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竹峰的散文深得散淡之風,所寫的皆是煙火人生的日常生活,談吃說茶,字裡行間流露出人情之美與飲食之美。談藝論道,四兩拔韆斤,具有審美的含蓄與詩意的優雅,隱晦麴摺,禪機四伏,妙音縷縷,連帶齣中國精神,縈迴著六朝明清的舊時氣息,有似人間而又非人間之況味。 屬於作者自有的文本讓一道小菜,一杯清茶,一道法帖,風流蘊藉,實脫近年同類寫作之窠臼也。
—徐迅(作家、《陽光雜誌》主編)
作者文筆清新雅緻,此書諸篇,說文化,聊民俗,談戲劇,間述山水草木、讀書懷古,瓜果食物,含蓄優雅,縈回著舊時歲月的氣息。
作者簡介:
胡竹峰,男,1984年生於安徽,現居河南鄭州。
著有《空杯集》(台灣秀威「認識大陸作家系列」)、《墨團花冊》、《舊味—中國古代飲食小劄》、《立墨為記》、《衣飯書》等散文隨筆集。
章節試閱
中國文章――《衣飯書》前言
我的散文寫作,最初是在梁實秋身上得到啟發的。說到閒適雅致,通透平實,兼得文章之美,「五四」作家群中,梁實秋要坐把交椅。《雅舍小品》有閒氣,閑是閒情,氣是氣韻,氣韻閒情四個字基本就是梁實秋的文風。當然,周作人的文章也氣韻閒情,但多了艱澀,甚至有淡淡的苦味。梁實秋是閒適深遠,周作人則顯得苦味深遠。
中國文章的羽翼下蜷伏著幾隻小鳥,一隻水墨之鳥,一隻青銅器之鳥,一隻版畫之鳥,一隻梅鶴之鳥。不是說沒有其他的鳥,只是不在中國文章的羽翼下,它們在草地上散步,它們是浮世繪之鳥,油畫之鳥,教堂之鳥,城堡之鳥……王力的散文正是青銅器之鳥,其古意,有舊傢俱的木紋之美,如今回過頭看那本《龍蟲並雕齋瑣語》,不能說多好,但畢竟是中國文章的產物,親近之心還是有的。
當代作家,我對金庸大有好感,他的小說,不僅有快意恩仇的刺激,還有敘事的從容不迫、逐步推進,引申到散文隨筆中,能讓文章有更多的閱讀支點。金庸的文字不慍不火,不緊不慢,骨子裡散發著中國古典文化的溫厚淳樸。讀金庸,單選部分章節,可能覺得平淡無奇,倘若讀上一百頁,便體會出大器之至美,大巧之無工。我最喜歡金庸《天龍八部》,《天龍八部》的好,好在伏筆無數,人物多而不亂,如一棵大樹,旁枝雜出,主幹卻立得穩,一樹擎天,但又繁花如星,一朵一世界,枝葉橫逸,機關無數。
近人中,我對錢鍾書、孫犁心懷敬意。錢鍾書作品數量不多,但透著智慧,用智慧的眼光打量人生,儘管《寫在人生邊上》,卻成了文化的眉批,《談藝錄》更是集中了中國古典詩學最精粹的語言。讀孫犁,即便夏天,也儼然身臨月明星稀的秋季或者一地冷霜的冬日。歲月是安穩的,這份安穩是歷經磨練後的返璞歸真。進入孫犁的文字,如商山早行,雞鳴環繞,茅店旁邊的野地上,一個老人獨行在板橋上,月色淡淡,薄霜微寒。孫犁品書讀人,見識一流,《耕堂劫後十種》,接通了道,不僅是文章之道,更有人性深層的道。如果孫犁缺席,不知道當代散文會黯然多少,儘管還有汪曾祺。
把文章收拾得乾淨的人很多,寫得蘊藉搖曳的,首推汪曾祺,一行兩行情意綿綿,一頁兩頁依舊情意綿綿,十頁八頁,還是情意綿綿,情意仿佛老酒,綿綿的是味,是春天細雨打濕的青綠。
林語堂寫人論文敘事記景,行文奇崛,舒展輕鬆又不失厚重;郁達夫放誕任性,無所顧忌不拘謹,純然人性本色;廢名的文字獨具一格,沖淡為衣;他們的文章都吸引過我。廢名的語感極好,他的文章,好就好在奇上,可惜文氣不平。在我看來,寫散文,文字要新奇,文氣要樸素。文字可以怪,可以追求特別,但文風要平,只有平才能走得遠,走得深,才能不墜魔障,進入大境界。
