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明賢等編著
定價:NT$ 400
優惠價:88 折,NT$ 352
限量商品已售完
十九世紀三度出任英國外相的帕默斯頓爵士(Lord Palmerston, 1784-1865)在國際現勢舞台上,曾留下一句震古鑠金的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我們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我們的利益才是永恆的、永久的,而我們的責任即是去追求那些利益。」(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這句話不僅反映出國際舞台爾虞我詐之現象,更對各國外交行為之影響既深且鉅;事實上,在現實主義學派的分析中,迄今仍有許多國家將帕氏名言奉為圭臬,奉行不渝。
美國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曾指出,冷戰結束後,或許世人將面臨更多的傳統戰爭,而亞洲可能是後冷戰(post - Cold War)時期最有可能爆發區域衝突的地區。不少當代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在後冷戰時期由於中共日益蓬勃發展的經濟實力加上逐漸茁壯的軍力,值東亞區域權力版圖更替、重整之際,可能會在此區域發生強權間的衝突與紛爭,將對東亞區域安全產生不容小覷之影響。坦誠而言,上述這種擔心與顧慮是其來有自的;因為,近年來亞洲地區似乎處於多事之秋,時有紛爭與衝突之發生。
台海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分治以降,經歷兵戎相見、緊張、對峙、緩和對抗、互相開放民間探親、旅遊與投資等階段。儘管,民間的熱絡交流此起彼落,唯官方之交流仍未見起色。往昔,許多國內、外的政治家與學者均認為台海地區係二十一世紀最危險的地區之一。例如,美國「2012年中共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強調,中共對軍軍事現代化之推展向來不遺餘力,舉凡陸軍、海軍、空軍與二砲都在積極進行現代化作為。目前,中國大陸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促成經濟蓬勃發展,而受到全球引領翹望之際,各國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中共近年來推動軍事現代化所獲得的成果不容小覷;而且,中共軍力逐漸壯大,亦使歐美各國日益感到疑慮與不安。未來中國軍力有可能超越美國,中國極可能遭到美國及其盟邦所形成的圍堵;此外,未來情勢日益緊張的亞洲,雖中共軍力的擴張未完全改變國際權力結構,卻對亞太地區權力格局造成不少衝擊。而且,我國防部「101年中共軍力報告書」指出,兩岸雖然政情和緩、經濟交流熱絡,但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仍保留對臺使用武力的彈性;尤其年來中共持續進行三軍部隊新型裝備換裝,積極建構對臺及反介入等戰力,並進行針對性軍事演習,強化部隊實戰經驗,逐漸加劇兩岸軍力失衡,影響亞太軍事平衡。兩岸關係之發展良窳與否,攸關我國國家安全甚鉅。當然,這也是全體國人關注的焦點。兩岸之間是和是戰亦是亞太地區情勢的熱點之一。倘若,台海之間發生戰爭,勢必造成亞太地區的危疑震憾情勢。
自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執政後,兩岸情勢逐漸雨過天晴;嗣後,兩岸簽定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後,兩岸關係已從昔日緊張對峙,邁入和平與良性互動發展之時期。當前兩岸關係雖有緩解跡象,但雙方對「一個中國」認知的分歧仍在,中共亦堅持以「一國兩制」為統一前提;並且,中共強調若「臺灣獨立或外國勢力介入,將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致兩岸關係的發展,更存在諸多變數;未來兩岸關係是否可以朝向和平方向發展,受諸多變素的影響,時常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兩岸關係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與干擾,而影響未來兩岸關係之良窳發展;而且,兩岸關係逐步邁入艱困的深水區。兩岸政府應該創造和諧、善意的有利環境,以避免兩岸陷入不利情勢。
馬英九於2012年6月接受英國「路透社」專訪時表示,兩岸政治或軍事對話方面,四年前兩岸開始改善關係,雙方發展原則是「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下進行;政治問題涉及雙方主權及定位,很不容易解決,雙方暫時擱置,先處理較容易及迫切的問題。當前中共希望把握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兩岸同時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之關係;因此,中共不希望臺灣「只經不政」,短時間可以「政經分離」大陸可以容忍,惟最後必須走上政治議題協商;兩岸關係發展欲速則不達,如欲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政治對話之條件,兩岸須有耐心與包容心以瞭解兩岸政策與結構性的矛盾,並且不能挑釁雙方的底限。
所以,未來兩岸雙方的溝通與協商之道路仍然荊棘遍佈。迄今,我方對政治談判仍諸多保留,不輕易開啟。當然,中共力主兩岸早日政治談判。事實上,以兩岸目前各自政治、軍事、外交情勢而論,兩岸在政治談判上的諸多認知與相關議題仍是南轅北轍,故仍待突破瓶頸。對目前兩岸關係而言,當前是兩岸「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統一不是短期可以達到之目標,那是很長遠的目標。然而,兩岸經貿、文化協議似會有更好發展;倘若,得以長期發展,則臺灣人民對大陸會有更多善意。
如果雙方不能就兩岸交流、互動、合作、對話的議題優先次序選擇上形成共識,可能會影響兩岸交流合作的質量,甚至影響兩岸互信的建立和鞏固;因此,兩岸雙方要換位思考,立足雙方共同的利益,深入研究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中更重要而且急迫的議題或事務。誠如,兩岸簽署ECFA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指出,兩岸的中國人完全有智慧和能力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兩岸關係邁入和平、良性互動發展之時期,未來發展是否會逆轉,殊待觀察。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17-1963)曾在其總統就職演說中強調:「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職是之故,編者在兩岸關係之十字路口上,深思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是和或戰呢?緬懷過去、展望未來,希望藉由本書深層的分析,提供兩岸政策之決策階層宏觀之觀察與微觀之探討,冀望對未來兩岸關係有更正面、積極之作用。
