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第二章
核子武器與嚇阻戰略介紹英國與法國之核武戰略以前,本章節採用解說核子武器之基本原理與運作的方式,以了解核子武器的基本結構,首節將介紹核武的原理與效應;下一節則淺略論述核武戰略、理論與部份名詞之界定;最後再提出本章之結語。
第一節 核子武器原理與效應
在探討核武戰略的發展之前,首先必須先了解核子武器之功能與運作的方式。本章節先以(1)核分裂與原子彈與(2)核融合與氫彈作分類,最後再繼續論述(3)核爆的效應與影響,以揭櫫核子武器對環境所造成之衝擊。目前最受矚目的核武國家分別為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與英國,這五個核武國家具備較早開發、且較高科技能力的基礎,在核分裂(Nuclear Fission)與核融合(Nuclear Fusion)兩種技術上都有顯著的優勢。一般而言,前者的技術障礙較容易突破,目前所有的核武國家皆以先獲得核分裂技術的方式,才得以進一步研發出核融合技術,後者能夠反應出更強大的爆炸力。以色列以及2006年加入核武俱樂部的北韓研判目前僅擁有核分裂技術 。打造一枚核彈需要核子反應爐作為提供生產、能量與研發核彈的基礎來源,還需要加工裝置或是製造濃縮鈾的設備等,更要有鈾235(Uranium-235)與鈽239(Plutoniom-239)兩種最基本的原料。通常一個國家要擁有快速獲得核彈的途徑,是採取鈽239並進行核分裂的方式來獲得原子彈,由於該物質比高濃度的鈾235更容易分裂,因此基本上,只要能夠獲得鈽239的製造方法和原料來源,要製成原子彈並非難事。無論是鈾234、鈾235或是鈾238,每一種混合鈾元素的中子數並不相同,但是唯有鈾235和鈾238可以滿足核彈所需要之能量,鈾234並不足夠。然而,鈾238又無法提供快速核分裂時所需要的中子量,相對的,透過同樣的撞擊與連鎖反應,鈾235有能力達成這種條件,一公克的鈾235可以產生出2300萬瓦特的電力,具有相當足夠的能量。而鈽239可以藉由鈾238原子核慢速吸收中子、鈾239原子核也無法進行分裂時,再運用放射性衰變方式轉換取得。鈾239會在衰變期間像子彈般從原子核中釋出電能,這種變化稱為「貝塔衰變」(beta decay)。一個放射性原子核內的中子轉變為質子也稱「貝塔衰變」,可導致一個原子核生成一個新的質子,當鈾239經衰變後,一個擁有39個原子核的新元素誕生,此乃錼23(neptunium-239),再將錼239進行一次貝塔衰變便可以得到鈽239,鈽239與鈾235一樣,可以在分裂過程中保持穩定,該兩種物質為製造核子武器的最佳材質 。
一、核分裂與原子彈
圖2-1 核分裂連鎖反應圖
資料來源:Robert Nelson, “Nuclear Weapon: How they works”, Union Concerned Scientists, July 2007, p.1.
原子核分為兩部分:帶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每一種元素的原子都擁有相同數量的質子,但中子的數量會依照元素種類而不同,若受到中子不斷地摩擦或是碰撞之後,部份具有放射性質的元素便會產生分離或是分裂的情況。而分裂的過程會讓原始原子核產生出兩種較輕的附帶原子核、一個或更多的自由中子,伴隨分裂的還有熱能與光能。部份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中子數量不同,但會產生同樣的反應作用的元素)像是鈽239與鈾235進行分裂之後都會放射出兩個中子,而這兩個中子會持續撞擊其他原子核,造成其他原子核也分裂出兩個中子,而不斷撞擊與分裂之後便會產生大量的連鎖反應。只要在百萬分之一秒內,核分裂的連鎖反應便可以製造出當量相當於數千噸(Kiloton, KT)黃色炸藥(Trinitrotoluene, TNT)所釋放出的威力。不過,核彈要製造巨大的爆炸效果並不需要像傳統炸彈一般用到大量的化學物質。以廣島原子彈為例,該枚被稱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彈只使用了64公斤的鈾235,若以今日的技術來做一顆原子彈,大約只需要25公斤的鈾235元素便可以完成,其外觀就如同一顆瓜類水果般的大小 。由核分裂所製造出的武器便稱之為原子彈(atomic bomb or A-bomb),美軍於1945年先後投擲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兩座城市,並等造成同於1萬5000噸與2萬噸的黃色炸藥威力,瞬間導致兩座城市的毀滅。核分裂除了運用在武器上之外,一般民用的核電廠反應爐也是採用核分裂的原理來發電,但當中所使用的反應比起核武來說是非常小,且容易受到控制的。
二、核融合與氫彈
圖2-2 氫彈內部構造
圖資料來源:Robert Nelson, “Nuclear Weapon: How they works”, Union Concerned Scientists, July 2007, p.2.
