢?其實,《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恰恰解釋了這個問題。
在《黃帝內經》看來,冬天的時候,人體氣機慢慢地開始外散,到夏天的時候,所有的陽氣已經外散到了末梢,就會出汗。由於夏天陽氣到了末梢,人體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寒的格局,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裏是寒虛的,是陰的格局,所以夏天的時候要吃點熱的東西。很多人在夏天覺得熱,就會喝很多的冷飲,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喜歡喝冷飲實際上是胃裏有胃寒,熱出來攻這個寒,所以就形成一種燥熱,而這個時候越喝冷飲就會越渴,反而喝一點溫水更好。在古代,夏天不主張吃肉,即使吃也要剁得特別碎。冬天吃蘿蔔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蘿蔔就是用這種比較清涼通氣的東西,把內熱的局面稍微通調一下,使之達到陰陽平衡,這是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另外,古代特別講究吃東西。春天的時候,一定要吃糧食。因為春天的糧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種子,要想養春天的生發之機,一定要靠糧食種子的力量去養。《黃帝內經》就是告訴我們:只要吃好了,睡好了、不要違背自然,身體就好了。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涼的東西,而夏天一定要喝溫水才不會損害胃氣。
為什麼人在哭泣時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人在傷心的時候會流眼淚,如果再嚴重點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在生活中是再常見不過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少有人會想其中的原因。其實,《黃帝內經》對此做了解釋。
眼淚和鼻涕雖說一個出於肝,一個出於肺,但他們都是心之液,都能為心所動。《黃帝內經》裏有,心是君主,是五臟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脈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氣息的門戶,所以人一動感情,五臟六腑就會受到震動,宗脈也感受到了震動,淚道就會打開,眼淚鼻涕就一齊出來了。
《黃帝內經》裏說,汗、涕、淚、涎、唾五液都屬於人體的元精,耗損過多,身體就會出現問題,所以一個人要是經常流眼淚就會「奪精」,久了會把眼睛哭瞎。
在生活中,我們常見有些人不哀傷也總是眼淚汪汪,人們稱之為「含情眼」,《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就屬此種。中醫認為這是肺氣不足、肝的收斂功能不足所致。肝主水道,而肺為水之源,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佈、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當肝肺之氣不足時,水氣就會總在上面壅著,或者水道老收斂不住,就會眼淚汪汪的。
另外,還有一些人迎風就流眼淚,在中醫看來這是肝腎陰虛的徵兆,因為只有當肝腎陰虛,腎氣不納津,受到冷風的直接刺激後才會流眼淚。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男左女右」
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伏羲女媧圖」。伏羲在左,女媧在右,伏羲左手執矩,女媧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
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日神是伏羲,由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女媧,由盤古氏的右眼所化。這其實也是中國文化中「男左女右」習俗的由來。
在中國,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男左女右;中醫診脈,男取脈於左手,女取脈於右手……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黃帝內經》的方點陣圖,左邊是主生發的,右邊是主收斂的。男人要積極向上,努力在外賺錢養家糊口,女人要懂得持家,男人賺了錢交到妳手中,妳就要存起來,不能隨便亂花,從這個意義上說,男左女右看起來就很有道理了。
「男左女右」的習俗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係非常緊密。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於陽於左,女子性溫柔和屬於陰於右。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許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北象徵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稱「敗北」、「北面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過去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
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既然「男左女右」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是約定俗成的習俗,那麼它就有存在的道理,我們要尊重它,不要輕易打破。
男人眼光長遠,女人活在當下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男人為陽,女人為陰。陰陽是事物的兩個方面,《黃帝內經》裏指出陽就是外面的、向上的、運動的、剛強的……而陰則是指裏面的、向下的、靜止的、陰柔的……而這恰恰說出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之處。
男人是家裏的頂樑柱,是一家之主,應該自強不息,要去努力;女人是主內的,男的在外面拼搏,女的就要把家裏的事情料理好,讓丈夫安心工作。正因為這樣,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見一個現象就是男人在一起總是說我的工作怎樣怎樣,我的生意怎樣怎樣,我還想有什麼樣的發展,總是在暢想以後的事情;而女人在一起總是會說我老公怎樣怎樣,我們家孩子又怎樣怎樣,我最近又胖了瘦了,就是說當前的事情。這正驗證了「男人眼光長遠,女人活在當下」。
我們這麼說可能會有人反對:女人不是這樣的,很多女人也非常深謀遠慮,絲毫不亞於男人。其實,我們這裏只是從中醫的角度來談一個比較常態的現象。
在中醫看來,男人和女人的這種區別是由肝腎功能決定的,人想事情想得是否深入,是否理性都跟肝的功能有關;而人想事情想得是不是長遠與腎有關。男人的肝腎功能一般都比較強,眼光也會比較長遠,常會謀劃怎樣讓自己的事業發展得更好,怎樣賺大錢,等等。但是女人就不一樣了,她就是為丈夫和孩子活著的,她們覺得家庭和睦,孩子聰明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不太在乎。其實也就是因為這些,女人把感情看得很重要,在感情中容易受到傷害的也是女人。所以,每一個做丈夫的都要好好愛自己的妻子,不要辜負她。
另外,從男女生殖角度講,男子產生精子,數量極多,但只有一個精子能夠有機會與卵子結合,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衝在最前面;從性情上來講,男子性情比較寬泛,容易用情不專。而女子一個月才排卵一次,一生也產生不了多少個卵子,而且女人還要經受長達十個月的懷孕期,這都是需要時間去孕育去積蓄的,這就決定了女子主靜的一面,必須很踏實,很敦厚。不過,等男女都到了更年期以後,女子不再排卵,男子的精子也少了很多,性別特徵就開始淡化了。
總之,男女就是陰陽,古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天地萬物都是和諧存在相生相剋的,有陰就有陽,有陽必有陰,就連走路時也是抬起的一隻腳是陽,另外一隻腳就必然是陰。所以,陰陽都應該恪守其道,是陽就要生發,是陰就該收斂,各司其職,這樣身體才會健康,生活才會和諧。
女人為什麼比男人衰老得快