本書係集合兩岸三地近三十位知名學者,分別來自臺灣樹德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屏東教育大學、台南大學、淡江大學、義守大學、南華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高苑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空軍官校、陸軍學校;中國大陸地區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澳門理工學院、上海同濟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台灣研究所、廈門大學、廈門市台灣研究學會的教授群,採集思廣益、分工合作、集體研討的方式,針對兩岸關係之發展,加以探討研析;上述教授群,秉持書生報國之意志焚膏繼晷地進行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希望對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提供另外一種途徑,針對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提出蠡測,俾提供各界之決策參考。而且,本書內容取材豐富,引證資料具體而詳實,論點不偏不倚,切中要點,客觀平衡地提供讀者宏觀的思考與微觀之分析,針對兩岸關係理論與實務,作整體分析與探討的專書。所以,本書不僅可提供大學部與研究所的兩岸與國際關係課程之用書,亦有助於兩岸與國際關係、軍事、外交、戰略研究者之後續參考;因此,本書具有研究與實務之多重價值,更可供兩岸政府決策階層制定政策之參考。
作者簡介:
吳建德 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王海良 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秘書長
張蜀誠 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兼副執行長
朱顯龍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翁明賢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文程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兼院長
王高成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王瑋琦 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副教授兼顧問
李銘義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兼所長
李樑堅 義守大學EMBA班副教授兼執行長
余元傑 嘉南科技大學南瀛文化創意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夏立平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翁明賢等編著
優惠價: 88 折, NT$ 352 NT$ 400
限量商品已售完
十九世紀三度出任英國外相的帕默斯頓爵士(Lord Palmerston, 1784-1865)在國際現勢舞台上,曾留下一句震古鑠金的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我們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我們的利益才是永恆的、永久的,而我們的責任即是去追求那些利益。」(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這句話不僅反映出國際舞台爾虞我詐之現象,更對各國外交行為之影響既深且鉅;事實上,在現實主義學派的分析中,迄今仍有許多國家將帕氏名言奉為圭臬,奉行不渝。
美國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曾指出,冷戰結束後,或許世人將面臨更多的傳統戰爭,而亞洲可能是後冷戰(post - Cold War)時期最有可能爆發區域衝突的地區。不少當代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在後冷戰時期由於中共日益蓬勃發展的經濟實力加上逐漸茁壯的軍力,值東亞區域權力版圖更替、重整之際,可能會在此區域發生強權間的衝突與紛爭,將對東亞區域安全產生不容小覷之影響。坦誠而言,上述這種擔心與顧慮是其來有自的;因為,近年來亞洲地區似乎處於多事之秋,時有紛爭與衝突之發生。
台海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分治以降,經歷兵戎相見、緊張、對峙、緩和對抗、互相開放民間探親、旅遊與投資等階段。儘管,民間的熱絡交流此起彼落,唯官方之交流仍未見起色。往昔,許多國內、外的政治家與學者均認為台海地區係二十一世紀最危險的地區之一。例如,美國「2012年中共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強調,中共對軍軍事現代化之推展向來不遺餘力,舉凡陸軍、海軍、空軍與二砲都在積極進行現代化作為。目前,中國大陸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促成經濟蓬勃發展,而受到全球引領翹望之際,各國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中共近年來推動軍事現代化所獲得的成果不容小覷;而且,中共軍力逐漸壯大,亦使歐美各國日益感到疑慮與不安。未來中國軍力有可能超越美國,中國極可能遭到美國及其盟邦所形成的圍堵;此外,未來情勢日益緊張的亞洲,雖中共軍力的擴張未完全改變國際權力結構,卻對亞太地區權力格局造成不少衝擊。而且,我國防部「101年中共軍力報告書」指出,兩岸雖然政情和緩、經濟交流熱絡,但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仍保留對臺使用武力的彈性;尤其年來中共持續進行三軍部隊新型裝備換裝,積極建構對臺及反介入等戰力,並進行針對性軍事演習,強化部隊實戰經驗,逐漸加劇兩岸軍力失衡,影響亞太軍事平衡。兩岸關係之發展良窳與否,攸關我國國家安全甚鉅。當然,這也是全體國人關注的焦點。兩岸之間是和是戰亦是亞太地區情勢的熱點之一。倘若,台海之間發生戰爭,勢必造成亞太地區的危疑震憾情勢。