從二十歲到現在,一直喜歡民國人的作品,我把那一代作家視為師傅的。「五四」作家字裡行間的舊味與未脫古文餘韻的筆法,很能滿足我的趣味與性情。「五四」散文的好,我認為恰恰是語言的未曾圓熟,白話中帶一絲文言氣,這樣的文風在今天,可謂是拒絕粗糙的精緻,抵抗浮躁的清雅。
「五四」諸賢,最喜歡的還是魯迅。如果說冰心、徐志摩、梁遇春等人的文字燦若春花,魯迅的文字則肅穆如秋色。魯迅的文章,年歲漸大,越發能體會背後埋藏的深意,大有深意,「五四」作家,無人能出其右。魯迅的作品,沉鬱慷慨是經、蒼茫多姿是緯,點染他的又有卓絕的個性與不世才情,加上現實投下的陰影,文字便添有冷峻之意味,自有旁人所不及處。《野草》與《朝花夕拾》是現代散文中的兩朵奇葩,一朵長在向陽的山坡上,一朵藏在背陰的石縫中。
當然,我也讀身邊友人的著作,他們像《聊齋志異》裡的狐仙,《水滸全傳》中的好漢,《五燈會元》裡的高僧;他們像羅貫中筆下的謀士,柳敬亭嘴邊的閒人,吳承恩虛構的精怪;他們像踏馬隋唐的將相,笑傲江湖的俠客,大觀園中的姐妹;他們讓我呼吸了當代人的氣息,觸摸到當代人的心跳;我把他們和李漁對照著讀,我把李漁和三袁對照著讀,我把三袁與張岱對照著讀。第一次讀李漁,給我的感覺是文章居然可以這樣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時有理有據,引經據典時神遊九天,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他偏偏拉郎配。包辦婚姻,棒打鴛鴦與月下紅娘,笠翁都做了,一肩隨意,一肩認真,很多規範被打破,很多規範在其中。讀李漁,讓我懂得了解放文體,讀三袁,讓我知道如何去解放文體。
明清之際,散文家多如恆沙,卓立于群峰之上的,在我看來惟有張岱。張岱作文,疏朗暗淡,充盈著五月田野的茵茵草香。譬如《湖心亭看雪》,清雅簡潔,言近意遠,幾可作小品文八字真言,有墨法,有章法,有筆法,法法不著痕跡,羚羊掛角,當作如是觀。
明清人作文,以清冷優雅的目光,刻意抵拒喧囂與世俗,雖無灼灼之姿,卻有泠泠之態。也因為過於表現超塵脫俗,很多作品缺乏生命的質感。讀明清小品,好歹知道了性靈的重要,也就是說文字要活,更讓我明白散文是有很多種寫法的。讀唐宋古文,慢慢懂得了厚味,懂得了學識與見解比才氣更重要。如果說明清小品如中年男人庭前望月,那麼唐宋散文就像老年儒士倚天論道。任何一個寫作者,在明清與唐宋之間遊走學習,自有風動枝頭的旖旎,也有盤根縱橫的高古。
讀唐宋文章,得氣、得神、得意、得味,但更多是得法——文章之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韓愈作文多為人詬病,但他下筆的法則,是取之不盡的金庫,可供後人成百上千年揮霍。
比唐宋明清人更瀟灑、更意氣的,是六朝魏晉人,儘管這裡面有諸多無奈甚至是刻意裝扮。但六朝文章,卻是大道之後的歸真,有意趣,散發著人物的個性光芒。
周作人說「六朝人是亂寫的」,並舉了「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的句子作例子,《小園賦》讀過多遍,越讀越覺得「一寸二寸,三竿兩竿」是庾信的精心佈置。但六朝文章即便對文字掂斤播兩,也有隨意之法度,這讓我很有感情。