我們通常的觀點和一些調查資料都顯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但是女人比男人更長壽,這是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中指出:女子代表陰,女子的生命節律以七為一個階段;男子代表陽,其生命節律以八為一個階段。《內經》原文是: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齒」,牙齒骨之餘,是北方腎的表現,代表收藏。「髮」是頭髮,是肝氣的表現,代表生髮之機。所以頭髮的長短和生機是有關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歲的時候,開始有月經,太沖脈盛,乳房開始發育,這個時候就有了懷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歲的時候,女子的腎氣已經長足了,生發之機也到了頂點,應該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歲的時候,女子的各方面身體要素都達到了一個頂點,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20歲左右結婚,就是讓她在28歲之前要生一胎,我們現在經常講最佳生育年齡是在23到28歲之間,應該也是這個道理。「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墜」,就是從35歲開始,女人就開始長皺紋了。到六七四十二的時候,就開始有白頭髮了。七七四十九就閉經了,生育功能也喪失了。從這段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女人從35歲就開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戒律以八歲為一個週期,從八歲才開始發育,到十六歲的時候青春期才開始,「能有子」。到三八二十四歲的時候,是男子弱冠的年齡,就是剛成年,這個時候身體還比較弱,不適合結婚行房。男子最適合結婚的年紀是在四八三十二歲的時候,這時他的身體達到一個頂點,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五八四十歲時,男人的身體才開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歲時才開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才真正進入老年。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男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比女人晚了5年,到正式進入老年時,男人和女人之間已經有了15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人老得快。但是為什麼很多資料都顯示女人反倒比男人長壽呢?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女人每個月都會來月經,可以排毒。另外,男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不像女人比較柔弱,難過的時候想哭就哭了,這是一種很好的宣洩,女人不這樣還會被認為沒有女人味。相反的,「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的情緒有時候得不到很好的宣洩,就會在體內累積成為毒素。還有,男人損耗的是精,女人損耗的是血,精是可以變現成很多東西的,損耗掉了很難補養。從心理方面來說,女人更善於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在男人看來,女人很愛嘮叨,其實這也是一種宣洩方式,通過對人傾訴或者嘮叨,她的心理毒素就排除了,而男人很少像女人一樣與別人談論自己的生活,這也是男人不如女人長壽的一個原因。所以,從生理特點、社會角色和心理等各方面來說,女人雖然比男人更容易顯老,但女人比男人更長壽。
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社會保障方面的壓力增大。其實,將來的老齡化人口更多的應該是女性,就是女性老齡化社會,我們社會工作的很多方面都要針對老年女性來開展。
女人為什麼要長乳房
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女人長乳房是天經地義的事,因此很少有人去關注女人為什麼要長乳房這個問題。事實上,在《黃帝內經》看來,任何天經地義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它認為:沖脈起於會陰,然後分出一個叉沿著中線的任脈順著兩邊往上走,女人由於氣不足、血足,所以沖脈散於胸中,於是長乳房。所以可以這麼說,女人的乳房其實就是血的儲備倉庫。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是氣帶著血往上走。從經脈上講,任脈主血,任脈通了,沖脈再一沖,就能夠使人的氣血充足。在女子的青春發育期,如果血氣充足乳房就會開始發育,並有月經來潮。
只要女人的氣血充足,乳房就能發育正常,所以青春期的女孩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氣血保養,切不可任意耗損自己的氣血,因為女人的乳房不僅是美的象徵,更要承擔養兒育女的責任,所以女人一定要呵護自己,呵護乳房。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有些女人乳房大,有些女人乳房小,為什麼呢?《黃帝內經》裏面說,女子進入青春期後,由於腎氣逐漸充盛,從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腎氣」在這裏主要是指人體的生長發育和主生殖的生理功能;「天癸」是一種類似西醫所說的性激素的物質;任脈和沖脈,則是兩條下與內生殖器官相接,上與乳房相連的經脈。同時沖脈還有存貯血液的作用,因而稱之為「血海」。當血海滿溢的時候則上可化為乳汁,下可形成月經,並按時來潮。
因此,乳房的發育,是與腎氣和血是否充足密切相關的。如果腎氣不充沛,天癸不足,則任脈不得通,沖脈不能盛,最終導致血不足,乳房便不能充分發育,以致停留在青春前的幼稚狀態。
懂得了女性長乳房的原理,也就懂得了如何才能使乳房發育好。現在市場上的豐胸產品五花八門,令人目眩,但大多都是治標而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女性乳房發育的問題。其實方法很簡單,就三條:
1.補腎。中國中醫理論,對食品的天然顏色與其功能早有獨到的見解:白色食品潤肺,黃色食品益脾,紅色食品補心,青色食品補肝,黑色食品補腎。而「腎為人先天之本」,通過以黑補腎,即可達到強身健體、補腦益精、防老抗衰的目的。
那麼,什麼是「黑色食品」呢?在國外,「黑色食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具有黑顏色的食品;二是粗纖維含量較高的食品。常見的黑色食品有黑芝麻、黑豆、黑米、黑蕎麥、黑棗、黑葡萄、黑松子、黑香菇、黑木耳、烏雞、黑魚、甲魚等。
2.補血。把女性長乳房的原理往回推,就知道血對於乳房發育的重要性,而血又依賴於脾胃。脾胃為人的後天之本,人體的可持續發展是由脾胃來決定的。如果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強,吃了食物之後,生出的營養物質就多,血也就多。
3.好好睡覺。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人體發育的保障,只有休息好,血氣才能充足,元氣才能充足,乳房才可以良性發育。
人的生育能力是由什麼決定的
在《黃帝內經》中,黃帝問了岐伯這樣一個問題:「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他的意思是人老了就沒有生殖能力了,是人的精力不夠,還是自然規律的限制呢?
一般情況下,女子從14歲月經來潮就具備生育能力了,而到了49歲時,任脈空虛,太沖脈氣血衰少,月經停止就喪失生殖能力了;男子16歲時,腎氣旺盛,精氣充滿,開始具備生育能力,56歲時,肝臟精氣衰退,精氣衰少,腎臟衰退,形體疲憊,開始喪失生育能力。
人體中的腎主管全身的精氣,它接受五臟的精氣而貯藏起來,只有在五臟精氣旺盛時,腎臟才有多餘的精氣外泄。如果五臟的精氣衰敗,筋骨得不到濡養而鬆弛,天癸也盡竭了,所以鬢髮變白,身體感覺沉重,步態不穩,於是就喪失了生育能力。
但是,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雖然年紀已經很老的了,但仍然有生育的能力,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人的生育能力與年齡無關嗎?其實男子超過64歲,女子超過49歲,先天、後天之精不會完全衰竭,只要遵循養生之道,就能使人的天真之氣旺盛,氣血暢通,腎臟精氣有餘,人就會有生育能力。
所以,我們得知,人到了一定年齡並不一定就完全喪失了生育能力,只要我們懂得養生之道,懂得養護我們的身體,就能延緩衰老,並能生育下一代,可見養生多麼重要。
古時候為什麼要「秋後問斬」
早在漢代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那為什麼古人對犯人執行死刑要選擇秋冬季節,而不選擇春夏呢?古人認為,春夏兩季萬木蔥蘢,正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季節,是一切生發的季節,這個時候是不能起殺心的。而秋冬季節一片蕭瑟的景象,為了順應這個肅殺之氣,古人就選擇這個時候對犯人執行死刑。這個問題可以從《黃帝內經》中的東南西北方點陣圖看出,春天是生發的,而秋天卻是收斂的,春天不能有殺機,而秋天就可以有殺機。
那麼,秋後算帳的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就有了經濟收入,而在這一年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後算清了。現在北方的一些農村,農民常在一些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經常到秋收後一起結算,這就稱為秋後算帳。秋天在五行中屬於西,西代表收斂,這個時候也是收錢的時候了,也可以這樣理解。
「鳴金收兵」為什麼不是「鳴銀收兵」
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接觸這樣一個成語——「鳴金收兵」。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是「鳴金收兵」,而不是「鳴銀收兵」、「鳴銅收兵」呢?實際上,這其裏面還暗含著一些中醫理論呢。
從《黃帝內經》中的東南西北方點陣圖可以看出,金、西方代表收斂,而火、南方代表輸佈,水、北方代表收藏,「鳴金收兵」的本意為停止進攻,結束戰鬥,現多比喻完成任務,結束工作,也就是說,完成任務該回來了,其實這就是「收斂」的過程。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說辦朝陽企業,就是看中它生機勃勃、潛力無限的性質,也就是東方的生發性質,要麼就是做能賺大錢的生意,比如說能源類產業等;而不能辦輸佈型的產業,只出不進,慈善企業正是這種情況。同時,也不能辦收藏型的企業,只想著把好東西收藏起來,不與外界打交道,這樣也不能賺到錢。
「攥著手」出生,「撒開手」去世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天地造人的神奇,即使是出生和死亡都不例外,那麼我們是怎麼生下來的,又是怎樣去世的呢?