氫彈(hydrogen Bomb or H-bomb)又稱為熱核武器(thermonuclear weapon),它可以製造出比原子彈更強大的破壞力,太陽或其他星系的恆星也是以核融合方式引發光與熱,言下之意,製造氫彈爆炸便如同一顆小型太陽在地球上釋放能量 。氫彈之運作過程更為複雜。歷史上第一枚試爆的氫彈威力大約為一千萬噸黃色炸藥(10 megatons, MT)的威力 ,相比之下,美國目前所使用的熱核彈頭大部分當量都控制在數十萬噸之間,足以顯示核融合反應具彈性且巨大威力之特性。核融合反應主要分為兩個步驟、三個爆炸過程:(1)圍繞在一個中空的鈽239周邊的化學物質先產生爆炸,由爆炸所產生的力量會向內壓迫空心球體,再導致原子大量聚集,這個鈽空心球體會藉由連鎖反應而累積相當足夠的能量,最後的時期稱之為超臨界(supercritical)。達成此條件後,再將一個中子反射器打入正在連鎖反應的原子核當中,此時由化學物質和鈽空心球的第一階段核分裂便可以大功告成,然而,第一階段核分裂過程時會遇到一種較困難的情形發生,純鈽空心球會在第一階段分裂與反應時耗盡鈽239的原料,需要一種增強技術(boosted)來彌補鈽元素的消失,該物質使用氚(tritium)與氘(deuterium)元素所組成的氫瓦斯(hydrogen gas),兩種物質與氫一樣擁有一或兩個中子,以及一個質子。氫瓦斯會置入鈽元素空心球之中,當鈽元素在進行核分裂時提供更高的熱能,讓原子核釋放出更多的中子,強化爆炸的威力;(2)第一階段所製造出的大量高溫與壓力,連帶供給了第二階段核融合所需要的能量,在進入核融核階段時,整個過程已經準備產生第三次的爆炸。在過程當中,兩個或更多的原子核會融入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當中,結果會產生更大的能量。反應燃料為固態氘化鋰,核融合裝置的內部是一個由鈽239或鈾235所製造的核分裂「火星塞」(spark plug),當第一階段爆炸完畢並從外部觸發核融合反應後,火星塞則成為增強物質並開始分裂,從內部提供更高的溫度來完成核融合反應,最後當內部的核融合反應完畢之後,最外層的鈾元素也會因內部所試放的中子而進行連鎖分裂,可以為氫彈的原始爆炸力量多增加一半的威力 。熱核武器所需要的原料皆為氫的同位素,因此這類武器通常被稱為氫彈。真正核融合過程實際比文字上的敘述更為複雜,這也是導致熱核器技術目前僅掌握於少數大國手中的理由。除了上述的主要運作結構,一枚氫彈所需的裝置還包括了數千件的非核能部份,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核能部分的安全性,以及確保核武是經過嚴謹之授權所使用的,設計這些前置作業也是為了要將引爆核武的過程得到足夠的準確性 。由於核融合反應沒有所謂的臨界質量(supercritical mass),導致理論上熱核武器之威力沒有上限。例如1962年蘇聯在極地新地島(Novaya Zemlya)曾試爆過一枚當量約5000萬噸的氫彈,威力相當於3000枚長崎原子彈,足以摧毀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城市 。
第二章
核子武器與嚇阻戰略介紹英國與法國之核武戰略以前,本章節採用解說核子武器之基本原理與運作的方式,以了解核子武器的基本結構,首節將介紹核武的原理與效應;下一節則淺略論述核武戰略、理論與部份名詞之界定;最後再提出本章之結語。
第一節 核子武器原理與效應
在探討核武戰略的發展之前,首先必須先了解核子武器之功能與運作的方式。本章節先以(1)核分裂與原子彈與(2)核融合與氫彈作分類,最後再繼續論述(3)核爆的效應與影響,以揭櫫核子武器對環境所造成之衝擊。目前最受矚目的核武國家分別為美國、俄羅斯、中國、...
