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透過「儀式」進入狀態不知道是不是繁複文明所延伸的一種當代現象。
我們生活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預言雖然沒有成真,但他提出「資本」所帶來人的異化。某種層面,人的異化不曾被解決,而人所持有各種逃逸路線,讓自己離開身分、進入自己──人心的精巧細膩,更甚馬克思的悲觀預言。
另一個疊加的說法是,二十一世紀後向我們席捲而來的數位時代,我們對於訊息的發送更加直覺、對於等待不耐,生活片段、瑣碎化,對這樣狀態過敏的人,於是產生了自我協調的方式,一種抵抗、一種抗衡,一種企圖掌握「心」本能。
儀式的落地思考,希望腳踏實地的「落地」,再現當代儀式的樣貌,從中進行多重向度的詮釋。包含了作家的日常儀式書寫,有巴代的「魯恩」、徐珮芬的吸貓、潘柏霖每年送給自己的自製書、夏夏一日之起的早餐時刻。藉由作家的自述,推往現代人的心靈狀態以及回歸平靜的方式的一種內觀與後設;儀式與地方性的關聯:我們所選擇的某些行為,是否與我們所在的地域有關,換句話說,儀式行為的形成,是否依附地方特質,而行為者除了建構地域的樣貌,同時也可能見證了地區的發展及改變,這裡有連明偉的宜蘭龜山島、林立青的平民萬華,以及嘉勵.賈文卿的摩登城南少女遊。「儀式交流會」,以飲食、整理、音樂,讓三組作家進行對話。最後則從醫學、心理學、社會文化學的觀點,關心身體機制如何啟動行為及意念。
如果說,儀式能帶回一個新的自己,它所具備的某種安穩能力,也是因為使用儀式的人,堅持穩固的保有它、持續的進行它。穩定而產生穩定,我是這麼想的。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教會學校教會我的事】
如果在周末,一個廢宅,平均一天可以找到一則(看似)隨機出現、含有「儀式感」一詞的網路廣告;也可能,見到社群上一位舊友表達對「儀式感」的物質暗示之強烈不齒。如果這是一種當下、在地的全面現象,該怎麼理解「儀式」與「儀式感」?又如何捕捉「儀式感」需索背後的心靈地貌?同時不禁審視自己的經驗裡,哪些跟「儀式感」扯得上邊?是中學時代,教會學校的聖誕彌撒?是WFH時的香氛蠟燭?還是盥洗後刮除浴間水漬的暢快感受?但是,刮水並非例行公事;香氛蠟燭與消費慾太暗地勾結;而彌撒於我根本攑香綴拜,只有禮成時的「感謝天主」喊得最大聲。
為了釐清這檔事,本期專題「像是一個通道──我城儀式風景」特別邀請到台北文學季策展人徐嘉君擔綱客座主編,探討「儀式感」的形式與內涵。身為企畫高手,她的取徑別具風格,既有層次也有火花。「儀式作為一種信仰」,巴代、徐珮芬、潘柏霖、夏夏是完美的示範組,展現心靈儀式的多元風景,部落巫術的祝禱、為貓梳毛、一年一書的製作、畫眼影與吃早餐,由傳統裡來從生活中去。在「地方╳儀式」裡,龜山島是連明偉心靈座標,讓漂浮的心定錨;嘉勵.賈文卿視台北老城區漫遊,為病痛苦難中的支撐力量;林立青將上工下班以降乩退駕比喻,萬華在地吃食則為轉換開關,承接勞動後的身與心。
嘉君接著替我們策畫三場交流會,利用飲食、收納、音樂的主題設定,一次窺見向陽、徐振輔、毛奇、水瓶子、姜泰宇、鴻鴻、楊智傑七位創作者的沉澱術。寫作工作坊,謝子凡則用三個書寫練習,帶領學員將寫作的感覺校正回歸。專題最後「儀式所啟動的身體機制」,陳牧宏、姜學斌、李長潔以醫師/學者角度收束,分享他們對儀式感的解讀與思索。
讀罷從而明白,運轉日常的儀式可以只是個人之事,也可以是外向的情感連結;能夠僅在桌前完成,也能穿街走巷或面對大自然;或許包含消費行為,也或許不花半毛錢。毛奇說得好:「總有些事情要尋找與等待才能抵達,不是打開錢包。」
三月號還有個新看點──對談單元「兩個人兒一本書」。邀請何致和、蔣興立兩人,圍繞何致和最新長篇小說《地鐵站》展開對話。雖言書寫動機是為了捕捉現代社會「交流頻繁快速,卻不能使人封閉的內心獲得解放」之圖景,但何致和仍說:「最終,人仍然具有個人意志、擁有自我的主張與生活態度」。
於是想起近年,每到夏天我就去游泳,水中任意浮沉,卻感到身體被校了準,手腳不間斷划動,反倒近似長長的休息。直到2021年年中疫情嚴峻,這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快樂戛然而止。想念盯著池底放空、在蒸氣室躺平,想念游很慢很慢的蛙式、再很慢很慢的梳洗。回想起來,好像這麼做方才覺得踏實了、好好地過了那一年。原來身心的儀式感早就在日常中,只看我們如何去指稱它。
此時又想起《聖經》〈箴言〉中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除了游泳,這也是教會學校教會我的事。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教會學校教會我的事】
如果在周末,一個廢宅,平均一天可以找到一則(看似)隨機出現、含有「儀式感」一詞的網路廣告;也可能,見到社群上一位舊友表達對「儀式感」的物質暗示之強烈不齒。如果這是一種當下、在地的全面現象,該怎麼理解「儀式」與「儀式感」?又如何捕捉「儀式感」需索背後的心靈地貌?同時不禁審視自己的經驗裡,哪些跟「儀式感」扯得上邊?是中學時代,教會學校的聖誕彌撒?是WFH時的香氛蠟燭?還是盥洗後刮除浴間水漬的暢快感受?但是,刮水並非例行公事;香氛蠟燭與消費慾太暗地勾結;而彌撒...