如果大家關注過新出生的嬰兒就會發現,孩子是哭著,緊攥著雙手出生的。人老了死去的時候,是笑著撒手走的,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人的手一撒開就表明是去世了,我們也有個講去世的詞是「撒手而去」。那麼《黃帝內經》對此又是怎樣理解的呢?
孩子緊攥著手出生是氣足的表現。小孩攥拳都是大拇指的指甲掐在無名指的根部這樣攥的。《老子》裏面稱作握固法。握著拳頭來「固」什麼呢?固的是一個人的意志力。那麼為什麼要這樣握拳呢?其實這就是夜裏11點到淩晨1點陽氣生發的那個點,這個地方又叫做肝的神竅,肝的神就是我們中國人經常說的靈魂的「魂」。小孩子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就是因為受到驚嚇或者身體比較弱,「魂」掉了,這時候小孩子就會發高燒,沉睡不醒,一定要把「魂」收回來才會好。所以小孩子一出生就握拳而來就是握住了肝的神竅,握住了「魂」,握力大的小孩就是肝氣足的表現。還有我們緊張或者恐懼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攥緊拳頭,這其實是一種養生方法。
死的時候,氣不足都散開了,所有的皺紋也會展開,有人研究過,人去世的時候,最後死去的一條經脈就是肝經,肝經的力量全部表現在手的握力上,如果肝經的氣徹底散掉了,手的握力就自然消失,人就去世了。所以,握力足不足其實就表現了肝氣足不足。我們在緊張或者驚恐的時候握拳其實就是聚斂肝氣,將「魂」定住,這都是本能。
那麼,在這一生中,你哭著、攥著拳頭幹嗎?這就決定了你一生要攥緊拳頭幹活,不要怕苦怕累,你生下來就是這種狀態,那麼你就要坦然地面對這一切。
人的一生就是從哭到笑的一生,從攥著拳頭到撒手的一生,出生時自己哭,大家笑,離去時,自己笑,大家哭,就是這麼一生。「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我們要善待得失,懂得捨棄,這種心態在養生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章 醫家之宗——《黃帝內經》與中醫基本理論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中醫整體思維
中國人有句俗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通常來形容醫術非常差的醫生。當患者出現疾病的症狀時,醫術差的人會直接對患病部位進行治療,使症狀消除,結果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相反,醫術高明的醫生會仔細觀察病人,利用醫術和長期積累的經驗,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從而進行根治。
例如,當我們喝溫度低的冰水時,如果喝得很急,常常會造成臉部側面的一條直到額頭太陽穴的線狀部位疼痛。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那條疼痛的線就是胃的經絡,因此這種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時會傷到胃,也就是說這種額頭上的疼痛實際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經絡分佈的位置就是從頭到腳左右對稱的很長的兩條線,如果在這條經絡的頭部出現疼痛,中醫會認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胃經腳部的穴位進行針灸。
另外,中醫還強調身心互動,即人的身體和意識也是密切相關的。人患病是身體和心靈的雙向選擇,人祛病也是身體和心靈的雙向選擇,因為身心是互相影響的。
中醫是講生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強大的話,也就是肝氣很旺的話,那麼這個人頭腦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關係。一個人有沒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腎好不好,現有有些人沒有遠大的志向,差不多就行了,實際上說明他的腎精不足。
在中醫裏,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氣足了以後的外在表現。而魄力的力則關係到腎。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於腰,都來源於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都非常的足,所以做事才能氣壯山河,才能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裏又屬於先天的範疇,關涉我們的本能。
總之,中醫是講究整體的,身體的某處發生病痛,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只關注疼痛的部位,而要對其他部位也做相應的檢查,因為此處的疾病可能是別的部位的病變引起的。一個人有沒有魄力、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意志也與他的身體素質和身體狀況有關,這些都是中醫講究整體的力證。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治療原則
中醫的整體思維觀念,運用到實際當中其實就是「辨證施治」的理念。在《黃帝內經》中,治病其實治的不是病,治的是證。就醫學本身而言,辨證施治所反映的正是中醫的一條治療原則——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所謂「同病異治」,就是說患者患的是同一種病,表現出相同的症狀,但由於產生的原因不同,採取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不同。名醫華佗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兩個人都是頭疼,症狀也一模一樣,但華佗卻採取了不同的治療方法,一個用泄法,一個用汗法,結果兩人很快就康復了。為什麼呢?
