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文本的發聲練習】
大學最後一年,我參加系上畢業戲劇公演,選的劇本是Tennessee Williams的《玻璃動物園》。練習的日子彷彿永無止盡,在排練室裡一次次地對臺詞、走位、呼吸和發音,直到角色成了自己身體一部分,像短暫擁有了一段不屬於我的人生。
戲劇從來不是單一的存在,它是文學的延伸,也是語言的身體化;那場畢業公演,我們沒有正式演出,但回想起讀著生澀臺詞、透過劇本望見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魔幻時光,頓覺劇本/劇場實是打開時空與語言邊界的所在。
本期專題「劇透:臺灣當代原創舞臺劇本的生成與發展」邀請徐堰鈴擔任客座主編,從原創舞臺劇本出發,深入探討當代臺灣劇本的沿革、困境與可能性,為我們帶來一場精采的紙上展演。
長年以來,劇本在出版品市場中近乎邊緣,然而,劇本既非單純的技術文本,也非劇場附屬的說明書,而是兼具詩意、節奏與思想張力的書寫形式。于善祿和汪俊彥梳理臺灣當代劇場變遷及美學;吳洛纓、陳建成探析學習劇本寫作的本質。恰逢第27屆臺北文學獎公布與頒獎,我們規畫「劇本文學獎的耕作與收成」,魏于嘉、陳弘洋分享從文字到劇場的藝術轉化。詹傑、李屏瑤、吳明倫分別關注社會田調、女性聲音與臺語劇場,呈現劇本原創的多樣性與深度展望;紀蔚然、馮勃棣二位跨代劇作家,筆談對當代劇場現象與創作的反思;郭亮廷和鄧九雲寫下劇本的多元互動與啟發性:以行為藝術元素、沉浸式展演打破傳統劇場框架。最後,周慧玲與吳政翰在座談中點出全球化趨勢下,培養臺灣原創劇作家及優秀劇本的重要。
無論何種形式的文學,誕生之初都不脫離來自生命內核的觸動及欲言。本期自由談,鍾文音回憶深愛文學的起點;鄭如晴勾勒時間與生活印象;陳慧以小說展現傷痛與複雜情感。懷念作家許進雄潛心於甲骨文研究及推廣,春風化雨;簡靜惠具體而微地寫下齊邦媛「一生中的十天」。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甫公布及頒獎,評審團道出創作者心聲:「作品背後,往往藏著創作者多年來投注的心血與不懈努力」。資深作家廖鴻基創作至今滿三十年,時常跨文類創作的他也坦述對劇本創作感興趣,折射出粼粼文學之光。
我們看見創作者如何以語言塑形、以結構訴說、以想像跨越時空,凝結成豐富的文本。某種意義上,劇場是關於「如何說出來」的藝術,而文學是關於「如何留下來」的技藝;願我們在留下與說出之間,發現新的閱讀路徑,也聽見文本未竟的聲音,正如徐堰玲在專題導言所述:「所謂好的劇本,需要兼具閱讀時的文學性,以及可以創造出非凡演出的雙重價值。」
也許,最好的閱讀,就像偷偷溜進還沒完全暗下來的劇場,舞臺上還殘留著一點點光,空氣中還漂浮著未散的熱度。期待你翻頁進場,在紙上看見舞臺、聆聽文學的心跳,也許你會發現,文字搭起的舞臺,比想像中更遼闊,也更有戲。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
【文本的發聲練習】
大學最後一年,我參加系上畢業戲劇公演,選的劇本是Tennessee Williams的《玻璃動物園》。練習的日子彷彿永無止盡,在排練室裡一次次地對臺詞、走位、呼吸和發音,直到角色成了自己身體一部分,像短暫擁有了一段不屬於我的人生。
戲劇從來不是單一的存在,它是文學的延伸,也是語言的身體化;那場畢業公演,我們沒有正式演出,但回想起讀著生澀臺詞、透過劇本望見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魔幻時光,頓覺劇本/劇場實是打開時空與語言邊界的所在。
本期專題「劇透:...