真性情方有高境界,高境界可得大文章,境界高了,即便短短幾十字,也有江波之浩渺,譬如二王雜帖。古人說言簡意賅,文字一簡則遠,一遠則幽,一幽則雅,讀王羲之父子的雜帖,信然。那些雜帖是真正意義的小,長不過幾百字,短僅僅十言,以雋永見長,讓我學會了留白,鋪排成癮時記得節制的重要。
我也讀漢賦。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的創作,其文辭之華美,上承楚辭,下啟明清小品。一方面對語言精打細算。漢賦以「散韻結合、專事鋪敘」為特色,一方面揮灑詞藻不厭其煩,儘管已不為今人所重,但它的純粹精緻與恣肆汪洋後世難覓其匹。
莊子以神為馬,當然高妙,解衣盤礴,堪稱散文的祖師。《韓非子》鞭辟入裡,亦是高人,可謂論文之鼻祖。《論語》的娓娓道來,無人能及。《墨子》重劍無鋒,使人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墨子不可學,不能學。我曾取過一個筆名叫「懷墨」,面對《墨子》,只能作思古之懷想。
先秦人作文,霸氣十足,凌駕一切之上或超脫一切之外,可惜時代遙遠,今時讀來,行文難免艱澀,不易見微知著。我大量接觸先秦文章是近年的事,那些文字像刻在青銅鼎側的銘文,彌漫著甲骨卜辭的神秘,已不能用典雅古舊之類的話來評介了。
據說倉頡造字,大地顫抖,夜遊的鬼魂在暗處哭泣。
漢語是我心中最優美的語言,這是屈原的語言,司馬遷的語言,三曹的語言,李杜的語言,陸游的語言,蘇東坡的語言,曹雪芹的語言,她以博大的心胸,溫暖的愛意,優雅的姿態把一切從紙頁間傳遞出來。中國文字真可以寫出美的意境,「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都令我喜悅。
迷戀漢語的傳統,是一種心願和情懷。漢語給我日常生活增加了寧靜與深度,在漢語世界封山閉關,是美麗而誘人的。我希望手中的筆可以慢慢抵達漢語的內核,踏上「五四」的臺階,輕輕推開明清的大門,然後進入唐宋的庭院,穿越六朝魏晉的過道,來到秦漢的後室,我希望這一生可以走進先秦的宮殿。
身前薄霧如紗,點點星光在頭頂閃爍,身後大海遼闊,明月之輝灩灩隨波萬里。遠古的先民睡了,松枝火把掩映下的木屋,忽明忽滅,巨大的靜穆下,夜空如洗,只有筆劃過的聲音,畫出:禹治水、敕勒歌、文煩簡有當、地險、史記世次、白公詠史、裴晉公禊事、黃紙除書、唐人重服章……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二日,安慶,湖畔社。
中國文章――《衣飯書》前言
我的散文寫作,最初是在梁實秋身上得到啟發的。說到閒適雅致,通透平實,兼得文章之美,「五四」作家群中,梁實秋要坐把交椅。《雅舍小品》有閒氣,閑是閒情,氣是氣韻,氣韻閒情四個字基本就是梁實秋的文風。當然,周作人的文章也氣韻閒情,但多了艱澀,甚至有淡淡的苦味。梁實秋是閒適深遠,周作人則顯得苦味深遠。
中國文章的羽翼下蜷伏著幾隻小鳥,一隻水墨之鳥,一隻青銅器之鳥,一隻版畫之鳥,一隻梅鶴之鳥。不是說沒有其他的鳥,只是不在中國文章的羽翼下,它們在草地上散步,它們是浮世繪之鳥,油畫之...