前面我們說了,中醫治病講的是「證」,所謂「證」,是指一種綜合狀態,是人的生理狀況所出現的失衡的狀態。不要小看這個字,陰陽表裏,虛實內外都在裏面了。華佗治病所依據的就是這兩個人的「證」,一個是飲食所傷造成的,屬內實,應該用瀉下法以去除食積,而另一個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屬外實,應發汗以驅散風寒。也正因為華佗能夠按照中醫的辨證施治理論,準確地使用不同的藥物,所以二人的疾病很快消除了。
以現在人們常見的頭痛為例,西醫認為頭痛就是頭痛,誰來了都開同樣的藥,但中醫不這樣認為,在中醫看來,頭痛症狀相同,但發病的原因不同,如果是兩邊痛,是膽經出了問題。裏面的中空痛,是肝經出現問題;後腦勺痛就是膀胱經的問題。前額痛就是胃經出了問題;而左邊偏頭痛和右邊偏頭痛也是不同的,因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邊偏頭痛,很有可能是肝血的問題,而右邊頭痛可能是肺氣的問題。所以治療時中醫不會像西醫那樣,而是根據頭痛的原因,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中醫思維的一個關鍵點:「同病異治」。
中醫思維的另一個關鍵點是「異病同治」,就是針對不同疾病表現出的相同病理結果,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漢末醫學家張仲景,有個很典型的「異病同治」的案例。
兩個病人,一個心慌心跳心煩,另外一個肚子痛,結果張仲景對這兩個病人開的都是一個方子,都是小建中湯,用的治法都是溫中補虛,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他們病機相同,都是氣血兩虛。心臟失養,就出現心慌、心跳,心神失養就出現了心煩,氣血兩虛,腹部經脈失養。經脈拘攣,就出現了腹部劇烈疼痛,所以都用一個方子來治療,這就叫做異病同治,這也是抓病機的體現。
「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是相對的,比如有的是高血壓,有的是失眠、有的是發燒,但是只要他們的「證」是一樣的,就完全可以開同樣的藥方,採取相同的方法治療。這與西醫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在西醫看來,只要是感冒就用感冒藥,高血壓就用降壓藥,肯定能把症狀給消除,而不管感冒是由傷風引起的還是病毒引起的,高血壓是由肥胖還是壓力過大導致的。
可以說,「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體現,是治療疾病的關鍵。之所以向普通讀者講解這些知識,是因為不僅醫生治病需要堅持這一原則,我們平時保健也需要,養生就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所處環境、不同地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一成不變。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養生的精髓
中醫認為,能夠及早消除疾病的隱患,使身體免受疾病的侵害,這才稱得上是「上醫」。這種思想也就是中醫所倡導的「治未病」。在《黃帝內經》中有一句:「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後藥之,亂以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疾病已經產生才去用藥治療,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戰鬥已經開始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醫生很多時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鬥而鑄錐」這樣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理論的精髓,就是不治已經生病的這個臟器,而是要治還沒有生病的這個臟器。舉個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暫時把肝放在一邊不治。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麼造成的。中醫認為水生木,水是腎,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腎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們要先把腎水固攝住,讓腎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還有一點就是木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還會傷及脾臟,因為脾是土。公司管理也是一樣,這裏出現問題了,就要查明到底是什麼造成現在的糟糕狀況,同時還得要能管得住下面的一個環節,不要讓它去影響其他方面,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內涵。
「治未病」往往會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並扼殺它的滋長,使人體恢復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醫療現狀,無論財力物力都僅僅只夠應付「已病」的人群!對疾病的治療就像等洪水氾濫的時候再去堵窟窿一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沒有更多精力談及預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纏身,疲於奔命,這樣的人生還有何樂趣可言?因此,只有我們自己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自信與快樂。
可以說,「治未病」就像消防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工作就是四處檢查,防患於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隊員,哪裡失火就哪裡忙,最後難免損失慘重。所以,我們要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求醫問藥之前先求自己——中醫的自癒理念
現在流行一句話:「西醫治病,中醫治人。」怎麼理解呢?人生病了,西醫想的是如何把病毒給殺死,中醫做的是如何把人的身體調養好,不給疾病生存的土壤。《黃帝內經》認為,人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人得病了,病只是機體不正常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要治的是那個人,要先把身體養好,通過提高人體的自癒力來驅趕疾病,不行再求醫問藥。
《黃帝內經》是一本適合老百姓的經典之作,它重視人文關懷,不管是看病還是養生,它都強調「求本」,追求的是臟腑順安,氣血充足和暢,提高人體的自癒能力。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負責任的中醫在你看病時,會仔細詢問你的生活習慣、查看你的脈象,把很多問題都問清楚了再考慮對策,而且不會輕易給你開藥,而是想盡辦法提高你本身的自癒能力。
事實也證明,人體是有很強大的自癒能力的,很多小病小痛不用打針吃藥,靠人體的自癒力就可以解決。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做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劃破了一個小口,運行到此處的血液就會流出。由於血液運行出現局部中斷,就有更多的血液運行於此,由此促使傷口附近細胞的迅速增生,直至傷口癒合。增生的細胞會在傷口癒合處留下一個疤痕。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藥物的作用,這就是人體自癒功能的一個最直觀的表現。
人體的自癒力也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治、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地依賴藥物,因為藥物不過是依賴某一方面的偏性調動人體的元氣,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但是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會沒有了。而我們生下來活下去依靠的就是體內的這點元氣,元氣沒有了,再好的藥也沒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張,人體有自癒的能力,那我們就充分相信它,用自癒力把疾病打敗。
人體具有強大的自癒力,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為所欲為」:想吃冷飲就吃冷飲,想熬夜就熬夜……任何事情都有度,自癒力不是萬能的,如果你隨意踐踏的話,不僅病好不了,自癒力也會降低,自癒力低了,病就容易來「光顧」了,這樣就演變成惡性循環了。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配合人體自癒力開展工作,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地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人體就會進行自我修復,一些病症就會自然消失,人就恢復健康了。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很多人就是不信,其實,大道至簡,大的道理有時候就是那麼簡單,有時就像空氣在你我身邊,而我們往往會忽略它一樣。
說到這裏我們要明白,自癒功能的作用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依賴人體自癒力解決問題。自癒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藉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依然是食物為主。一般情況下,通過營養素的補充,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面對已經染病的情況,中醫也是更多地求助於人體自身的大藥——經絡和穴位,通過疏通經絡、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調動身體的自癒功能來對抗疾病。