目錄
【編輯室報告】 ◆鄭亦芩
【自由談】
流浪者之歌與情人──赫塞與莒哈絲 ◆鍾文音
三小 ◆陳慧
烏鬼井 ◆鄭如晴
【特輯】
在影像與樂音之間,有愛滋長──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側記 ◆黃彥瑄
【本期專題】劇透:臺灣當代原創舞臺劇本的生成與發展
當代劇本的英雄旅程 ◆徐堰鈴
從「文學性」到「劇場性」的劇本生成漸變 ◆于善錄
在對不起自己,之後──初論後八○的臺灣劇本創作與藝術政治 ◆汪俊彥
尋找金剛杵 ◆吳洛纓
當代臺灣劇本創作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陳建成
文人相親──兩代劇作家的真情交流 ◆紀蔚然、馮勃棣
我想講個屬於你的故事──書寫臺灣當代社會的劇本創作與田野調查 ◆詹傑
歷史皆是history,herstory隱而不顯 ◆李屏瑤
臺語劇場劇本創作──一個編劇的自覺進度 ◆吳明倫
從紙上到場上的(個人)民間故事 ◆魏于嘉
文學性或者演出性──如何把文學獎作品帶到離觀眾更近的地方? ◆陳弘洋
臺灣小劇場運動中的報告劇與行為藝術 ◆郭亮廷
沉浸式抽離 ◆鄧九雲
聖殿外的焦慮與不滿足──「邁向全球的臺灣劇本創作」座談側記 ◆黃博英
【人物春秋】
成為魚,成為完整的人──專訪廖鴻基 ◆陳紀伶
追念 ◆黃啟方
永懷師恩──致敬許進雄教授──甲骨學的巨人暨生命的頑童 ◆李珮瑜
追思許進雄老師──春風化育 風範永銘 ◆洪妤芳
齊老師的十個「一生中的一天」 ◆簡靜惠
【臺北文學季.國際華文作家特輯】
煉獄或者盛宴:作家孤獨的第三隻眼睛——鍾文音與張翎越洋筆談 ◆洪啟軒
【談文論藝】
分類使你感到快樂嗎 ◆唐捐
【我們的文學夢】
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陳慧的文學夢 ◆陳慧
【書的世界】
歷史的悲涼與生命的省思──讀張英珉《猩猩輝夫》 ◆黃錦珠
佯愚.聖愚.大智若愚──讀孫得欽《想死的愚人》 ◆楊小濱
坐擁書城、有容無私的史料家──讀《秦賢次先生訪談錄》 ◆蔡登山
原子小金剛的陰暗面仍然溫柔──讀陳夏民《迷信的無神論者》 ◆潘家欣
在喧囂時代,傾聽詩的聲音──穿越《2024臺灣詩選》的心靈地圖 ◆須文蔚
臺灣,值得更美好──《愛.樹.無可取代》編後記 ◆吳晟
拾碎,拾歲──《田野正在忙》作者後記 ◆莊芳華
土地的療癒──《田野正在忙》書序 ◆林靖傑
【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 ◆朱雙一
【草原副刊】
遇見拿破崙 ◆章緣
【銀光副刊】
法庭上的兒子 ◆李黎
夜夢 ◆詹澈
余光中五行無阻,傲骨崢崢 ◆向明
門口,一盞燈 ◆鍾喬
生活小詩八首——獻給故鄉的一首詩 ◆葉日松
但願褚威格曾住在較寛大的街上 ◆陳蒼多
聆賞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的初體驗和新領會 ◆孫小英
記得那年古道的碑碣山水 ◆徐惠隆
給我來碗蘇式麵 ◆李淑評
我們即將走到盡頭 ◆靈歌
【編輯室報告】 ◆鄭亦芩
【自由談】
流浪者之歌與情人──赫塞與莒哈絲 ◆鍾文音
三小 ◆陳慧
烏鬼井 ◆鄭如晴
【特輯】
在影像與樂音之間,有愛滋長──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側記 ◆黃彥瑄
【本期專題】劇透:臺灣當代原創舞臺劇本的生成與發展
當代劇本的英雄旅程 ◆徐堰鈴
從「文學性」到「劇場性」的劇本生成漸變 ◆于善錄
在對不起自己,之後──初論後八○的臺灣劇本創作與藝術政治 ◆汪俊彥
尋找金剛杵 ◆吳洛纓
當代臺灣劇本創作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陳建成
文人相親──兩代劇作家的真情交流 ◆紀蔚然、馮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