目錄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影響我文學生命的關鍵人物〉
帶一籃水果去看她 ◆言叔夏
〈西南氣流〉
海報製作指南 ◆楊富閔
〈常民小日子〉
58歲 ◆林立青
〈浮光流影〉
文字弱智化,如星火燎原 ◆吳鳴
【專題】像是一個通道──我城儀式風景
宛如一個通道──儀式的落地思考 ◆徐嘉君
給與力量的巫言巫儀 ◆巴代
每一年出版一本詩集 ◆潘柏霖
梳毛紀 ◆徐珮芬
起床的理由 ◆夏夏
龜山戴帽 ◆連明偉
退駕入凡 ◆林立青
摩登小姐的時光徒步 ◆嘉勵‧賈文卿
透過轉換的過程改變心靈——向陽、徐振輔與毛奇的日常 ◆毛奇
慣性的儀式,是寫作的關口——水瓶子與姜泰宇的沉澱術 ◆姜泰宇
喜歡,是最純粹的動力——鴻鴻與楊智傑的音樂生活 ◆游文宓
「隨筆遊戲:啟動自由書寫的日常儀式」工作坊側記 ◆林宇軒
執念之間 ◆陳牧宏
儀式上「癮」──儀式的精神醫學與心理學觀點 ◆姜學斌
日常的魔法陣──從原始聚落到數位社群 ◆李長潔
【特稿】
以散文與翻譯理解世界:第34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觀察 ◆曹馭博
【兩個人兒一本書】
望著希望活下去的人,其實也是一種逃避──蔣興立與何致和對談《地鐵站》 ◆劉紋安
【聚光燈】
那把打開記憶的鑰匙——側記宇文正《我們的歌》新書分享會 ◆施彥如
有歌就有人——讀《我們的歌──五年級點唱機》 ◆葉雲平
【作家收藏】
亮軒的蘭亭緣 ◆鄭育雯
【人物春秋】
向大海借路的小說家──專訪周梅春 ◆鄭智仁
逃逸作為一種武器──沐羽談《煙街》 ◆鄧觀傑
創意與趣味──俞允平和他的編輯表現 ◆李瑞騰
幻中之幻的漂葉──悼念台灣最年長的詩刊主編王幻兄 ◆麥穗
憶寫書畫作家龔書綿 ◆李宗慈
【談文論藝】
那些用力開花的千鶴們──關於楊双子與楊千鶴 ◆楊翠
【書的世界】
在憶舊與現實間凝視──評李昌憲《驚動的眼睛》 ◆阮美慧
異國文化與日常風情──讀賴以威《德意的一年》 ◆黃錦珠
章詒和駐「顏」有述──讀《往事並不如煙續篇》 ◆呂文翠
凋零中的台灣鏢刺漁業──讀廖鴻基《最後的海上獵人》 ◆黃佳琳
笑著笑著就哭了,飢餓時代的非常日常──陳栢青《尖叫連線》的現世寓言 ◆李筱涵
人生是一場荒涼的旅行──讀金宇澄《繁花》 ◆柯欣汝
開闊歷史視野——《花蓮林業三部曲》閱讀心得札記 ◆吳晟
走向文學編輯之道──《話說文學編輯》編者序 ◆楊宗翰
【我們的文學夢】
尋找失落的台灣理想主義──藍博洲的文學夢 ◆張嘉珊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香港、新加坡、歐洲 ◆林三維、偉奇、麥勝梅
【草原副刊】
經過這樣一所學校 ◆紀小樣
同遊 ◆沈眠
鄉村少年進城記 ◆廖振富
請輸入密碼 ◆張經宏
轆轆織聲裡的毛圈歲月——向守成而創新的本土襪業致敬 ◆邱逸華
【銀光副刊】
蘇州奇遇記 ◆奚密
打電話 ◆隱地
儀式,無用之為用 ◆王文興
響馬導演話從頭 ◆王正方
逐日咧臆謎猜 ◆劉靜娟
俄羅斯、書與老友 ◆唐潤鈿
馬拉松手記——每個人都有他的「一生的戰役」 ◆陳幸蕙
說些什麼話 ◆吳敏顯
老 ◆王岫
日清 ◆邱傑
城市的街頭攝影者 ◆蘇紹連
老伴 ◆蔡建發
東奧的中美擁抱 ◆沙白
台南井仔腳 ◆康原
女人悲歌 ◆古能豪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影響我文學生命的關鍵人物〉
帶一籃水果去看她 ◆言叔夏
〈西南氣流〉
海報製作指南 ◆楊富閔
〈常民小日子〉
58歲 ◆林立青
〈浮光流影〉
文字弱智化,如星火燎原 ◆吳鳴
【專題】像是一個通道──我城儀式風景
宛如一個通道──儀式的落地思考 ◆徐嘉君
給與力量的巫言巫儀 ◆巴代
每一年出版一本詩集 ◆潘柏霖
梳毛紀 ◆徐珮芬
起床的理由 ◆夏夏
龜山戴帽 ◆連明偉
退駕入凡 ◆林立青
摩登小姐的時光徒步 ◆嘉勵‧賈文卿
透過轉換的過程改變心靈——向陽、徐振輔與毛奇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