但是,在現代醫療中,人們似乎對於醫藥過於信任和依賴。由於人體在自我修復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症狀,如咳嗽、發熱、嘔吐等,人們為了消除這些症狀帶來的不適感,就會用藥物進行干涉,這樣,人體的自癒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人們反而因為症狀的消失,認為是這些藥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於是在下一次疾病來襲的時候,他們還是第一時間求助於藥物,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身體的自癒力就會越來越懶惰,直到失去作用。
所以說,我們在平時不要動不動就吃藥,更不能亂吃藥,而是通過合理飲食、按摩經絡穴位、注意起居等中醫的方法來提高身體的自癒能力,從而消除疾病,保持健康。
人體內部的「中庸之道」——中醫的平衡觀
中國是一個講究中庸之道的國家,很多人理解中庸就是既不突出也不落後,既不說好也不說壞,有點像和事佬的角色,對其大肆批判。其實,中國的中庸之道是一種平衡,是一種美。自然界講究生態平衡,為人處世方面講究平衡,我們的人體內部也講求一個平衡,這樣才能和諧,才能長久。
《黃帝內經》中講到「中央生濕,濕生土……其蟲倮。」「倮蟲」,就是人,即沒有毛的動物。人為倮蟲,五行屬土,而土生於中央,這個中央既非南北,也不是東西,雖然東西南北都有土,但是只有中央的土才是集合了東西南北土的特點,又把土散向東西南北,處於中間又無處不在,這就是土的本性。
《黃帝內經》又講:「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這裏的中央黃色就是土的顏色,黃色居於七彩色帶的中央。在中醫的五行論中,肝屬木,肺屬金,心屬火,腎屬水,分主春、秋、夏、冬。而五行屬土的脾臟沒有季節可主,但脾又是哪個季節都主十八天,毫無偏向,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
也有一種說法講脾主長夏。長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間濕熱最重的那一段時間,正好處在一年的中間。這同樣反映了土既在中間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點。人就是五行屬土的一種動物,所以人身上同樣有這種特點,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
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正因為人體內部有著深刻的「中庸之道」,相互約束,相互制衡,人類才得以千百年地生存下來,沒有像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一樣湮滅絕跡。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之所以經久不衰,也是因為中國地處中央、奉行中庸之道,不欺人也不被人欺,一心一意地搞發展,才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盛極一時後灰飛煙滅。
現在有很多人不理解中醫,認為中醫不科學,因為中醫不可能像西醫那樣提供各種精確的資料,或者拍一長串片子讓你看到自己身體的某一部位,中醫只是通過望、聞、問、切就能斷定一個人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不是太玄了嗎?其實,這正是中醫的高明之處,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五行相剋,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這就是中庸之道的魅力。因此,中醫靠的是悟性,不可能一個人看了幾本書、學了一些理論就能掌握中醫的精髓,某些人不接受中醫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易患何種病,先看自己屬哪種體質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為什麼有些人動不動就生他慣常得的病,比如說腹痛、噁心、嘔吐,或者多飲、多尿、疲乏,或者感冒、發燒、頭痛等,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一個人容易患什麼病是跟他的體質有關的,但什麼體質容易患什麼病呢?《黃帝內經》中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有些人動不動就感冒、發燒、流鼻涕、寒戰等,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風邪病,這些人的特徵是肌肉脆弱、腠理疏鬆,也就是說皮膚鬆懈不緊湊,凡是肌肉隆起的部位不結實,腠理疏鬆並且皮膚不緻密的,肌肉通常就比較脆弱,這樣的人也就容易患感冒等病。
有些人容易患上多飲、多尿、眩暈、胸痹、耳聾、目盲、肢體麻疼、下肢壞疽、腎衰水腫、中風昏迷等病症,也就是中醫上講的消渴病,這些人的特徵是五臟比較柔弱。那怎麼才知道自己的五臟是否柔弱呢?凡是皮膚薄弱、眼睛深陷、眉毛上揚的人,性情比較剛強,容易發怒,發怒使氣機上逆,於是血隨氣上而積聚在胸中,造成氣血脈運行不暢,鬱積的氣血逐漸轉為熱象,邪熱能損耗陰液,肌肉得不到津液供養而變得更為瘦薄,最後成為消渴病。所以,如果平時出現多飲、多尿或者昏迷等症狀,就要好好養護我們的五臟了。
有些人容易患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等,一般情況下,腠理疏鬆而肌肉不結實的人,就容易患上這種病,也就是中醫上的痹症。
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患腹痛、噁心、嘔吐等腸胃型的疾病呢?一般情況下,皮膚瘦薄不潤澤,肌肉不堅實而缺乏潤澤的人容易患這種病,這樣的人腸胃功能都不會很好,因此邪氣就容易積聚而患病。
生活中請多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若發現自己的健康出現了問題,那就抓緊時間好好養護自己的身體,使身體恢復到原來的最佳狀態。如果自己的身體沒有任何不正常,那恭喜你,但是也要從現在開始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讓身體永遠處於一種百病不侵的狀態,這才是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如何認識「五勞」和「七傷」
在中醫學裏,有「五勞七傷」之說,用來形容人身體虛弱多病。那麼,究竟什麼是「五勞七傷」呢?《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認為「五勞」是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是憂愁思慮傷心,大怒氣逆傷肝,寒冷傷肺,大飽傷脾,房勞過度、久坐濕地傷腎,恐懼不節傷志,風雨寒暑傷形。總的說來,這些均為諸虛百損之症。
1.五勞
「久視傷血」,是指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用眼視物,不但會使其視力下降,還會導致人體「血」的損傷。因為肝主血,人的視力有賴於肝氣疏泄和肝血滋養,故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所以眼睛過度勞累會損傷肝臟,進而影響血的調節。因此,如果盯著電視或電腦太長時間,不但會損傷肝臟,還會消耗體內的血。
「久臥傷氣」,是指人如果只躺臥不運動,人體內的氣脈就運行不起來,就會傷及人的肺氣。
「久坐傷肉」,其實傷的是脾。在辦公室裏經常會遇到這種人,他就喜歡坐著,從不起來走走,非常的懶,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這樣的人其實脾濕已經非常嚴重了,由於不愛運動,脾的運化功能非常差,才會出現這種狀況。這種人吃飯也不會香。
「久立傷骨」,其實傷的是腎,因為腎主骨,如果老站著的話,就會傷及腎,腰部、腿部就會出現問題。
「久行傷筋」,其實傷的是肝,因為肝主筋,過分勞累和運動就會傷及肝臟,肝臟就會出現問題。
2.七傷
「憂愁思慮傷心」,一個人如果過於憂愁思慮,就會傷心神。
「大怒氣逆傷肝」,一個人在大怒的時候對肝臟損傷很大,而大怒時憋著、忍著也會傷肝,所以最好不要生氣。
「寒冷傷肺」,現在許多人不顧及自己的身體而大量喝冷飲,這樣對肺氣的傷害是很大的,而且也傷胃。有一些孩子臉上有痤瘡,就是因為過度喝冷飲造成的。
「大飽傷脾」,一個人如果吃得過飽就容易傷脾,脾的運化功能不好了,就會傷及身體。
「房勞過度、久坐濕地傷腎」,如果行事頻繁或者久坐濕地就會傷腎。所以在辦公室感覺疲憊的時候可以伸懶腰,這樣對調動身體的氣機是非常有好處的,這是因為雙臂向上伸拉的是膽經,膽經是生發之機。
「恐懼不節傷志」,如果一個人整天處於恐懼的狀態下,就會傷及的腎臟,從而影響一個人的志氣。因為腎主志,小孩子志向之所以都很遠大,就是因為他們的腎精非常足,而成年以後腎精就沒那麼足了,所以,志氣也大不如從前了。
「風雨寒暑傷形」,如果一個人不根據氣候變化來改變穿衣,那麼對他的形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有些女孩子有時候覺得小腿肚比以前粗了,其實就是因為經常不保護好腿部,讓其受寒,為了抵禦寒冷,更多的脂肪就會積聚在腿部。
造成「五勞七傷」的原因很多,有的還與食品的「五味」、節令的「四時」,甚至風向的方位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中醫養生學認為:在養生時,要注意酸、甜、苦、辣、鹹的適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節的交替、冷暖,適時增減衣服,適當鍛煉,順乎自然。這些都是強身健體,預防「五勞七傷」的必要措施。歐陽修曾云:「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傳說,蘇東坡給自己的飲食立下一條規矩:每頓酒量不過一盅,肉不過一碟。即使是款待貴賓,肉菜也不超過三種。如果赴宴,他也先把飲食規矩言明在前。有人問蘇東坡何必對自己的飲食限制這般苛刻,東坡云:「守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如能長期堅持蘇東坡的養生之道,又何懼「五勞七傷」呢?