作者序
車前子
我快四十歲的時候,有幾年,交朋友的興致淡如河水,駁岸之上只有老舊的漲痕。想不到年近五十,我又交到一些小朋友。這些小朋友有見地,有情意,關鍵是有興致,竹峰就是其中一位。
竹峰稱我老師,我會慚愧。寫作多年,我多少已經疲憊,甚至有些厭倦,而他每次在電話裡和我討論散文隨筆的寫作,讓我一時間又是興致勃勃的樣子。
看他寄來的書稿,我也多從興致著眼。興致是寫作立場、文化態度,是東方美學建造的花壇,青石爲欄也罷,黛瓦爲欄也罷,松木髹以朱漆爲欄也罷,這是各人的材質不同,很難判定高下,也無須判定高下,只要能在花壇這個興致裡,雜種牡丹芍藥,或者種些鳳仙雞冠,種什麽花都可以,即使栽蔥也沒關係。就是說,我對竹峰的散文隨筆寫作,因爲竹峰的天賦,也因爲竹峰的僥倖,他一開始就有這樣濃郁的東方興致,不是在其他地方碰壁碰來的,以致我看他作品,從來不論優劣——首先在氣息上它們親近,相視一笑過後,只能自言自語。於是我也就沒有什麽話多說了。
我想對於作家藝術家而言,興致要比想像力更爲重要,沒有興致,想像力落不到實處。興致最高的,可能是先秦文章、晉人書法和唐朝詩歌。這種興致,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仿佛全社會風氣。當然,也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莊子文章中的興致好像全社會的興致都由他而起(喜歡他或者不喜歡他的興致)。有一種文體與書法相生相滅,那是雜帖吧。王羲之雜帖的興致一直很高,也就是書法的興致一直很高,他是雨雪有興致,晴也有興致;他是喜樂有興致,哀也有興致。每個人的興致是不同的,這個大家知道;每個時代的興致也是不同的,這個大家也知道。時代的興致會轉移,到了唐朝,晉人的雜帖興致轉移詩歌興致之中。儘管唐朝書法名家林立,但從興致上看,總覺得興致開始在減弱,意志悄悄在增強。所以唐朝的書法不夠瀟灑出塵,晉人書法老在那裡秋波一橫。興致裡是有種媚的,多少與水與流動有關。這媚是事——心腸軟的事業。一往情深就是心腸軟的代詞,從興致說到一往情深,鐵面無私從來不是中國文學藝術的主流,那太咄咄逼人。
這麽說,不是說先秦晉唐以後,中國的文學藝術就沒有興致,只是仿佛全社會風氣的那種興致式微,變得越來越世故。興致是不世故的,或許還有一點瘋癫。五代的楊凝式是興致式微之際大有興致者,看看他的《韭花帖》,「楊凝式午睡醒後,正覺腹饑,忽然有人送來一食盤,於是,就有了千古叫絕的《韭花帖》。有時候,我想,人送楊凝式的食盤中,到底裝的什麽東西?」裝的是興致。裝的是彼此興致。
許多年又過去,現在仿佛全社會風氣的那種興致是賺錢,但還有一些人興致勃勃地保持著自我興致,這自我興致就是——或許可以說是不妥協的精神、不合作的精神。竹峰就是其中一位。
這幾年,少年竹峰出沒風水,徘徊山林,寫下讀帖觀畫的散文隨筆,寫下吃飯喝茶的散文隨筆,這種興致正是東方美學建造的花壇之中開著的牡丹芍藥鳳仙雞冠,興致勃勃,生機勃勃。但這種興致在日常生活裡卻是稀缺的,尤其目前,有時候僅僅只是寫作中的意志。讀完竹峰這部書稿,我忽然心生悲憫——胡竹峰先生大概也是生不逢時的。但每個優秀寫作者似乎都是生不逢時的,生不逢時也是我們的興致。
是爲前言。
二〇一二年六月一日下午,更上樓(東坡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附錄:前言是寫完了,昨晚才得知竹峰書稿已經排版,給我預留三個頁面,字數不夠,要再補寫三五百字。好在興致無邊。竹峰有篇文章,就名《無邊》,他寫道:
莊子逍遙遊,列子禦風行,陶淵明鋤禾歸來,李太白大醉未醒,蘇東坡一肚子不合時宜,陸遊在劍南跋涉,林逋的仙鶴繞園弄梅,小倉山房的風燈一身風雅,郁達夫多情累美人。
竹峰娓娓道來,從前賢的興致之中,他看出興致的多樣性。竹峰的寫作,也有多樣寫法,古往今來的寫法不管如何多樣,大致不出兩副筆墨——虛感實覺,竹峰能虛能實,而實覺似乎比虛感又更勝一籌。虛感需要放鬆,實覺卻依賴某種緊張,我不知道是竹峰個性裡的緊張抑或寫作上的緊張反而使其遣詞造句之際顯示興致不淺的從容,以致鋪張:
身體是放鬆的,心靈可以從容地由東至西,天馬行空也好,胡思亂想也好,大腦興奮著,滿腦子風花雪月,滿腦子春花秋月,滿腦子飛花逐月。
我讀出這近似強迫症的興致,平添一段波瀾:這個時代有作爲的青年都是焦慮的,竹峰就是其中一位。
「很多古人活過來了」,竹峰說。我想這是古人的興致呢還是我們的興致?
