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作者夢之儀為那個時代心曠神怡,行文解析,入絲入理,以人說事,評古論今,聞一多、徐志摩、林徽因、陳夢家、巴金、方令孺、豐子愷、穆旦,一個個學者、作家、詩人、畫家,在她筆下活靈活現,呼之欲出。本書即收錄作者關於民初現代文學的研究文章十數篇,其中有對人物及其經歷的縝密考證,對人物關係的細緻梳理,還有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嚴謹處嚴謹,隨想時隨想,或描述、或議論、或剖析,學術和文學價值並舉。讀之,如身臨其境,猶如莊生夢蝶矣!
作者簡介:
之儀,本名浦雅琴,供職於中國浙江嘉善縣地稅局。浙江嘉興市作協會員,上海巴金研究會會員、上海盧灣區豐子愷研究會會員。著有《嘉禾流光——追尋嘉興文化名人的足跡》(隨筆集)、《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中國古城行走筆記》。
章節試閱
林徽因徐志摩相識在1921年1月。關於他倆最初的見面,林徽因1931年11月在徐志摩遇難後的懷念文章中說得明白:
我認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時候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尚未去康橋。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認識到影響他遷學的狄更生先生。
徐志摩遇到狄更生,他自己也說過:
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裏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我認識了狄更生先生……我第一次會著他是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說,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裏吃茶,有他。以後,我常到他家裡去。也就是說,在這個會上,徐志摩同時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林徽因和狄更生。
那麼這個倫敦的國際聯盟協會是哪天召開的?
根據秦賢次先生《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訂》一文,在倫敦召開的「國際聯盟協會」會議是臨時會議,時間在1921年1月,這次會議由英國國際聯盟協會首席代表狄更生擔任主席。林長民在會上演說,林徽因徐志摩認識了。既然是這麼清楚的說法,為什麼林徐相識的具體時間一直以來總是沒有搞清楚呢?問題在於一封信的時間出了偏差,以致引起了人們的誤解。
那是林長民的一封信,「長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豪﹝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誤﹞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飯,盼君來談,並約博生夫婦,友誼長葆,此意幸亮察之。」
這封信手跡印影見於《志摩的信》一書中,原信落款時間僅署12月1日,《志摩的信》推斷時間為1921年,陳學勇先生推斷的時間則更早,為1920年。
秦賢次先生對此信的考證時間為1922年12月1日。現在同樣可以查萬年曆,從1920年到1925年林長民死於非命,只有1922年的12月3日是週日。
我看過學者陳學勇先生兩個不同時間編就的《林徽因年表》,時間在前的是收入《才女的世界》一書,2001年5月出版,這個年表對林徽因父女1920年抵英國倫敦時間定在4月,到了2008年8月《蓮燈微光裏的夢―林徽因的一生》出版時,附錄的年表中,1920年離國及抵英時間具體了,只是對上面提到的林長民的信,他還是採用1920年,真讓人費解。因為秦賢次先生的文章發表在2008年第2期《新文學史料》上,此期出版時間為2008年5月22日,陳學勇先生大概會看到的,而且此信1922年這個時間是不容懷疑的。所以,以此為憑認定他們認識在1920年是不確的。
林徽因徐志摩相識在1921年1月。關於他倆最初的見面,林徽因1931年11月在徐志摩遇難後的懷念文章中說得明白:
我認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時候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尚未去康橋。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認識到影響他遷學的狄更生先生。
徐志摩遇到狄更生,他自己也說過:
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裏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我認識了狄更生先生……我第一次會著他是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說,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裏吃茶,有他。以後,我常到他家裡去。也就是說,在這個會上,徐志摩同時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
作者序
這是一組對民國人物的掃描。收入這本書的,有一半的文章是我寫作《方令孺傳》時的副產品,如聞一多、陳夢家、吳宓、靳以等,有一些是讀書筆記,如巴金、徐志摩、湯雪華等,或是雜誌編輯的約稿,如穆旦、豐子愷、龔寶銓等,這其中涉及到人物的考證、人物關係的梳理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等,文章有長有短。回想閱讀時的喜悅、寫作時的投入,是可欣慰的。
我不是學中文的,工作更與文學與研究無關,卻在近年出版了幾本文學研究的小書,這要感謝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兄,每次在關鍵時候,他的指點常會讓我豁然開朗、峰迴路轉。雖然他小了我好多歲,但我一直把他當兄長看,他是我文學路上的導師。
也非常感謝蔡登山先生,我們素昧平生,但他並不介意我的默默無聞,相反多次予以提攜。由於他的器重,我的幾本小書得以順利出版。也要感謝秀威的多位編輯,因為他們的辛勤工作,這些小書得以豐富的面目呈現。
其實這一切都非常偶然,偶然地遇見了他們──歸根到底,人生有太多的偶然。記得還在高一的語文課堂上,偶然地遇上了熱愛文學的吳重秋老師,從此我這一生與文學結緣。這麼多年來,我那顆愛好文學的心始終不死,於是走到了今天。
我還要感謝關心我的家人和朋友,是他們的寬容、支援和鼓勵,讓我不求功利、不計得失地走在文學這條路上,我還將自由地、從容地走下去。
人生如此多彩──文學豐富了我的人生。
夢之儀
2012年10月
這是一組對民國人物的掃描。收入這本書的,有一半的文章是我寫作《方令孺傳》時的副產品,如聞一多、陳夢家、吳宓、靳以等,有一些是讀書筆記,如巴金、徐志摩、湯雪華等,或是雜誌編輯的約稿,如穆旦、豐子愷、龔寶銓等,這其中涉及到人物的考證、人物關係的梳理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等,文章有長有短。回想閱讀時的喜悅、寫作時的投入,是可欣慰的。
我不是學中文的,工作更與文學與研究無關,卻在近年出版了幾本文學研究的小書,這要感謝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兄,每次在關鍵時候,他的指點常會讓我豁然開...
目錄
目次
冰心和趙清閣
豐子愷和黃涵秋的友誼
巴金和豐子愷
龔寶銓和章太炎
苜蓿園的春天
吳宓與方令孺
也談聞一多《奇蹟》為誰而寫
方令孺和孫寒冰的同學情
靳以初到復旦任教的時間
方令孺的佚詩佚文
陳夢家的佚詩佚文
陳夢家的青島
林徽因徐志摩的英倫之戀
徐志摩八寶箱兩處疑點探佚
巴金和他的《滅亡》
談方令孺的家世及出生
湯雪華的文學人生
穆旦:一生流浪的精神探索者
風風雨雨憶前塵―「文革」中的豐子愷
後記
目次
冰心和趙清閣
豐子愷和黃涵秋的友誼
巴金和豐子愷
龔寶銓和章太炎
苜蓿園的春天
吳宓與方令孺
也談聞一多《奇蹟》為誰而寫
方令孺和孫寒冰的同學情
靳以初到復旦任教的時間
方令孺的佚詩佚文
陳夢家的佚詩佚文
陳夢家的青島
林徽因徐志摩的英倫之戀
徐志摩八寶箱兩處疑點探佚
巴金和他的《滅亡》
談方令孺的家世及出生
湯雪華的文學人生
穆旦:一生流浪的精神探索者
風風雨雨憶前塵―「文革」中的豐子愷
後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3-02-01ISBN/ISSN:978986326047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