目錄
推薦序
推薦序
致謝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二.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一.文獻分析法
二.比較分析法
三.演化研究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二. 研究限制
第四節 重要文獻之回顧
一.重要西文文獻
二.相關中文文獻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架構
第二章 核子武器與嚇阻戰略
第一節 核子武器原理與效應
一.核分裂和原子彈
二.核融合和氫彈
三.核爆效應和影響
第二節 淺論核武戰略與理論
一. 中等核武國家之特質
二. 核武戰略之形式與特性
三. 嚇阻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第三章 英法核武政策與戰略思想
第一節 獨立原則與思想
一.英國的主體觀點
二.法國的代表思想
第二節 發展核武的動機
一.英國的動機
二.法國的動機
三.共同的遭遇-1956年蘇彝士運河危機
第三節 英法核武政策的變遷
一.戰略文化的研究與探討
二.英國核武政策之演變
三.法國核武思想之變革
第四章 英國核武發展與沿革
第一節 冷戰時期
一.草創時期(1945-1956年)
二.互助時期(1956-1962年)
三.分工時期(1962年-)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
一.後冷戰時期的兵力態勢
二.布朗政府的核武政策(2007-2010年)
第三節 現階段的核武戰力
一.先鋒級彈道飛彈潛艦
二.UGM-133三叉戟D-5潛射彈道飛彈
第五章 法國核武發展與沿革
第一節 冷戰時期
一.第四共和政府(1945-1958年)-起步與萌芽
二.戴高樂(1959-1969年)
三.龐畢度(1969-1974年)
四.季斯卡(1974-1981年)
五.密特朗(1981-1988年)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
一.密特朗(1988-1995年)
二.席哈克(1995-2007年)
三.薩克奇(2007年-)
第三節 現階段的核武戰力
一.核打擊武力之核武庫
二.凱旋級彈道飛彈潛艦
三.達梭超級軍旗攻擊機
四.達梭幻象2000N戰鬥攻擊機
五.達梭飆風戰鬥機
第六章 兩國核武戰略之比較
第一節 英法的最低嚇阻
一.英國的最低嚇阻力量
二.法國的中小規模核力量
第二節 與北約的相互關係
一.英國與北約的相互關係
二.法國與北約的相互關係
第三節 使用核武的方式
一.英國的使用準則
二.法國的「首先使用」核武
第七節 其他議題的差異
第一節 英法核武技術的合作
一.原子武器研究所
二.原子能委員會
三.英法核技術合作之動機
四.雙邊合作之歷史與過程
五.檢討
第二節 裁軍、廢核與防擴散
一.英國之觀點
二.法國之觀點
第三節 反彈道飛彈系統之影響
一.英國的經驗
二.法國的反對
第四節 對無核武理想的看法
一.美國之倡議
二.部分核武國家的看法第八章 結論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二.西文部分附件
附件一:各核武國家原子彈與氫彈首次試爆紀錄表
附件二:各核武國家簽署「禁止核武擴散條約」(NPT)和「全面禁止核武試爆」(CTBT)條約時間表
附件三:2008-2009年北約會員國的預算支出貢獻表(百分比計算)
附件四:擁核國家彈頭數量曲線圖(1945-2005年)
圖表目錄
表4-1 1950至1998年重要出口國之出口百分比
表4-2 英國戰略核彈頭數量表(1962-1970)
表4-3 英國歷年核武器的種類
表4-4 後冷戰時期三叉戟潛艦維護經費之比較
表4-5 先鋒級潛艦建造與服役歷程表
表4-6 三叉戟飛彈性能諸元
表5-1 戴高樂時期核武占軍事預算之比例表
表5-2 冷戰時期第五共和政府之主要財政支出比較
表5-3 現階段法國核武庫
表5-4 凱旋級潛艦建造與服役歷程表
表5-5 M-4與M-45型性能諸元比較
表5-6 M-51型性能諸元
表5-7 超級軍旗基本諸元
表5-8 幻象2000N性能諸元
表5-9 飆風B型性能諸元
表5-10 ASMP性能諸元
表5 -11 法國歷年核武器的種類
表6-1 美軍戰術核武在歐洲的部署狀況
表6-2 英國海基戰略核武之比較
表7-1 現階段世界各國戰略與戰術核武數量
圖1-1 研究架構圖
圖2-1 核分裂連鎖反應圖
圖2-2 氫彈內部構造圖
圖2-3 美國新舊三元示意圖
圖5-1 M-4、M-45與M-51型潛射飛彈之外觀比較
圖6-1 北約文職與軍職架構圖
圖6-2 歐洲核武部署與位置圖
圖8-1 歐洲核心利益因素之相互關係
推薦序
推薦序
致謝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二.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一.文獻分析法
二.比較分析法
三.演化研究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二. 研究限制
第四節 重要文獻之回顧
一.重要西文文獻
二.相關中文文獻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架構
第二章 核子武器與嚇阻戰略
第一節 核子武器原理與效應
一.核分裂和原子彈
二.核融合和氫彈
三.核爆效應和影響
第二節 淺論核武戰略與理論
一. 中等核武國家之特質
二. 核武戰略之形式與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