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每天
有時會想,也許大多時候,我們都太習慣生活,有太多視之理所當然,但日常的建立,或者說,形成生活和日常的基礎,其實是習慣的重複,建立一種固定的模式,從目標開始延伸,四周相關的細節,小物,環境,身分的觸及與容換,相趨近的同調,或者是容錯率,接受一種頻繁的重複形成規律。常常都是到了後來,脫離了當下,才能讓自己更沉澱下來,不斷地去思考,那些隱於慣習之中的問題。
有時與其說是受限於篇幅,倒不如說,更受限於時間。而這些過程,要怎麼去找到讀者有興趣的,找到讀者想看的,甚至是,找到讀者。每次在編輯的過程,總不免想著,那些被讀者期待著的,以及我們所能給出的,兩者相符的成分有多少?這其實始終是個很大的挑戰,可想而知的,那些期待必然包含太多太多,每個人的喜好與憧憬。而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盡力做好,完成自己堅持的,也讓自己可以努力的堅持下去,讓讀者可以找到我們,也讓我們自己堅定地確認,不會混淆了方向。
這期專輯標題「那天,他們沒有回家」,光是被說出來,就覺得悲傷。有時不免會想,到底是我們依賴了時間,還是時間依賴著我們?有個說法是「都過了多少年了,重新去提起那麼久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嗎?」確實過去都過去了,但過去了不代表不存在。在這麼多年之後,重新去追索二十年前的那一場工殤意外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仍然還是時間與記憶,是關於一些留下來的人,以及沒有留下來的人的故事,而故事總可以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說起,也可以在經過很久很久之後,接著說下去。
對於記憶的置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有些人是深藏,放進上鎖的箱子,收在情緒的夾層,外顯露出的是淺浮在見光層的輕微物事,那些沉重的一開始就在底層,以及非得吐露出全身的氧氣,讓時間的水分逐漸飽滿著自己,緩緩地侵浸自身,代換掉預留的緩衝空隙。或者讓各種堆疊而來的新的東西覆蓋上去,彷彿地層般隨著年代累積,或者在自己的記憶廊道中放滿了各種記憶的多寶格。
而傷害成為一道裂縫,時間越久,越是侵襲既有的穩固,也許可以找到方式共處,但卻無法忽視,日日夜夜,當天氣陰雨,當烈日苦悶,當人被回憶浸泡得過度軟弱,那些裂縫會滲出濃稠的過往時光,沿著空隙緩緩地,侵蝕那本以為堅固的遮蔽與阻隔。時間不一定聰巧,但它善於觀察脆弱處,它會從內部開始瓦解,瓦解情感、裂解並鬆動關係,記憶開始紋上一道道霧氣,猙獰的水氣拔高了生命邊角的菌絲,餵養著那些,一開始就知道,即便成為往日,也必然無可承受的,驟然劇慟。
我們總以為時間可以撫平傷痛,覺得可以沉澱記憶,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依循著每個人對記憶的負重能力,擁有累積經歷與淡忘傷害的不同彈性。時間在走,那些曾因為各種原因,讓自己慢下來細數的時間,終會駐留在自己身上,成爲忘不掉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