第二章 中醫就在你身邊——《黃帝內經》與日常生活
從常見的「東西」、「南北」談起
《黃帝內經》裏的很多內容都蘊藏在生活當中,很多人每天都在用但自己卻體會不到,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日用而不知」。比如,它一開篇即講到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讓人們的身體順應自然,把整個身體與大自然相聯繫,做到天人合一。這其中,就涉及了一個我們平常所說的「東西」與「南北」的問題。
中國罵人也是很講究的,兩個人在吵架罵人時,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你這個人真不是東西」。不過,大家是否想過,為什麼說「這個人不是東西」,怎麼不說「這個...
作者序
品黃帝內經養生大藥,享中醫智慧健康人生
自古以來,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共同的美好願望,也是人類追求崇高理想的永恆主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生存條件不斷提高,生活水準也逐漸改善,健康問題就更加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對於如何來維護自身的健康,大家卻有著各自不同的認識。
受西醫思想的影響,現在絕大部分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健康交給醫生,即在平時肆意損耗(至少沒有刻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使其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打擊,等到身體出現狀況(生病)之後,才匆匆忙忙跑到醫院,把自己的辛苦所得交給醫生,請他們幫自己「修復」身體。這樣一來,破財、耗時、受苦尚且不說,醫生們也未必就真的能夠把你「修復」得完好如初。我們知道,如果把釘子釘在木頭裏,即使拔了出來,也會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治病也是這樣,雖然醫生採取一些外部的方法,暫時幫你消除了病痛,但是對身體的損害卻是無法磨滅的。
伴隨著西醫弊端的大量湧現,有些人開始回歸到我們的傳統保健——中醫養生。與西醫截然不同,中醫保健的核心思想是「治未 病」。也就是讓我們在健康的時候,通過一些保健的手法來維持住自己的健康,不給疾病以可乘之機。而即使遇到一些無法避免的情況,身體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也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進行合理調整,使其回歸到平和的狀態——健康狀態。可以說,中醫保健理念在於「求己為主,求醫為輔」,也就是強調每個人的健康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麼,中醫養生的方法從哪裡來呢?就目前來說,雖然途徑有很多種,但主要還是從養生書上來。伴隨著中醫養生的復興,各種各樣的養生書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俗話說得好——「萬變不離其宗」,而這個「宗」我們都知道,就是《黃帝內經》。隨便翻開一本中醫養生書,我們會發現,到處都能看到「黃帝內經」、「內經」、「靈樞」、「素問」等字眼,由此可見《黃帝內經》在中醫養生學中的影響力。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幾千年來一直是炎黃子孫尋求健康養生祛病之道的寶藏。它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在形式上,它採用了對話的方式,用黃帝與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對話(以與岐伯的對話為主)來闡述保健思想。後來,人們就用岐伯和黃帝這兩個名字的開頭「岐黃」表示《黃帝內經》,所以《黃帝內經》又叫「岐黃之書」。同時,因為它是中醫的開創性著作,所以又把中醫稱為「岐黃之術」,把我們的醫道稱為「岐黃之道」。這再一次證明了《黃帝內經》對中醫養生學的深遠影響。
從古至今,有不計其數的醫學家、養生家來學習研究《黃帝內經》,而且每個人都會從中得到不同的靈感、受到不同的啟發,很多名醫大家,如華佗、孫思邈、張仲景、劉完素、朱丹溪、李時珍等,都是在《黃帝內經》的幫助下,創立了各自的醫學健康體系。因此,我們要想真正運用中醫養生,使其成為我們健康長壽的保障,就必須追本溯源從《黃帝內經》中來。然而,《黃帝內經》作為幾千年前的一部醫學作品,文字古奧、很難理解不說,我們現代的生活背景也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把《黃帝內經》應用到現代社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福音呢?這確實是一個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編寫了這本《黃帝內經順時養生法》。
時下,中醫養生界非常流行以經解經、隨文演繹的方式對《黃帝內經》進行解讀,但這種方式只能讓讀者在養生保健的知識上對《黃帝內經》有一定瞭解,卻沒有具體實用的方法,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推出了《黃帝內經順時養生法》。本書雖然沒有按照前人的習慣對《黃帝內經》進行注解,但書中的每一個方法都是本源於《黃帝內經》之義。它能夠讓讀者感受到,《黃帝內經》確實是與自己的健康息息相關的,是能夠實際應用的。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蘊含極為豐富,幾乎囊括了所有從《黃帝內經》衍生出來的養生方法及理念,這同時也意味著,它包含了時下全部的中醫保健知識點,因為「萬變不離其宗」,一切中醫養生都是從《黃帝內經》中來的。一書在手,健康無憂,《黃帝內經順時養生法》就是你健康的守護者。
古人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所有的生命事物都是因緣際會,既然上蒼給了我們如此寶貴的生命,我們就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因為畢竟生命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們衷心地希望,《黃帝內經順時養生法》能夠給為您送去健康,希望您能夠在《黃帝內經順時養生法》的幫助下度過自己的幸福人生。
品黃帝內經養生大藥,享中醫智慧健康人生
自古以來,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共同的美好願望,也是人類追求崇高理想的永恆主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生存條件不斷提高,生活水準也逐漸改善,健康問題就更加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對於如何來維護自身的健康,大家卻有著各自不同的認識。
受西醫思想的影響,現在絕大部分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健康交給醫生,即在平時肆意損耗(至少沒有刻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使其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打擊,等到身體出現狀況(生病)之後,才匆匆忙忙跑到醫院,把自己的辛苦所得交給醫生,請他們幫自己「修復...