興致,有時會是忘形的焦慮。
二〇一二年六月八日早晨,更上樓。
車前子
我快四十歲的時候,有幾年,交朋友的興致淡如河水,駁岸之上只有老舊的漲痕。想不到年近五十,我又交到一些小朋友。這些小朋友有見地,有情意,關鍵是有興致,竹峰就是其中一位。
竹峰稱我老師,我會慚愧。寫作多年,我多少已經疲憊,甚至有些厭倦,而他每次在電話裡和我討論散文隨筆的寫作,讓我一時間又是興致勃勃的樣子。
看他寄來的書稿,我也多從興致著眼。興致是寫作立場、文化態度,是東方美學建造的花壇,青石爲欄也罷,黛瓦爲欄也罷,松木髹以朱漆爲欄也罷,這是各人的材質不同,很難判定高下,也無須判定高下,只要能在花...
目錄
前言
序
輯一 心跡
筆墨與風水渙
山林
無邊
手跋
隨筆記
黑白間
綠國
片瓦書
中國文章
輯二 墨跡
北冥魚
春韭秋菘
楓林晚
不熱
銅錘敲之
不繫之舟
水無聲
靈氣飛之
鴨頭丸帖
奉橘帖
快雪時晴
老僧無戒
上陽臺《秋寒》《肚痛》
附錄:敲鑼打鼓
輯三 食跡
大頭青
刀板香
羊肉泡饃
醋椒魚片
湯飯
青了
糖果,糖果
藕心菜
發飯癲帖
沉醉三天三夜
酒不入腸
輯四 茶跡
喝綠茶的習慣
《煎茶日記》之頭記
《煎茶日記》之鐵觀音記
《煎茶日記》之大紅袍記
《煎茶日記》之花茶記
《煎茶日記》之毛尖記
《煎茶日記》之普洱記
《煎茶日記》之白茶記
《煎茶日記》之太平猴魁記
《煎茶日記》之瓜片記
《煎茶日記》之滇紅記
《煎茶日記》之苦丁茶記
《煎茶日記》之龍井記
《煎茶日記》之毛峰記
《煎茶日記》之飲秋茶記
《煎茶日記》之尾記
輯五 信跡
暖冬之書
書法之書
採石之書
東窗之書
杜撰之書
夜讀之書
閑覽之書
筆禍之書
雲深之書
午夜之書
年底之書
如春之書
輯六 人跡
旻然兄
友人魏振強
老頭
記朱麗琴
甲乙的甲,甲乙的乙
坐禪狼
記人
輯七 月跡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輯八 筆跡
點墨
我們就這樣在一起談閑
一天
在浮莊會友
三月三流水
即興
看雲
無月
前夜之茶
匠心之作
後記
前言
序
輯一 心跡
筆墨與風水渙
山林
無邊
手跋
隨筆記
黑白間
綠國
片瓦書
中國文章
輯二 墨跡
北冥魚
春韭秋菘
楓林晚
不熱
銅錘敲之
不繫之舟
水無聲
靈氣飛之
鴨頭丸帖
奉橘帖
快雪時晴
老僧無戒
上陽臺《秋寒》《肚痛》
附錄:敲鑼打鼓
輯三 食跡
大頭青
刀板香
羊肉泡饃
醋椒魚片
湯飯
青了
糖果,糖果
藕心菜
發飯癲帖
沉醉三天三夜
酒不入腸
輯四 茶跡
喝綠茶的習慣
《煎茶日記》之頭記
《煎茶日記》之鐵觀音記
《煎茶日記》之大紅袍記
《煎茶日記》之花茶記
《...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釀出版出版日期:2012-10-03ISBN/ISSN:978986597658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