自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執政後,兩岸情勢逐漸雨過天晴;嗣後,兩岸簽定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後,兩岸關係已從昔日緊張對峙,邁入和平與良性互動發展之時期。當前兩岸關係雖有緩解跡象,但雙方對「一個中國」認知的分歧仍在,中共亦堅持以「一國兩制」為統一前提;並且,中共強調若「臺灣獨立或外國勢力介入,將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致兩岸關係的發展,更存在諸多變數;未來兩岸關係是否可以朝向和平方向發展,受諸多變素的影響,時常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兩岸關係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與干擾,而影響未來兩岸關係之良窳發展;而且,兩岸關係逐步邁入艱困的深水區。兩岸政府應該創造和諧、善意的有利環境,以避免兩岸陷入不利情勢。
馬英九於2012年6月接受英國「路透社」專訪時表示,兩岸政治或軍事對話方面,四年前兩岸開始改善關係,雙方發展原則是「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下進行;政治問題涉及雙方主權及定位,很不容易解決,雙方暫時擱置,先處理較容易及迫切的問題。當前中共希望把握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兩岸同時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之關係;因此,中共不希望臺灣「只經不政」,短時間可以「政經分離」大陸可以容忍,惟最後必須走上政治議題協商;兩岸關係發展欲速則不達,如欲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政治對話之條件,兩岸須有耐心與包容心以瞭解兩岸政策與結構性的矛盾,並且不能挑釁雙方的底限。
所以,未來兩岸雙方的溝通與協商之道路仍然荊棘遍佈。迄今,我方對政治談判仍諸多保留,不輕易開啟。當然,中共力主兩岸早日政治談判。事實上,以兩岸目前各自政治、軍事、外交情勢而論,兩岸在政治談判上的諸多認知與相關議題仍是南轅北轍,故仍待突破瓶頸。對目前兩岸關係而言,當前是兩岸「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統一不是短期可以達到之目標,那是很長遠的目標。然而,兩岸經貿、文化協議似會有更好發展;倘若,得以長期發展,則臺灣人民對大陸會有更多善意。
如果雙方不能就兩岸交流、互動、合作、對話的議題優先次序選擇上形成共識,可能會影響兩岸交流合作的質量,甚至影響兩岸互信的建立和鞏固;因此,兩岸雙方要換位思考,立足雙方共同的利益,深入研究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中更重要而且急迫的議題或事務。誠如,兩岸簽署ECFA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指出,兩岸的中國人完全有智慧和能力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兩岸關係邁入和平、良性互動發展之時期,未來發展是否會逆轉,殊待觀察。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17-1963)曾在其總統就職演說中強調:「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職是之故,編者在兩岸關係之十字路口上,深思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是和或戰呢?緬懷過去、展望未來,希望藉由本書深層的分析,提供兩岸政策之決策階層宏觀之觀察與微觀之探討,冀望對未來兩岸關係有更正面、積極之作用。
本書係集合兩岸三地近三十位知名學者,分別來自臺灣樹德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屏東教育大學、台南大學、淡江大學、義守大學、南華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高苑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空軍官校、陸軍學校;中國大陸地區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澳門理工學院、上海同濟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台灣研究所、廈門大學、廈門市台灣研究學會的教授群,採集思廣益、分工合作、集體研討的方式,針對兩岸關係之發展,加以探討研析;上述教授群,秉持書生報國之意志焚膏繼晷地進行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希望對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提供另外一種途徑,針對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提出蠡測,俾提供各界之決策參考。而且,本書內容取材豐富,引證資料具體而詳實,論點不偏不倚,切中要點,客觀平衡地提供讀者宏觀的思考與微觀之分析,針對兩岸關係理論與實務,作整體分析與探討的專書。所以,本書不僅可提供大學部與研究所的兩岸與國際關係課程之用書,亦有助於兩岸與國際關係、軍事、外交、戰略研究者之後續參考;因此,本書具有研究與實務之多重價值,更可供兩岸政府決策階層制定政策之參考。
作者簡介:
吳建德 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王海良 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秘書長
張蜀誠 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兼副執行長
朱顯龍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翁明賢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文程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兼院長
王高成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王瑋琦 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副教授兼顧問
李銘義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兼所長
李樑堅 義守大學EMBA班副教授兼執行長
余元傑 嘉南科技大學南瀛文化創意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夏立平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