目錄
品黃帝內經養生大藥,享中醫智慧健康人生………………1
第一篇 流傳千年的養生大道——走進《黃帝內經》的神妙世界
第一章 學習《黃帝內經》,領悟健康之道………………18
中國三大奇書之一:《黃帝內經》………………18
從前,有一個叫黃帝的人………………20
《黃帝內經》對後世中醫影響深遠………………22
以人為本——《黃帝內經》的養生特色………………24
健康人生,就在《黃帝內經》之「道」………………25
《黃帝內經》是醫書,更是生活之書………………27
第二章 中醫就在你身邊——《黃帝內經》與日常生活………………30
從常見的「東西」、「南北」談起………………30
為什麼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31
為什麼人在哭泣時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32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男左女右」………………33
男人眼光長遠,女人活在當下………………35
女人為什麼比男人衰老得快………………36
女人為什麼要長乳房………………39
人的生育能力是由什麼決定的………………41
古時候為什麼要「秋後問斬」………………42
「鳴金收兵」為什麼不是「鳴銀收兵」………………42
「攥著手」出生,「撒開手」去世………………43
第三章 醫家之宗——《黃帝內經》與中醫基本理論………………45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中醫整體思維………………45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治療原則………………46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養生的精髓………………48
求醫問藥之前先求自己——中醫的自癒理念………………49
人體內部的「中庸之道」——中醫的平衡觀………………52
易患何種病,先看自己屬哪種體質………………53
《黃帝內經》如何認識「五勞」和「七傷」………………55
第四章 鑽石之旅——《黃帝內經》中的養生精要………………58
由工人伐木想到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58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健康長壽的根本………………60
不拘一格,因人施養——《黃帝內經》養生原則………………62
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的長壽之道………………67
飲食、起居作息當與自然相應………………68
順四時以適寒暑,避六淫各有主時………………70
現代人為什麼動不動就生病………………72
為何古人靠禱告就能治病………………73
第二篇 補足真陽百病消——陽氣是人體最好的治病良藥
第一章 萬物生長靠太陽,長命百歲靠養陽………………76
陽氣像太陽,維持生命要用它………………76
陽氣何來:秉先天之精,合後天之力………………77
脾胃運轉情況,決定陽氣是否充足………………79
腎為身之陽,養陽先養腎………………81
走出誤區:補腎並不等於壯陽………………83
津為陽,液為陰,阻止外邪來入侵………………84
人體陽氣不足,不可盲目補氣………………86
骨氣即陽氣,養好骨氣享天年………………87
老年身體健康,離不開「虛陽氣存」………………89
第二章 萬病損於一元陽氣——八十%現代人陽氣不足………………91
生病是陽氣在和邪氣「打架」………………91
「過勞死」其實是陽氣提前用完了………………92
脫肛是人體陽氣衰弱導致的………………95
老人精氣少了,骨質就疏鬆了………………97
心臟病患者最要緊的是固攝陽氣………………99
女性不孕,腎精不足是根源………………100
脾氣大、血壓高是肝氣過旺惹的禍………………103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易損耗陽氣………………105
時尚中的健康陷阱——減肥不當減陽氣………………106
第三章 養陽有道,百病盡消——最神奇的八大護陽、升陽法………………108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養陽氣………………108
常練靜功,控制人體陽氣消耗………………109
生命陽氣勃發,重在養護脊椎與骨盆………………111
梳髮升陽,百脈順暢——梳頭也是養生術………………113
按摩百會穴可增加人體真氣………………115
植物的種子最能補腎壯陽………………115
強腎壯陽,國醫大師王玉川有絕活………………117
不損即補——儲備能量,節能養陽………………119
第四章 陽虛的年代寒濕在作祟——祛除寒邪陽自隆………………122
寒濕傷陽氣,損陽易生病………………122
全球不斷變暖,身體卻在變寒………………124
瀉去體內濕寒氣,身體溫暖才健康………………126
如何判斷身體內有沒有寒濕………………128
與其有寒再祛,不如阻之體外………………130
讓身體遠離寒濕的養生要則………………132
慢性腹瀉多纏綿,驅除胃寒是關鍵………………134
風寒風熱易感冒,及時祛邪別拖延………………136
第五章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平衡才健康………………138
世界萬物孤陽不生,獨陰不長………………138
疾病分陰陽,防治各有方………………140
亞健康是輕度陰陽失衡………………142
上火了,說明你陰陽失調了………………143
維護陰陽平衡,「中軸」才是關鍵………………145
運動就可以生陽,靜坐就可以生陰………………146
第三篇 因天之序,順時養生——《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第一章 子時:一陽初生,睡覺是養膽氣的最佳方式………………150
子時相當於一年中的冬至,睡覺養藏最應天時………………150
誘人宵夜讓我們的健康陷入危機………………151
抓頭其實是刺激膽經做決斷………………153
拍膽經,充分保證營養吸收………………155
眼角「小突起」,從膽經上找原因………………156
坐骨神經痛,就找膽經幫幫忙………………158
第二章 丑時:深度睡眠讓肝血推陳出新………………160
丑時睡得越深,肝淨化血液的效率越高………………160
疏通肝經,讓失眠不再成為困擾………………161
久視傷肝血,關掉電視打開健康………………163
丑時春入戶,養好肝血春不困………………166
女人以肝為本,養好肝遠離婦科病………………168
第三章 寅時:日夜交替之時,好好嬌慣我們的肺經………………171
寅時肺經當令,分配全身氣血………………171
寅時醒來睡不著,大口咽津補氣血………………172
寅時猛然驚醒,警惕肺部問題………………174
老年人早起,不是健康之道………………176
按摩肺經,補足肺氣眠自安………………178
寒氣最易傷肺,寅時一定要關空調………………180
第四章 卯時:太陽升起,大腸經也興奮起來………………181
一覺醒來,排便是對大腸經最好的照顧………………181
黎明同房,癱倒一床——清晨不宜性生活………………182
好好利用人體血液的清道夫——大腸經………………183
合谷穴是大腸經最好的獻禮………………185
起床第一杯水可不能亂喝………………186
起床後先刷牙後喝水………………188
無花果、蜂蜜治便秘,手到擒來………………189
避開清晨「魔鬼時間」,謹防猝死………………190
清晨開窗等於引毒進屋………………191
清晨起床,「先醒心後醒眼」防心腦血管病………………192
清晨叩齒三百下,虛火再不致牙疼………………193
第五章 辰時:賜一點食物吧,胃經正「嗷嗷待哺」………………195
胃經當令,怎麼吃都不會胖的特殊時刻………………195
吃早餐,細嚼慢嚥好處多多………………196
早上起來沒食慾,小方法就能搞定 ………………199
胃經——祛痘、保健一個都不少………………200
尿毒症怎麼辦,尋找胃經來幫忙………………202
早上冷水洗臉,既美容又保健………………203
走路上班,健康又時尚………………205
第六章 巳時:脾經正在盡職盡責地分解食物………………209
脾經當令,消化食物的關鍵時刻………………209
認識身體健康的保護神——脾經………………210
口水太多,可能是脾經出了問題………………212
巳時不起床,會降低免疫力………………214
辦公室裏,這些「小動作」要常做………………217
第七章 午時:短暫的休息讓心經神清氣爽………………219
午時吃好午餐,就能多活十年………………219
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222
午時陰長陽消,午睡一刻值千金………………224
養護心經,生死攸關………………226
中午熱飯,當心微波爐損害健康………………228
正午太陽最毒,防曬工作要做好………………230
第八章 未時:營養調整,就看小腸經辨清濁的功能………………232
未時不是「未事」,小腸不是小事………………232
心臟健康的「晴雨錶」——小腸經………………233
善待小腸經,心臟沒毛病………………235
在飯桌上尋找小腸通暢的奧秘………………236
久坐後肩背酸痛,敲敲小腸經………………238
喝茶雖好,但也要有講究………………240
第九章 申時:多喝水,膀胱經才能保持青春活力………………242
膀胱經——學習、工作,效率不高就找它………………242
欲驅體內之毒,膀胱經必須暢通無阻………………244
我們將如何養護自己的膀胱………………246
申時是人體最適宜運動的黃金時間………………247
下午茶將健康進行到底………………248
一天的「喝水行程表」………………251
簡易瑜伽,幫助電腦一族健身解乏………………252
按摩眼部,讓你明眸善睞………………254
第十章 酉時:休息調養,讓腎經從容貯藏臟腑精華………………256
腎經當令,保住腎精至關重要………………256
利用好腎經,激發身體的無限潛能………………257
骨質增生了,敲一敲腎經就能緩解………………259
晚飯吃少——晚餐要和窮人一樣………………261
晚餐吃蝦皮易患尿結石………………263
勸君少飲一杯酒,莫讓疾病成「故人」………………263
腎陽虛者,可在下午五六點練點護腎功………………266
酉時吃枸杞,男人最好的補養………………267
第十一章 戌時:快樂起來,看心包經護心強身………………270
戌時電視少看,絲竹為伴………………270
解鬱減壓好選擇,戌時敲打心包經………………271
敲心包經——心臟病的快速治療法………………273
善用晚間保養品守護美麗………………274
加班提神,別上了咖啡的當………………276
戌時養生操,把臥室變成健身房………………279
在戌時,雙手合十也能養生………………280
早吃生薑賽參湯,晚吃生薑變砒霜………………281
戌時打坐,以靜制動的養生功………………283
第十二章 亥時:天地歸於安靜,三焦通則百病不生………………285
三焦經當令,性愛的黃金時刻………………285
三焦:人體健康的財務總管………………286
利用三焦經,打開健康之門………………287
入睡前一杯水,預防腦血栓………………289
晚間必修課:洗洗更健康………………290
睡覺之前,熱水泡腳好處多多………………291
睡前敷個面膜,補充肌膚營養………………293
伴隨冥想,一起進入夢鄉………………295
第四篇 一年之中如何養生——《黃帝內經》四季健康順養法則
第一章 春季養「生」,讓身體與萬物一起復甦………………300
春天讓陽氣轟轟烈烈地生發………………300
四種方法,幫助春天清火排毒………………302
七種「解藥」,解除春困的煩惱………………303
春天「泡森林浴」可祛病抗邪………………304
多吃水果可以幫您遠離春季病………………306
中老年人春季遵循「四不」原則………………307
春天為什麼容易舊病復發………………308
冬末春初話養生,要跳過五大「陷阱」………………310
春季養眼小秘方——賞鳥、遠眺、視綠、放風箏………………311
第二章 夏季養「長」,當使渾身陽氣宣洩通暢………………313
夏季,讓陽氣和大自然一同「瘋長」………………313
清淡是炎夏養生的第一法寶………………314
夏天一碗綠豆湯,巧避暑邪賽仙方………………315
長夏濕邪最倡狂,全面防禦別鬆懈………………317
夏季不忘補水和維生素………………318
正確用膳,預防三種夏季病………………320
薑湯是對付空調病的有力武器………………321
夏日涼茶新喝法………………322
防暑降溫粥伴你清涼度夏………………324
夏季滅「火」不可一概而論………………325
夏季睡眠,盲目追求涼快對健康不利………………326
預防疾病,端午節洗「草藥浴」………………327
夏日房事出汗易染病………………329
夏天酷熱,要運動更要健康………………330
第三章 秋季養「收」,人應處處收斂不外泄………………332
「秋凍」要適當,千萬別凍壞身體………………332
秋日亂進補,小心傷脾胃………………333
天乾物燥,秋季補水不能少………………334
多喝蜂蜜少吃薑,「多事之秋」不擔憂………………335
秋季按摩巧養生,養出舒暢好心情………………336
秋季,別讓「五更瀉」纏上你………………337
秋季滋陰潤燥,麥冬、百合少不了………………338
秋季乾燥,要防止靜電傷身………………340
秋冬調養「老肺病」的飲食要點………………341
秋季可用當歸把凍瘡拒之門外………………342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343
為什麼「饑餐渴飲」不適合秋季養生………………345
初秋時節應怎樣防中風………………346
秋季洗手不宜過勤,水溫不宜過熱………………347
上一堂秋天護足的必修課………………348
第四章 冬天養「藏」,正是補養身體的好時節………………350
冬季要和太陽一起起床………………350
冬季喝禦寒粥可預防疾病………………351
冬季進補也應講原則………………352
用便宜的藥,達到貴重藥的進補效果………………353
冬季洗澡從腳開始有益健康………………354
冬季寒冷,老年人應防關節炎………………355
寒冬潛陽理氣,就找大白菜………………355
冬季保暖重點部位——頭部、背部、腳部………………357
熱水泡腳,不妨加點中藥………………358
冬季養生有訣竅,中醫按摩真奇妙………………360
冬季防止情緒「傷風」的幾個小竅門………………360
冬季喝湯固元氣,祛除邪氣………………362
禦寒有方——家庭火鍋的做法………………364
常喝茶可擺脫冬季瘙癢的困擾………………365
冬泳誤解多,別讓錯誤的認識危害健康………………366
品黃帝內經養生大藥,享中醫智慧健康人生………………1
第一篇 流傳千年的養生大道——走進《黃帝內經》的神妙世界
第一章 學習《黃帝內經》,領悟健康之道………………18
中國三大奇書之一:《黃帝內經》………………18
從前,有一個叫黃帝的人………………20
《黃帝內經》對後世中醫影響深遠………………22
以人為本——《黃帝內經》的養生特色………………24
健康人生,就在《黃帝內經》之「道」………………25
《黃帝內經》是醫書,更是生活之書………………27
第二章 中醫就在你身邊——《黃帝內經》與日常生活……………...
商品資料
出版社:柿藤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08-13ISBN/ISSN:978986897810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